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eons隱知_神秘學網站(指引社)

查看: 1580|回复: 7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歷史與現狀] 寺院殿堂佛像释名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08-7-21 10:49:1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一)三门殿

  两大金刚 因为寺院的大门,一般都是三门并立,中间一大门,两旁各一小门,所以称为三门殿(图)。也有写作山门殿的。古来寺院有许多院落,其中房舍称堂或者寮,自宋崇宁二年(1103)以孔子庙为大成殿,于是佛寺建筑院称堂寮之外,其主体部分也称某某殿。佛寺三门殿内,在门的两旁塑两大金刚像,此即手持金刚杵(印度古代最坚固的兵器)警卫佛的夜叉神,又名‘执金刚’。传说佛常有五百执金刚随从侍卫,其主要者名‘密迹金刚’。世俗根据《封神演义》小说中的戏言,称此像为哼哈二将,佛教经典中是没有这种名称的。
地幔
 楼主| 发表于 2008-7-21 10:53:15 | 只看该作者
(十)几种造像的方法

  由于造像所用的材料不同,方法约可分为九种:

第一金鍱像,这是用薄铜板槌打成的。自西晋时即采用此种造像法。晋沙门竺道一于太和年中(366-370),在嘉祥寺造金鍱千佛像。《出三藏记集》所载《法苑杂缘原始集目录》中有‘定林(法)献正于龟兹造金鍱槌像记’。

第二铸像,这是用铜或铁铸成的。六朝时期有极精美的小型鎏金铜铸像,在背光后或像座上刻有铭文,甚可宝贵。

第三雕像,是用石或木或玉雕成的。魏齐以至隋唐都有不少的石雕造像流传下来,其形式有一尊一石或多尊共一石的,有带龛形的,佛座上刻有铭文。一面以至四面都雕刻佛菩萨像,叫作‘造像碑’。有的在下方刻有供养人像或者题名。

第四夹纻像,又叫作脱沙像。是先用泥捏塑成形,加上木架,蒙上麻布,然后施漆。等漆乾燥凝固后,再除去内中的泥土。晋法显《佛国记》中说:于阗有夹纻佛像。

第五塑像,是用泥塑成的。现在甘肃敦煌石窟和炳灵寺石窟保存着不少六朝至唐宋的精美塑像。宋元明的塑像,各有风格不同。

第六瓷像,是用瓷造的。有素瓷和彩瓷的不同。唐代三彩瓷像最为名贵。

第七绣像,是用丝线在锦锻上绣成的。

第八织成像,也叫作缂丝像,是用丝和金线织成的。

第九泥像或陶像,这是用模型压泥而成的小型佛像。泥像在唐代有一种特殊类型,叫作‘善业泥像’。它是僧人逝世火葬后,用骨灰和泥压制出来的佛像,在像背后有铭文题‘大唐善业’等字样。<敏感詞>喇嘛习惯用铜模压泥造成各种佛像以为功德,藏语名为‘刹刹’。清代帝后每逢寿日造万佛像施献各寺,大都是这种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地壳
 楼主| 发表于 2008-7-21 10:52:59 | 只看该作者
(七)祖师殿

  大殿西侧为祖师殿,此种布局以禅宗寺院最常见。但是<敏感詞>宗派的寺院也往往仿效其制。殿正中是梁时来华的禅宗初祖达摩禅师,左方是达摩六传弟子唐时的六祖慧能禅师,右方是慧能的三传弟子建立丛林制度的百丈怀海禅师。<敏感詞>宗派的寺院,也有在祖师殿内加祀本宗祖师像的。

(八)罗汉堂

  在佛经中常常提到五百罗汉随侍佛陀,佛灭度后,又有五百罗汉结集三藏的故事。但是五百罗汉的名称并无详细的记载,后人便从各经中录出名号,有佛在世时的,有佛灭度以后的,也有杜撰的,既无次序,且极杂乱,共凑成五百罗汉之数,见于明高道素录《乾明院五百罗汉名号碑》。也有加上十八罗汉成为五百十八尊的(详见本书第一二九页《漫谈罗汉》章),这都是宋代以后形成的风气。

(九)诸菩萨像

  准提菩萨又名七俱胝佛母,又称准提观音,为六观音之一。其像有二臂、四臂、六臂、八臂、十臂、十二臂、十八臂、三十二臂、八十四臂等不同,通常是十八臂。《七俱胝佛母所说准提陀罗尼经》说:‘应画准提佛母像,身黄白色。结跏趺坐,坐莲花上。身佩圆光,着轻縠,如十波罗蜜菩萨衣,上下皆作白色’。又云:‘其像面有三目,有十八臂,上二手作说法相。右第二手作施无畏,第三手执剑,第四手持念珠,第五手掌俱缘果,第六手持钺斧,第七手执钩,第八手执金刚杵,第九手执宝鬘;左手二手势如意宝幢,第三手持开敷红莲花,第四手持军,第五手绢索,第六手持轮,第七手商佉,第八手贤瓶,第九手掌般若梵箧。莲花下画水池。池中有难陀龙王、坞波难陀龙王托莲华座。上画二净居天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地基
 楼主| 发表于 2008-7-21 10:52:30 | 只看该作者
(六)伽蓝殿

  大殿的东边配殿一般是伽蓝殿。伽蓝是僧伽蓝摩的省称,义云众园。当释迦牟尼佛在世时,舍卫国有位长者名须达多,他能将财物布施贫困,人们称他为给孤独长者。传说他要请佛到舍卫国来说法教化,就同佛的弟子舍利弗选择地方供佛和弟子们居住。经过再三考虑,选定了舍卫国太子祗多的花园。但是太子没有出卖园林的意图,便对给孤独长者说:‘你若能在我的园地上布满黄金,我便把花园卖给你。’给孤独长者当真这样作了。太子很受感动,便少要了他一部分黄金仍为买回树木的价钱,二人共同请佛来住,这便是印度有名的祇树给孤独园。后来舍卫国王波斯匿王也归信佛教,为佛陀建立佛教的事业作出过很多贡献。所以后代寺院的伽蓝殿正中供的是波斯匿王,左方是祇多太子,右方是给孤独长者,以纪念他们护持佛教的功德。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地下室
 楼主| 发表于 2008-7-21 10:52:08 | 只看该作者
(五)地藏殿

地藏菩萨这也是大乘经中所说的他方世界的菩萨,形象一般是结跏趺坐,右手持锡杖,表爱护众生,也表戒修精严;右手持如意宝珠,表满众生的愿。也有的是立像的。又有在像两旁侍立一比丘、一长者像的。这是因为在唐代有一位新罗(现在朝鲜)王子出家名金地藏,来到我国安徽九华山,受到当地闵长者的供养。闵长者的儿子从他出家,法名道明。后人便称他是地藏菩萨的化身,闵长者父子成为地藏的协侍,而九华山就成为地藏菩萨的应化之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08-7-21 10:51:12 | 只看该作者
(四)观音殿(又名大悲坛)

观世音菩萨这是西方极乐世界的上首菩萨,表现一切佛的大悲心,所以是救世之最切者。因避唐太宗李世民的讳,后来简称观音菩萨,他的形象有多种不同。一是圣观音像,就一首二臂,结跏趺坐,手中或持莲花或结定印的尊严像,天冠中有阿弥陀佛像。又有‘自在观音像’,就是一足盘膝,一足下垂,很自在的形象。像旁或有一净瓶,盛满甘露,瓶中插了柳枝,象徵观音以大悲甘露遍洒人间。观音像两旁有一童男童女像,童女为龙女,因为《法华经·提婆达多品》中说有龙女成佛的故事,而观音又是住在南海普陀洛伽山,因此有‘龙女拜观音’的传说。童子即善财童子,因《华严经》中说善财童子为求佛法,参谒五十三位善知识,其中曾谒观世音菩萨而得到教益。

十一面观音一瞋面,化恶有情;二慈面,化善有情;三寂静面,化导出世净业。这三面教化三界便有九面。九面上有一暴笑面,是表示教化事业需要有极大威严和极大意乐方能无懈而成就。最上有一佛面,是表示以上一切总为成佛的方便。

千手千眼观音俗称为千手佛,那是错误的。千手表护持众生,千眼表观照世间,都是大悲的表现。主要有四十二臂:(1)手下伸、掌向上,名施无畏手,除一切众生怖畏;(2)持日手,救眼暗无光者;(3)持月手、救患热病令清凉;(4)宝手,为众官位者;(5)宝箭手,令善友早相遇;(6)净瓶手,为求生梵天者;(7)杨枝手,除种种病难;(8)白拂手,除一切恶障;(9)宝瓶手,为调和眷属;(10)盾牌手,辟一切恶兽;(11)钺斧手,除一切王难;(12)髑髅宝杖手,役使一切鬼神;(13)数珠手,能得一切佛接引;(14)宝剑手,降伏一切鬼神;(15)金刚杵手,摧伏一切怨敌;(16)铁钩手,能令龙王拥护;(17)锡杖手,慈悲覆护一切众生;(18)白莲花手,成就种种功德;(19)青莲花手,为生十方净土;(20)紫莲花手,能见十方诸佛;(21)红莲花手,能令生天;(22)宝镜手,成就大智慧;(23)宝印手,成就大辩才;(24)顶上化佛手(二手),为得诸佛摩顶授记;(25)合掌手(二手),令一切人及鬼神爱敬;(26)宝箧手,能得土中伏藏;(27)五色云手,令速成佛道;(28)宝戟手,能辟除怨贼;(29)宝螺手,号召天神;(30)如意宝珠手,能令富饶;(31)绢索手,令得安稳;(32)宝钵手,令身体安稳;(33)玉环手,令得仆役;(34)宝铎手,令得上妙音声;(35)五股杵手,能降伏天魔外道;(36)化佛手,生生不离佛;(37)化宫殿手,生生在佛宫殿中,不受胎生;(38)宝经手,令博学多闻;(39)金刚轮手,直至成佛终不退转;(40)蒲桃手,令稼谷丰收。以上是经中所说。一般再加麦穗手、羯磨轮手、宝矛手、宝锤手成四十八臂。

四十八臂观音就前边的千手观音像,略去千手便是四十八臂观音。一般千手观音是立像,而四十八臂观音是坐像。当然,千臂也好,四十八臂也好,都应当看作是观音菩萨慈悲救世的无穷悲愿的具体化,不必拘泥于事相。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08-7-21 10:50:10 | 只看该作者
(三)大雄宝殿

  大雄宝殿即是正殿,或称大殿。大雄是称赞释迦牟尼佛威德高上的意思。

  释迦牟尼佛是佛教的教主,二千五百年前印度释迦族的一位王子出家成佛,建立了佛教,所以称为释迦牟尼佛。释迦牟尼佛像有各种不同的姿式,主要的有两种:一种是结跏趺坐,左手横置左足上名为‘定印’,表示禅定的意思;右手直伸下垂,名为‘触地印’,表示释迦在成道以前的过去生中,为了众生牺牲自己的头目脑髓,这一切唯有大地能够证明,因为这些都是在大地上作的事。这种姿式的造像名为成道相。一种是结跏趺坐,左手横置左足上,右手向上屈指作环形名为‘说法印’,这是说法相,表示佛说法的姿式。另外有一种立像,左手下垂,右手屈臂向上伸,这名为旃檀佛像,传说是佛在世时印度优填王用旃檀木按照佛的形容所作。下垂名‘与愿印’,表能满众生愿;上伸名‘施无畏印’,表能除众生苦。后来仿照此形象制作的也叫作旃檀佛像。

  一般多在释迦牟尼佛像旁塑有两位比丘立像,一年老,一中年,这是佛的两位弟子。年老的名‘迦叶尊者’,中年的名‘阿难尊者’。佛涅槃以后迦叶尊者继领徒众,后世称为初祖。迦叶涅槃以后,阿难尊者继领徒众,后世称为二祖。

  俗称释迦佛为如来佛。这是错误的,因为如来和佛同是一切佛的通称,并不能说明是某佛。比如称人为先生阁下不能说明是某人一样。

  三身佛有的大殿中不是一尊佛像而是三尊,这是根据大乘教理表示释迦牟尼佛的三种不同的身。当中一尊是法身佛,名‘毗卢遮那佛’,此云遍一切处,表示绝对真理就是佛身;左旁一尊是报身佛,名‘卢舍那佛’,此云光明遍照,表示证得绝对真理而自受法乐的智慧是佛身;右旁一尊是应身佛,名‘释迦牟尼佛’,此云能仁寂默,表示随缘教化各种不同众生的佛身。

  三世佛又有的大殿中也是三尊佛,却是代表中、东、西三方不同世界中的佛。中间一尊是我们这个世界的释迦牟尼佛;左边是东方净琉璃世界的药师琉璃光佛,结跏趺坐,左手持钵,表示甘露,右手持药丸;右边是西方极乐世界的阿弥陀佛(阿弥陀译成中国语是无量寿),结跏趺坐,双手垒置足上,掌中有一莲台,表示接引众生的意思。

  三世佛旁边有的各有二位菩萨立像或坐像,在释迦牟尼佛旁的是文殊菩萨、普贤菩萨、在药师佛旁的是日光菩萨、月光菩萨;在阿弥陀佛旁的是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这六位菩萨是三位佛的上首弟子(见《华严经》、《药师本愿经》、《观无量寿佛经》)。

  三世佛又有以过去、未来、现在为三世的。正中是现在佛,就是释迦牟尼佛,东边是过去的迦叶佛,西边是未来的弥勒佛。

  卢舍那佛有的大殿中只供一尊卢舍那佛。卢舍那佛是三身佛中的报身佛像。卢舍那佛的莲座是千叶莲花,每一莲瓣上有一尊小佛,那是应身释迦佛。这是根据《梵网经》(卷下)所说:‘我今卢舍那,方坐莲花台,周匝千花上,复现千释迦。一花百亿国,一国一释迦,各坐菩提树,一时成佛道’。这一莲瓣代表一个三千大千世界,整个莲座代表华藏世界。

  接引佛净土宗的寺院中,可以在大殿中供阿弥陀佛或接引佛。接引佛,这是阿弥陀佛立像,作接引众生之像。右手垂下,作与愿印;左手当胸,掌中有莲台。

  五方佛在有的寺院大殿里塑的是五尊佛。正中是法身佛,名毗卢遮那佛;右手第一位是南方宝生佛,表福德,第二位是东方阿閦佛,表觉性;右手第一位是西方阿弥陀佛,表智慧,第二位是北方不空成就佛,表事业。这五佛,根据密宗的理论是综合说明佛的意义。

  十八罗汉一般寺院的大殿两侧多奉有十八罗汉像。这是因为佛在涅槃以前,嘱咐了十六位大阿罗汉,让他们不要涅槃,常住世间为众生培福德。其名字是:(一)宾度罗跋囉惰阇,
(二)迦诺迦迦伐蹉,
(三)迦诺迦跋厘惰阇,
(四)苏频陀,
(五)诺距罗,
(六)跋陀罗,
(七)迦理迦,
(八)伐阇罗弗多罗,
(九)戍博迦,
(十)半托迦,
(十一)囉怙罗,
(十二)那迦犀那,
(十三)因揭陀,
(十四)伐那婆斯,
(十五)阿氏多,
(十六)注荼半托迦(见《法住记》和《十六罗汉因果识见颂》)。五代以后或加上《法住记》的作者难提密多罗和《因果识见颂》作者摩拿罗多二人,成为十八罗汉;或错将第一尊宾度罗跋囉惰阇分为二人,加上难提密多罗(庆友),而作为十八罗汉的。

  三大士在正殿的佛像背后,往往有坐南向北的菩萨像。一般是观音像或者是文殊、普贤、观音三大士的像,文殊骑狮子,普贤骑六牙白象,观音骑吼。

  海岛观音一般是在大殿背后修海岛,面北而设观音像,立海岛上。四周依《法华经·普门品》作观音救八难的塑像。在观音像两旁有善财童子(出《华严经·入法界品》)和龙女(出《法华经·提婆达多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08-7-21 10:49:27 | 只看该作者
(二)天王殿

  这是三门内的第一重殿,殿中间供弥勒菩萨。弥勒菩萨像后供韦驮天,面向北。东西两旁供四大天王像。

  四大天王东方天王名为‘提多罗吒’,此云持国,能护持国土,领毗舍阇(此云颠狂鬼)、乾闼婆(此云香阴)神将,是帝释天的主乐神,所以此天王手中持琵琶以作标帜,护东方弗提婆(此云胜)洲人民。南方天王名‘毗琉璃’(此云增长),能令他人善根增长,所以手中持剑,领鸠槃荼(此云雍形鬼)、薜荔(此云饿鬼)神,护南阎浮提(此云胜金)洲人。西方天王名‘毗留博叉’,此云广目,能以净眼观察护持人民,领诸龙及富单那(此云臭饿鬼),所以手中缠绕一龙,护西瞿耶尼(此云牛货)洲人。北方天王名‘毗沙门’,此云多闻,有大福德,护持人民财富。右手持伞,表福德之义,护北郁单越(此云胜处)洲人(见《长阿含经》卷一二《大会经》)。世俗称为四大金刚,这也是《封神演义》中的戏言,金刚与天王是不可混淆的。

  弥勒菩萨名‘阿逸多’,是释迦牟尼佛的弟子,南天竺人。后来由人间生在兜率天内院中教化菩萨。据佛经上说,释迦牟尼佛的教法流传一万年。其后世界道德逐步提高,不再须要佛教,佛教便自行消亡了。再过八百余万年后,弥勒菩萨由兜率天下生此世界成佛(见《增一阿含经》、《弥勒上生经》、《弥勒下生经》)。也有把布袋和尚塑像,称作弥勒菩萨的。我国五代时期,在浙江奉化有位和尚名‘契此’,常携布袋,教化群众,很得群众信仰。临终时说了一首偈语:‘弥勒真弥勒,分身百千亿,时时示时人,世人自不识。’因此,人们认为布袋和尚是弥勒菩萨的化身,就在寺院的天王殿正中塑了他的像。

  韦驮天传说唐道宣律师曾与天人会谈,说及南方天王部下有一位韦将军常周行东南西三洲(北洲无出家人),护助诸出家人(见《道宣律师天人感通传》)。宋代以后,便在寺中塑了韦驮天像,又和佛经中所说韦驮天相混,一般称为韦驮菩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註冊

本版积分规则

Copyright © 2004-2018 Imslr.com
Powered by Discuz! ( 粤ICP备16075051号-2 )
ShenZhenShi ZhiYin Technology Co., Ltd. 聯繫我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