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eons隱知_神秘學網站(指引社)

查看: 1499|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聖血和聖杯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08-2-6 00:13:2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经过细致而冗长的研究,《圣血和圣杯》的作者白金特、雷伊和林肯针对基督教信仰和西方历史做出了相当吸引人的论断。他们并未坚持认为这些论断有100%的准确性,但他们列举的证据却让人难以怀疑。
7 Y' o& g) z: x! ?) N2 I0 D% S
1 @# U4 I7 m8 o/ i- k  圣杯代表耶稣基督血脉的概念,是《达·芬奇密码》的主题之一。相信它就是否定当今基督教僧侣集团的作用;对它存在的证明进行不惜代价的封杀,也并非是意外之事。这个概念如被接受,就能摧毁教会自身的机制,挑战的不只是它的信条,还有它掌管基督教会的合法性。纵观历史,古往今来由基督教各宗指任的代表们确立的那些合法君主和政府,都将被视为无效。+ p' Z, n& G: e9 `% U0 _) G9 ^/ w

# X& S8 C$ {( {! ^  郇山隐修会的一些文件表明,墨洛温家族的先源可回溯到《圣经·旧约》和古特洛伊。他们被认为来自一个以色列部落——便雅悯[1]希伯来远祖雅各12子之一。这12儿子开创了以色列的12部族,便雅悯部居住在约旦河西岸,族人善于射箭并惯用左手。除了索尔王,圣保罗的祖籍也是这一部族。[1]领导的部落。他们占居的土地环抱着今日的耶路撒冷,这日后成为大卫和所罗门王之国都。
8 H+ K! ^+ H) F/ [& f9 f
+ C: }# W8 m) ^" q# u6 k  由于便雅悯部的人支持异教神贝利亚的崇奉者,该部与以色列的<敏感詞>部落破裂,而它们开始禁止自己的女儿们嫁给便雅悯部的男人。贝利亚常被联想为公牛或牛犊,类似圣经中所说便雅悯部膜拜的“金牛犊”。该部落终于摆脱这种逆境,并呈献出第一位以色列王索尔。
6 |4 ?9 u  I0 x7 M& r- j
3 f5 d6 E3 ]& f2 B7 r, Y' |7 z; k  尽管便雅悯部恢复了自己的地位,许多部落成员却已走上流亡之途。某些证据显示,他们选择落脚的地方,就是希腊中心的阿卡迪亚。从那里他们前行进入今日的德国,并与条顿部落通婚。最后,他们成为西坎波利亚的法兰克人,后代中便包括墨洛温家族。如第二章中所言,布雍的戈弗雷第一次十字军远征前,因已肯定自己将被邀作耶路撒冷的国王,才会变卖掉全部家产。他如此有把握,应出于他对形势的了解——要赢得这一头衔,他的墨洛温血统使他处于最佳地位。6 d" H& t+ S) ^" l" y

) C9 F+ e2 B" P1 q* w, R* u  应无疑问的是,流亡途中的便雅悯部众,为达目的曾求助于善于航海的腓尼基人[1]远古活动于地中海东岸、受苏米尔文化深刻影响的闪米特民族,公元前15世纪脱离埃及统治。以航海与贸易著名,先后被阿希利亚、巴比伦和波斯王国兼并,公元前64年变为罗马的叙利亚行省。[1]。在《希腊神话》中,罗伯特·格雷夫斯论及“贝利斯和达那伊得斯姐妹”一段神话时写道:“它是青铜器时代的殖民者们从巴勒斯坦经罗德岛早期到达希腊、并在伯罗奔尼萨引进农耕的记录。”苏美尔人始创的母神伊斯塔尔偶像崇拜(腓尼基文为“阿斯塔尔特”),确立为阿卡迪亚的神教,并盛行了许多世纪。
, ]9 z6 m0 n/ h$ \  y8 |" X1 q5 Z! B6 u9 _2 ?
  另有证据指明,斯巴达人与墨洛温族具有相似特质。他们都相信,他们的长发会在成年之际给他们带来力量,这点也反映在圣经中的参孙身上。此外,《马加比传》第一卷中还说:“有文字记载,斯巴达人和犹太人有兄弟情谊,同属于亚伯拉罕的大家庭。”
* ^% Y6 |( y' G+ \, j; m" D0 p) ?1 {% V+ I) c: x' J- U/ v" `. V2 w5 u  b
  腓尼基人开拓了横贯法国南部并循罗纳河逆流而上的贸易线路。在该地区发现的闪米特人制作的物品,表明了公元前9世纪由于腓尼基国王和以色列及犹太国王之间的联姻而产生的王朝联盟。
; l/ G; H/ K1 y6 J, @1 O( _" ~: r; K$ l
  公元前106—48年间,一个犹太殖民地在罗马建立。公元74年耶路撒冷沦陷后,大批犹太人逃往意大利和法兰西。除此之外,犹太奴隶们随主而行遍居整个欧洲,获得自由后形成他们自己的共同体。7 m0 g- W3 s1 k: n
; \9 ]) M' _" i" T: h
  抹大拉在《圣经·新约》中首次具有实际意义的露面,是作为在基督复活后第一个与他见面的人,正是由于这点,法兰西以及<敏感詞>地区才将她尊为圣徒,并以她的名字修建教堂。根据4世纪的传奇,留世最久的圣杯故事是:圣杯是被抹大拉带到了法兰西,她在马赛登陆。马赛是地中海岸的法兰西港口城市,腓尼基人开辟的商道——罗纳河就在这里入海。
6 ]7 b) E8 k( n: K: t9 J  有关圣杯的最初的文学作品,是特鲁瓦的克雷蒂安[1]法兰西12世纪末的吟唱诗人。他的创作以圣杯题材为主,被后人尊为中世纪浪漫文学的源泉。波西佛据称是亚瑟王的圆桌骑士之一。格拉尔(Graal)是圣杯(Grail)的原始拼写。[1]写的。他与香槟伯爵的宫廷有过来往,其作品为《波西佛的故事》或者《格拉尔伯爵》。写作时间为1188年,恰好就是郇山隐修会与骑士教团分庭自立而圣城耶路撒冷陷落敌手的那一年。) S! b9 y" w/ V8 L2 [+ ]/ ~
  在《格拉尔伯爵》中,被描绘成“寡妇之子”的主人公波西佛告别母亲,去寻求功名富贵。他遇见一位神秘的渔人——“渔夫国王”,应邀到他的城堡过夜。晚宴上,缀满宝石的金色圣杯出现在座间一位夫人的手中。波西佛并不知道他该向圣杯提问,而所提的问题应是:“圣杯为谁效命?”平心而论这情有可原,因为他无法知道冥冥中对他的期待。当那显然被他珍藏心中的使命感呼唤他清晨起身时,他却发现人去堡空,城外四周也化为焦土。他又发现,那“渔夫国王”本是他的一位叔父。到了这步田地,很难相信会有人谴责他感到世间一切皆为虚幻。波西佛声言他再也不会爱戴或相信上帝。
- f6 I: x4 o' T1 M+ R9 x" G3 u2 R3 P: l& g: \5 G& O; x
  克雷蒂安去世之日,诗作尚未完成。有人说,他是神秘地死于1188年在特鲁瓦发生的火灾之中。其后数年中,圣杯的观念迅速传遍欧洲,并与亚瑟王的传奇紧密联系起来。然而,即使到这时候,它也未跟耶稣相关联。3 K' w# F: A3 j- Q% e; b' A0 q5 V

3 ~: Q5 G# f3 h2 a  墨洛温家族墨洛温家族在5—7世纪间统治着当今法国和德国的大部。这段时间,不但与圣杯传奇,而且与圣杯传奇的中心人物——亚瑟王的时代重合。毫无疑问,墨洛温家族是法兰克人当之无愧的统治者。他们不是“拥举推立”的国王。合法继位的王储们,在他们12岁生日的那天将自行成为国王。他们的职责不是管理国家——那些事情留给了“宫廷宰相”。他们仅仅被认为是作为代表的角色而存在,手中的权力和地位好似21世纪立宪国体中的君主。他们还被允许一夫多妻,有时也利用这种特权。
7 r3 v! B* U3 O
9 u/ H/ V) `. y2 r5 ~; F4 t  墨洛温家族的名头来自他们的祖父墨洛维(也被叫成“墨洛维奇”或“墨洛维尤”)。这个名字令人想到法语的“母亲”,以及法语和拉丁语中的“海洋”[1]法语中母亲为Mere,海洋为Mer,墨洛文家族的姓氏为Merovingien。[1]。传奇中说,墨洛维有两个生身之父。这无疑是故事编造,但也是用他的出生喻指两个王朝的联盟。根据传奇,他的母亲到海里游泳后怀了孕。海中的生物诱她生情并使她再次受孕。因此,墨洛温降生时身上流淌着两种血液:一种来自他的法兰克父亲,一个统治者;一种来自“海里的生灵”。
# y2 \7 A* L" e$ a' k, Y5 K) p
1 h! \. o0 S. z9 m& r* b2 r$ E  从那时开始,墨洛温家族便以通玄和迷信闻名于世。他们被看作是祭司国王,大致相当于埃及的法老。对信者而言,他们疗伤治病的法力甚至延展到衣袍的流苏之上——民众们认为这些饰穗具有各种特殊的治疗功效。第四章里我们将会看到,在贝朗热·索尼埃离世后,有一排悼别的人们经过他长袍覆盖的遗体时,每人都摘下了一朵流苏。据说,墨洛温族的国王身上都有胎记,形如圣殿骑士佩用的红十字,位置在心脏上方或肩胛中间。
' {, `- }1 {* Q. S4 ]& x
# J8 B( A. M( Q3 R6 n+ ~  国王希尔德里克一世是墨洛维的儿子,又是墨洛温王朝开国之主克洛维的父亲。当17世纪在比利时的阿登地区找到他的陵墓时,其中藏有的行功施法神器包括一具斩下的马头、一具金质的牛头和一个水晶球。0 |/ ^. M. z# X1 M" Z# a
1 b( t4 Z8 C/ |9 T) g$ E
  墨洛温家族长久使用的符形之一是蜜蜂。希尔德里克的墓内存有数以百计的金制蜜蜂。这一习俗延续了许多世纪。拿破仑在1804年接受皇位加冕时,曾明令将金蜂缀饰在他的皇袍之上。他对墨洛温家族心醉神往,派人采编他们的家谱,以便弄清王朝倒台后是否还留下后裔。郇山隐修会文卷中发现的家族谱系,就基于当时搜集到的材料。
4 _. w' F, P/ G3 k! V" g$ w" N  j+ e6 L& P3 P
  墨洛温家族宣称,他们出自两个本源:诺亚和特洛伊。后一个源头可以解释法国为何有特鲁瓦和巴黎[1]巴黎的名字来自特洛伊小王子帕里斯(Paris)。荷马史诗中,他勾引美女海伦而引发特洛伊战争。[1]这些地名。此外,根据荷马史诗,特洛伊当时住有一定数量的阿卡迪亚人。熊在阿卡迪亚被尊为圣物,而墨洛温家族的远祖——西坎波利亚的法兰克人,也对熊倍加敬奉。另一个可能的联系是:威尔士语把熊叫做“亚斯”(arth),这可以说明亚瑟王名字的出处。
2 Z: h- Z8 y( t" u
; J& Y. p0 g$ a  y  当躲避匈奴侵扰的西坎波利亚人迁移到当今的法国境内时,他们已经建立了高度复杂的<敏感詞>,它在罗马人手中得到发展。因此,继承他们文化的墨洛温人,也可被视为罗马帝国形式的仿效者。以墨洛温王朝为起点,法兰克文化开始繁衍昌盛。在此期间,墨洛温王朝积累了大量财富,他们所铸钱币上那四支等长的十字,与为建立耶路撒冷法兰克王国的远征军所用徽标完全相同。
* K1 I/ z8 R" s7 n4 L! |+ F  墨洛温各代君主中,克洛维一世大概最为著名,因为是他把罗马基督教引进了法兰西。他那信奉天主教的妻子[2]克罗蒂尔达,公元5世纪建国的勃艮第王齐尔佩里克之女,493年嫁给克洛维。511年丈夫死后,她进入图尔的修道院。逝世数年即封为圣徒。[2],对他做此选择的激励不可轻估;但这一宗教赢得他的欢心,也可能别有缘故。
+ w7 `% w) P. F9 @9 _( D* T' I7 h' @. `
  当时的基督教形式繁多。罗马教会与凯尔特教会之间,持续发生着冲突。公元496年,克洛维与圣徒雷米进行了多番秘密会见。按照达成的协议,克洛维将向罗马教会提供强力支持。作为回报,他的权力延伸到君士坦丁大帝的东罗马——其时已经毁于西哥特人和汪达尔人手中。
2 f! ^0 o6 A/ E5 Z6 C5 z% l
  Z" O- s9 T2 U  这意味着一个墨洛温家族世俗控制下的新型罗马与基督教王朝,保证它的运转对罗马教会的意义难以估量。于是,克洛维在法兰西的兰斯接受了圣徒雷米的洗礼。由此而来,罗马教会不但与克洛维、也与他的子孙结盟。
0 b4 M$ c! j7 x* M- h/ d7 s% B4 [7 W/ A0 b; ]8 o
  克洛维满腔热忱地履行诺言。他开扩了帝国的疆土,面积相当于今日的法国和德国。他尤其想要击败西哥特人,并最终在沃耶战役中一举成功。西哥特人步步后撤,最后立足在拉泽地区的莱迪——就是日后的莱纳堡。$ R4 r$ [4 E1 ]1 }7 M7 p7 W
$ e" C; c+ g; R6 A+ G
  克洛维一世死后,他的王国按当时的传统分传给四个儿子。这样就削弱了原有的凝聚力,并给宫相们提供了获得更多权力的最佳机遇。不过,他们还必须对付后来的达戈贝特二世。* p5 G* a3 A3 }; P6 A6 c  \
1 Q  R$ ~0 f2 N: n9 Z
  达戈贝特出生于公元651年,他的父亲也叫克洛维,卒于公元656年。此时,有人全力阻碍他继承克洛维王国的东北疆域——奥斯特拉西亚[1]Austrasia,现法国东北和德国东南交界区域,达戈贝特一世的领地。他于629年统治法兰克,10年间成为墨洛温家族最强盛的一代君王。死后奥斯特拉西亚分给儿子克洛维,即达戈贝特二世之父。[1]。当时的宫廷首相格里牟尔,趁其父离世劫走了达戈贝特。他设法使宫廷相信:首先达戈贝特已经身亡,再者克洛维曾要他格里牟尔之子继承王位。他花言巧语,连达戈贝特的母亲都信以为真。4 Z" R6 ?( |# I# c
1 n$ U, T$ P* E- o
  然而,格里牟尔不能亲手杀掉达戈贝特,便把他送给了鲍迪埃主教。主教将达戈贝特流放到爱尔兰。他在那里长大成人,并在都柏林附近的斯莱恩修道院接受教育。他娶到一位凯尔特公主——玛缇尔蒂,移居英格兰北部的约克郡,并结识了该郡的主教圣维尔弗莱德。此时,墨洛温家族与罗马教廷的关系已不如克洛维时代那么紧密。
6 X/ M8 A& {* |- C
$ }7 S, l! @2 S  M  维尔弗莱德极力撮合凯尔特人与罗马教廷,致使双方于公元664年在惠特比商谈中达成共识。而维尔弗兰德似乎还意识到对达戈贝特而言的珍贵机遇——让这位奥斯特拉西亚的合法国君,作为教会的军事代表重返法兰西夺回王位。7 T7 _+ M% y8 a7 G+ Y+ \* M
' B; f( I( e" u$ X( ]# A/ h
  达戈贝特的妻子卒于公元670年,维尔弗莱德抓紧动作以确保达戈贝特稳妥选择新配。她是拉泽伯爵的女儿姬赛拉,又是西哥特国王的侄女。墨洛温家族与西哥特王国的这次联姻,不但将法兰西置于同一统治之下,而且使罗马的权威居于西哥特之上。1 Y6 k* h8 @9 V3 A) W

1 w: c6 {2 j, b' k5 t$ e  他们在莱纳堡的圣抹大拉教堂结婚。经过两次婚姻已经有四个女儿的达戈贝特,在公元676年又添了一个儿子——斯希思伯尔四世。2 l+ A! G/ c% x' P/ `2 Q; v
  在莱纳堡居住三年后,达戈贝特宣登奥斯特拉西亚的王位。他迅速着手在新王国内建立秩序,并在此过程中大量增加他的财富。
% l9 h* q/ G0 @8 p- g% T: L" D" x- a+ A9 s8 b
  然而,他未能按照维尔弗莱德的期盼行事,而由于试图限制罗马教廷在他王国的影响而惹怒对方。通过与西哥特王朝的联姻,他又获得现在是法兰西南部的朗格多克地区。西哥特人从来无意与罗马联盟。他们偏爱持异端邪说的、认为耶稣与常人并无两样的“阿里乌派”,而达戈贝特似乎跟随他们。' J9 w9 E  k4 \+ j, v# j

; R1 V- |' F$ t: I% K; O5 I$ F4 }/ U  于是随着财富和土地的增加,他不可避免地四处树敌。他还引发邻邦法兰克的统治者的不满,其中某些人跟达戈贝特的宫中臣僚相互勾结,对他形成危险。这些臣僚中包括了他的宫相——卖主僭位的胖子丕平。- C: @% P' |; {& Y% V8 |

( E& D6 F# d3 v  达戈贝特的最大的那座宫殿,在阿登的斯特内城中。城郊就是我们在第二章提到的沃弗利森林,达戈贝特于公元679年12月23日前往林中打猎。当他在一棵树下酣睡时,据称他的教子奉胖子丕平之命,爬到他的身边用矛刺进他的眼窝,将他杀害。凶手回到斯特内城报信后,据说他们又将达戈贝特家族满门抄斩。罗马教廷毫无迟疑地嘉赏了这一行径。但或许出于内疚,他们又在公元872年册封达戈贝特为圣徒,将他的遗骨安葬在一处教堂的墓地之内,并将之改名为“圣达戈贝特教堂”。他们甚至给了他纪念日——12月23日,这天恰巧又是便雅悯部落的圣日。罗马教廷始终没有或是不愿说明对他封圣的理由。
+ z8 Y( U1 a* S9 \- ?, o
$ n7 b* l: `5 ~  自他在圣达戈贝特教堂的安葬日始,他的墓地就成了历史上各种各样的重要人物的朝圣之地,其中包括洛兰公爵——布雍的戈弗雷的祖父。这座教堂毁于法国大革命时期,圣达戈贝特遗物大多不知去向。传留至今的惟有一具号称属于他的头骨,存放在莫恩的一座女修道院中。令人奇怪的是,事发数年后出现了一首叫做《圣达戈贝特殉教之歌》的诗,说的是达戈贝特因某种缘故献身殉教,它是在斯特内的金谷修道院发现的。" J% Z+ K/ d+ F7 G) x- k
8 V0 {5 E/ H  q8 l) {
  达戈贝特暗杀事件,导致墨洛温时代的终结。达戈贝特王一死,墨洛温王朝江河日下,勉力维持了不足百年的残局。然而,多位君主年幼势微,在宫相们残忍无情的野心面前无力自保。希尔德里克三世754年去世,没有子嗣,这再也清楚不过地表明王朝就此终结。
3 d+ k' {, V+ c$ m6 y7 J" l0 O" y0 O& f2 @1 `5 b
  下令暗杀达格贝尔的胖子丕平,将自己的儿子——查尔斯·马尔泰[1]马尔泰因身为私生子,丕平死后被宫相夫人关入监狱。后逃出并重获权位,统一分裂的法兰克诸邦。他四处征战,最为人称道的是在图尔战役中,击毙占领西班牙的穆斯林酋长国王阿布达拉曼。[1]安插到领导者的位子。尽管丕平军功显耀而机遇就在眼前,他似乎有意避受王位,这或许出于对墨洛温家族的余敬。查尔斯·马尔泰741年去世后,他那成为希尔德里克三世宫相儿子——丕平三世,带着代表团前去谒见教皇,问道,“何人应该成为国王,是那掌握实权的人,还是名为国王而手中已无权力的人?”教皇同意丕平应为国王,就此结束了与克洛维达成的协定。希尔德里克被送进一家修道院,四年后死在那里,而丕平稳固地占居了法兰克人的王位。
9 P8 U* P: W( W- ^  丕平三世的加冕典礼于公元754年在新的法规下举行,这些法规确保国王继位要经“创立”,而不是简单的认可。新法规依据的是欺骗性的文件——《君士坦丁的捐赠》,在本书第五章论“君士坦丁大帝”中将有详论。加洛林王朝就此诞生,朝名虽然来自查尔斯·马尔泰,却被更多地联系到他的后代查理曼身上。查理曼在公元800年成为神圣罗马帝国的皇帝——若在往日惟当属墨洛温国王的头衔。
3 [/ c9 J- p) L
+ \  M- g3 I- c  加冕典礼前夕,丕平三世与墨洛温家族的一位公主成婚。根据推断,他此举想要自视合乎礼法,将墨洛温血脉顺乎道义地传承下去。查理曼的婚礼与此相似。实际上,他的忧心疑虑竟似影响到他的加冕。他执意留给公众的印象,是他羞于担当神圣罗马皇帝。仪式的安排让人感觉,查理曼事前并不知道教皇会为他加冕。他皇冠佩顶时,脸上露出电影明星们接受奥斯卡奖后那矫作的惊愕状。为让这番表现增加可信性,他庄严宣告:倘若预知发生的情形,他绝对不会踏入罗马大教堂。
+ k, i) C" F8 [
( h  V; L. F* m* l1 c  W% o- y8 {  暗杀达戈贝特二世以背叛克洛维,是郇山隐修会和墨洛温后裔们极其痛苦的主要根源。但也似曾有人用心致力,去减轻这种痛苦。由此而来,加洛林皇族(查理曼大帝的家族成员)娶墨洛温家族的多位公主为妻,以使自己合法化。达戈贝特之子斯希思贝尔的后裔中,有法兰西南部塞普提曼尼亚犹太国的统治者——吉延·盖隆和后来十字军远征中夺取耶路撒冷的布雍的戈弗雷。到那时候,基督血脉中大卫王的一支,才复归从《圣经·旧约》时代起就名正言顺地属于他们的王位。$ E. k3 \5 K' k% l$ g
4 q  K) x" I1 [7 V' i7 y0 ~
  结论耶稣结过婚,这点并无多少可疑之处。在论耶稣基督婚姻的第八章中,我们将看到,大卫的继承人依照法律必须成婚。不仅如此——他们还必须至少有两个男嗣(就像常言中的英国皇族:一个继承人和一个预备者)。现代流行的同居不婚或惟性生活交往,在公元1世纪的犹太地区根本就不存在。大卫子裔婚姻循规蹈矩的程度,使任何浪漫成分都显得多余。对这样一个乡村的同时又面临种种迫害的共同体来说,传宗接代的需要至高无上。耶稣和他的妻子抹大拉的玛利亚,逃到圣地后曾有过几个孩子,他们在法兰西南部的一个犹太社区中长大成人。从获得麦基洗德[1]希伯来始祖亚伯拉罕,在美索布达米亚的埃兰国救出侄儿。归途中,遇到了萨兰国的祭司国王麦基洗德并得到他的赐福。麦基洗德是“弥赛亚”的原型,也是耶稣双重身份的先兆。[1]教团的祭司身份开始,耶稣基督就被人称作“渔夫”,这在《圣经·希伯来书》:5中有叙述。这样一来,犹大[2]雅各的儿子,以色列12先祖之一,犹底亚国名的来源。公元前922年,以色列分解为两部:犹大部和便雅悯部组成犹底亚国,<敏感詞>10部仍称以色列。不要同数千年后出卖基督的犹大混淆。[2]的家族成了“祭司国王们”的王朝,在圣杯神话中被称为“渔夫国王”。渔夫国王的一支后裔成了法兰西的阿克家族。阿克(Acqs)之名来自aquae,意为“水”,该家族在法兰西阿基坦地区是一个主要的影响因素。墨洛温王朝出自这一血脉,曾是图卢兹与纳尔波尼的伯爵,以及位于现今法国西南的中塞普提曼尼亚[3]即后来的朗格多克地区。罗马帝国时为加利亚(高卢)——纳尔波尼行省。塞普提曼尼亚(Septimania)意为“七邦之地”尤为公元5世纪西高特统治下此地分为7座城邦。[3]的亲王。在公元5世纪,这些后裔子女们与法兰克人的王族联婚,产生了墨洛温王朝。
% C1 ]7 E6 p2 k  本章中我们已经看到,罗马天主教会曾在公元496年,与墨洛温家族的国王之一——克洛维达成协议,保证将始终拥立墨洛温家族。实有可能,他们已承认了墨洛温家族血脉的正统地位。克洛维被给予“神圣罗马皇帝”的头衔(或按当时的说法是“新的君士坦丁”),因而并非成为国王,虽然按照墨洛温家族的继承传统,他是被承认为国王。
7 K" Y( _8 X* Z+ O3 i1 w
. Q- ^: {: i' k6 P8 I  可以得出结论:教会参与了对达戈贝特的暗杀行动,并为此始终无法自恕其咎。这导致了他们对墨洛温家族的背叛,而使这事实不被广泛传播便成了至关重要的事,因为它会辗转落入罗马敌人的手中。然而,罗马无法完全掩盖真相,揭示真实情况的方式之一就是通过诸如圣杯传奇故事的文学作品。$ u: h6 p. w0 z6 A5 h# ^6 C
6 j+ b* {% n, w2 b: x6 x$ V  t
  这样,圣杯有两层含义。首先,它代表“王者之血”,守护者为圣殿骑士们。其次它可能是指耶稣之血(或该用“精液”)的承接容纳之处——抹大拉的玛利亚的子宫。因而,被当成纪念“贞洁处女”玛利亚的那些名为“黑衣贞女”或“黑衣圣女”的教堂,敬奉的对象实为抹大拉。
) u, G8 A5 j" n/ V. B5 r: ]; l- [4 [1 D! V) `
  从书面上看,圣杯还可能喻示公元70年,罗马皇帝提图斯[1]罗马皇帝维斯帕先之子,公元70年镇压巴勒斯坦犹太人起义。79年接替皇位,同年维苏威火山爆发,翌年罗马发生大火和瘟疫。据记载他因慷慨赈济深得民心。80年建成罗马的大角斗场。[1]掠夺耶路撒冷圣殿时劫走的宝藏。这笔巨大的财富最终被带入比利牛斯山脉,如今号称掌握在郇山隐修会的手中。除宝藏之外,所罗门神殿还可能存放着有关以色列王族的出生证文、婚姻证文和<敏感詞>案卷。这些材料,无疑也能证明犹太人的王位属于耶稣基督。
( I. k  x" u2 d; x3 K: j( U3 b7 _* w" P9 Z) ^" D! m
  没有证据显示,提图斯或他的士兵们是否找到了这些案卷。然而,按逻辑推断,我们应相信那些罗马士兵只顾欢天喜地搬运那大量的黄金珠宝,因而让这些更应小心处理的文件留在了那里。  R: V3 S6 H/ g- {/ Y
3 N- A! i  i9 |" Z
  到公元1100年,耶稣基督的后代们在欧洲以及通过布雍的戈弗雷在巴勒斯坦,获取了某些势高权重的地位。虽然他们清楚地了解他们的出身,但可能因为缺乏藏在所罗门神殿内的那些案卷或<敏感詞>的证据,而无法使外界相信。[1]按传统说法,布雍家族的戈弗雷和布都安的血脉“基于郇山之岩”,并与欧洲王朝的先辈们地位等同。《圣经·新约》和日后的共济会都曾强调,“郇山之岩”其实就是耶稣。——作者注[1]基于白金特、雷伊和林肯搜集到的证据,圣殿骑士们看来不仅奉命去耶路撒冷寻找“某物”,而且还成功找到并将之带回英国。这件东西下落不明,但有证据表明圣殿骑士团的第四代大师——贝尔特朗·布朗舍弗尔,曾将某物隐匿在莱纳堡,并雇用日耳曼矿工修建密室。关于这“不明之物”的真身揣断纷纭,从耶稣的婚姻证文以及/或者他的孩子的出生证文,一直猜到耶稣的木乃伊。其中的一件物品可能传到了莱纳堡附近朗格多克地区的异教卡塔尔教派手中,而该派在1209年遭到教皇的3万士兵惨无人道的屠杀。宝藏藏在位于塞古尔山的卡塔尔派的要塞,至1244年3月该地被围攻了10个多月。0 I: b( G6 q) r1 @
3 S5 ]) S7 ?2 m; A5 ~" G8 r. O
  如果墨洛温家族在耶路撒冷能够重新建立,他们将能使历史事实广为人知。因而,这时候,和圣殿骑士们紧密联系的圣杯文学,就会开始出现。其结果无疑是:墨洛温国王们的真实遭遇将公之于世,而他们将取代教皇而统治欧洲,并使耶路撒冷成为基督教世界的中心。倘若基督徒们能接受耶稣是肉体凡胎的先知、是祭司国王和大卫王一脉传人的信念,穆斯林和犹太人本来也有可能接受他。那将会剧烈改变中东的历史。
& |( E, ~, v/ u" H+ t6 E- z) h5 O  J7 U! u! F
  然而,历史选择了不同的进程,耶路撒冷的法兰克王国并未成功。1291年圣城陷入穆斯林之手,墨洛温王室被冷落局外,圣殿骑士们也显得多余。从那时开始,罗马天主教会继续不惜掩盖事实来加强自身的地位。' M. q/ Z, N  s$ [

1 U& i) e) l9 Q  T4 }/ y  澳大利亚的“王族”2004年1月3日,英国电视4频道上演记录片《大不列颠真正的君主》。片中,在BBC电视系列剧《黑蝰蛇》中饰演“鲍德里克”最为著名的托尼·罗宾逊,展示了历史学家麦克尔·琼斯发现的有关现在英国王族祖先的证据。
) Z7 t! T! w; U) ?; {0 F" F0 ?  爱德华四世驾崩时,他那也叫爱德华的年幼儿子短暂接替王位,却从未受到加冕。他和他的弟弟、约克公爵理查德被带到伦敦塔;在那里,他们那位后来成为理查德三世的叔叔理查德作为他们的王室保护者。基于含糊的理由,两个王子被宣布为私生子。其后不久,他们消失得无影无踪,再也没有出现。历史的谴责从此指向理查德三世,尽管没有确凿凭据来证实他的参与。然而,传言是他窒杀了两个侄儿,而1674年塔中发现了两具男孩的骨架,据说就是两个年轻王子的。理查德那驼背而奸邪的形象勾画,主要归功于莎士比亚,也被认为是出于都铎家族的宣传。几个世纪以来,英王理查德三世一直是争议人物。有人说,作为金雀花王朝(安茹王朝)的末代君主,他是英格兰最后一位“圣杯国王”。这就可以解释都铎时代的宣传,因为亨利八世和他的女儿伊丽莎白一世,都曾痛苦地感到自己祖辈地位相对卑微。0 D! }; a3 e0 }& I8 W1 a

" C* D* b( |8 b; F8 K9 ]  N0 D  按罗宾逊所言,历史真相大有不同。他强调爱德华四世自己已经僭位,因而王冠当属他的兄弟、克拉伦斯公爵乔治。这对英国和美国的历史均有巨大的牵连。
+ Y: v# |. v# }* d8 q
; k) C% c# T! u9 m+ a  爱德华四世的母亲是塞茜丽·奈维尔。由于她那大名鼎鼎的好争辩的脾气,她被称为“骄躁的塞茜”。于1483年访问过伦敦的多米尼克·曼契奇曾说,塞茜丽“狂乱智昏”,作出让人难以置信的、自我毁谤的指控,说爱德华四世为私生子,并说随时准备在公开调查时作证。一个母亲做出这样的事,实在是不寻常。谣传说,她跟一个叫作布雷波恩的英国弓箭手有过私情,那人可能就是爱德华四世的真正父亲。爱德华四世长得很高,与他的兄弟或祖辈没有身体上的相似。他看上去的确像一个魁伟的弓箭手。布雷波恩驻扎在法兰西诺曼底的卢安卫戍营,塞茜丽和她的丈夫、约克公爵理查德[1]他与兰卡斯特一支的英王亨利六世开始了30年(1455-1485)的“玫瑰战争”——约克支盾徽为白玫瑰;兰卡斯特是红玫瑰。理查德1460年称王,翌年战死。其子爱德华四世擒杀亨利六世。1483年理查德三世夺位引起内乱,红支由亨利·都铎率领卷土重来,理查德三世1485年战死。亨利登基后婚娶爱德华四世之女,弥合两族裂隙,成为开创都铎王朝的亨利七世。[1]曾在那里住过。根据卢安大教堂主教档案中毋庸置疑的证据,塞茜丽怀上未来爱德华四世的五个星期里,她的丈夫理查德正在法国另一地区的庞特瓦斯参加战事。
$ v1 g2 _$ s, B2 v
1 P% i  O1 ]* M  这样一来,未来的爱德华四世显然是塞茜丽和布雷波恩的私情之果。但无人严肃对待此事,历史学家们还认为它的发生基于两个原因:第一,塞茜丽想玷污爱德华的名声,因为她憎恨他的妻子伊丽莎白·伍德维尔;第二,据说她是受另外一个儿子的胁迫,他也叫理查德,想要提高自己成为国王理查德三世的机会。5 {* w: B5 H6 N" S0 a; z  H

5 f6 b1 p# m2 \  爱德华1442年4月28日生于卢安,尽管身为长子却非出正种,因此无权继承王位。[1]应该先是公爵位。爱德华于1461年由国会立为国王,成为金雀花王朝首位来自约克支的君主。[1]爱德华四世将自己的弟弟、克拉伦斯公爵乔治以叛国罪送交审判,据说他弟弟为免受处决之辱,跳进浓甜葡萄酒桶中自溺身亡。乔治的死意味着理查德成为惟一合法的继嗣和接班人,这帮他扫清了通向王位之路。他的目标在战场上鼓舞了他手下将士的斗志。( v1 P; Y! Z) a: }4 x! `
2 }0 d4 }# o8 Z5 Q
  克拉伦斯公爵乔治的后人受到屈辱的待遇。他的女儿玛格丽特·珀尔[2]按史书记载,玛格丽特的遇难,是因为其子莱吉诺德·珀尔与亨利八世在宗教争议中的公开决裂。亨利八世死后,莱吉诺德受教皇派遣于1553年回到伦敦,帮助玛丽一世恢复与罗马教廷的关系。[2]本应该成为英格兰的女王玛格丽特一世,却在68岁那年——公元1541年——被当权的亨利八世以捏造的叛国罪斩首。她家族的<敏感詞>成员身陷伦敦塔内,被囚禁致死。她的临终遗言是:“受神保佑的是为正义而承受迫害的人,因为天国将属于他们。”当时正式的行刑人没能到场。他那技艺生疏的助理刽子手不能干净利落地操执刑法而对着脖子乱砍,直砍到她气断身亡。
- V7 K# e& C, p% x2 t+ q  d0 Q5 ]% ]
  尽管有这般不忍听闻的下场,她的血脉却得以直线传承。在他们的家族谱系中,非王室所用的名字——诸如爱狄丝、芭芭拉、伊达——不断出现,而现在的英格兰“国王”实际上是麦克尔·黑斯汀斯,一位发福的澳大利亚人,他曾经投票反对在澳大利亚延续大不列颠的立宪君主制,拥护建立共和国。听到托尼·罗宾逊介绍那尊贵的头衔时,他既不困窘也不兴奋。他1960年17岁时离开英国前往澳大利亚,加入一个经营家畜和地产的交易所。自1966年起,他住在新南威尔士有1100居民的杰瑞德里。近来他在澳大利亚水稻研究院工作。他和妻子诺琳共有五个孩子和五个孙子,他们都跟他们的父亲一样,衷心拥护共和制。麦克尔的长子西蒙,是他的继承人。. P& p3 r! H5 U. ]4 C
  我们必须考虑和接受的事实是,现代<敏感詞>中君主制只能作为一种血脉传承而存在。此外它无任何意义,也与我们所理解的民主毫无关联。仿佛《君士坦丁的捐赠》遗留的破坏不足供人深思,爱德华四世的私生案意味着没有一个不列颠的君主曾是身份合法的统治者。
$ D6 C: O/ {# o+ I6 v* z+ j7 E- ?; V$ b. x
  譬如,美国独立战争时期的大不列颠君主乔治三世[1]乔治三世(1760-1820)为汉诺威王朝(1714-1910)的第三位君主。他的曾祖乔治一世为纯粹日耳曼教养的王子(虽为詹姆斯一世的曾外孙),按1701年不列颠国会法案接替了斯图亚特王朝的安娜女王。乔治一世终生不学英语,还经常返住现今德国的汉诺威公国。作者可能是指北美英裔殖民地建立发展,多发生在斯图亚特王朝——五月花号到达美国时间是詹姆斯一世当政的1620年。[1],本不该以他的名义输掉这场战争。然而,由于前任的君主们因同样的缘故没能把这块殖民地留在自己的名下,这种说法不过是学术之争。
, {+ G2 O+ w. c7 b% m) A+ M. a4 K5 K1 e" ?9 O( x2 M* Q
  依此类推,大不列颠君主们盖章或者签署颁行的法令也没有任何法律意义。王室有时受到英国媒体的不公正指责,但从未有人严词提出,从血缘角度看他们当今的地位是非法的!他们或许应当感激的是,大不列颠王位的“合法”继承人们竟会如此悖理地赞成共和,使他们能可靠保证自身的处境不受威胁。
  t$ G% ]9 O. [; E# \* h! U4 z1 P0 K; g0 n* |
  或许有趣的是,能看到丹·布朗如何利用这段故事。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註冊

本版积分规则

Copyright © 2004-2018 Imslr.com
Powered by Discuz! ( 粤ICP备16075051号-2 )
ShenZhenShi ZhiYin Technology Co., Ltd. 聯繫我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