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eons隱知_神秘學網站(指引社)

查看: 1587|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老子为什么能成为道教的教祖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08-10-18 12:55:1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道教是在我国土生土长的宗教,它同我国的<敏感詞>发展关系密切。任何宗教都有它推崇的最高偶像,道教当然也不例外,它尊奉老子为唯一教祖,以老子所著《道德经》为根本经典。但是老子生活的年代与道教创立的年代中间相隔数百年,已经死去数百年的老子为什么能成为道教教祖?本文对此做了一些探讨,同时对老子思想的博大精深也作了简要的介绍和论述。
我国有五大宗教,即道教、佛教、天主教、基督教、伊斯兰教。后四大宗教都是从国外传入的,只有道教是在我国土生土长的宗教,它同我国的<敏感詞>发展关系密切。研究我国<敏感詞>发展史、思想史,都不能忽略道教及其社团的历史活动与历史作用,否则,便要为历史学、哲学留下盲点,也就不可能如实地、全面地反映历史。
任何宗教都有它推崇的最高偶像,作为道教也不例外,它的教祖为历史名人——老子。老子其人,西汉司马迁《史记》中有关记载云:“老子者,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姓李氏,名耳,字聃,周藏室之史也。”“老子修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至关,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义五千言而去”。老子生卒年代虽然不详,但据各种史料推算,大约在公元前570年到480年之间。而道教形成的年代,史学界与道教界一般认为是在东汉顺帝(公元126—144年)时代。这中间竟相隔了数百年!已经死去数百年的老子为什么能成为道教的教祖,这个问题值得思考。

一、 老子与道教之间不存在宗教承传关系。


古今中外的任何一种宗教,总是要从本民族的古代文化传统中寻找或者确认自己的理论渊源,以古代某一个理论权威或思想派别作为建立自己教理教义的理论基础,增强号召力和说服力。中国的道教就是以老子思想特别是老子所著的《道德经》作为它最初、最根本的文化渊源和理论基础的。所以,中国道教的所有宗派,都在理论上、近而又在宗教承传关系上攀援老子,特别是向老子追宗认祖。但是,由于老子生活的年代与道教的正式形成的时间相隔过远,虽然在理论上援引、认同老子比较容易,但要证明老子与道教的宗教承传关系就非常困难。早期道教的支派太平道、五斗米道以及后来的天师道的创立者及早期的各种道书的作者虽然都有解决这个题的愿望,千方百计地论述老子与道书、道教的承传关系,但大都只能借助于天降神授之说,语句牵强模糊,难以服人。因而我们可以比较肯定地得出这样的结论:老子与道教之间并不存在宗教承传关系。其原因主要有三:
其一,老子是人而非神。一些道教书籍述其生卒年代和生平事迹过于神话夸张。据各种史料记载考证,老子生逢春秋末期,大约生活于周灵王二年(公元前570年)至周敬王四十年(公元前480年)之间。其好友关尹(即关令尹喜,亦称关尹子),生卒年代皆稍晚于老子。先秦及西汉以前各种典籍涉及老子、关尹生平事迹的较多,记载文字大都比较平实,认为他们是文化素养高、历史感强、生活坎坷、阅历丰富、道德高尚的“隐君子”或“古之博大真人”。总而言之,他们是人而不是神。但自东汉以后,神话老子的倾向日趋严重,有的道书,将老子、关尹子一并神话,甚至将老子出生年代提前到开天辟地之时,他以后屡降世间,借体投生,为历代帝王师。这些记述神话夸张过甚,反倒使人难以相信。
其二,关尹请老子所著之书《道德经》五千言属学术著作而并非道经。道教尽管把《道德经》奉为道经,却并不就因此而改变了它的学术著作性质。区别学术著作和宗教经籍虽然也存在一定难度,但还是有一个基本标准的。从一般意义上讲,宗教著作和学术著作都在研究真、善、美的问题,都认为有一种力量在支配自然界和人类<敏感詞>,但是,哲学家和科学家所说的宇宙支配力量是一种真实的存在(无论是物质性的客观存在或精神性的存在都是真实的存在),绝大多数哲学家和科学家都相信人类可以通过自己的经验和理性思维认识到这种宇宙的支配力量,而且相信宇宙人生间的真、善、美是人类自身可以认识、把握和体现的。而宗教经籍则不同,它认为宇宙的支配力量是一种神秘的存在,是人类的感觉经验和理性难以达到而只能通过信仰与之交通的超人的神秘力量,宇宙人生的真、善、美集中体现在神的形象或本性之中,人类只有改变本性,才能与神性(真善美)相通。老子的思想比较集中地体现在他所著的《道德经》中,它认为道是宇宙的本原和法则,以道代替了“天命”、“上帝”、“鬼神”的支配地位,而道本身又是自然无为、顺万物而自然的。对于这个道,人们的耳目见闻虽不能达到,但只要心志虚静,涤除私欲,就可以靠理性的洞察力予以把握。老子认为道是真、善、美的集中体现,道的本性表现于人类犹如纯朴的“赤子”、“婴儿”,可见老子认为人的本性原与真、善、美相通,只要人类能克服自己的私欲和私意造作行为,就可以几近于道。老子虽有“长生久视之道”的文字,但本意并非肉体长生不死,而是讲宇宙人生的哲理,认为法道而为就可以无往不顺、立于不败之地。总之,《道德经》是讲宇宙人生哲理法则的学术著作,它与宗教著作的志趣相去甚远。
其三,老子生活的时代距离道教形成的时间十分遥远,虚构其间的宗教承传关系在各个方面都难于服人。


二、 道教为什么要推崇老子为教祖

道教之所以奉老子为教祖,以老子学说为最根本的理论基础,主要原因有二:
第一,因为老子及其道家学说是中国传统文化学派结构中的主干之一,具有古老而悠久的历史,对中国古代<敏感詞>各阶层有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成为中华文化的一脉。老子及其《道德经》对我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以“黄老之学”而言,老子与黄帝齐名,黄帝为<敏感詞>代表,老子则为学术代表。以儒道两家而论,孔子问礼、访道于老子。孔子称赞老子是龙,曾发出了“朝闻道,夕死可矣”的感叹。
哲学方面,以《道德经》为代表的道家思想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深层结构上的哲学框架。《道德经》的哲学思想,不仅影响先秦诸子各家名师,直至影响到宋明理学等重大哲学流派,不管是唯物主义学派或唯心主义学派的“儒”、“道”、“墨”、“法”、“名”、“阴阳”、“纵横”、“杂”等诸家诸子,都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程度汲取了《道德经》的哲学思想。
宗教方面,以老子为代表的道家思想,还被看作是佛教思想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结合点。虽然佛教传入中国并流行开来,并非是仅仅由于道家思想,但是老子思想确实为其提供了一块必要的文化土壤。
教育思想方面,《道德经》中教育思想的主题就是帝王南面之术。老子在这里否定上帝主宰人世一切的传统观念,重视人君的统治地位,并以“南面术”教育人君,这是一个惊人的进步。其中提出的“无为”、“无欲” 和“无争”的主张,也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散文方面,作为哲理散文诗,《道德经》在语言形式上也有自己的特点。他不同于《诗经》讲求用字整齐,押韵严格,而是用“对字协韵”的方法,即力求文字对应,音韵相押,但又不甚伢r /> ??格,灵活变通,因而更有利于表达思想,激发人们的情趣,也便于记诵。这种注重把形式美(工整)、声音美(和谐)结合起来的语言特点,也是中国古典文学语言形式的重要美学风格。
气功学方面,《道德经》并不是一本纯粹阐述气功理论的专书,但其中确实隐含一些气功思想。可见老子不仅是一位伟大的思想家,而且还是一位气功养生家。“虚”、“静”都是老子认为心灵应该保持的状态,即一种没有心机、没有成见的状态,这种状态是消除了利欲的引诱和外界的纷扰而得到的空明宁静。所以说尽量使心灵达到虚静状态,牢牢地保持这种宁静,这就是气功养生要讲究的“静虚”、“守柔”,文中的提到的“玄览”被视为气功锻炼中的“意守”、“内视”,是一种高级的气功境界。
医学方面,《道德经》对我国传统医学特别是对《黄帝内经》基本医学理论和指导思想,也产生了较大影响:其一是《道德经》天道观的无神论思想,对《黄帝内经》指导思想的形成,起到重要作用;其二是《黄帝内经》的阴阳学说虽然来源于《易经》中的“一阴一阳之谓道”,但也与《道德经》的哲学思想有关;其三,《黄帝内经》的预防学说,也与《道德经》基本思想吻合;其四,《道德经》中充满修身养性的思想,这与《黄帝内经》提倡养生学理论,关系密切。
军事学方面,从古到今不少学者都把《道德经》看做一部兵书。《道德经》一书直接谈兵事的有十几章,哲理性喻兵的有近二十章,同时其余多章也都贯穿了对军事战略战术思想的发挥。《孙膑兵法》具有十分明显的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思想,但是,它的成书要比《道德经》晚出一百多年。就是《孙子兵法》也比《道德经》晚出一些,两部书都受到《道德经》中唯物主义成分和朴素辩证法思想的强烈影响。①
凡是在一定的地域、民族中形成的宗教,总是要从本地区、本民族的传统文化中寻找一种渊源。在先秦诸子中,老庄学派是最主要的学派之一。老子学说的思想渊源,如崇尚天道自然,强调无为而治,主张人性素朴等,与儒家的仁义、礼乐有同样古老的历史。如果从反映原始<敏感詞>遗风的角度看,其渊源甚至比儒家更为古老。秦汉时期,老子学派以黄老之学的新形式继续演变发展,对汉代的<敏感詞>、经济和文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汉代的方术之士大都兼治黄老之学,而一些治黄老之学的文人又往往兼通方术,因此,黄老之士与方术之士就成为道教酝酿、形成过程的两支骨干力量。魏晋南北朝时期,老子学说借玄学思潮而兴盛,当时的玄学名士祖述老子,以“易”、“老”、“庄”(“三玄”)为谈资清谈哲理,使道家的地位大大提高。因此,这一时期的道教思想家如葛洪、陆修静、陶弘景、寇谦之等无不奉老子为道教之祖,以老子道论构筑道教的早期义理,“以道为教” 的观念在道教内更加自觉和明确。道教创立后,从魏晋至元代一直面临着三教争论的大问题。在三教争论中,儒家高举周公、孔子的旗帜,佛教抬出释迦牟尼的权威,而早期道教的实际创立者“三张”(张陵、张衡、张鲁)显然无法与这些古老的权威相比。为了在三教争论中争取有利地位,道教不得不抬出老子这个古老的权威来与儒、佛相抗衡。隋唐以后,这种观念就以宗教传统的力量固定下来,并且日益自觉和加强。
第二,老子学说与道教文化有许多相通之处,这是道教尊奉老子、“以道为教”的根本原因。中国传统文化的构成学派及古老权威很多,道教为什么不把孔子、墨子等奉为教祖,必然有更深刻的理论原因。理论上和精神上的相通和契合是更主要的原因。道教文化与老子学说的相通之处表现在诸多方面,其中主要有:1、道教在宗教的外壳中包含有许多老子学说的哲学主张,或者说以老子的哲学思想为指导,在宗教的形式下,总结和传授着许多人与<敏感詞>、人与自然和自身修养的道德准则和处世格言。原始道教提出的为天下太平而奋斗的目标,主张国家要使用贤才,减轻刑罚,沟通民意,救穷周急,反对过多剥削,主张自食其力,这些思想对遏制、反对封建统治阶级的残酷剥削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多次成为农民起义的旗帜。2、“长生久视之道”。道教以长生成仙为终极目标,养生和长生修炼是道士宗教修行的基本内容。而老子学说中,既有“长生久视”、养生养气养神的文字,也有一些养生方法。仔细考证后世道书中的种种养生理论和方法,几乎都可以从老子著作中找到理论依据甚至文字来源。3、“见素抱朴”的人性论。老子以自然、朴素为人的本质,认为“见素抱朴”是人性的本来状态,“素朴则人性得矣”,而多欲、有为、相争是人性丧失的表现,仁义、礼法是对人性的束缚和扭曲。道教则以清净虚心、无欲无虑、与道合真为人性的最终归宿,以自然无为、超脱俗累为修道的根本途径。他们对人性的理解是基本一致的。4、“遁世”态度。老子对当时的<敏感詞>现实和道德规范予以批判的理解,持否定的态度,故司马迁称老子为“隐君子”,到庄子时已有君子隐遁深谷幽岩之论。道教主张修道之士应该离家出山、超世脱俗,以名山大川、山林幽谷为修道、合药的洞天福地,他们对现实生活都有一种隐避的态度。正因为道教与老子学说在上述诸方面的精神相通,所以才在先秦诸子中选择了道家学派作为自己的理论旗帜。

三、道教尊奉老子,扩大了老子思想在<敏感詞>中的流传。

作为一个独立的思想流派,道家由老子、庄子所创立,老子学说是道家思想的原初形态。秦汉时期,老子学说一变而为黄老之学,道家借黄帝、老子之名而继续流传。魏晋南北朝时期,玄学家以“三玄”(易、老、庄)为谈资,祖述老庄之风为一时之尚,老子道家思想又以玄学之名而传。唐宋时期,中国曾经历了两次大的儒学复兴运动,从此,在文化学术界“祖述老庄立论”的学派和思潮比较沉寂,但道士和儒者却成为传注老子道家思想的两支主要<敏感詞>力量。一是文化学术界的学者,他们在学术上兼通儒、道两家,好尚老子,但又以儒者自命,常常以儒者的名义注述老子著作。二是道教内文化素养较高的道士,他们虽身为道士,但由于文化水平高,治学术、阐教理的志趣远胜于斋醮礼神的宗教常业,通过注释老子学说以穷究道教立教之本,长生仙术之源,他们注释老子的著作往往是古代道教学说的代表,成为各代教义的主导思想。据五代道士杜光庭《道德真经广圣义序》载,唐代道士仅注老者就有三十家。唐、宋两代的道士可以通过老、庄、列、文、庚等道家著作的定期考试,获得正式度牒和一定道职。在这种<敏感詞>风气下,诵习和注释老庄等书自然就成了一般道士的重要功课,高道学者的当务之急。仅唐宋两代,道士撰著的重要老子等注疏就有刘进喜的《老子疏》,成玄英的《老子道德经开题》、《老子道德经义疏》、《老子道德经序诀疏义》,李荣的《道德真经注》,王玄览的《玄珠录》,杜光庭的《道德真经广圣义》,张伯瑞的《悟真篇》、陈景元的《道德真经藏室纂微篇》,邵若愚的《道德真经直解》,刘处玄的《道德经注》等。②
总之,自汉魏以来,道士就开始注释老子的著作,唐宋以后,道教近而成为注释、传播老子道家思想的两大主要<敏感詞>力量之一。道士之注老,不仅扩大了古代注老的队伍,而且以宗教的形式提高了老子道家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道教既为三教之一,老子也就成为古代的“三圣”(孔子、释迦牟尼、老子)之一,因而对中国古代文化的构成和演变发生了不可忽视的重大影响。研究老子道家思想的流传、演变史,不可忽视道教的地位和作用。发展到近代直至今天,随着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日益频繁,老子思想在全世界范围内的影响也越来越大,已经成为世界文化的重要一帜。
当代西方<敏感詞>流行的一句话是:老子是国际性的。
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统计资料,在世界文化名著中,基督教的《圣经》译成外国文字种类最多,发行量最大,而中国老子的《道德经》竟居于第二位。这充分说明当代西方<敏感詞>对老子及其《道德经》的关注和热爱了。
今天,在德国、英国、美国、意大利、日本等发达国家,以及东南亚、香港等众多国家和地区,《道德经》被相继翻译出版,据荷兰学者克努特•沃尔夫\(KnutWalf\)教授著书介绍:截至二十世纪九十年代,《老子》西文译本总数达有252种,涉及17种欧洲文字,其中英文本83种、德文本64种、法文本33种、荷兰文本19种、意大利文本11种、西班牙文本10种、丹麦文本6种、俄文本4种、波兰文本4种、瑞典文本4种、匈牙利文本4种、捷克文本3种、芬兰文本3种、冰岛文本2种、葡萄牙文本1种、世界语本1种。③这些外文译本,极大地激发了外国人士学习中国文化、老子道学思想的热情。人们争相抢购,形成一股“老子热”。
一些<敏感詞>家对老子学说表现出很大兴趣。美国前总缢r /> ??里根曾在《国情咨文》里引用《道德经》第六十章的话:“治大国若烹小鲜”作为治国的方略之一。法国的一位女<敏感詞>家曾把《道德经》的思想内容作为参与竞选的指导原则。
可见,现代西方<敏感詞>对老子充满敬意和向往,在他们的心目中老子是智慧的化身,充满无尽的魅力。19世纪的德国哲学家尼采评论《道德经》一书说:“像一个永不枯竭的井泉,满载宝藏,放下汲桶,垂手可得。”西方许多科学家认为,老子及其有关东方思想家的许多学说和观点,与现代科学理论不无相通之处,不少获得诺贝尔奖金的著名科学家,都把自己的科学发现归功于老子及<敏感詞>东方哲人的启迪。
早在18世纪,西方一些国家就有了《道德经》的多种文字的译本,开始对老子思想,对《道德经》进行各种研究,据有关资料介绍,这些研究大体集中在对《道德经》的“道”的学说理解和讨论上,由于立场不同,观点不同,角度不同,研究者又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两个学派,各自的研究,都取得了一些可观的成果。
当今时代,西方学者对《道德经》研究逐步深入,表现出一些新的趋向:
1、注重从比较文化学和比较哲学的角度进行探讨。一些学者将《道德经》置于世界文化和哲学发展的格局中进行考察与评估。
2、研讨《道德经》思想在现代科学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站在现代科学发展的立场上,在科学哲学的层次上进行探讨,以获得使科学进一步发展的某种启示。
3、广泛考察《道德经》思想在各个具体学科领域中的影响和应用。比如自然界矛盾现象的大小、多少、高低,远近、厚薄、轻重、静躁、黑白、寒热、雌雄、翕张、实华、正反、同异等等,这些对立统一的现象,涉及到数学、物理学、天文学、地理学、生物学等众多自然科学领域问题。属于人类<敏感詞>矛盾现象的许多对立统一的现象,涉及到经济,军事、<敏感詞>、伦理、<敏感詞>、医学、美学、语言等众多<敏感詞>科学领域问题。德国、美国、日本等国的管理学家,企业家就十分重视从管理学、经济学的角度对《道德经》思想进行探讨。
“老子热”在西方<敏感詞>刮起了一股强劲的“东风”。
综上所述,我们似乎不难得出这样的结论:老子思想为道教创立提供了理论基础,而道教在老子思想的传播方面又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其功不可没。
沙发
发表于 2014-5-9 22:17:35 | 只看该作者
老子真是中国一位了不起的大圣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註冊

本版积分规则

Copyright © 2004-2018 Imslr.com
Powered by Discuz! ( 粤ICP备16075051号-2 )
ShenZhenShi ZhiYin Technology Co., Ltd. 聯繫我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