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eons隱知_神秘學網站(指引社)

返回列表
查看: 281|回复: 9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氣的樂章》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3-12-9 11:02:09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書籍上傳
封面:
簡介: 「西醫是治你不死的學問,中醫是讓人活得快樂的學問。」
超越DNA的革命性發現
  我們的十大死因大都與循環有關。西方醫學長久以來以流量理論思考人體的血液循環,在治療上遇到極大的困境。物理學上有一個術語──「共振」,共振理論很有可能才是血液循環最合理的解釋。但是,這項醫學史上的重大突破並非新發現,中醫三千前就是依此原則治病,中醫的說法是──「氣」。本書作者根據共振理論檢驗人體血液循環的現象以及疾病的成因,看過數萬名病人,發現結果與中國古書上的記載不謀而合。人體的生理運作像一篇樂章,可以諧波分析,「氣」就是其中的旋律。現代科學證明了中國古人的智慧,並且利用新式儀器還能分析出數億種脈象,遠遠超越傳統中醫的成就。這是新的開端,朝向一個自然老化而無病痛的未來。
  關於「中醫科學化」,長久以來,一直存在著幾派不同的聲音。有一群人將科學化解釋為西醫化,認為中醫落後於西醫,不屑於氣與經絡的科學化研究。還有一種人認為中醫本身即是科學的,不需再於此多作辯證,應思考中醫本身的優勢,以中醫的思維來思考中醫的未來。當然,也有一群科學家,不論主客觀的條件如何,在相信中醫的信念下,默默地為中醫的科學證據和解釋努力著。
  在這當中,最具劃時代意義的,當屬王唯工教授的論述。
  當其他人仍找不出脈搏與生理現象的關聯時,王教授以壓力和共振理論來類比血液在人體中的運作,成功地突破了困境,不僅為長久以來破綻百出的西方循環理論找到一個新出口,也為中醫建立了一套現代化語言。此外,王教授基於共振理論發展出的「經絡演化論」──DNA提供成長的材料,經絡提供生長的能量──也預示了生物演化研究下一波的契機。
  王教授的理論與中醫的精神極為契合,並且能夠數量化與公式化,是先前倡導中醫現代化、科學化者所未達到的。他找到了一個讓中醫以科學語言溝通的方法,提供一種角度,讓不懂中國傳統文化思維的對象,也能理解中醫,理解「氣」、「經絡」、「陰陽五行」……之於人體的意義。
  當然它必然將面臨典範、觀念、臨床以及時間的考驗與修正,甚至必須面對一些非理性與教條式的反對。但是一個以中國文化為根基,卻又吸收了最先進的西方科技手段的創新理論,很可能將對二十一世紀的生命科學(如病理、胚胎、復健……)等各領域,產生革命性的影響。
語言: 中文
格式: pdf
作者: 王唯工 台湾大学物理系学士,台湾清华大学物理研究士。 1969年因为对中医感兴趣,放弃了斯坦福大学及耶鲁大学,而选择了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生物物理系,主攻神经科学。1973年获博士学位。1988年首次制成脉诊仪,在多个大医院与西医会诊,并与多位中、西医进行合作研究。 在医学工程领域多次获杰出贡献奖,且因脉诊之相关发明获发明奖。其发明上的贡献连续收录于Marquis世界名人录。现从事汉唐医学之研究,及各种非侵入性医疗器材之开发。
目錄: 前言 现代生物医学的盲点
第一部分 气——回到未来的时代
第一章 西医未解的循环难题
第二章 气才是解决现代病的重点
第二部分 共振——中医的现代科学解释
第三章 气即共振:血液循环的原动力
第四章 经络、穴道、器官形成共振网络
第三部分 脉诊——未来医理的基础知识
第五章 倾听身体的共振旋律
第六章 脉诊指标、中药与安慰剂的运用
第七章 疾病的根源与五行相生相克的原理
第四部分 健康与养生之道
第八章 日常养生的脉诊运用
总结 回顾与展望
编后记
附录 十二经络图
游客,如果您要查看本帖隐藏内容请回复

沙发
发表于 2023-12-9 18:15:50 | 只看该作者
不錯,下來看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发表于 2023-12-9 19:54:04 | 只看该作者
感谢分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发表于 2023-12-10 00:58:16 | 只看该作者
謝謝分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地下室
发表于 2023-12-10 07:09:37 | 只看该作者
感谢分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地基
发表于 2023-12-10 08:29:38 | 只看该作者
谢谢楼主分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地壳
发表于 2023-12-10 14:08:04 | 只看该作者
谢谢分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地幔
发表于 2023-12-10 15:49:21 | 只看该作者
谢谢分享,拿来看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核
发表于 2023-12-10 17:00:42 | 只看该作者
感恩楼主的分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
发表于 2024-2-4 03:39:11 | 只看该作者
感谢分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註冊

本版积分规则

Copyright © 2004-2018 Imslr.com
Powered by Discuz! ( 粤ICP备16075051号-2 )
ShenZhenShi ZhiYin Technology Co., Ltd. 聯繫我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