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地板
楼主 |
发表于 2012-10-8 22:28:39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後由 jio31241 於 2012-10-8 22:33 編輯
下面从闻谈起。闻慧上了解道次第,个人感觉要把握住三个大的问题:
1、道次第的这个次第是怎么安立和为何如此安立?
2、道次第的重点是什么?
3、去除对于认识道次第的两种偏执。
第一个问题道次第的安立:道次第分为道前基础、共下士道、共中士道和共上士道四个次第。道前基础主要了解和修行的是听闻、讲说和修行三种轨理。然后重点是修行依止善知识,并且指明道之根本就在于善知识,依止善知识是一切修行的开始、一切功德的所依。依止善知识以后,道前基础还有两点,一是观修暇满难得,策发学修佛法的善法欲和精进心。二是对道总建立发生决定解,理解到为什么道次第要这么建立。这就是道前基础。
依止善知识进行正修,下士道包括两大要点:一是发生希求后世之心,包括两点:念死无常和三恶道苦。观察这一世死亡无常,我们得不到任何保证;但因为我们作了很多恶业,后世很容易堕落到三恶道去。那我们到底该怎么办才能保证后世的安乐?答案是第二大要点:要修行后世可以得到安乐的方法。方法有两个:归依三宝和深信业果而行十善业。这是下士道的修行。在修行这些可以保证得到后世的安乐以后,进一步的观察发现,生死轮回的自性本身就是苦的,这种苦叫做行苦。通过下士道的修行我们并没有解决这种苦的根源,所以还是一直处于行苦和堕落的危险之中。这就进入中士道的修行。
中士道修行的重点就是发出离心。发出离心的方便是观修苦集二谛和十二缘起,发现我们这个轮回自性是苦的,不同角度可以分成三苦、六苦、八苦等。导致这种苦的原因是烦恼和业这两种通过十二缘起的法则积累出来的。通过这样观察,下决心要出离生死轮回,就是在发出离心。发起出离心以后还要对两点问题进行抉择:一是以何种身修行才能出离,二是修何种道才能出离。通过观察发现,以殊胜的出家身修戒定慧三学道才能出离。这是中士道的修行。在中士道引发出离心后,不能修行小乘法里那些急于希求自己解脱的方法然后入于小乘的寂灭果位。相反,这时要广泛的观察大乘的功德,主要观察自利和利他两方面。通过对比发现入大乘道在自利和利他方面都更圆满,更广大,这时应该希求入大乘,进入上士道的修行。
入大乘的唯一标准就是菩提心。所以这时候修行人要依据观察自身的苦为标准,转而观察所有众生的苦,生起大悲心,然后敢于自己承当度众生的重任并发现唯有成佛可以成办此义利,然后发愿成佛,这就是菩提心的愿心。这时候便入了大乘门。能生起菩提愿心的修法《广论》上讲述了七因果和寂天教授两种。方便则有四因四缘和四力。生起菩提愿心以后要受愿心仪规,进一步的修学坚固菩提愿心的四种方便:1、如何令现世菩提心不退失(修学不舍有情和遮止自己不能成佛的非理作意),2、如何令菩提心增长(修学六次发心),3、如何令后世不退失而再现起(断四黑法修四白法),4、若退失如何再生起(忏悔和重受的规则)。愿心坚固了以后,这时候菩萨要开始进一步的发起行心,按照愿心真实的去作,然后受菩萨戒。进一步是正修菩萨所修的法:六度法。
最后两度是止观双运的修行。宗大师依据月称论师的《入中论》,系统的抉择了应成义中观的深见。六度法的每一度都是互相摄持的,其中尤为重要的是以般若度摄持其他五度。所以菩萨在行菩萨行的时候,一方面以般若摄持,了知诸法空性,断除实执。另一方面,在无自性中努力精进的行菩萨行利益众生。这就是二谛世俗谛和胜义谛的统一。真正统一的时候是在佛地,这时积累的福资粮成就佛的报化二身,智资粮成就法身,三身圆满。这是道次第的大致内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