Aeons隱知_神秘學網站(指引社)

查看: 3121|回复: 18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教理與修行] 调心的过程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5-5-18 00:03:0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转自:http://blog.sina.com.cn/s/blog_534975a20101nwlu.html

作者:慈诚罗珠堪布


    此文将向大家介绍一个麦彭仁波切的窍诀:调服心的过程。为什么要了解调服心的过程呢?刚开始修行的时候,会遇到很多修行上的困难。如果不了解修行途中的路况,不知道如何应对,就会有挫败感,以致失望、懈怠甚至退失。麦彭仁波切的这个窍诀虽然文字不多,但内容却非常丰富详尽。
    一、总述
    所有大乘佛法的修行窍诀,大致可以归纳为两个关键问题首先,一切外在的物质世界,以及内在的各种感受,都是心的现象,都是我们的内心创造出来的一种幻觉。除了我们的八识等精神的幻觉之外,没有一个真正的轮回。天界、非天等善趣,地狱、饿鬼等恶趣,也都是心的幻觉。除了心的幻觉以外,六道众生都不存在。第二,精神自己的本体,也是空性。虽然在龙树菩萨的《中论》,与月称菩萨的《入中论》等论典当中,并没有明显地讲外在的世界是内心的现象,但龙树、月称菩萨的弟子们后来写的有些关于中观实修过程的论典中,却承认了一切外境都是心的现象。因为修行的时候必须这样,平时可以去观察十二处、十八界等等,抉择一切都是空性。但真正修行的时候,却不需要这么多的观察,仅仅知道外在的一切现象都是精神创造的,然后去观察本性、直视内心即可。抉择了心的本性,就等于抉择了一切万事万物的本性。麦彭仁波切讲过,这两个关键,是包括显宗、密宗乃至大圆满的窍诀。所以,佛教徒不说与天斗,与地斗,也不说与人斗,而是要与自己的内心斗。调服自己的内心,并最终证悟空性,是学佛最核心的问题。
调伏内心有两个窍诀:首先,证悟心的本性是空性,然后,就在空性的境界当中安住。麦彭仁波切说,这几个窍诀当中,包含了所有的窍诀。
斗争的过程,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个,是对立阶段。一开始的时候,内心会反抗、对立,与我们对着干。
    第二个,是失力阶段。内心虽然继续在反抗、对立,但已经失去了力量。
    第三个,是和睦阶段。这时候已经基本上调服了内心,我们怎么安排,它就怎么去做,非常地配合,非常地听话、和睦。让它修无常,它就去修无常;让它修空性,它就去修空性。
    第四个,是精神自解脱阶段。也即进入大圆满的境界当中了。
    二、禅的分类
    虽然六波罗蜜多当中,有关于禅的分类,但佛教还有一种非正规的分类,可以把禅分为三种:
    第一种,是有思维的禅。
    也许有人会说:禅不是要很平静?没有任何杂念吗?有思维的修法算不算禅呢?这个也叫做禅。因为此时所有的注意力,都集中在一个思维的点上面,没有任何其他杂念,所以也是禅。
    “禅”,是印度梵文的音译。它的意思,就是心平静下来的状态。禅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从广义的角度来讲,修金刚萨垛、菩提心、人身难得、死亡无常等外内前行,都叫做修禅。
    第二种,是无念的禅。无念的禅可以分为两种,此处说的是没有证悟空性的无念禅。只是心静下来而已,这就是平时我们讲的寂止,也即狭义的禅——四禅八定。四禅八定不是佛教特有的,外道和没有信仰的人也会修四禅八定,只是修禅的目的不一样而已。轻微的精神病人若能坚持每天晚上睡觉之前,修一点寂止修法,慢慢内心的压力就可以减轻,病症也可以逐步痊愈。
    显宗的禅定修法,在小乘佛教的《俱舍论》,与《大乘阿毗达摩》当中讲得非常清楚。简单而言,就是内心完全放下以后,自己去看自己的心。虽然物质无法自己感受自己的状态,但内心却既可以去分析、判断、观察外面的东西,又可以感受自己的状态,这是精神特有的性质,这也叫做自知自明。
    第三种,也属于无念的禅,但其中包含了证悟空性的成分。修禅的人在证悟空性的境界中安住下来,没有任何杂念。
    三、禅修的四个阶段
    (一)对立阶段
    刚开始的时候,修行还是很苦的。因为在调服内心的时候,它会反抗、抵制。让它去修出离心,它不但没有厌倦这个世界,反而愈加贪婪;让它去修慈悲心、菩提心,它不单不修,而且越发自私、邪恶;对佛法的信心很微弱,满脑子装的,都是像海洋里的巨浪一样强有力的贪、嗔、痴、慢等与解脱背道而驰的念头。有些时候昏沉,有些时候掉举、散乱。而此时我们自身的修行能力又很弱,我们的内心,就像飘在空中的纸一样不由自主,一切都要听从烦恼、杂念的摆布。痛苦、恐慌、紧张等负面情绪,自私、贪欲等烦恼随时都在轮番攻击、威胁着我们。无论怎样想方设法对治,都无法平息,只能任由烦恼一直发展、成长,最后演变为打人、骂人、杀人等恶劣行为。这是修行人最痛苦的阶段。
    但我们必须要知道,这只是一个阶段性的过程,是所有普通人修行必须要经过的一个阶段。过段时间以后,就会挺过,不可能永远都这样受挫。如果闭关修行修得比较好,只需六个月左右,就可以闯过这个难关。当然,如果一味逃避、畏缩,就永远过不了这个关,那也永远无法修禅定,永远无法证悟。
    一般人会说,修行的障碍有两种:一种是外在的修行障碍,诸如生活、工作不顺利等等;一种是内在的修行障碍,比如身体不健康等等。其实,最重要的问题并不是这些,内、外、密最大的违缘,是各种各样的杂念、情绪。
    从表面看来,不能说所有生病是因为情绪。《俱舍论》当中也讲过,肉体和精神是两个不同的属性,在五蕴的分类当中,它们是分开的。但从深层次而言,所有的疾病、痛苦,都是意识创造的。除了意识以外,所谓的病痛与苦难都不存在。
    其实,佛教所说的四种魔,其本质,就是我们的混乱念头,或毁灭性的情绪产生的一种现象。除了情绪、幻觉以外,没有什么外在的鬼和魔。
    比如,修古萨里断行的时候,修行的瑜伽士眼前,会出现鬼、神、魔或各种动物等非常恐怖的幻觉。这些现象其实都不存在,都是精神创造的幻觉。
    如果不懂得这是必经之路,不懂得一切都是自心的显像。虽然已经开始生起修行上的一些功德,但还是很难忍、很痛苦、很枯燥,但我们一定要用足够的勇气去面对。
    就像小小的疾病,也得经过艰难的治疗才能康复。而且很多治疗过程,也是很痛苦的,但为了重拾健康,我们却愿意主动花钱去接受痛苦的挑战一样。为了以后的解脱,我们必须接受当下的痛苦。
战胜的过程,有很多方法:修加行,通过生起次第的修法修禅定等等,就可以逐步调服内心。
    (二)失力阶段
    修行人和内心斗争六个月左右以后,通过禅定获得了一些力量,意识、杂念便逐渐失去力量。此时虽然还是有各种各样的杂念、烦恼,却没有以前那么强烈,修行人也不会受到影响。本来所谓的念头,就像魔术师幻化出来的军队,其本身并没有杀人的力量,只要知道是幻觉,它自己就会消失。当一个烦恼诞生的时候,不需要像过去那样很费力地去对治,只要稍事休息,很快它就会自生自灭。
    用比喻来讲,此阶段的烦恼、杂念,就像初春的风,即使刮得再厉害,也不像冬天的寒风一般刺骨,因为开始尝到了甜头,获得了第一步的胜利,便开始对修行产生了兴趣与信心。
    这时候是不是登地了呢?还不是登地,甚至不一定是加行道。如果证悟空性了,就可以说是加行道。一般来说,这属于资粮道。
    杂念为什么会失去力量呢?有两种可能:一个原因是了证悟空性,证悟了所有的念头、杂念都是幻觉;另一个原因,虽然没有证悟空性,但禅定修得比较好,心能够静下来,在禅定的状态当中安住的时间比较久,杂念生不起来,即使偶尔会有,但也失去了力量。
    (三)和睦阶段
    这时候也有杂念,但杂念很配合,与我们的心相处得很和睦,不但不会影响修行,而且在修出离心、菩提心的时候,杂念反而变成了修行的助缘、顺缘。我们的内心,仿佛是一个非常听话的佣人,让它干什么就干什么,一点都不抵抗。用比喻来讲,就像阳春三月的微风,轻柔、舒缓,吹过以后,也了无痕迹,不具任何破坏性。这时可以说已经降服了自己的内心,同时也意味着降服了三千大千世界。达到这个修行境界以后,修行人会非常幸福,不但对修行不生厌倦,而且非常喜欢修行。
这时候我们需要杂念,没有杂念,就无法修出离心与世俗菩提心。否则虽然内心很平静,但也许属于第二种禅,不一定与解脱有关。
    (四)念头自解脱阶段
    因为证悟了空性,所以虽然还有念头,但在念头冒出的同时,修行人立即就能感觉到念头是空性。在念头产生的当下,还没有来得及造业,就消失了。
    一般说来,在两种情况下,念头也会消失:第一种原因,一切有为法都不可能停留在第二、第三或第四个瞬间,无常是一切万法的自然规律;第二,当我们生起细微的念头时,即使从来没有修过大圆满、密法或中观的普通人去看它的本性,它也会自动停下来,不再持续发展。但这两种情况都不是自解脱。
    所谓的自解脱,是因为证悟了空性,所以失去了发展的动力,断除了它的命根——执着。这种念头与空性感受无离无合,也叫胜义谛和世俗谛无二无别。当然,真正的二谛无二无别,要八地菩萨以上才能够做到,但此时也会有类似的感受。这还不算大圆满的最高境界,一般属于大手印的境界,或者也可以说是大圆满最低层的证悟。
    当不清净的杂念消失以后,就会现出内心真正的本来面目——佛的坛城,这也是内心本身的一种作用。执着,就显现不清净的轮回;证悟,就显现佛的坛城。进入佛的境界以后,清净和不清净的现象都不存在,唯有如来藏的本性、大光明、大空性,这叫本来的心。
    多数时候,“心”是指包括阿赖耶识在内的八识,但“本来心”,却是指如来藏,也即密宗所说的母光明。明心见性的“心”和“本来心”是有差别的:明心的“心”,指的是子光明;而所见的“性”,则是指佛性、如来藏、本来心、心的本性,密宗称之为母光明。
    其实,在前面四个阶段的每一个阶段当中,心的本性并没有变化。比如,第一个阶段的时候,虽然内心当中有各种各样的杂念,但心的本质却是光明纯洁的;第二个阶段的时候,有了一些收获,属于道谛的子光明有所变化,越来越明晰,越来越清楚。但属于灭谛的母光明却始终没有变化、永恒稳定。修行人通过子光明,最后进入母光明的境界,也即通过道谛进入了灭谛。此时修行人就会明白,原来自己的本质永远没有变化。虽然经历了四个不同的阶段,但四个不同的阶段只是一种表面现象而已。从佛性的角度来说,证悟一地时候的本性,和当初凡夫最混乱阶段的佛性,永远如如不动、恒定一味。
    大圆满会用非常直接的方法去证悟,但就像禅宗不适合于所有人一样,大圆满也不一定适合于所有人,它只适合于根机相应的人。如何成熟根机呢?虽然也有先天根机就成熟的人,但是不多。更多的人,是今生通过一步一步地修外加行、内加行,当质量修得比较好,内心发生了变化以后,就适合修大圆满了。大圆满修了以后,最后就能进入大圆满的境界当中。这,就是成佛。








本帖被以下淘专辑推荐:

19
发表于 2015-12-25 22:32:00 | 只看该作者

        看了之后,感觉果然看的不太懂啊。不过,虽说不是佛教这方面的。但我在最开始的时候,并没有经历过第一二阶段,从一开始就很少杂念,也能比较轻松控制的念头,比方说就是随时随地可以散开自己念头进入无念的状态,不,正确说好像是留一念的状态,虽说感觉比较强求,与自然而然进入截然不同就是了。
       所以说,我从一开始似乎就是第三阶段,之所以说似乎,是因为并没有什么降服的感觉,而是一种强行干涉的感觉,感觉上更为接近一种本能。不过,到了现在,倒有一些接近了,现在我是更接近于“自然而然”的去控制(用控制一词感觉不准确,不过我也想不到更接近的词了)。
       然后上面说的会感觉“非常幸福”,我从未感觉过。我所感觉到是:无情绪,无想,无思,空寂。(感觉这几个词都不准确,只是接近,不过我也想不到其他更准确的词了)更为清晰的感觉自己的一切。
      然后,就是那第四阶段,基本看的半懂不懂。除了那个
      “但在念头冒出的同时,修行人立即就能感觉到念头是空性。在念头产生的当下,还没有来得及造业,就消失了。”
      这个我好像曾经做过类似的,是在静坐时,在念头未完全产生时就散开了。不过我完全不理解什么是空性,我在这个念头刚产生时,就大致知道是杂念,大致知道内容,但在事后,仔细一想,又什么都想不起来,但又大致知道内容。感觉挺矛盾的。
       还有其他什么的,都是看到半懂不懂,也就是好像能看出一点东西来,但实际上又什么都想不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8
发表于 2015-8-12 16:33:21 | 只看该作者
不朽守护 發表於 2015-8-11 13:55
在下才疏学浅,没读过什么佛教经典,对一些专有名词不太了解,也没时间深究,赐教之处不胜感激,妄言之处 ...

不是谦虚,我是真的才疏学浅,就多嘴几句。
有个比喻,认知的对象就像壁画,一般的知识就像灯火,容易受到风的影响闪烁晃动,虽然有照明的功能,但是却看不清楚看不真切。禅定就像灯罩,能够使智慧变得有力,能够看清楚真实。
开始禅修时,需要有一个所缘境,比如呼吸、颜色、佛像、心性等等,逐渐培养专注的能力。无所缘的禅修也有,但是各派看法不一。什么都不想的禅修,能够产生某种作用,但是也会对智能造成不好的影响。缺乏有经验的师长指导,禅修确实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与别的修行不同,这不是可以靠看书解决的。

修胜观是为了对治无明,需要依靠某一种见地(有部、中观或者唯识等等)作为工具,将自我的执着逐步肢解。配合禅修的力量,生起“修所成慧”。
止观双运也可以摄持修心与菩萨行,但是这已经是瑜伽的范畴。一般性的改正心态或行为,只需要依靠戒律即可。

学习这些东西是需要花时间,但关键还不是时间,而是运气,细致点说是我们根器的问题。有些时候花三五年研究摸索,反而不如把握到关键的人三五天的努力。其效率不在于学得多少,在于是否把握到整体结构和主干脉络。
在根器没有成熟到能够接受教法的时候,我们会无法遇到好的教法,或者遇到了也无视、错过。很多时候是在做无用功,甚至连磨练的意义都没有。因此,比起止观修习,对于初学来说,炼根铸器更重要,包括认识和调整动机、积累福德资粮和了解一些基础知识。尤其是一些看起来与修心无关的“迷信活动”,比如念诵、礼拜、供养等,其意义非比寻常。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7
发表于 2015-8-11 13:55:59 | 只看该作者
jio31241 發表於 2015-8-4 20:18
这是常见的错误,把宁静或无意识误认为空。
寂止与胜观不能混淆。空性是胜观的所缘,安住在所缘上则是寂止 ...

在下才疏学浅,没读过什么佛教经典,对一些专有名词不太了解,也没时间深究,赐教之处不胜感激,妄言之处还请谅解。
为方便同修,译为白话,如有定义上,或理解上的问题,还请指出。
“缘起性空”这是佛家的核心思想,意思是世间万事万物皆是因缘和合而生,是不永恒的。
那么佛教所说“空性”应该就是出自这里吧。
那么证悟空性,就是证悟“缘起性空”这个道理,那怎样算证悟?知道叫解悟,行出来,做出来,知行合一为证悟。
寂止,排除念头入静,即文中所述第二类禅。所谓正确的止,也就是不要堕落顽空。我个人看来寂止主要训练的是转念的能力。不能说这方法没用,但是没有名师指点,一味排除念头入静很难把握这个度,有的可能修很久都无法入静,有的人则可能修成卧轮禅师。我以前也这么修,但后来觉得头脑有变迟钝,就重新去找善知识了。
胜观,简单说就是用客观清净的心来整理分析念头,哪些是自利利他的,哪些是损人利己的等等,分析妄想执著的原因,给自己一个答案,有了答案自然就不执著了。从某种意义上讲,也可以算是塑造人格。
止观双运,就是把上述两者有机结合,所有念头整理分明,好的留下,并贯彻到言行;坏的扔掉,怎么扔?转念。比如有妄想执著,先分析原因,从因上入手解决问题,解决不了就先转念,先放在一边;就像学生考试,会做的题目先做,不会做的最后再去解决。还有一些毫无意义的问题或念头,直接就无视了。
用一句最通俗易懂的话来总结,“凡事尽力而为、做人问心无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6
发表于 2015-8-6 15:07:29 | 只看该作者
调服自己的内心,并最终证悟空性,是学佛最核心的问题。 修心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5
 楼主| 发表于 2015-8-4 23:21:29 | 只看该作者
断章取义害死人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4
发表于 2015-8-4 20:18:01 | 只看该作者
这是常见的错误,把宁静或无意识误认为空。
寂止与胜观不能混淆。空性是胜观的所缘,安住在所缘上则是寂止的作用,安住在观照空性上是止观双运。
空性是事物的本质,需要依靠分别慧来抉择认知。如果只依靠禅定,是能够生起某些相似的觉受,甚至会让人误以为是涅槃,但是这些觉受并非佛法需要的智慧。智慧的正因是闻思,禅定是助缘,禅定不会自动生起智慧。
禅修不能没有念头、没有思维活动,而是需要保持正知正念。就佛教的目标而言,无色定和无想定,由于缺乏足够的明分,只能够暂时压伏烦恼的现行,无法对治烦恼种子。像卧轮禅师这类禅定,是无益甚至有害的。
无思维的禅定,和密法的一些特殊方便一样,在某些特殊情况下可以有,但是这类特殊情况都有一些前提条件,不意味着违背一般原则。

堪布说的无念,有两种含义,一是没有沉、掉,是正确的止,二是心识不受污染,是正确的观,都有心理活动。与卧轮禅师的不起念头,大不相同。

评分

参与人数 1金幣 +5 文采 +3 收起 理由
影月 + 5 + 3 我很赞同~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3
发表于 2015-8-4 14:28:12 | 只看该作者
jio31241 發表於 2015-8-4 14:18
安住空性与没有念头是两码事

”第三种,也属于无念的禅,但其中包含了证悟空性的成分。修禅的人在证悟空性的境界中安住下来,没有任何杂念。
这是本文的原话,这位大师是这么定义的,我没理解错吧。

那如果我理解错了,那又请问怎样算空性,如何定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2
发表于 2015-8-4 14:18:08 | 只看该作者
不朽守护 發表於 2015-8-4 11:39
“首先,证悟心的本性是空性,然后,就在空性的境界当中安住。”本文只有这一句是告诉我们怎么修了。

正 ...

安住空性与没有念头是两码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1
发表于 2015-8-4 11:39:22 | 只看该作者
影月 發表於 2015-8-3 23:31
要看是哪方面的修行啦。
每一个修行体系都有它的说法。这里面涉及到对宇宙人生的根本看法。
...

“首先,证悟心的本性是空性,然后,就在空性的境界当中安住。”本文只有这一句是告诉我们怎么修了。

正所谓“一切法皆是佛法”,按照这么修或许能修个善缘吧,最多也就修个小乘罗汉吧。

为什么这么说呢?

举个大家都知道的人为例吧,这个人就是六祖慧能啦,六祖可以说是历史上非常著名的一位大彻大悟,明心见性的大德了。他的话应该很有说服力吧。

六祖坛经中有个人,叫卧轮禅师,他就是天天入静,没有念头啊,他还留下一句偈,“卧轮有伎俩,能断百思想。对境心不起,菩提日日长。”从这句偈里,可以看出,他是符合上文中第三种禅的吧,住于空性,没有杂念。
那六祖怎么说了?六祖说:”慧能没伎俩,不断百思想。对境心数起,菩提作么长?”六祖是对境心数起啊,那连第一种禅都不是啦。从六祖坛经中我们就可以从侧面看到,六祖是真正有大智慧的人啊。孰高孰低高下立判吧。

小乘罗汉虽然证得了我空,但未证得法空。他深入空境,而执着于空境啊。

各位实修的师兄还是多看看,”六祖坛经“吧,六祖已经完全将世尊的经典用比较白话易懂的方式,告诉我们怎么去修行啦。至少这是一条捷径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註冊

本版积分规则

Copyright © 2004-2018 Imslr.com
Powered by Discuz! ( 粤ICP备16075051号-2 )
ShenZhenShi ZhiYin Technology Co., Ltd. 聯繫我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