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板凳
楼主 |
发表于 2008-6-11 09:32:25
|
只看该作者
《周易参同契》之易学思想简论(4)
《参同契》以乾坤二卦为体,坎离二卦为用,来比拟宇宙的张设布列结构。7-8章云:
“天地设位,而易行乎其中矣。”天地者乾坤之象也,设位者,列阴阳配合之位也。易谓坎离,坎离者,乾坤二用。二用无爻位,周流行六虚,往来既不定,上下亦无常,幽潜沦匿,变化于中,包囊万物,为道纲纪。以无制有,器用者空,故推消息,坎离没亡。
对此朱熹释曰:
此引《易》而释之,以明乾坤坎离之用。言乾上而坤下,离降而坎升也。乾坤二用,谓乾用九坤用六,九老阳,六老阴也。乾坤二卦,六爻九六各有定位,唯用九用六无定位,而六爻之九六,即此九六之周流升降也。纳甲之法,乾纳甲壬,坤纳乙癸,震纳庚,巽纳辛,艮纳丙,兑纳丁,皆有定位,而坎纳戊离纳已无定位,盖六卦之阴阳即坎离中爻之周流升降也。故以此之无制彼之有,知器有形而其用在其形之空处,盖用老子所谓‘挺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之语也。消息之息历震兑而极于乾,自乾而消,历巽艮而极于坤也。没亡谓无位也,后章用九翩翩为易之宗祖一节,亦是此意也。[21]
朱子的解释是相当到位的。乾坤坎离四卦拟象的就是一个宇宙的动态结构。乾代表天,为阳气之极;坤代表地,为阴气之极。乾“用九”、坤“用六”之“用”,“通”义也,谓乾坤二卦所拟象的是阴阳二气在天地六虚中周流升降,循环不已,一切幽隐潜伏的东西尽在其变化中含藏,故谓“列阴阳配合之位也”。“坎戊月精,离已日光。日月为易,刚柔相当。”(9章)“易者象也。悬象著明,莫大乎日月。穷神以知化,阳往则阴来,辐辏而轮转,出入更卷舒。”(10章)从卦体上看,一阴入乾为离,代表日。一阳入坤为坎,代表月。坎离皆阴阳交错变易之卦。每卦之卦爻位的当位与否(如初一、三、五爻为阳位,二、四、六爻为阴位,阳爻居阳位,阴爻居阴位为当位,反之为不当位)常法象着阴阳之盛衰,人事之吉凶悔吝。而每卦各爻之间的往来、升降关系,也象征着阴阳二气的流动。坎卦内卦中爻不当位,外卦中爻当位,离卦则反之。而从爻位之承乘看(阴居阳下为乘,阴在阳下为承),坎离二卦之中爻位或乘或承。从坎离二卦爻位的关系看,实各列阴阳配合之位。所谓无定位,实就坎离二卦中爻所代表的卦气而言的,如坎卦内卦中爻为阳,却居阴位,离卦外卦中爻为阴,却居阳位。二卦卦气阳中有阴、阴中有阳,法象日月在天地间的往来升降(月形圆缺的变化乃是日光月精相交错的结果),也表征着天地阴阳二气生退起潜之义理。
对于魏伯阳来说,乾坤二卦是领会天地阴阳变易法则的根本(乾坤易之门户),阴阳二气在交错过程中谁居于主动和支配位置,是由乾坤十二爻位的变化来代表的。如《参同契》47-48章曰:
昴毕之上,震出为征。阳气造端,初九潜龙,阳以三立,阴以八通,故三日震动,八日兑行。九二见龙,和平有明。三五德就,()乾体乃成。九三夕惕,亏折神符。盛衰渐革,终返其初。巽继其统,固济操持。九四或跃,进退道危。艮主进止,不得逾时。二十三日,典守弦期;九五飞龙,天位加喜。六五()坤承,结括终始。蕴养众子,世为类母。上九亢龙,战德于野。用九翩翩,为道规矩。阳气已讫,讫则复起。推情合性,转而相与。循据 睿玑,称降上下,周流六爻,难可察睹,故无常位,为易之宗祖。
朱熹释曰:
此再以纳甲言一月之火候也,又以乾六爻纳其间,以明阳气之消息……六五恐是廿六,字廿音入,即二十字,二十六日以后坤卦用事也。[22]
此处与13-15章意近。魏氏用乾卦之六卦爻以统摄六经卦体,用爻位的来往进退以释阴阳二气的潜盛衰绝。就爻与卦的关系言之,爻为体,卦为用。阴阳二爻的交错相索,代表着着天地阴阳二气的消长。如乾卦之内经卦三爻位的展开,从义理上代表着阳气的上升过程(阳息阴消),从拟象上代表着月形由生明、上弦而望。其外经卦三爻位的展开,则代表着阴气的下降过程(阳消阴息)和月形由生魄、下弦而晦。推之于炼丹,则是火候或运气如何符合阴阳的升降和月体的进退。魏氏所论述的十二消息卦,也是根据乾坤十二爻辰的变化而来的。从十二爻位结构(关系)中,可以领悟出阴阳二气相冲和时有不同的质量之变(消息盛衰)。由于天地之时令和月令乃顺应阴阳二气的盛衰而自然变化的,而炼丹火候的进退,与时令和月令的变化是一致的。总而言之,从爻位系统看,各爻位及爻位之间的关系虽是“不易”的,但从爻位之间的动态关系中却能含藏着阴阳二气的升降、流动以及盛衰变化。爻位结构实代表着宇宙的动态结构以及特定时空中的阴阳相消长关系。从自然系统看,由天、地、日、月所组成的正是宇宙的“不易”的结构(位),但这“不易”之中正含藏着“变易”,即因阴阳二气交错而导致的日月之升降变化。从炼丹的角度出发,由于“丹道与天地造化同途”,把握“不易”之理,就是要模拟宇宙的生成结构,并遵循其自我调整、转换法则,即阴阳消息法则(表现为日月的交替变化)进行烧炼。如炼还丹之鼎器应法象天地之象,丹药的匹配及放置应遵循阴阳五行的生克结构等。总之,《参同契》蕴涵着深刻的发展变化思想,闪烁着辨证的思维特征。
注释:
--------------------------------------------------------------------------------
[1] 朱熹:《周易参同契考异》,文渊阁《四库全书》子部十四,道家类,<敏感詞>商务印书馆景印本,第1058册,第559页。
[2] 《朱子语类》第5册,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1673页。
[3] 《云笈七签》卷109引,《道藏》第22册,文物出版社,天津古籍出版社、上海书店1996年版,第741页。
[4] 《易纬》,文渊阁《四库全书》经部四七,易类,第53册,第866页。
[5] 孔颖达:《论易之三名》,见《宋本周易注疏》,中华书局景印本,1988年8月版。
[6] 孔颖达:《论易之三名》。
[7] 参照朱伯崑:《易学哲学史》上册(北京大学出版社1986年版)有关《易纬乾凿度》及《参同契》的相关论述。
[8] 彭晓:《周易参同契分章通真义》,《道藏》,第20册,第133页。下所引《参同契》文,皆据彭晓本,不再一一注出。
[9] 李道纯:《全真集玄秘要》,见《道藏》第4册,第529页。按《读〈周易参同契〉》系张伯端作,“达者惟简惟易”为张氏文。
[10] 见《悟真篇浅释(外三种)》,中华书局1990年月10月版,第165页。
[11]《参同契分章注》,载《重刊道藏辑要》虚集三。
[12] 郝敬:《学易枝言》,转引自《易图明辨》卷3,第57页。
[13] 俞琰:《周易参同契发挥》,《道藏》第20册,第255页。
[14] 托长生阴真人注:《周易参同契注》,《道藏》第20册,第65页。
[15] 朱熹:《周易参同契考异》,文渊阁《四库全书》子部十四,道家类,第1058册,第560页。
[16] 胡渭:《易图明辨》卷3,巴蜀书社1991年9月版,第73页。
[17] 陈显微:《周易参同契解》,《道藏》第20册,第275页。
[18] 陈显微:《周易参同契解》,《道藏》第20册,第284页。
[19] 皮亚杰著,倪连生、王琳译:《结构主义》,商务印书馆1984年11月版,第1—10页。
[20] 《道德真经注河上公章句》,《道藏》第12册,第14页。
[21] 朱熹:《周易参同契考异》,引同上,第561—562页。
[22] 朱熹:《周易参同契考异》,引同上,第571页。
(注:本文刊于《周易研究》2001年4期,发表时的题名及注释规范与此略异。)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