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eons隱知_神秘學網站(指引社)

查看: 1529|回复: 5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中关另类:IT边缘四个经典成功故事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08-3-31 20:12:4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每个行业都是一个圈子,每个圈子都有自己独特的玩法。而大家常说的“产业链”,通俗点说,也就像拴狗的链条,由一个一个小圈组成,环环相扣形成了长链。   根据信产部的统计,中国的IT和通讯产业早已经成了国家支柱性产业。而整个IT产业的发展,实际上是被几只来自美国、日本、韩国的无形的手所控制的:所有核心的技术,包括操作系统、芯片、平台软件、显示和成像技术、液晶制造等等,都被为数不多的公司控制   着。中国的IT产业就是一个打工的世界,除去众多“洋买办”,就是技术拼凑型的国内产品供应商,而真正有核心技术、并形成优势的IT产品少得可怜。   基于这样一个环境,经常听到一些蒸发、倒闭、裁员的消息也就不足为怪了。9 月2 日,刚一上网,就看到两个消息。其中之一是说,去年10月还被评为“中关村十大电脑品牌”的超群电脑如今人去楼空,突然从人间蒸发。据报道,该公司董事长张建军的四个手机号码全部变成空号,很多债主再找他就必须大海捞针。报道说这位张先生在欠着别人几千万的货款、广告款后,突然就跟中关村白白了,而自己的一干人马也树倒猢狲散,多了一些下岗职工和<敏感詞>不稳定因素。   突然蒸发已经成了很多中国IT人告别“IT隐痛”的“上佳”选择。在海淀黄庄银网中心五层,也是CNET员工经常吃饭的食堂旁边,一家高科技公司在一夜间突然不见了,地上散乱着报纸,连门都没有锁(后来被物业锁上并贴了个条子),可见出逃时的仓皇不亚于当年八国联军进京,慈禧太后逃避战争的落魄场景。此外,仅《计算机产品与流通》报道的“蒸发”案例就有多起,足以说明IT人的遁术高妙。   另外一个消息是说“中关村电子卖场环境恶化,僧多粥少陷入无序竞争”。在上个世纪90年代末中国村改造之前,当时的中国村大街还有一些深深的树阴,店面像潮水,由主路、支路向村里的民房渗透,渗透了几年后,又慢慢地退回来。这一进一退已然说明IT环境变得恶劣起来。之后便是改造,赫然盖起了高楼:海龙、硅谷、太平洋、鼎好等电子城林立,交通变得更加堵塞,由于客源不足、竞争激烈,以致苹果体验店被砸、海龙和鼎好几百保安对峙等事件纷纷出台,大家和和气气、平平静静做生意的气氛一下子没有了,中关村生意人已经由浮躁变成了急躁,继而恶化成了暴躁和暴力。   都说IT圈也如围城,城里的人想出去,城外人想进去。而笔者的一位朋友已经进进出出几次了,每一次进出都发现,出来容易,进去难了。他对这个圈子有时表现出极端的厌恶,一次做新公司招人时,一听说是来自中关村的Sales 当即免谈。但他究竟还是一个“圈内人”,思维和行为方式十几年来形成的定式难以改变。很多圈外的新生意对他来说是陌生和不适应的。   我想,中国的IT人早已经放下“高科技”的架子了,改而一分钱一分钱地核算成本。以前曾想,如果那些电脑制造商把自己定位成“电脑业的面包制造商”,也许会觉得好受些。但随着电脑价格越来越低,以致一些名牌电脑的低配置型PC已经卖不到3000元,留给整个渠道的利润空间不过3 、4 百元(几级渠道一分所剩无几)时,就很难找到PC与面包的共性了。举例来说,一个一般品牌的面包片,500 克要卖 5 元钱,而制造成本不到2 元钱,厂商毛利率为60% ,这是做PC的不敢想象的。   那么,是不是做IT的就没有希望了呢?肯定不是这样。前面提到的IT产业链上,其实还有很多环节是很有机会的。在多数IT人眼中,所谓的“IT产业”的外延已被大幅度缩小,因此,只要将视野稍微放开一些,就会发现新机会。当然,把握新机会需要新的条件和手段,但首先需要的发现这些机会的能力。   本文将向读者展示四家公司的故事。它们都在IT产业周围,与IT产业相关,但同时又极容易被IT圈内人忽视。本来感觉这些产业很“边缘”,但仔细想想,这些关于通讯、娱乐科技、模块电源、市场情报的产业又很基础。在这些比较特殊的产业中,玩家并不多,但市场很大,它们已经成为整个产业新的增长点、新的支点。   通过这四个成功故事,相信本刊读者可以找到重塑自己业务的灵感和动力。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08-3-31 20:13:05 | 只看该作者
华洋科峰:把握稀缺资源是制胜关键

  提示:把握和很好地利用稀缺资源,往往可以使一家企业迅速成长,并保持高利润,处于不败之地。

  1995年5 月,在北京广安门外南手帕胡同的一座老旧的写字楼——蓝港大厦内,中国海事服务中心全资子公司华洋海事中心成立,这也是一个官方组织走向市场化道路的重要一步。表面看来,这个响当当的招牌与5 层教学楼一般的旧写字楼并不相配。但据华洋科峰通讯科技有限公司工程部经理王春雷介绍说,当时的华洋海事中心的全部资产不过是5 个人加上50万块钱,可谓“房不一间,地无一垄”。

  通过9 年的发展,如今,华洋海事中心已经成为一家涉足国际海事海商服务、IT业、贸易和旅游等多种产业的集团型公司,净资产超过1 亿元。本故事的主角是华洋海事中心下属的从事移动卫星通讯服务、相关软件开发、硬件代理的北京华洋科峰。

  华洋科峰成立于2000年,发展到现在,也只有10多个人。但这十几个人每年创造的纯利数以千万计,远远高于一般的IT产业和传统行业。 “人不在多,而要求精;业不在广,但要做专,”王春雷说。由于公司人员不多,所以每个人要担任几种角色。

  这并不是一个国家明文禁止非官方公司进入的行业,“如今,一些香港、海外的公司也有在大陆从事移动卫星通讯的,”王说。“但由于售后服务、业务量等原因,境外公司在华经营得都不是很好。”

  别有特色的业务

  最近有报道说,本-<敏感詞>先生已经在巴基斯坦被抓获了。这位恐怖大亨在阿富汗的深山里游荡时,那些地方是没有蜂窝通讯网覆盖的,但他依旧时刻发号施令,有人说,原因是他用的是国际移动卫星组织的通讯系统。

  国际移动卫星组织(英文缩写INMARSAT),以前叫国际海事卫星组织,是1979年中国和其它国家一起成立的政府间组织,总部在伦敦。该组织成立初期旨在为海上用户提供遇险安全通信和常规卫星通信服务,如今,INMARSAT已经公司化,成为世界上唯一为海陆空用户提供全球卫星移动公众通信和遇险安全通信的业务提供商。

  我国虽然是这个组织的股东单位,但移动卫星通讯在我国迅速发展也就是近些年的事。1991年,在北京建成了中国第一个海事卫星地面站 A 标准岸,为海上和陆上各类用户提供移动卫星电话、传真、电传和数据通信服务;1993年在北京开通了C 系统;1997年建成开通了B/M/Mini-M 系统,B/M 系统可提供全数字电话、电传、传真、遇险专线和低、中、高速数据通信业务,而Mini-M则是新一代卫星通信设备,具有语音、传真和数据功能,可随身携带、车载和海用,并可应用于各个领域;而2003年10月16日建成运营的F 系统,在功能上则更加进了一步,可完全满足海、陆、空各种类型用户对移动卫星加密电话、传真、电传、数据、图像传输以及互联网接入的需求。

  王春雷介绍说,目前A 站、B 站、C 站系统应用已不多,而联网能力更强的M 、F 系统应用更广泛。大家所熟知的一些事件或者项目,都少不了移动卫星通讯。比如, 1998 年抗洪抢险、中央台对伊拉克战争的报道、我国进行的南极和北极科考活动等,包括前不久我国成功发射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后,太平洋上的远望号测量船向国内报告测量信息都使用了INMARSAT通信系统。在我国,个人应用INMARSAT系统的例子还很少,目前绝大多数是商用。典型的个人应用就是业余登山队员王石,这位万科集团的老总用很多高科技玩意将自己武装一番,被媒体狂炒后,达到了很好的宣传效果。

  但在国外,海事卫星通信的个人应用比较普遍,许多个人游艇都安装了海事卫星设备,有些富豪一年中有一两个星期的出海时间,在这段时间里,他们的商务活动和安全保障就依赖于海事卫星提供。海事卫星给他们提供了商务和生命安全的保障,当然其通信费用也不菲,有的游艇一两个星期的通信费用会达到5 、6 千美元。

  关于卫星通讯,总体包括固定卫星通讯和移动卫星通讯两大类。中国卫通经营的是固定卫星通讯,那是一个更大的市场。移动卫星通讯又有多种用途,比如电话、传真、互联网接入、卫星定位(GPS )等。

  华洋科峰主要从事是基于INMARSAT系统的移动卫星通讯服务,这其中包括话费代理、解决方案开发和部署、设备销售等。

  两个玩家的市场

  虽然有一些国外竞争对手,但在国内从事INMARSAT主要是两家公司,一个是交通部交通通信中心的下属公司,一个就是华洋科峰。实际上,华洋科峰的上家,中国海事服务中心也是交通部的一个部门。

  要获得经营INMARSAT业务的权利,必须成为ISP 并经过一系列的认证,包括ISO 认证。其中,成为ISP 是比较困难的。这个“ISP ”,并不是互联网服务提供商或者独立方案提供商的意思,而是INMARSAT Service Provider 的缩写。这是进入这个行业的最重要门槛。

  而上述两家公司在业务上也各有偏重,前者主要从事陆基业务,后者主要从事海事业务。但两家相对独立,也存在竞争。最近两年来,两家公司纷纷渗透到对方领域开展业务。在总体业务比例上,王春雷介绍说,是六四开,即华洋科峰占40% 左右的中国市场。

  那么,到底中国的移动卫星通讯市场有多大?王春雷介绍说,仅仅单一INMARSAT一项业务,市场空间就很大。中国大陆每年装配的海事移动卫星设备为300-500 台之间,陆基设备的数量在1 万台左右。仅仅设备价值一项,总价值就在10亿元左右(根据型号不同,INMARSAT成套设备的价值从8 、9 万元到30几万元不等)。

  但对于这两家ISP 来说,销售设备获利并不是主要的。“我们现在的经营思路也在改变,不期望从设备销售中直接获得多少利润,我们希望有更多的用户,这样话费利润就会很可观,”王说。目前,INMARSAT的通话费(含联网费),最低为每分钟0.8 美元,最高为每分钟15 美元(最新的M4陆基系统,支持128K数据传输,支持大图片传输和视频传输)。据介绍,在中国大陆地区,仅INMARSAT话费一项的利润,一年就在6000万元左右,而这些利润基本被这两家公司瓜分。

  除了设备费用和话费利润,华洋科峰还为客户提供解决方案开发等服务。例如,一个邮轮可以通过一套INMARSAT系统,实现卫星通讯和传真业务,同时还可以在船上部署一个局域网,旅客可以随时随地上网。另外,通过国外一家公司开发的系统,也可以将蜂窝电话服务转移到邮轮上来。

  随着西气东输、西电东输项目的开展,王春雷介绍说,未来陆基卫星通讯的商用价值更大。特别是在偏远省份、蜂窝电话覆盖不到而又有关键应用的地区,卫星通讯是唯一的选择。此外,他还预测说,随着中国富人的增多、爱好旅游的人士的增多,卫星通讯业务可望在个人应用上有新突破。目前,上述两家公司都开展针对商业用户和个人的卫星设备租赁业务。“随着设备价格的降低,租赁并不是很好的选择,几万块钱一套的Mini-M系统将会被很多用户接受,”他说。

  “中国人一直不习惯蓝色文化,即使是有钱人也不愿意驾驶自己的船出海一周,但也许有一天中国人能够习惯蓝色文化。中国有那么多领海和岛屿,如不多多加以利用,非常可惜,”他补充说。

  由于两家公司很难覆盖更多客户并提供周到服务,因此,华洋科峰通过发展合作伙伴来尽可能提高客户的覆盖率。据介绍,科峰已经发展了10多家代理商,并积极寻求与更多合作伙伴的合作。“在南方和沿海等主要核心城市,我们发展了代理商,未来看西部开发的情况,我们将可能在西部寻找陆基系统的合作伙伴,”王春雷说。他同时说,由于目前的业务量不大,与合作伙伴的合作基本是一单单的,没有系统的渠道策略和发展计划。

  有资源还要有思路

  中国移动卫星通讯市场说大不大,说小不小。虽然也是通讯市场,国家也有相关的一些规定,但限制并不像传统通讯业那样严重,因此,如果别的公司同样获得了INMARSAT的认证,一样可以开展业务。但以目前的市场规模,养活3 家ISP 是比较合适的数量。

  华洋科峰公司应该说有良好的“出身”,有良好的资源。但在刚建立初期,由于没有什么业务和客户,也经历了非常艰难的阶段。王春雷说,当时他们是中国最早试验将GPS 和手机短信系统应用于出租车的公司。现在看来,他们当时的想法比较前沿:即利用GPS 可以定位出租车的位置,出租车司机也可以更好地找到客户要去的目的地;这个系统还与短信系统相联,通过一个GSM 模块接收和发送短信,实现出租车公司对出租车的实时调度。

  王介绍说,当时为了节省成本,就从二手手机市场买来废旧手机拆下里面的GSM 模块用。系统测试成功后,他们找到中国移动,但这位电信老大对同样是有国企背景的科峰根本不感兴趣。此项目就此无疾而终。据介绍,后来与中国移动关系密切的一家公司做了这个项目,但没有普及开。

  可以说,华洋科峰当时也没有想到完全靠INMARSAT就可以发展壮大、赚到大钱。但市场的发展是迅猛的,很多当时没有想到的事情会发生。现在,他们的客户已经发展到军工领域,这又是一个巨大的市场。

  从未来移动卫星通讯的发展态势看,将有几个特点出现。一是终端设备更趋小型化,将由便携机向小型机方向转化。目前的便携系统已经非常小巧了,即使是M4这样先进的系统,其携带体积只有普通小型手提旅行箱那么大;二是更趋个人应用,铱星系统虽然没有获得想象的成功,但毕竟为后来的卫星通讯提供了发展经验。未来你的手机完全可以和卫星交流(事实上,目前支持gpsONE的联通CDMA手机就有卫星定位功能);三是先进移动卫星通讯系统将不断涌现。如今,美国休斯公司和洛克希德。马丁公司正在分别为中国与新加坡和印尼研制更加先进的静止轨道移动通信卫星,即亚太移动通信卫星(APMT)和亚洲蜂窝卫星(AceS)。并且,亚太移动通信卫星公司也正式成立,并决定耗资6.4 亿美元发射两颗APMT卫星。这些新的卫星的发射,将为亚太区的商业和个人移动卫星通讯市场发展提供强大动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08-3-31 20:13:21 | 只看该作者
佳联影视:新市场有新魅力

  提示:如果你从事看似已经疲软的系统集成市场,请把眼光放在那些新兴的行业、新的技术上,并时刻关注国家有关的产业发展政策。

  几个月前,本刊市场版块曾刊登一篇关于数字电影的文章,文章分析了数字电影和数字影院的发展前景,并认为中国会出现专注于影院数字化的系统集成商和方案供应商。而事实上,这样的公司在中国已经出现了,并经营得很好。

  北京中美佳联影视技术有限公司就是这样的一家高科技公司,它主要从事电影及音视频技术的研发和系统集成。这家公司的创始人陈咪沙 1982年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录音系,后到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影视制作专业学习。在流行“在国外开公司,在国内创业”的时代,1989 年,他在美国注册了美国佳联公司,当时主要从事影视交流业务。1994年到1999年间,陈咪沙任索尼影视娱乐(中国)有限公司副总裁兼总经理,负责开拓及管理中国影视市场领域的各项业务。这让他有机会从商业角度考察国内的数字影院市场。而中美佳联影视就是在他看好国内数字影院市场后成立的公司。

  政策方向

  我国人口众多,但影院数量严重不足。由于传统胶片影片在拍摄、制作、发行的成倍很高,因此纯数字制作、数字化发行、数字化放映的影片已经成为世界影坛新的发展方向。由于数字电影的成本低,普及速度快,是解决我国影院不足、片源不足的重要手段。

  而我国相关的管理机构在这方面也有清醒的认识,出台了鼓励措施。2004年1 月6 日,国家广电总局将《广播影视数字发展年工作要点》印发给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广电局厅,文件的一个重要出发点就是要“加快建立数字电影制作、发行和放映体系”。这其中包括的几个要点将对我国的数字电影事业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1 、扩大制作能力。进一步加强电影数字制作基地的建设,完善系统性能,扩大高清晰度电视、数字电影制作能力,满足影视市场需求;

  2 、建立卫星平台。建成电影数字业务集成服务平台和卫星传输发行系统,为电影数字节目发行管理和规模化、多元化经营提供技术平台和运营支撑体系;

  3 、建立数字影院。加快建立数字电影示范院线,采用统一的数字影院标准,到2004年底建成100 个数字影厅,同时,大力发展适合中小城市放映的数字影厅建设,在3 至5 年内建成500 个数字影厅,实现规模化经营;

  4 、启动电影数字放映示范工程。运用数字技术改变目前农村和社区电影发行放映方式,制定数字放映系统技术方案及实施计划,启动农村和社区数字电影放映示范工程,并尽快形成规模化运行。“

  从这些规划中,我们可以看到巨大的商机。一个影院要进行数字化改造,一个厅的投资就在几十万元到几百万元之间(根据系统、场地不同而定),那么仅仅今年要建立的数字影院的市场价值就超过一亿元。有分析说,今后几年中国影院数字化改造而产生的营业额将呈现爆炸性增长态势。而影院数字化所需要的设备,所需要的开发,都与信息技术有关。

  闷头赚钱

  有些公司赚了点钱生怕别人不知道,而在系统集成领域,更多的公司在闷着头赚钱。佳联影视市场部的李旸小姐说,陈咪沙是个很低调的人,很少接受媒体采访。但有其它途径的消息说,该公司的业绩非常好,并且利润率非常高。

  由于目前国内从事影院数字化系统集成的公司还凤毛麟角,因此利润率高是可以想象的。但从该公司的招聘启示上也可以看出,佳联影视的业务正高速发展。该公司代理多个品牌的专业影视设备、音响设备,也发展了二十几家二级代理商。从2002年中标杭州人民大会堂项目开始,该公司为全国数十家影院或文化单位进行了影院数字化改造,这之中包括中国电影资料馆、澳华国际影院、中华广场电影院、王府井影城、上海影城、中影电影院、北京剧院、新东安影院、广州工人文化宫等等。这些影院都安装了美国AVICA 公司的数字电影的母版制作系统或播放系统。

  此外,该公司还中标了位于中关村海淀剧院的数字化改造工程,并在新疆承建了我国西北地区第一个全数字化电影院。

  呼唤更多参与者

  实际上,去年10月,由联想集团发起,联合上海高清、美加科技等参与的“中国数字影院产业发展联盟”宣告成立。当时,联想集团高级副总裁乔松参加了会议。会议上大谈我国将近8000家专业影院要进行数字化改造的巨大市场潜力,以及数字电影的美好未来。可惜的是,会议结束后,一切就烟消云散了。紧接着,2004年初,联想进行改组。当时在数字影院方面的努力应该就此搁浅了。

  在数字影院市场的发展上,相关部门于2002年就制定了《数字电影技术要求(暂行)》,同时中国也是美国SMPET 数字电影工作组DC.28 的成员之一,并与好莱坞七大片厂的技术规范制定组织保持着密切的联系。可见,与高清晰度DVD 标准等不同,我国在数字电影标准上一开始就走了与国际融合的道路。这也是为国内企业提供机会的一个前提。

  有了这样的环境,我们将会看到有越来越多的系统集成商能进入这个市场,把这个市场做大。从广义上说,数字电影的发展将对我国的电影业发展、甚至对整个国民素质提高都会有积极影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08-3-31 20:13:40 | 只看该作者
益弘泰科技:快速增长的秘诀

  提示:A.贸工技的路没有错,关键要看怎么走。

  B.在IT产业边缘,肯定存在着一些盲点,那里蕴含着机会和利润。

  在北京清河小营一个比较清静的街道边,有一座5 层新建的白色小楼,一家名不见经传的公司的总部就在这里。对于很多IT人来说,北京益弘泰科技发展有限责任公司肯定是个陌生的名字,但其成功的故事值得我们的关注。

  益弘泰的主营业务是制造模块电源。你也许认为这种产品跟IT无关,但这个小东西却是电信设备、网络交换机、路由器以及不少航空设备的非常关键的部件。当你的电话铃声响起,此时起到关键作用的就是一块将直流电转变为75伏交流电的模块电源。而最近一家网络路由器公司的广告的产品宣传点是:该公司所有路由器的模块电源都可以互换使用。

  也是贸工技

  像几家知名IT公司一样,益弘泰走的道路也是贸工技。1999年9 月该公司成立初期,也是代理、经营模块电源产品。该公司总经理陆永是在模块电源领域摸爬滚打多年的“老战士”。他说话慢声细语、井井有条,显得非常有经验,也是一个很有思想的企业家。

  “之所以进入这个市场,主要看到这个市场的潜力很大。但当时很多产品是国外进口的,价格很高,利润很大。中国这么大市场,不能都让国外产品充斥,”他说。“贸易使我们的经验、资金和渠道得以积累,我们的目标是要成为一家有自主研发、生产能力的电源供应商。”

  2000年下半年,益弘泰开始自主研发生产模块电源。现在的技术部经理谢俊锋也是那一年加入的公司,这个年轻的小伙子负责公司的产品研发。

  陆永回忆说,任何企业在创业初期都是艰难的。当时国内已经有几家比较有规模的厂商,加上众多国际品牌、合资品牌的竞争,初期的市场很难做。但通过对国际最新技术的研究,以及对客户周到的服务,益弘泰逐渐发展壮大起来。

  “一些公司要求一些特殊规格的产品,批量不大,国外产品价格过高,这给我们这样的企业留下了空间,”谢俊锋说。“我们的产品比国外的产品价格低一半左右,性能没有区别,加上一天24小时的全天售后支持,国内客户渐渐被争取过来。其实,我们的价格放得很低了,但也能保证50% 的毛利润率。在本世纪最初的一两年,这还是一个暴利的市场。”

  从2001年到2003年,陆永介绍说,益弘泰基本每年保持了80%-90% 的营业额增长率。目前,该公司的营业额已经达到了4 、5 千万元。而在2003前,该公司的员工一直保持在30多人的水平,平均每个人的年产值超过了100 万元。这在设备制造类公司中是不多见的。2004年,益弘泰为了扩大规模,满足小批量生产的要求,自己建设了生产线,员工也壮大到了100 多人。

  “今年由于电信行业没有大的发展,3G还没有上马,因此本来预计今年产值翻番的初步目标还没有实现,但上半年营业额同比还是增长了 30% 多,”谢俊锋说。“3G上马后,我们期待着会有突破性发展。”

  “我们的广告出现到了江浙一带的公共汽车上,那里有我们的主要客户群,”陆永说。“我们希望把我们的品牌做大做强,由一个技术、生产型的企业向一个市场、渠道型的企业转化。”

  他介绍说,目前益弘泰有几十家代理商,但大的客户还是靠直销。“我不认为目前的状况很理想。我们希望产品都通过渠道来销售,但这个过程恐怕还需要很长时间,”他说。“我们的品牌还不够强大,尽管在产品质量上已经过关了,但综合实力离世界知名品牌还有距离。”

  另一个圈子

  每个行业都是一个圈子,尽管它们都可以粗略的说成高技术产业。你也许认为模块电源没有多少技术含量,但实际并不是这样。模块电源的技术含量不仅表现在它也需要芯片和线路版,更是表现在技术设计和工艺设计方面。

  据介绍,目前在全球模块电源市场上,在技术上最领先的是美国,典型的企业包括PowerOne和Vicor.从技术水平上,谢俊锋说,美国的水平至少领先日本和中国10年,而中、日的技术基本在同一水平上。但工艺上,美国领先更多,这方面我国和日本也有差距。技术水平的差距,举例来说,美国公司可以以更小的产品体积,提供更大的电压转换比、更高的频率和更大电流输出,并能保证产品性能稳定。

  在国内,与益弘泰规模类似的企业还包括迪赛和新雷能,两家公司都是从事模块电源比较早的企业。此外,因为自身对模块电源巨大的需求,华为和中兴也是非常有实力的制造商。但华为的模块电源部门已经高价卖给了美国艾默生公司,而后者也成了中国市场的主要玩家。

  有资料显示,中国模块电源市场的容量是15亿元左右,且每年以20-30%的速度增长。但陆永认为,中国整个模块电源市场的容量已经接近 100 亿元。“模块电源将最终取代多数线性电源,因此这个市场的空间是无限的,”他说。

  相对于传统的线性电源,模块电源性能更稳定、效率更高(节能)、适用范围更广。除了可以用在各类电信、网络、家电设备上,在军事上也有广泛的应用。

  据介绍,“神五”上天后,西方国家加强了军工产品对中国出口的限制,甚至连特殊用途的模块电源也不能对中国出口。这样,对于国内模块电源制造商而言,无疑是个巨大机会。但军工产品对环境等要求更苛刻,制造起来有难度。但益弘泰已经通过国家有关军工产品的认证,并在技术、制造能力上可以满足军工产品需要。

  进入门槛不高

  如果你有10万元现成客户,也可以作模块电源,陆永如是说。进入模块电源的门槛并不高,以致现在国内有300 多家类似厂商,并主要集中在两个地区:深圳和北京。

  “但是,如果你想达到像Vicor 公司的水平,那又是一个非常难的事情。做这个行业的,有年产值一二百万元的,也有像我们几千万元的,也有每年几十亿美元的大玩家,”他说。“处于中游的厂商可以活得不错,但也面临竞争,处于底层的厂商的风险很高,一旦自己赖以生存的一两家客户出问题了,也就意味着关门。此外,如果你的产品要进入国际市场,就必须经过一系列产业认证,这对于一般企业来说是比较困难的。”

  未来电源的发展方向是更加智能、更趋集成化,对技术水平、工艺水平要求越来越高,并且产品多样化趋势也会越来越明显。因此,技术开发、工艺开发实力将是保证企业长远发展的内在动力。

  谢俊锋说,益弘泰正在大规模招聘技术和工艺人员,使自己在技术上保持领先。尽管如此,他承认,就像IT产品一样,不少电源的核心部件依旧是国外公司的天下,在专利技术上,美国和日本公司占有明显优势。“目前在华申请的模块电源专利中,中国的部分只占很小的比例,这不得不让人担忧,”他说。“作为一种基础的产品,没有自己的核心技术是很尴尬的。毕竟,你睁开眼看到的一切几乎要用到它。特别是数字化的今天,虽然很多产品贴着我们自己的品牌,但其内部有多少是我们自己的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地下室
 楼主| 发表于 2008-3-31 20:13:57 | 只看该作者
天下互联:走向另一次成功的背后

  提示:A.善用曾有的成功,往往是走向新胜利的起点。

  B.有资金不如有资源,有资源不如有创意。这些都没有,吃苦耐劳就是最好的积累方式。

  2000年11月,张向宁从万网卸任,只继续担任该公司董事,随之与几位好友合作,开始了他的新事业:“VeryE.com ”(非常易)。记得当时开发布会时,一家杂志的主编还意味深长地说:“非常易,其实是真不容易。”但仅仅三年多后,张向宁的新公司获得了一笔相当可观的风险投资,投资商是三井住友基金,这是一家比Newbridge Capital 实力更为雄厚的投资商。

  离开万网时,当时业内有许多不利传言。但张向宁回忆说,其实离开万网的原因很简单,就是看好了新业务:与网络有关的情报业务。而这个想法,是他在1999年就萌生的。

  思维必须先进

  一个优秀的企业家必须要有很好的Vision,换句话说,就是要有高瞻远瞩的能力。而张向宁的成功恰好的印证了这一点。他是一个思维领先,并能把先进的思路系统化,这就是他能两次创业,两次获得风险投资的原因。

  也许是本性使然,他从小就是一个很有主见、个性非常突出的人。1989年,16岁的他以优异成绩进入北师大攻读理论物理学,开始他还对物理学很着迷,17岁撰写有关相对论的论文获得麻省理工大学理论物理研究中心教授高度评价。但后来他开始“不务正业”起来,先是在英语角苦练口语,后来他干脆主动申请退学,当时他18岁。而这个年龄对于很多人来说,才刚上大学。

  “我并不是因为崇拜比尔。盖茨才这么做的,”他后来回忆说。“也许是象牙塔里关不住我的心吧,我有太多的想法想拿到<敏感詞>上实践,只有那里才是真正的舞台。”

  18岁进入<敏感詞>,结果可以想象。钉子没有少碰,工作没有少换,他曾创业,也曾失败。1990年至1994年间,张向宁所涉及的领域包括国际间贸易、船运、旅游、招投标管理、设备开发生产、电脑展销等。这使他迅速积累了大量的运营经验和管理经验。1994年,他看到网络的重要性,并对BBS (电子公告板系统)产生浓厚兴趣,开始自行搭建。次年,他第一次接触了互联网,使他欣喜若狂,他看到了自己的上帝。从此之后的两次成功创业都与互联网有关。

  对于整个互联网产业,万网作为ASP ,应该属于基础设施一类的企业,在这些ASP 的服务和支持下,大量网站浮现,网上信息飞速增加。上网的人顿时淹没在浩瀚无际的信息中,这是不是一个机会呢?1999年,张向宁盘算着如何让网络用户更容易地找到自己想要的信息,这也就是VeryE.com 的开端。

  给我一杯“情报水”

  当初的VeryE.com 就是想为网络用户,不论是商家还是个人,提供一种快捷获得信息的工具。在张向宁看来,有用的信息就是情报。“情报圈里的人喜欢说竞争情报,我认为它的外延太小。情报有时不一定为了竞争,也为了合作,或者寻找新市场,”他说。

  VeryE.com 的核心也是一个搜索引擎,但是自己开发的,算法与Google、Yahoo 的搜索引擎不一样,它可以为用户提供更及时、更智能的搜索。张向宁给了这个情报工具一个响亮的称号:“中国网络情报中心”。

  经过三年的推广,虽然公司的名字改成了“天下互联”,又获得了日本人的投资,公司业务更多,产品更多,但中国网络情报中心下的 “天下通网媒监测”产品依旧是该公司最核心的产品,到目前为止已经有了几万用户,每年可为天下互联创造大约1000万营业额。该产品的商业客户包括很多知名的公司,如海尔集团、麦当劳和红塔集团等。“天下通”可以为这些公司的市场人员、情报人员提供定制化的网络情报信息,并且“代价”很小。

  红塔集团情报中心的肖先生说:“我一直想找到一个这样的系统或服务,它能按我的意志,定期自动为我提供信息,而且信息准确、及时,所有信息还做过编辑处理,我问过集团信息技术人员,他们说这种东西绝对不可能有,我不相信,我就到网上找,没想到找到了天下通,它基本满足了我的需求。”

  此外,不少科学院、工程院的院士也在应用这个系统,它可以每天把某个科技领域的最近进展汇总到科学家面前。中国科学学与科技政策研究会理事长、中国科技情报协会副理事长邹祖烨说:“据我所知,中科院的一些院士已经在用天下互联的情报产品。天下互联推出的CIPS 系统,是在原有的竞争情报理论基础上,中国竞争情报服务产业的一次飞跃。”

  邹所说的CIPS,实际上就是张向宁提出的一个新概念:企业情报门户系统(Corporate Intelligence Portal System)。它是企业门户级的新一代竞争情报系统,在传统竞争情报基础上,增加了情报协同工作和情报知识管理两大应用平台,它是对CIS (竞争情报)、KM(知识管理)、Portal(门户)的有效整合。

  依靠CIPS,张向宁坚信自己的公司能在中国网络情报产业立于不败之地。“目前这个市场的竞争并不激烈,主要的竞争对手只有两三家,” 张说。“中国情报市场是一个大市场,但多数情报公司采取传统的手段获得、处理情报,像我们这样利用技术手段进行批量化搜集、整理、管理情报的公司几乎还没有。”

  的确,天下互联采取的是一条低成本的情报生产模式,这也符合互联网的游戏规则。据介绍,张的新公司自成立以来,每年营业额的增长率保持在30% -50% 之间。“我们的目标是让互联网上的每个人、每家企业都可以方便自如地获得自己想要的信息,”他说。“谁愿意总爬在网上一天天苦苦search呢?如果你想要的信息能像自来水一样,一开龙头就哗哗而来,那才是真正的互联网境地。”而张的公司就是要做这样一家“情报水”公司。

  窄比宽好

  9 月初在北京举办的互联网大会上,新浪、搜狐、网易等的CEO 纷纷发表了演讲,而张向宁的演讲与众不同,他的主题是“窄告”。所谓窄告,是与广告相对而言的。这是天下互联推出的新产品。虽然名字显得有些不中听,但其功能是非常实用的:它可以让企业主找到自己的潜在客户,并把信息推向这些客户。

  在一年前,张向宁就向笔者介绍了这个产品的思路。当时他们公司只有40多人,如今已经壮大到了80多人。“人越来越多,推出的产品越来越‘窄’,”他开玩笑说。

  也许“窄告”本身就是个概念,未来的产品还会有更好的名字。但他的思路很值得借鉴:在互联网上,很多个人不知道如何找到自己想要的信息和产品;而另一方面,提供这些信息或产品的商家又不知道如何更准确地找到用户。因此,企业打广告。但网上广告一直挂着“烦人”的坏名誉。于是,天下互联提供了一种工具,它对于个人用户是免费的,对于企业用户是收费的,它相当于一个巨大的网络“介绍器”,或者无数虚拟的桥梁,将供需关系进行接驳。

  张介绍说,天下互联还会推出一系列情报产品,包括面向企业用户的无线情报产品。“我并不是情报专家,但我相信,当我们的产品相当完善时,当互联网更加普及时,不少传统的情报专家也许就失业了,”他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地基
发表于 2010-1-22 23:27:14 | 只看该作者
辛苦了,我就回贴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註冊

本版积分规则

Copyright © 2004-2018 Imslr.com
Powered by Discuz! ( 粤ICP备16075051号-2 )
ShenZhenShi ZhiYin Technology Co., Ltd. 聯繫我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