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eons隱知_神秘學網站(指引社)

返回列表
查看: 1448|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解开宇宙之谜的金钥匙——唯物辩证法浅谈》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5-1-17 10:41:14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書籍上傳
封面:
簡介: 解开宇宙之谜的金钥匙——唯物辩证法浅谈
解开宇宙之谜的金钥匙.tougao98.
—唯物辩证法浅谈
主编谭鑫田
一、“金钥匙”是怎样发现的
——谈辩证法的历史发展
最可靠、最必需、最重要的就是不要忘记基本的历史联系,考察每个问
题都要看某种现象在历史上怎样产生,在发展中经过了哪些主要阶段。
——列宁
唯物辩证法是解开宇宙之谜的“金钥匙”。发现这把“金钥匙”,可不
是件容易的事,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要了解这个过程,不能不追溯辩证
法的历史。
辩证法并不是有了哲学家以后才有的。谁如果这样认为,那可是天大的
误会。事实上,人们远在知道什么是辩证法之前,就已经在辩证地思考了,
正像人们远在散文这一名词出现以前,就已经在用散文讲话了一样。就是说,
事物的辩证法是先于人们的认识而客观存在的。人们认识辩证法,并在理论
上把它揭示出来,经过了一个长期的过程。这一过程,大体上分为三个历史
阶段。这就是朴素辩证法、唯心辩证法和唯物辩证法。
朴素辩证法,也叫做自发辩证法,是辩证法思想发展的最初形态,产生
于古代奴隶社会。它在先后进入奴隶社会的埃及、巴比伦、中国、印度和希
腊等国就产生了,并得到了丰富和发展。这一时期的许多思想家都提出了不
少很有价值的思想,而古希腊的赫拉克利特则是朴素辩证法的著名代表人
物。列宁认为,赫拉克利特是辩证法的奠基人之一。
赫拉克利特(约公元前530—前
470年),生长在小亚细亚爱非斯的商
业城邦,是当时代表工商业奴隶主利益的进步思想家。他从直观出发,把世
界比做一团“活火”,说它按一定规律燃烧着,按一定规律熄灭着。他提出
了“万物皆流,无物常住”的著名观点,认为世界上万事万物,就像奔腾不
息的河水那样,都在不断地运动和变化,不断地产生和消灭。因此,他断言:
“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意思是说,河水是不停地流动变化的,这
一次踏入这条河流是这样的流水,下一次踏入这一条河流时,遇到的已经是
新的流水了。
那么,万物为什么会流动变化呢?赫拉克利特认为,这是由于事物内部
存在着矛盾,存在着对立面的统一和斗争。他指出,任何事物都包含着相互
依存和相互转化的两个对立面,如生和死,梦和醒,老和少,冷和热,干和
湿,好和坏,白天和黑夜,疾病和健康,等等。对立双方是相互统一的,又
是相互斗争的。正是对立面的既统一又斗争推动着事物的变化和发展。他特
别强调对立面斗争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他说:“互相排斥的东西结合在一
起,不同的音调造成最美的和谐,一切都是斗争所产生的。”
从赫拉克利特的思想中,不难看出,古代朴素辩证法思想,有两个突出
的方面:一是认为世界的任何事物都处于运动、变化和发展之中,永恒存在、
一成不变的事物是没有的;二是看到了事物矛盾的两个方面,并把对立双方
的统一和斗争看作是事物发展的动力。这些思想,正如恩格斯所说,是实质
上正确的世界观,为辩证法思想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以后的许多辩证
法思想家都从这里吸取到许多有益的东西。唯心辩证法大师黑格尔在谈到赫
拉克利特的辩证法时说:“这里我们发现了新大陆,没有一个赫拉克利特的
论点个被我采纳到我的逻辑学中。”
但是,朴素辩证法毕竟是辩证法思想发展的最初阶段,它不是建立在科
学的基础上,它对世界只有笼统的描述,没有具体的分析;只有总的画面,
没有构成这个画面的各个细节;只有正确的结论,没有科学的根据。就是说,
它还没有完备的理论,不能完全解释世界,后来不得不被形而上学所代替。
正如毛泽东所说,古代的辩证法带着自发的朴素的性质,根据当时的社会历
史条件,还不可能有完备的理论,因而不能完全解释宇宙,后来被形而上学
所代替。
唯心辩证法是辩证法思想发展的第二阶段和第二个基本形态。它产生于
19世纪初的德国,以黑格尔为主要代表。
乔治·威廉·弗德里希·黑格尔(1770—1831年),出身于德意志符腾
堡公国首府斯图加特城的一个高级官员家庭。他是德国古典唯心主义的最大
代表,也是德国唯心辩证法的集大成者。黑格尔的辩证法思想,就其主要内
容来说,就是内在的联系和矛盾发展的思想。黑格尔曾讲过一朵花的例子,
说花具有多种多样的性质,如香味、形状、颜色等。但是,在一朵花里,这
些性质彼此间是内在地必然地联系着的。同时,黑格尔认为内在的矛盾是宇
宙间万事万物发展变化的源泉,生命现象本身就包含着生和死的矛盾。在黑
格尔看来,发展不仅仅是量变,而且也是质变。他说,一个农民在一定限度
内加重他的驴子负担,不影响驴子的行走。如果农民一斤一两地不断加重驴
子的负担时,加重超过一定限度,驴子就会负担不起而卧倒。这说明在一定
限度内,量变不会影响事物的性质。可是,量变如果超过一定限度,就会使
一种质转变成另一种质。黑格尔关于否定之否定规律的说明,也是很精彩的。
他认为,一切肯定都是否定,任何事物的存在和发展都有肯定和否定、正面
和反面这两个相互对立的方面,两者总是不可分离地联系在一起的。例如,
光明离开黑暗就不成其为光明,在绝对光明和在绝对黑暗中一样,都“毫无
视见”。黑格尔还用矛盾观点具体考察了一系列辩证法范畴,如有与无、吸
引和排斥、一和多、有限和无限、形式和内容、本质和现象等等。他不仅说
明这些范畴之间的辩证关系,而且探讨了这些范畴之间的相互联系、转化,
从而形成一个有机统一的范畴网络。
黑格尔对辩证法思想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正如马克思所说,黑格
尔的辩证法是一切辩证法的基本形式,辩证法的真正规律在黑格尔那里已经
有了。可以说,黑格尔是全面地论述辩证法的第一个人。他的辩证法思想,
是后来马克思创立的唯物辩证法的重要理论来源。就这一方面来说,没有黑
格尔的唯心辩证法,就没有马克思的唯物辩证法。
但是,黑格尔的辩证法是神秘的、头足倒置的、不彻底的辩证法。说它
是神秘的、头足倒置的,是因为黑格尔讲的发展变化不是指客观事物,而是
指“绝对观念”,即所谓“客观思想”,这就完全颠倒了物质和精神的关系,
成为头着地、脚朝天的颠倒哲学;说它是不彻底的,是因为黑格尔认为发展
有顶峰,矛盾最终会调和。总之,黑格尔的唯心辩证法是不科学的,它必然
随着历史的发展被新的、科学形态的辩证法思想所取代,这就是唯物辩证法。
唯物辩证法是辩证法思想发展的第三阶段和高级形态。它产生于
19世纪
40年代,是由马克思和他的亲密战友恩格斯创立的。
黑格尔的唯心辩证法是唯物辩证法的直接理论来源,但它在原来神秘的
形式上是毫无用处的,这好比一颗珍珠掉在粪堆中一样。只有经过批判和改
造,把它从粪堆中剥离出来,辩证法思想这颗珍珠才能发出灿烂夺目的光辉。
这一剥离工作,是由马克思和恩格斯完成的。
马克思和思格斯在他们参加无产阶级革命实践活动的早期,就着手对黑
格尔哲学进行批判和改造。他们不像旧唯物主义者费尔巴哈(1804—1872
年,德国古典唯物主义的杰出代表)那样,对黑格尔哲学采取简单否定的态
度,而是批判地继承了黑格尔哲学中辩证法的“合理内核”,同时,还概括
了以著名的三大发现(即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细胞
学说)为代表的
19世纪的自然科学成就,把辩证法和唯物论有机地统一起
来,从而创立了唯物辩证法,找到了揭开宇宙之谜的“金钥匙”。
唯物辩证法的产生,使辩证法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它不仅与形而上
学世界观相对立,而且也同朴素辩证法、唯心辩证法有本质的区别。它不像
古代的朴素辩证法那样,只出于人们对世界的直观猜测,而是建立在科学事
实的基础上;也不像黑格尔的辩证法那样,是神秘的、唯心的、不彻底的辩
证法,而是同唯物论有机结合在一起的彻底的辩证法。因此,可以说,唯物
辩证法是人类认识史上唯一科学的发展观。
唯物辩证法的创立是人类认识史上的空前大革命,但它并没有结束辩证
法本身的发展。作为一种科学的理论体系,它是开放的,而不是封闭的;是
不断发展的,而不是僵死不变的;是不断为真理开辟广阔的道路,而不是自
视为“终极真理”。如上所述,马克思、恩格斯创立了唯物辩证法,阐述了
辩证法的基本规律和一系列范畴。列宁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总结革命实践经
验,在全面考察辩证法各个方面之后,明确提出了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
法的实质和核心的著名论断,并以对立统一规律为核心阐明了两种发展观,
从而把唯物辩证法推进到新的阶段。继列宁之后,毛泽东在领导中国革命的
实践中,也丰富和发展了唯物辩证法。在《矛盾论》中,他系统地、深刻地
阐述了对立统一规律。在其他论著中,他不仅论证了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
证法的最根本的规律,而且揭示了对立统一规律和辩证法其他规律、范畴的
内在联系。
唯物辩证法产生以来
100多年的历史证明,从实践经验和科学成果中吸
取丰富的材料,从社会实践的结果中不断证实、纠正和发展自己的理论,是
唯物辩证法之所以具有无限生命力的源泉。当前,世界范围内被称为新的产
业革命和新的技术革命的浪潮已经到来,以系统论、控制论、遗传工程、电
子计算机等为标志的当代科学的新成果大量涌现。这一切,无疑会使唯物辩
证法得到进一步的证实、丰富和发展。与此同时,我国已进入了建设有中国
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新时期,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前提
下,搞好改革和开放,已成为我国当前乃至今后社会生活的主题。这样一场
新的伟大实践,也必将把唯物辩证法推向前进。
少年朋友们,辩证法的过去是发人深省的,辩证法的现在和未来前景是
美好和诱人的。让我们认真学习和把握唯物辩证法的基本原理,并用它来指
导自己的生活、学习和工作。向时,正确总结和概括当代科学的新成果和社
会主义现代化新经验,向前推进唯物辩证法,使其真正成为时代精神的精华,
永葆其美妙之青春。
二、风马牛也相及
——谈事物的普遍联系
当我们深思熟虑地考察自然界或人类历吏或我们自己的精神活动的时
候,首先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幅由种种联系和相互作用无穷无尽地交织
起来的画面。
——恩格斯
有个成语叫“风马牛不相及”,说的是这样一个典故:春秋时代,齐桓
公率领军队侵略蔡国,把蔡国打败了。接着又进攻楚国,楚王派人对齐桓公
说:“君处北海,寡人处南海,唯是风马牛不相及也。”楚王的意思是:齐
在黄河以北,楚在长江以南,两国距离甚远,纵然放任马牛雌雄相诱,它们
也不会跑到对方境内。这个成语借以譬喻齐楚两国相距遥远,没有丝毫牵连
和利益关系,用不着你攻打我,我攻打你。后来,人们沿用“风马牛不相及”
这一成语来说明毫不相干的东西是扯不到一块去的。事实上,从哲学上看,
不相干中有相干,不相及中有相及,就是说,“风马牛也相及”。要真正理
解其中道理,就必须懂得唯物辩证法关于普遍联系的观点。
在哲学上,所谓联系,也叫关系,指一切事物、现象之间及内部诸要素
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相互联系是事物的普遍本性之一。
事物的联系是客观存在的。就是说,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它不以
人的意志为转移。联系又是普遍存在的,就是说,世界上一切事物、现象都
不能孤立地存在,都与周围的其他事物、现象这样或那样地联系着;任何事
物现象内部的各个部分、要素、环节、成分也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着。
事物联系的客观普遍性被大量的事实所证明。在宏观世界中,地球、太
阳和银河系,乃至整个天体均处在普遍联系中,地球和围绕着它旋转的月球
形成一个相互联系的体系。月球的运动与地球和太阳对它的影响有关。地球
上一系列的过程,例如海洋的潮汐,又和月球对地球的影响有直接的联系。
地球和月球一起绕太阳运行。绕着太阳运行的还有其他行星(如水星、金星、
木星、土星等等),它们和太阳一起形成复杂的联系,并组成完整的太阳系。
各行星不仅分别受太阳的吸引,而且还互相影响。行星和太阳之间以及行星
相互之间的这种相互联系,决定了行星运动的严格确定的秩序。太阳也不单
是许多杂乱地散布在无边无际太空中的孤立、单独的恒星之一,而是银河系
中统一的恒星系的一部分。
就生物界来说,一切生物,包括人类在内,都和自然环境相互影响、相
互制约。达尔文曾用浅显、生动的例子阐明生物之间的相互联系。他在论述
生物进化论时,曾提到他的一项著名而有趣的发现——“食物链”。他观察
到,在养猫愈多的地方,羊也可以养得愈多。原来羊吃的有一种三叶草,这
种草是靠丸花蜂授粉的,而田鼠为吃这种蜂蜜又往往会破坏蜂窝,所以,田
鼠多了,蜂就少,从而三叶草传粉的机会也就少。相反,养猫愈多,田鼠就
愈少,丸花蜂因而也就愈多。三叶草就越繁茂;三叶草愈多,牧草充足,喂
的羊也自然就愈多了。这样,猫、田鼠、丸花蜂、三叶草和羊之间,就形成
了一条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食物链。
就人类社会而言,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从经济、政治到思想、文化,
也无不处在相互联系之中。在我们的社会主义建设中,农业、轻工业、重工
业之间,生产和生活之间,积累和消费之间,局部和整体之间,工、农、商、
学、兵以及各行各业之间,都是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社会是由个人组成
的,社会与个人有一定的联系。个人也总是社会中的人,个人与社会也总是
处于联系之中。世界上没有一个人能够离开社会而独自生存。《鲁滨逊飘流
记》中的鲁滨逊独自在孤岛中生活多年,实际上也没有离开社会。他从文明
社会中带去了枪、火药、斧子以及其他劳动工具;在人类社会中学会了生产
和劳动的本领。后来,还有一个“星期五”(土人)做他的助手。所以,鲁
滨逊并不是一个社会外的人物。
总而言之,事物总是处于普遍联系之中,整个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密
网。正如恩格斯所说,当我们深思熟虑地考察自然界或人类历史或我们自己
的精神活动时,首先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幅由种种联系和相互作用无穷
无尽地交织起来的画面。唯物辩证法关于普遍联系的观点,就是对这一画面
的理论再现。正因为如此,恩格斯把辩证法看作是关于普遍联系的科学。
事物之间的联系是普遍的,然而事物的联系并不都是一样的。按事物联
系的不同情况可区分为多种多样的联系。比如说,按联系的紧密程度,可分
为直接联系和间接联系。俗话说,“大鱼吃小鱼,小鱼吃米虾,米虾吃泥巴”,
吃者与被吃者存在的就是直接联系;老虎不吃草,但老虎吃羚羊,羚羊吃草,
所以老虎与草之间存在间接联系。又比如说,按联系的稳固程度,可分为必
然联系和偶然联系。必然联系是那种极其稳固、非如此不可的联系;偶然联
系是一种不稳固的、偶尔发生的联系。一个学生,努力学习,掌握知识牢固、
扎实,考试获得好成绩,这种联系,属于必然联系;但因临考时身体不适而
造成成绩不佳,则属于偶然联系。再比如说,按联系的方向,可分为纵向联
系和横向联系。纵向的联系,也就是古往今来的联系,即历史的联系。我们
常说,今天的中国是昨天的中国的一个发展,说的就是一种历史的联系。任
何一件事物,都在历史的长河中占据一定的位置,以上一代为基础而发生,
又将是下一代发生的前提。割断历史,即割断纵向联系,就无法理解任何事
物。横向的联系,也就是左邻右舍的联系,即整体的联系,所谓“牵一发而
动全身”,所谓“唇亡齿寒”,都是横向联系的形象概括。任何一种事物,
都是作为某个整体的一部分而存在。它的运动变化影响整体其他部分的运动
变化;整体其他部分的运动变化也影响它的运动变化。撇开整体,即撇开横
向联系,同样无法认识事物。
事物的联系是多种多样的。然而无论何种联系,都离不开一定的条件。
所谓条件,是指同特定事物相联系的、对它的存在和发展发生作用的诸要素
的总和。任何具体的联系无不依赖于一定的条件,随着条件的改变,事物之
间以及事物内部各因素之间联系的性质和方式,也要发生变化。总之,事物
的联系是有条件性的。离开条件,一切都无法存在,无法理解。例如,没有
一定的必要的温度、水分、阳光与食物等条件,猫、鼠、三叶草、丸花蜂和
羊,就联系不起来。离开了水,“大鱼吃小鱼”这条“食物链”就根本不存
在。反过来讲,许多表面上互不相干的事物,在特殊条件下,也会发生一定
的联系。就拿马牛来说吧,在我国南方某些地区,牛如果遇到马,互相会妒
忌斗气,拼命地赛跑起来。可见,在特定条件下,许多不相及的事物会相及
起来。这里,关键是要把握事物联系的条件性。离开了事物联系的具体条件,
随心所欲地把毫不相干的两件事生拉硬扯到一起,就真的是“风马牛不相及”
了。恩格斯曾经指出,如果主观地把鞋刷子综合在哺乳动物的统一体中,那
它决不会因此就长出乳腺来。
唯物辩证法关于一切事物是普遍联系的观点,是一个普遍的真理,适用
于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类思维,掌握了它,可以帮助我们正确地认识事物、
处理问题。既然任何事物都是处于同其他事物相互联系之中,而它本身各构
成要素也是相互联系的,那么,我们在认识事物时,就应该用联系的观点去
分析和研究事物,切忌用孤立的片面的观点看问题。一定要弄清事物的来龙
去脉、前因后果以及主从关系,尽可能掌握它的以及它同其它事物联系的一
切方面,并且真正抓住事物的内在的、主要的、本质的联系。只有这样,才
能认清事物的本质、特点和规律及其对人类的意义,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正
确方法。
三、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
——谈事物的变化和发展*
整个自然界,从最小的东西到最大的东西,从沙粒到太阳,从原生生物
到人,都处于永恒的产生和消灭中,处于不断的流动中,处于无休止的运动
和变化中
——恩格斯
《三国演义》里有一个有趣的故事,讲的是:吴国的大将吕蒙,十几岁
就从军打仗,由于英勇善战,屡建战功,30多岁就升为中郎将。但他文化水
平很低,常常闹出“张冠李戴”式的笑话。每逢给孙权上书,只能口述,让
别人代笔。这样,有时难免词不达意,弄得孙权哭笑不得。所以,吴主孙权
劝吕蒙抓紧时间读书,并用自己和别人的体会予以开导,批评他不应强调军
务繁忙而不求进步。吕蒙接受了孙权的教诲,开始发愤读书,而且进步很快,
后来,终于通古博今、满腹经纶,达到了相当高的文化水平。
后来,吴国军事统帅周瑜病死,鲁肃为吴国都督。鲁肃最初瞧不起吕蒙,
认为他只是一员文盲武将。有一次,鲁肃路过吕蒙驻防的地方,看望吕蒙,
故意为难他,提出了许多战略上的问题。他原以为吕蒙一定是一问三不知。
但出乎意料的是,吕蒙有问必答,且对答如流,特别是如何对付蜀国大将关
羽,吕蒙讲了五条应敌之策,讲得很有见地,令鲁肃叹为折服。鲁肃发现吕
蒙成了一个文武双全的人,大为惊喜,拍着吕蒙的肩膀说:“我原来认为你
只有武略,是个粗莽武夫,今天同你谈话,才知道你是一个有学问有见识的
人,你已经不是当年的吴下阿蒙了!”吕蒙听了也幽默地回答说:“士别三
日,即应刮目相看。”后来,人们便用“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表示别
人已大有进步,不能再用老眼光去看待人。
“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语词不多,却反映出唯物辩证法的一个重
要观点:事物是变化和发展的。
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在不断地运动、变化和发展着,
都处在产生和消灭的过程中,静止不变、僵死不动的东西是根本不存在的。
就一个人来说,从呱呱坠地之日起,就处在不断运动、变化、发展中:由稚
气天真的童年到风华正茂的少年,再由血气方刚的青年到年富力强的中年,
最后进到老态龙钟的晚年,直至生命的结束。人的变化,不仅有从婴儿到少
年、青年、壮年、老年,直至死亡这种肉眼看得见的变化,而且还有人们的
肉眼不能直接看到的,在体内时刻都在发生的变化。人体科学表明,人体内
每时每刻都有旧细胞在死亡,新细胞在产生。在成年人的.tougao98. 60万亿个细胞中,
每秒钟约有一千万个老的红血球在解体,有一千万个新的红血球在产生。除
了生理因素的变化,人还有思想上的变化和发展。在现实生活中,有的人由
于积极努力,从普通人一跃成为著名的劳动模范或英雄人物;有的人则由于
放松思想改造,从昔日的英雄变为今日的囚犯;还有的人从失足、堕落走向
新生,重新做人.tougao98.正因为人是不断发展变化的,我们才应细细品味“士别
三日,当刮目相看”这句成语。
人是变化发展的,由一个个的人组成的人类社会也是变化发展的。在人
类社会出现以来的
100多万年中,曾经经过了若干万年的无阶级的原始社会
的生活,而从原始社会解体转入阶级社会以后,又经历了奴隶社会、封建社
会和资本主义社会,现在,已有一些国家发展到了社会主义社会,将来还要
向更高级的共产主义社会发展。具体到我国的情况来说,我国社会从原始社
会解体,经过奴隶社会,后又长期处于封建社会之中。自从
1840年鸦片战争
以后,又一步一步地变成了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在中国共产党的领
导下,经过几十年的艰苦奋斗,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
三座大山,成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使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社会。现在,我国
处于社会主义社会初级阶段,将来还要进一步发展到社会主义高级阶段和共
产主义社会。
人和人类社会的变化和发展是显而易见的,自然界的变化和发展也是毫
无疑问的。就我们所在的地球而言,它大约诞生在约
50亿年前。到目前为止,
它的发展,已经经历了太古代、元古代、古生代、中生代和新生代等五个代
了。刚形成的地球,表面没有大气,没有水流,没有花草,没有鸟兽,更没
有人类。直到大约
34亿年前,地球上才出现了最初的生物——单细胞生物。
单细胞生物后来又逐步发展成为原始的植物和动物,开始是低级的,以后逐
步发展,越来越高级,终于在大约二三百万年以前,开始出现了人类。就目
前地球上的高山大川来说,也都不是稳定不变的。据科学推测,那巍然耸立
的泰山,近
100万年来,升高了几百米。可称为众山之王的珠穆朗玛峰,才
有一二千万年的发展史。近年来经卫星测定,它每年都要向北移动
6厘米,
其顶峰近
50万年内上升了
1600米。
总而言之,茫茫宇宙,小到沙粒大到太阳,以至无限的天体星云,从无
机物到有机物,从原生物到人,从自然界到人类社会,乃至人们的思想领域,
都处在永不停息的变化发展之中。正如恩格斯所指出的:“当我们深思熟虑
地考察自然界或人类历史或我们自己的精神活动的时候,首先呈现在我们眼
前的,是一幅由种种联系和相互作用无穷无尽地交织起来的画面,其中没有
任何东西是不动的和不变的,而是一切都在运动、变化、产生和消失。(《马
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既然一切事物(包括人在内)都是不断地变化和发展的,那么,我们就
必须用变化发展的观点来对待一切事物。也就是说,要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
中去考察事物,不仅要看到事物的现状,而且要看到事物的过去和将来,要
使自己的思想适应变化了的情况。而要这样做,就必须克服那种否认事物的
变化和发展,把事物看作静止不变的思想和做法。
说到这里,使我们想起《吕氏春秋》中记载的两个故事。一个是《荆人
循表》,说的是:楚国和宋国作战,楚国打算偷渡河,袭击宋国。于是派
人去测量水,把可以渡河的浅水地方记下来,准备晚上从那里涉水过去。
但到了晚上,河突然涨水,但楚军不注意情况的变化,仍按原计划涉水过
河。结果淹死
1000多人,士兵们惊慌失措,乱作一团,打了败仗。另一个是
《刻舟求剑》,说的是:在古代的楚国,有一个人坐在前进的船上,不小心
把一柄剑掉到河里,他便在剑落水处的船舷上,刻了一道标记。等船停下来,
他便在刻标记的地方下水摸剑,结果当然是白费力气了。可是,他却生气地
说:“明明在丢下的地方刻着记号,怎么就没有了呢?”这个人把前进着的
船看成是静止不动的,因而闹出了笑话。类似这两个故事的事例,在我们的
日常生活中,时有所见。例如,有的人取得点成绩就沾沾自喜、骄傲自满,
他不知道,这样下去,会由进步变为落后;有人遇到挫折和失败就灰心丧气,
悲观起来,他不懂得失败乃成功之母,只要吸取教训,挫折会变顺利,失败
会变成功。这种做法的结果,只能给学习、工作和生活造成不应有的损失。
因此,为了使我们的各项事业顺利发展,取得成功,就不能不坚持事物是变
化和发展的观点。
四、不是冤家不聚头
——谈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
两个相互矛盾方面的共存、斗争以及融合成一个新范畴,就是辩证运动
的实质。
——马克思
说到矛盾,自然会使我们联想到我国古代思想家韩非子讲的“自相矛盾”
的故事。故事说的是:有一个卖矛和盾的人,他举起盾,向人叫卖说:“我
的盾呀,最坚硬不过了,无论怎样锋利的矛,也戳不穿它!”说完,又举起
他的矛,夸口说:“我的矛呀,最锋利不过了,无论怎样坚硬的盾,一碰上,
就能戳进去!”站在旁边的人听了,暗暗地发笑,便问他:“那么,用你的
矛来戳你的盾,结果怎样呢?”一听这话,卖矛和盾的人只好哑口无言了。
显然,这里所说的“自相矛盾”,是指说话前后不一,互相冲突的意思,用
句俗话来说,叫做自己打自己的嘴巴,它同唯物辩证法所讲的矛盾并不是一
回事。
唯物辩证法所讲的矛盾,是一个反映事物内部或事物之间的对立和统一
的哲学概念。具体地说,一个事物的内部分解为不同性质的两个方面,或者
两个不同性质的事物在一定条件下发生了联系,共属于一个统一体中,互为
对立面。这两个方面,是对立的,又是统一的;是互相斗争的,又是互相联
结,并在一定条件下互相转化的。这种对立统一的关系,就是矛盾。简而言
之,矛盾就是对立面的统一和斗争。
不难看出,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矛盾的两种相反而又相成的基本属性,要
真正地理解矛盾,就必须懂得什么是同一性,什么是斗争性,以及两者的关
系。
所谓矛盾的同一性或统一性,是指矛盾着的对立面相互联系的属性,说
的主要是两种情形。一是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互相依存,共处于一个统一
体中。也就是说,一切矛盾双方都不是孤立存在的,都以对方的存在为自己
存在的条件,假如没有同它对立的一方,它自己这一方也就不存在了。例如:
没有作用,反作用是无从产生;没有反作用,作用便失去对象。没有吸引,
就没有排斥;没有排斥,也无须有吸引。没有生,就无所谓死;没有死,也
无所谓生。没有资产阶级,就没有无产阶级;没有无产阶级,也就没有资产
阶级。没有上,就没有下;没有下,也就没有上。没有困难,就无所谓顺利;
没有顺利,也就无所谓困难。没有光明,无所谓黑暗;没有黑暗,也无所谓
光明。没有先进,无所谓落后;没有落后,也无所谓先进。没有正确,无所
谓错误;没有错误,也显不出正确,如此等等。古人说“相反相成”,俗话
说“不是冤家不聚头”,说的都是矛盾的两方面互相联结的意思。总之,矛
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互相联系着和互相依赖着,共同处于一个统一体里,谁
也离不开谁,这就是矛盾的同一性的第一种情形。没有这种同一性,就不能
成为矛盾,也就没有事物。
二是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包含着向自己相反方面转化的趋势和可能。
例如:在数学中,正数可以转化为负数,负数也可以转化为正数。在物理学
中,作用可以转化为反作用,反作用也可以转化为作用。在化学中,化合可
以转化为分解,分解也可以转化为化合。在生物学中,生可以转化为死,死
也可以转化为生。在社会现象中,资产阶级专政可以转化为无产阶级专政,
无产阶级专政也可以倒退为资产阶级专政。战争可以转化为和平,和平也可
以转化为战争。在实际工作中,成功可以转化为失败,失败也可以转化为成
功。困难可以转化为顺利,顺利也可以转化为困难。坏事可以转化为好事,
好事也可以转化为坏事,如此等等。2000多年前的老子曾说:“祸兮福之所
倚,福兮祸之所伏。”我们通常所说“整旧翻新”、“推陈出新”、“积少
成多”、“变废为宝”、“失败是成功之母”等等,都是讲福与祸、新与旧、
少与多、废与宝、失败与成功等矛盾着的对立面,在一定条件之下,都是可
以转化的。总之,一切矛盾的对立面,如大与小、有与无、上与下、高与低、
动与静、美与丑、真与假、穷与富、好与坏、苦与乐等等,无一例外,都包
含着在一定条件下向相反方面转化的可能性。
所谓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双方互相排斥的属性。这里所说的“斗争”,
是一个具有广泛意义的哲学范畴。不仅政治领域中人与人之间的斗争,如农
民阶级同地主阶级之间的斗争,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斗争,人民群众
同反革命分子、敌特分子、各种犯罪分子等等之间的斗争,是斗争,而且人
民内部的批评和自我批评,学术上不同观点的争鸣,工作中不同意见的争论,
也是斗争。不仅社会领域中的各种斗争是斗争,而且自然领域中的吸引与排
斥、阴电与阳电、化合与分解、同化与异化等对立面的相互作用,也是斗争。
总而言之,一切矛盾双方的相互排斥、相互对立、相互否定的倾向,都是斗
争。
有矛盾就有斗争。自然、社会和思维中一切矛盾的事物中都存在着斗争。
在微观粒子中,电子与正电子虽有相同之处,但互相排斥非常厉害,两者一
经相遇,便产生湮灭作用,同归于尽,变为
r射线。在太阳系中,有无数个
奇形怪状的小天体。它们大多数规规矩矩地围绕太阳旋转,但是也有些“调
皮分子”经常穿越邻近的“兄弟姐妹”的运行轨道,以至互相碰撞,造成极
大的灾难。小行星和地球相撞,就是它们之间斗争的一种表现。在生物界,
生物之间的斗争也相当激烈。有的甚至达到不能彼此相容并存的程度。如狼
吃羊,羊吃草,大鱼吃小鱼,丁香与玫瑰不能很好地长在云杉附近等等。在
社会生活中,特别是在阶级社会中,斗争更是普遍存在的,例如敌对阶级之
间的斗争,同一阶级内部的争斗,人民内部的争论,不同意见的争鸣,等等,
构成了人类社会的五彩缤纷的斗争画面。
总之,矛盾的斗争性是普遍的、绝对的。但是,矛盾斗争的具体形式则
是相对的、多种多样的。矛盾的性质不同,矛盾的斗争方式也不同。例如,
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的性质不同,斗争的方式也不一样。前者的解决,
采取专政的斗争方式;后者的解决,采取民主的斗争方式,即讨论的、批评
与自我批评的方式。时间、地点、条件不同,矛盾斗争的形式也可能不同。
例如,解决教与学的矛盾同解决买与卖的矛盾,斗争方式当然不同。即使同
是解决教与学的矛盾,在小学、中学和大学采取的斗争方式也会各有不同。
同在大学,文科学校和理工科学校也不一样,等等。总之,矛盾斗争的具体
形式要根据矛盾性质的不同而不同,要随着时间、地点和条件的变化而变化,
决不能不加分析,千篇一律。
作为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同一性和斗争性是互相区别,又互相联系的。
所谓互相联系,是说斗争性和同一性是不可分割的,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
性,没有同一性也就没有斗争性。为什么这样说呢?
矛盾的统一,是对立的、有差别的统一。没有矛盾双方的相互对立、相
互斗争,怎能谈得上它们的相互依存和相互贯通呢?比如,无产阶级和资产
阶级的矛盾,如果它们之间没有剥削和被剥削、压迫和被压迫的相互斗争,
就没有它们之间的相互依存。试问,无产阶级不同资产阶级作斗争,能够生
存下去吗?反过来,资产阶级不靠剥削、压迫无产阶级,又怎能存在下去?
因此,任何统一都不是脱离对立的统一。离开了矛盾的斗争性,也就没有矛
盾的同一性。
同样,斗争性也不能脱离同一性而存在。毛泽东曾说,斗争性即寓于同
一性之中。试想,没有“寓所”,两个东西毫不相干,不发生任何联系,怎
么能斗得起来呢?俗话说,一个巴掌拍不响,就是这个道理。无产阶级之所
以同资产阶级作斗争,而不是同奴隶主阶级作斗争,就是因为资产阶级和无
产阶级共居于一个统一体中,彼此发生联系,而无产阶级同其他的阶级则没
有这种联系。所以,离开矛盾的同一性,矛盾的斗争性就无从谈起。
总之,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是不可分割的,任何事物都是对立面的同
一。世界上既不存在只有同一,没有对立的事物,也不存在只有对立,没有
同一的事物。同一是对立中的同一。离开对立的同一,只能是僵死的、凝固
的同一,而不是活生生的、可变动的辩证法的同一;对立是同一中的对立,
离开同一的对立,只能是互不相干的非此即波,而不是互相依存和贯通的辩
证法的对立。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这种辩证关系,要求我们必须在矛盾
双方的对立中把握它们的同一,在它们的同一中把握对立,只有这样,才能
正确认识和驾驭事物的矛盾运动。
五、为什么要引狼入岛呢
——谈发展是对立面的统一和斗争
矛盾着的对立面又统一又斗争,由此推动事物的运动和变化。
——毛泽东
美国北部有个小岛,岛上有驯鹿,也有狼,狼是鹿的天敌,狼的存在,
鹿就有被狼群吃掉的危险。在这种情况下,牧民们为了保障鹿的成长,就开
展打狼运动,把狼斩尽杀绝。在他们看来,消灭了狼,驯鹿就会增多。灭狼
之后,小岛成了驯鹿的天堂。一度,驯鹿头数增加。它们再也用不着竖起耳
朵吃草,用不着狂奔逃生了。它们懒洋洋地吃草、晒太阳。但是,好景不长。
二年冬天,天降大雪,由于驯鹿太多,牧草有限,加上驯鹿种群退化,体质
下降,一大批驯鹿冻饿而死,鹿的数量大减。从这里,牧民们悟出一个道理,
狼固然捕杀驯鹿,但是,它的作用并非都是消极的。它是选种机,捕杀弱鹿、
病鹿,起着择优汰劣的作用;它是控制机,限制着驯鹿的数量,防止“鹿口
爆炸”;它是强壮机,驱赶着驯鹿奔跑跳跃,保持生机。失去了狼,弱鹿、
病鹿无法淘汰,造成种群退化;鹿群过多,使牧草难以生长,也使驯鹿安逸
懒散,体质下降。一遇严寒,食物缺乏,便纷纷倒毙。没办法,牧民只得重
新引狼入岛。不久,狼和驯鹿保持着相对平衡,驯鹿又正常地发展起来。
引狼入岛的事例说明,事物的发展,既离不开矛盾的同一性也离不开矛
盾的斗争性,是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相结合而共同推动的。
矛盾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主要在于,它提供矛盾双方得以存在和
发展的条件,从而也就孕育着扬弃旧事物的条件。具体地说,表现在三个方
面。一是矛盾一方的发展以另一方的某种发展为条件。比如:在自然界,恶
劣的环境本是限制着生物的生长的,但又有促进生物生长的作用,越是在恶
劣环境下生长起来的生物,就越是茁壮。在经济生活中,各个部门、各个环
节间是互相依存的,一个部门的发展,会为某一部门的发展创造条件。农业
发展了,会推动工业的发展;工业的发展,也会促进农业的进步。在认识的
发展中,实践越广阔越深入,理论才能越正确越深刻;而理论越是正确、彻
底,实践也就会越有成效。在思想领域里,一种新的错误理论的出现,促使
人们去探索足以制胜这种错误理论的新的真理。一种错误思潮的泛滥和猖
獗,推动着与它针锋相对的正确思潮的传播和发展。
二是矛盾双方互相利用、互相吸收有利于自身的因素而得到发展。比如
无产阶级可以利用资产阶级在发展生产力和发展科学文化方面所取得的成
果。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可以利用资本主义的某些管理经验和方法。在科学
发展中,各种错误学说之间的差异和矛盾可以为正确学说的发展所利用。在
哲学发展中,各派唯心主义之间的差别和矛盾,可以为唯物主义的发展所利
用。列宁就曾指出,当一个唯心主义者批判另一个唯心主义者的唯心主义基
础时,常常是有利于唯物主义的。
三是矛盾双方的内在同一性规定着事物发展的基本趋势。比如:生物的
进化,不是向任何别的方向进化,而只是向它自身变异因素所指示的方向进
化。这说明,生物进化的方向是由生物自身遗传和变异的同一性所规定的。
可见,离开事物内部矛盾双方的具体的同一性,就无从确定事物发展的基本
趋势。
矛盾同一性的作用已如上述,那么,矛盾斗争性的作用又如何呢?对于
矛盾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可以从它在事物的量变状态和质变状态
所起的作用去分析。斗争性在事物量变过程中的作用;就在于它推动着矛盾
双方力量的变化。斗争就是互相排斥、互相限制,就是矛盾一方限制对方的
发展并打破对方对自己的限制。在这种斗争中,必然造成矛盾双方力量的不
平衡性,这种不平衡性达到一定程度就形成矛盾双方力量对比的根本变化,
这就为矛盾的转化即事物的质变准备了条件。例如:解放前,中国人民和帝
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三大敌人共居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中,
三大敌人处于统治地位,中国人民处于被统治地位,敌人的力量大于人民的
力量。但由于中国人民的英勇奋斗,坚持同三大敌人进行经济、政治、文化
和武装的斗争,使人民的力量日益壮大,敌人的力量逐步削弱,为旧中国转
变为新中国准备了条件。
矛盾斗争性在事物质变过程中的作用更加显著,也更加重要,可以说,
斗争性在事物质变过程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质变就是事物的发展超出原有
度的范围,就是突破事物存在的限度。这当然是依靠矛盾的斗争而实现的。
只有把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的斗争贯彻到底,才有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的分离,
才有旧矛盾统一体的分解,才有事物的质变。仍以中国人民的解放为例。当
人民的力量发展到占绝对的优势,三大敌人再也不能继续统治下去的时候,
是中国人民用武装斗争,于
1949年推翻了三大敌人的统治,结束了半殖民地
半封建的旧中国,建立了人民民主专政的新中国。没有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
长期斗争,就没有新中国,也就没有今天的新生活。这说明,矛盾双方的斗
争推动了事物的发展。
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都起一定的作用,但这种作用的发挥
决不是孤立进行的。离开了同一性,就不可能有斗争性的作用,因为同一性
能使矛盾的斗争性存在和进行下去,规定着矛盾斗争的形式,规定着矛盾斗
争的程度、规模和结局。离开了斗争性,也就不可能有同一性的作用,因为
斗争性也同样是矛盾统一性存在的基础、前提和条件,它不仅使矛盾双方的
互相依存、互相合作得以实现,更为重要的是使矛盾双方的互相转化成为可
能。因此,单单同一,不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单单斗争,也同样不是事物发
展的动力,只有两者相结合,才能推动事物的发展。正如毛泽东所说,矛盾
着的对立面又统一又斗争,由此推动事物的运动和变化。
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相结合推动事物的发展是一个普遍的规律。世界上
一切事物的发展无不遵循这一规津。在无机界,事物的变化和发展表现为吸
引与排斥的又同一又斗争。例如,行星围绕太阳运动就是这样。行星与太阳
间存在万有引力,因而两者相互依存,组成一个统一体。然而,单有吸引是
不行的。单有吸引,行星就会被吸到太阳上烧毁,它必须同时又排斥,使两
者保持一定的距离。吸引与排斥同时存在,才使行星沿着自然形成的切线力
方向,按照一定的轨道围绕太阳运动。在生物界,生物的生死盛衰,是由生
物体内的基本矛盾即同化与异化的又同一又斗争而引起的。以人体的新陈代
谢来说,人体通过各种形式,从外界吸取养料。外界的“死物”通过消化系
统和呼吸系统等在同化作用中合成新细胞,变为人体的组成部分。与此同时,
在异化作用中死亡了的旧细胞和产生的废物,则通过排泄系统排到体外。正
是由于同化和异化的相互作用,人体才由小到大,由生到死。再以“恐龙世
家”的强盛与衰亡为例。在距今
2.7亿年时,地球是恐龙的世界。那时,陆
地上有恐龙,海洋里有鱼龙、蛇颈龙,天空中有飞龙、翼手龙。恐龙长达
26
米,高达
16米,体重达
50多吨。蛇颈龙身长
15米,最大的飞龙两翼展开时

6米以上。它们都曾是横行于海、陆、空中的霸王。然而,好景不长,由
于地壳的强烈运动,气候变得干燥寒冷,使恐龙的食物发生了恐慌,不能从
外界吸收养料与能量,即不能发生同化作用。同化作用一旦消失,异化作用
也就不复存在。这样,恐龙体内的新陈代谢就无法进行,而新陈代谢一停止,
这称霸一时的地球之王的绝灭便是自然而然的了。
总之,事物的发展,是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相结合的结果,只有把事物
内部对立面的同一和斗争结合起来考察事物,才能揭示其变化和发展的秘
密。任何把二者割裂开来,片面夸大斗争性而否定同一性的作用,或片面夸
大同一性而否定斗争性的作用,都是错误的,违背辩证法的,因而是不可能
科学地说明事物的变化和发展问题的。
六、爱迪生成才的秘密
——谈事物变化发展的内因和外因
唯物辩证法认为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通过内因
而起作用。
——毛泽东
美国大发明家爱迪生,1847年出生在美国俄亥俄州的一个叫米兰的小镇
上,父亲是个穷苦的农民。他受正式教育仅三个月,老师把他看做是一个头
脑迟钝的弱智儿童。由于生活所迫,12岁起就走上了独立谋生的道路,在火
车上当报童。但就是这样一个生活艰难、仅上过几个月学的人,却成为现代
科学史上发明创造最多的人之一。他在
1931年去世之前,仅在美国获得专利
权的发明就有
1091件,电灯、电车、扩音器、留声机、幻灯、电磁、电池、
电报等等,都是他发明的。根据他对历史的影响,美国科学家麦克·哈特博
士在其《人类百位名人排座次》一书中把爱迪生排第
38位,并称他为“地球
上最伟大的发明家”。爱迪生成才的秘密何在呢?一方面在于他有一股惊人
的学习、钻研和工作的毅力。他虽然只上过三个月的学,但却抓紧一切可以
利用的时间学习。有时为了一个试验,他常常在实验室连续工作
24小时,以

36小时,有时甚至接连五昼夜不合眼,另一方面,他拥有条件较好的实验
室,并且有一大批得力助手。他的实验室就是后来的许多大工业公司建立的
大型实验室的原始形态。
爱迪生成才的事迹给人以启迪,极富教育意义。它说明了一个深刻的哲
学道理:事物的变化和发展是其内因和外因相互作用的结果。
什么是内因呢?内因就是指事物内部的矛盾,是事物存在的深刻的基
础,是事物发展的动力源泉。什么是外因呢?外因是指一事物和其他事物的
互相联系和互相影响,就是事物之间的、外部的矛盾。唯物辩证法认为,任
何事物都是矛盾的统一体,一方面它本身包含着相互矛盾的各种因素,即内
因,另一方面又同周围的各种事物发生密切联系和相互影响,即存在着外因。
事物所具有的这种内因和外因是客观的,又是普遍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
移的。
事物的内因和外因是对立统一的关系。从统一的方面看,内因和外因都
是客观事物本身所不可缺少的。换言之,任何事物的发展变化,决不可能只
是由内因引起而没有外国的作用,或只有外因的作用而没有内因的作用。内
因和外因是同时存在,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共同推动事物的变化和发展的。
一棵幼苗成长为参天大树,是内外因相互作用的结果。一方面是由于内部存
在着同化和异化的矛盾运动,不断地进行新陈代谢;另一方面又和大自然密
切联系,从大自然中吸取了阳光雨露等。一个人成才也是通过内、外因相互
作用而实现的。一方面是由于自身的刻苦努力、顽强拼搏,不断克服种种困
难,战胜重重难关;另一方面,又得益于社会环境以及周围其他的帮助等条
件。爱迪生成才的事实,已经充分地证明了这一点。
内因和外因不仅是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而且在一定条件
下是相互转化的。由于世界联系的普遍性和发展的无限性,在较小范围内是
内因的东西,在另一较大范围内则可能转化为外因;反之亦然。例如:在一
所学校里,就学生的学习来说,学生的主观努力与否是内因,教师的教得好
与不好是外因。但是,就整个学校的教学过程来说,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已
构成一个内部矛盾,教师教得好与不好,也就变成内因了。可见,事物内外
因的区别只有相对的意义,在不同范围内,两者可以互相转化。从对立的方
面说,内因和外因在事物发展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不相同的。其不同之处,
正如毛泽东所指出的:“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通过
内因而起作用。”(《毛泽东选集》第
2版第
1卷,第
303页)
所谓内因是变化的根据,是说事物的内部矛盾是事物变化的根本原因,
其具体表现在于:内因是事物“自己运动”的根据,事物变化发展的力量源
泉,主要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性;内因是事物运动形式相区别的根据,化学
运动不同于物理运动,社会运动不同于自然运动,不是由外因决定的,而是
由各自的内部矛盾的特点决定的;内因规定了事物变化发展的方向和必然趋
势,鸡蛋在适当温度下变成小鸡,这个由蛋变鸡的方向是由鸡蛋本身内在原
因决定的。
世界上一切事物,包括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想的变化发展,从根
本上来说,都是由其内部矛盾所引起的。自然界各种事物的变化发展,主要
是由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所引起的。如生物的变化发展,主要是由其内部的同
化与异化、遗传与变异的矛盾所推动的,其他自然现象,如电闪雷鸣、风霜
雨雪、火山地震、日月运行等等,都可以从自然界内部找到其发生的根据。
社会的发展,主要地是由社会内部的矛盾,即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
与上层建筑的矛盾所引起的。这些矛盾在阶级社会中往往表现为阶级矛盾和
阶级斗争,在无阶级社会中表现为先进和落后、正确与错误、新与旧的矛盾。
正是这些矛盾,推动着新旧社会的依次更替,推动着历史的前进。人们思想
的变化发展,也主要是不同思想的矛盾所引起的。如果正确思想克服了错误
思想,人们的思想觉悟就提高了一步。总之,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
事物内部的矛盾性,内因是事物变化的根据。
承认内因在事物变化和发展中第一位的作用,并不否认外因的作用。那
么,外因的作用表现在哪里呢?外因的作用,就在于它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
件。具体地说,外因的作用首先表现在它能延缓事物的变化和发展。例如:
现在越来越多的科学家在研究用改变外部条件的方法延长植物种子或果实的
生命。美国花生研究所利用种子能吸收二氧化碳的特点,把花生或谷物放在
一个不透气的塑料口袋里,袋里注满二氧化碳,然后加以热封。经过这种包
装技术的处理,使花生能够保持新鲜至少达八个月之久。又如,国外有的科
学工作者,研究出一种淀粉、蛋白质等高分子的水溶液,能使水果的呼吸受
到限制,把这种溶液喷在桔子、苹果等水果的表面,就可使水果进入“休眠”
状态,延缓新陈代谢的速度,从而保持它的新鲜,增加贮藏时间,降低腐坏
率。
其次,外因还能加速事物的变化和发展。化学反应中的催化剂可以加快
化学反应的速度。用人工的方法增加母鸡每天的光照时间,或者让它听轻音
乐,就可以提高母鸡的产蛋率。据有的材料介绍,南朝鲜有个农民给母鸡播
放了三个月的轻音乐,产蛋率提高了
80%,蛋也比以前下得大。人们还发现,
让奶牛安安静静地在饲养房里倾听优美的轻音乐,就可以产出更多的奶水。
最后,外因还可以使事物发生某些特性的变化。例如,随着现代生物学
的发展,人们可以通过某些技术措施,有计划地改变生物基因的遗传信息,
使生物的性状发生适合人们需要的变化。用不同波长、不同强度的激光照射
水稻种子,就能使它内部生理状态发生突变,种子具有发芽早,成熟早,产
量高和病虫害少的优点。
值得注意的是,外因对于事物的变化发展有时起着特别重要的作用。例
如,一个溺水致使心脏停止跳动的人,如果没有医生及时而得力的抢救,他
就不能死而复生;一种优良品种没有适宜的土壤、气候、水利、肥料等条件,
也是不能获得高产的。
但是,在事物发展过程中,不论外因的作用有多大,它只能通过内因起
作用,只能加速或延缓事物的变化发展,而不能决定事物的性质和发展的方
向,因而是事物变化发展的第二位的原因。例如,适当的温度对于鸡蛋变成
小鸡是不可缺少的,但无论什么样的温度也不能使石头变成小鸡,因为石头
内部缺乏变成小鸡的根据。在人工影响生物遗传基因时,放射线、移植等外
因无疑是起了极其重大的作用,但这种作用,也只能通过物种分子的组合而
实现。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受到了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但主要的是由于中
国社会内部的矛盾、中国革命运动的广泛兴起、工人阶级登上历史舞台等内
因决定的。爱迪生成为世界著名的发明大家,固然离不开实验室条件以及助
手们的支持和帮助,但是,若没有他自己的主观努力和顽强拼搏也是完全不
可能的。
综上所述,在任何事物的变化发展过程中,内因和外因同时存在,并相
互作用。但是,内因是变化的根据,是事物发展的第一位原因;外因是变化
的条件,是事物发展的第二位原因。外因要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这就是内
因和外因辩证关系的道理。
七、世外桃源何处寻
谈矛盾的普遍性
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的过程中,矛盾贯穿于每一事物发展过程的始
终。
——毛泽东
晋朝著名诗人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记述了一位渔人游历“世外桃源”
的故事。故事说的是:晋朝太元年间(376—396),武陵(今天的湖南常德)
有个捕鱼为生的人。有一天,他划着小船沿溪而上,不知划了多远,突然发
现一片桃花林,沿溪的两岸向前延伸,约有几百步远,树下芳草鲜美,落花
缤纷,景色十分动人。渔人很惊奇,继续向前划去,一直划到桃花林的尽头。
桃林一完,便是一座山拔地而起。山腰间有一不算很大的山洞,里面似乎有
点亮光。渔人离船上岸,进了山洞,直往里走。洞中极窄,刚能过一个人。
走不多远,豁然开朗,一番新天地把他吸引住了:只见里面土地平坦广阔,
房屋整齐分明,有良田美池,还有绿桑翠竹。道路纵横交错,村落井然有序。
各村相距不远,鸡鸣狗吠相互都能听见。人来人往,耕耘播种。人们的服饰
和耕作方法等,与洞外的完全一样。男女老少,生活安适,怡然自乐,热情
好客。他们见到渔人,大为吃惊。问渔人从何而来,渔人从实回答。于是,
邀渔人到家中,杀鸡摆酒,热情款待。过了几天,渔人才向他们依依告别。
临走时,他们叮嘱渔人:“这里的情况你千万别对外人说呀!”渔人出来后,
找到小船,沿着旧路往回走,并且处处做了标记。但到武陵后,渔人不禁把
这新奇的经历对人说了。大家非常羡慕“桃花源”,便请渔人带路去寻找,
结果却一无所得。
这“世外桃源”是作者幻想出来的一种生活安乐的社会,寄托了诗人的
良好愿望。后人用来比喻没有矛盾的“安乐”之地。然而,愿望再好,也只
能是空想。实际上,在现实生活中,“世外桃源”是根本没有的。作为想象
中的理想境界,在诗人那里,是无可厚非的。但在现实生活中,有一些人,
当他们遇到一些不如意的事情、思想感到苦恼时,或在工作上受到一些挫折
没有克服的勇气时,或对斗争的艰苦生活感到厌倦时,或在日常交往中,在
纷繁杂陈的人际关系面前感到无所适从时,总想脱离现实生活,去寻找没有
矛盾和斗争,没有忧伤和烦恼,可以安闲自在,无忧无虑,与世无争的“世
外桃源”,这是异想天开式的愚蠢。这些人产生这样的想法,原因固然是多
方面的,但不懂得矛盾普遍性的道理,却是一个重要方面。
唯物辩证法认为,整个世界充满了矛盾,问题就是矛盾,事物就是矛盾,
世界也是矛盾,没有矛盾就没有世界。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在,这是事物
的共同本质,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所具有的这种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的性质,就叫做矛盾的普遍性。对此,毛泽东曾做过极为精辟的概括。他说:
“矛盾的普遍性或绝对性这个问题有两方面的意义。其一是说,矛盾存在于
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其二是说,每一事物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自始至终的
矛盾运动。”《毛泽东选集》第
2版,第
1卷,第
205页)简单地说,矛盾
普遍性指的是:矛盾无处不在,矛盾无时不在。
所谓矛盾无处不在,是从横向和空间上说,在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类
的思维中,处处都存在着矛盾。人类的全部实践和认识的发展,都充分地证
明了这一点。
在自然界里,从宏观上看,考察天体起源和演化问题,处处可以发现矛
盾。拿恒星来说,现在人们知道,在恒星内部主要是吸引力和排斥力的矛盾。
吸引力就是万有引力,它使恒星不断自身收缩。排斥力就是由恒星内部的热
能和光辐射所造成的向外的作用力。恒星的演化过程,就是向内的引力与向
外的作用力互相对抗,平衡与不平衡相互转化的过程。在宇宙天体中,处处
存在着这种吸引与排斥的矛盾。从微观上看,变化多端的一切物质都是由原
子组成的,这些原子用不同的方式排列,堆积结合成为分子。这些分子又能
分化成原子,发生种种化学变化。在化学变化中,存在化合和分解的矛盾。
当人们深入到原子内部进行研究时,又发现原子里存在电子和原子核的矛
盾。在原子核里,也存在着矛盾,如组成原子核的中子和质子的矛盾,中子
和反中子的矛盾,质子和反质子的矛盾,以及电子和正电子的矛盾等。中子、
质子、电子及其反粒子等又叫作基本粒子。事实证明,基本粒子不基本,它
们内部也存在着矛盾。总之,在微观世界里无限多的层次内部都存在着矛盾。
在人类社会中,矛盾的普遍存在,也是显而易见的。就整个人类社会来
说,有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的矛盾等。在阶级社
会中,有剥削阶级和被剥削阶级的矛盾,如奴隶主和奴隶的矛盾,地主阶级
和农民阶级的矛盾,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矛盾;有剥削阶级内部的矛盾,
如奴隶主之间的矛盾、地主阶级之间的矛盾、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也有被
剥削阶级内部的矛盾,如奴隶之间的矛盾、农民阶级之间的矛盾、无产阶级
之间的矛盾等等。到了没有阶级的共产主义社会,虽然阶级没有了,阶级矛
盾不存在了,也还会有先进与落后、正确与错误等等的矛盾。就我们国家来
说,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也存在着矛盾:有不同所有制如全民所有制和集体
所有制的矛盾,有生产与消费、节约与浪费的矛盾,有领导和群众、管理者
与被管理者的矛盾,有脑力劳动者和体力劳动者、城市和农村的矛盾,有民
主与集中、自由与纪律的矛盾等等。在学校中,有学生与老师、老师与校领
导、教与学、课内与课外、德育与智育、智育与体育、红与专的矛盾等等。
在人们的思维领域里,矛盾也处处存在,这是必然的。因为思想及其活
动不过是对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客观存在的矛盾的反映,自然和社会中的矛
盾反映到人的头脑中,就形成了思想中的矛盾及其运动。人类的认识,科学
的发展,就是在矛盾中前进的。在人类的思维过程中,始终存在着知和不知、
知之不多和知之较多、认识片面和比较全面、正确和错误的矛盾;存在着感
性和理性、分析和综合、归纳和演绎、抽象和具体的矛盾等等。
矛盾不仅无处不在,而且无时不在。所谓矛盾无时不在,是从纵向和时
间上说,事物从产生、发展、壮大到衰竭、灭亡,始终都存在着矛盾,也就
是说,矛盾是从来就有的,而且会永恒地存在下去。矛盾无时不在的道理,
也被事实所证明。就社会来说,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
建筑的矛盾,从原始社会就存在,在未来的共产主义社会也将存在。正因为
这两对矛盾贯串于人类社会的始终,所以,人们才称其为社会基本矛盾。不
仅整个人类社会,就是一个具体的社会形态,也始终存在着矛盾,比如封建
社会中,始终存在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以及地主阶级内部、农民阶
级内部的矛盾等。再拿一个人来说,从出生之日起,就存在着生和死的矛盾,
身体内部不断地进行着新陈代谢,旧的细胞不断死亡,新的细胞不断产生,
新陈代谢一停止,人的生命也就结束了。事物的发展过程,就是矛盾的发展
过程。旧过程是旧的矛盾的统一体,新过程是新的矛盾的统一体。新旧过程
的交替,就是新旧矛盾统一体的交替。旧的矛盾解决了,旧的过程就结束;
新的矛盾一产生,新的过程就开始了。总之,世界上没有任何事物是开始没
有矛盾,以后才有矛盾;或者开始有矛盾,以后没有矛盾;或者开始或最后
有矛盾,中间没有矛盾;或者中间有矛盾,开始或最后没有矛盾。没有矛盾,
就没有事物的过程;矛盾贯穿于事物的全部过程中。
综上所述,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并且贯穿于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
这就是唯物辩证法的矛盾普遍性原理。
这一原理要求我们,在现实生活中,要敢于正视矛盾,揭露矛盾,而不
要回避矛盾、否认矛盾。那种企图寻找没有矛盾的“世外桃源”,逃避现实
斗争的想法和做法,不仅不能消除、回避旧有矛盾,而且会陷入新的矛盾。
因此,让我们直接面对现实生活,在矛盾中生存,在矛盾中拼搏,在矛盾中
发展吧!在不断地认识和解决矛盾的过程中,我们将会不断地获得成功,获
得幸福!
八、“量体裁衣”和“对症下药”
——谈矛盾的特殊性
马克思主义的最本质的东西,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具体地分析具体
的情况。
——列宁
“量体裁衣”,是清代书法家钱泳在其所著的《履园丛话》卷十二中讲
的一个故事。说的是古时候有个差役拿了一匹布去叫裁缝师傅帮主人做衣
服。裁缝师傅向差役详细询问他主人的性情、年纪、体型、相貌,连何时得
中科举都问到了,而唯独不问尺寸。差役迷惑不解,便反问裁缝师傅何必如
此?裁缝师傅说,如果是少年科第的,其性情骄傲,必然是昂首挺胸,因此
衣服就需前长而后短。而老年科第的,其意志消沉,必然驼背,因此衣服就
需要前短后长。肥胖的人,其腰就肥大;瘦削的,其身就狭窄。性急的人,
衣服宜短;性缓的人,衣服宜长,至于尺寸,成衣法已有规定,何需多问?
这个裁缝师傅确实高明,他不像一般的裁缝只知道呆板地按成衣法或旧衣服
来定尺寸,而是善于把握各种对象的特点,从中来确定该长该短,该宽该窄,
真正做到了“量体裁衣”。
“对症下药”是医生治病救人时必须遵循的原则,只有做到对症下药,
才能做到妙手回春,药到病除。我国古代名医华佗医术高超,妙手回春,就
是因为他看病善于对症下药。据《三国志》中《华伦传》记载:有一次,他
遇到两个病人,一个叫倪寻,一个叫李延。两人都说头痛和发烧,不适的感
觉也相同。华佗经过仔细诊察二人的病情后,却给二人开了不同的药方。给
倪寻开的是通导药,给李延开的却是发散剂。当时有人问他,他两个人患有
同样的病,为什么却给不同的药吃呢?华佗回答说:“他俩的病症虽然相像,
但病因却不同。倪寻的病是由于伤食所致,身体外部没有病,所以用泻药;
李延的身体内部没有病,病是从外部感冒引起的,所以用发汗药。”两人吃
了药,第二天果然都好了。后来,人们称赞华佗这种治疗方法叫“对症下药”,
这也就是“对症下药”这句成语的来历。
“量体裁衣”和“对症下药”两个故事,虽然具体内容不同,但都说明
了同一个道理,即无论做什么事,必须注意事物矛盾的特殊性。
那么,什么是矛盾的特殊性呢?
矛盾的特殊性,是指事物中的矛盾以及矛盾的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
它说的是矛盾的差别性。任何矛盾都是具体的,都有其特定的内容和独特的
表现形式。每一事物的特殊矛盾规定这一事物的特殊本质,因此矛盾特殊性
是事物之所以互相区别的根据。世界上的事物千差万别。严格说来,世上没
有两个完全相同的东西,正如
19世纪法国文学家福楼拜所说:“世上没有两
粒相同的砂子,没有两只相同的苍蝇,没有两双相同的手掌,没有两个相同
的鼻子。”之所以如此,就是因为每一事物中所含有的矛盾各有其特点。因
此,要认识一个事物,除了分析其矛盾的特殊性,是没有别的办法的。
如何分析矛盾的特殊性呢?
首先,要区分不同事物的矛盾特殊性。世界上的事物千差万别。一事物
之所以成为这个事物而区别于他事物,就是因为任何事物都具有特殊的矛
盾。每个事物的矛盾都有自己的特点,不同于别的事物。自然界的矛盾不同
于社会的矛盾,无机界的矛盾不同于有机界的矛盾,一般生物的矛盾不同于
人类社会的矛盾。即使在同一领域,不同的事物也有不同的特点。俗话说:
“花儿几样红,人与人不同。”世界上的花儿万千种,但从严格的意义上说,
没有两朵完全相同的花儿。它们不仅有不同的芳香,而且呈现出不同的颜色。
有红的、蓝的、紫的、橙的、黄的、白的.tougao98.真是万紫千红,美不胜收。世
界上的人口数不清,但从严格的意义上说,没有两个完全相同的人。从文学
作品中看,《三国演义》里的诸葛亮谨慎小心,多谋善断;袁绍目光短浅,
优柔寡断;司马懿机智阴险;关云长刚愎自用。《水浒传》里的李逵粗犷豪
爽;石秀胆大心细;吴用冷静沉着;时迁灵巧机智。《西游记》里的孙悟空
精明强干,能识大体;猪八戒憨实忠厚,却爱贪小便宜;沙和尚踏踏实实,
任劳任怨。《红楼梦》里塑造的诸多人物,其精神生活、处世态度、思想性
格也完全迥异。也许有人会说,这都是文学作品中的人,不足为据。实际上,
他们都是现实生活中人的某些品质的集中反映。
其次,要区分事物在其发展的不同阶段上的矛盾特殊性。任何事物从产
生到灭亡都有一个过程。一般说来,这个过程包含着一系列阶段,各个阶段
有着发展程度的不同,表现出不同的特点。例如,一个人生命的整个过程虽
然都贯串着同化和异化的矛盾,但在生长发育的不同阶段,情形又是不一样
的。正因为这样,人的生命过程才有幼年、童年、青年、壮年、老年等阶段
的划分,而每一阶段都各有不同的特点。人类社会经历了原始社会、奴隶社
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几种形态,而每一种社会形态
的矛盾也是不同的。例如,资本主义社会的矛盾是生产的社会化和生产资料
资本家私人占有制之间的矛盾,表现为剧烈的对抗和冲突,社会主义社会的
矛盾,则大量地表现为人民内部的矛盾,它不是对抗性的矛盾。这个各自不
同的矛盾特殊性,就构成了社会主义制度和资本主义制度各具有不同的社会
性质。
第三,要区分不同矛盾解决形式的特殊性。认识矛盾是为了解决矛盾,
而解决矛盾的形式,由于矛盾的性质和具体条件的不同,则是多种多样的。
例如:从外部表现的激烈程度来说,有对抗和非对抗两种形式,如解决敌我
矛盾采取对抗的形式,解决人民内部矛盾采取非对抗形式。如从矛盾发展的
结果来说,有一方“吃掉”一方的形式,如无产阶级消灭资产阶级,优点克
服缺点,科学战胜迷信等;也有矛盾双方同归于尽的形式,如奴隶和奴隶主
斗争,结果是两个阶级同时消灭,两种相反的错误意见争论的结果被正确意
见所取代等;也有矛盾双方融合为一种新事物的形式,如城市和乡村的矛盾、
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矛盾就是将以这种形式得到解决的。随着向共产主义
转变的各种条件的成熟,这些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的差别会不断缩少,最后
达到融合,形成完全新型的居民点和完全新型的劳动。
总之,分析矛盾的特殊性,就是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马克思主义的最
本质的东西和活的灵魂,就是具体地分析具体的情况。离开具体的分析,就
不能认识任何矛盾的特殊性,因而也就不能正确地解决任何的矛盾。
在现实生活中,有些人不懂得矛盾特殊性的原理,不善于具体问题具体
分析,也就是说不能做到“量体裁衣”、“对症下药”,在处理事情时,习
惯于“一刀切”,其结果,总是碰钉子、吃苦头。这是我们应当引以为戒的。
九、牵牛要牵牛鼻子
——谈主要矛盾和矛盾主要方面
研究任何过程,如果是存在着两个以上矛盾的复杂过程的话,就要用全
力找出它的主要矛盾。
——毛泽东
从前,有兄弟俩,哥哥好吃懒做,贪得无厌。弟弟聪明伶俐,勤劳朴实。
他俩因家庭不和闹分家。家中的财产因哥哥狂吃滥赌已经卖得差不多了,剩
下的东西,也大都被哥哥独霸了去。有一头大水牛是弟弟从小喂养大的,哥
哥还想一口独吞,弟弟当然不肯。哥哥欺负弟弟年轻力气小,出了个鬼主意,
说看谁拉得牛跟着走,牛就归谁。弟弟虽然知道哥哥的用心,但是他想,这
个人气力虽大,可他笨得要命,平时连摸都没有摸过牛,并不见得就能拉得
动牛,于是就答应了。接着,哥哥又提出要由他先拉,弟弟也同意了。不过,
弟弟也向他提出一个条件,要请一位父老来秉公评判,哥哥也只好答应了。
开始拉牛了,哥哥把牛上上下下打量了一番,端详着从哪里下手。他想,牛
尾巴长长的最好抓,凭着自己的一身力气,只要抓住它用力一拉,大水牛自
然就归他所有了。可是,事与愿违,他使尽了全身力气,牛尾巴都被他拉直
了,大水牛却纹丝不动。他哪里肯罢休,一次不行,又拉第二次、第三次,
不停地拉,直到累得筋疲力尽了才撒手。这下轮到弟弟了,他早已成竹在胸,
不慌不忙地走到牛跟前,抓住挂在牛鼻子上的铜圈往前轻轻一拉,牛就乖乖
地跟他走了。最后,这头牛当然判归弟弟所有了。
这个故事,表面上看来,说的是牵牛要牵牛鼻子,实际上,生动地揭示
了一个深刻的哲学道理:做事情,要善于抓主要矛盾。
所谓主要矛盾,就是在事物发展的过程中起着领导和决定作用的矛盾,
由于它的存在和发展,规定或影响着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次要矛盾则是
处于次要的、服从地位的矛盾。例如,解放前,日本帝国主义在侵占了我国
东北地区以后,从
1935年开始,又进一步向华北地区发动新的侵略,妄图吞
并全中国,使中华民族处于危亡的关头。在这种情况下,中华民族同日本侵
略者之间的矛盾,其地位急剧上升。它的存在和发展,关系我们国家和民族
的生死存亡,也关系到国内各阶级的命运与前途,对于其他各种矛盾,起着
主导决定性的作用。这个矛盾就是当时的主要矛盾,而其他的矛盾,如中国
同其他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国内各阶级之间的矛盾等等,都是次要矛盾。
既然主要矛盾在事物发展过程中起着领导、决定的作用,规定和影响着
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因此,研究任何过程,如果存在着两个以上的矛盾
的复杂过程的话,就要用全力找出它的主要矛盾,并且用全力解决它,捉住
并解决了主要矛盾,其他矛盾就比较容易解决了。反之,如果不注意抓主要
矛盾,就会如堕烟海,找不到中心,也找不到解决矛盾的方法。解放战争时
期,辽沈战役为什么不先打长春、沈阳,而把攻克锦州当做这一战役取胜的
关键呢?这是因为锦州是东北敌人在陆上的唯一通道,地位十分重要,处于
决定辽沈战役全局的地位。这里的敌人消灭了,就可以造成“关门打狗”的
形势。事实正是如此,我们打下锦州之后,便更加动摇了敌人守城信心,不
久,长春之敌起义的起义、投降的投降。长春之敌解决后,沈阳、营口之敌
就更容易解决了。可见,先歼灭锦州之敌是整个辽沈战役中起主导、决定作
用的一着。辽沈战役的胜利,就在于抓住了这一具有全局性的主要矛盾。不
仅战争,就是搞建设,干工作,作学问,无一不需要抓主要矛盾。就是说,
抓主要矛盾的道理,适用于一切事情。在现实生活中,许多事情的成功还是
失败,顺利还是困难,往往决定于是否抓住了事情的主要矛盾。因此,我们
在工作和学习中,一定要善于区分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并注意集中主要力
量解决主要矛盾,切不可不分主次,“胡子眉毛一把抓”。
我们强调抓主要矛盾,决不是说可以忽视次要矛盾。事物的主要矛盾和
次要矛盾是互相联系、互相影响的。主要矛盾规定和制约着次要矛盾,次要
矛盾也积极地反作用于主要矛盾,对主要矛盾发生重要影响。正确处理好次
要矛盾,可以为主要矛盾的解决创造有利的条件;相反,如果完全忽视次要
矛盾的解决,也可能使主要矛盾不能很好地解决,有时为了解决好主要矛盾,
还要先着手解决好次要矛盾。
诸葛亮在《隆中对》中提出的“北伐中原、统一天下”的最终目标未能
实现,很大程度是因为没有处理好蜀汉与孙吴这个次要矛盾。本来,蜀汉的
主要敌人是曹魏,两者的矛盾为主要矛盾,蜀汉与孙吴的矛盾是次要矛盾。
诸葛亮分主次,确定了联吴灭曹的战略方针。当委托关羽守荆州时,诸葛亮
反复强调‘北拒曹操,南和孙权”。关羽违背这个方针,与孙吴不和,被孙
吴偷袭,失去了荆州,丢掉了性命。刘备不吸取教训,以报关羽之仇为名伐
吴,结果又被孙吴火烧连营,逃到白帝城一病不起。从此,蜀汉元气大伤。
尽管诸葛亮与孙吴重新修好,但蜀汉景况却已江河日下,消灭曹魏是心有余
而力不足了。可见,次要矛盾确实也是忽视不得的。
在复杂事物的各种矛盾中,有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区别,而在任何一
对矛盾中,矛盾双方也不平衡,而有矛盾的主要方面和矛盾的次要方面的区
别。所谓矛盾的主要方面,就是矛盾居于支配地位、起着主导作用的方面。
所谓矛盾的次要方面,就是矛盾居于被支配、处于服从地位的方面。事物的
性质,主要地是由取得支配地位的矛盾的主要方面所规定的。例如,在资产
阶级和无产阶级这对矛盾中,如果资产阶级居于矛盾的主要方面,就决定了
社会的资本主义性质。如果无产阶级居于矛盾的主要方面,就决定了社会的
社会主义性质,再拿一个人来说,如果他的成绩是主导方面,他就是一个基
本上应当肯定的人物;如果他的过错居于主要地位,他就是一个基本上应当
否定的人物。以一项工作来说,如果成绩是主要的,这项工作基本上就是成
功的;如果错误是主要的,它基本上就是失败的。
正因为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矛盾主要方面决定的,所以,我们观察问题,
不仅要看到矛盾的两个方面,坚持二分法、两点论,还要看到矛盾的主要方
面,注意重点论。如果主次不分,就会把事物的性质弄混淆了,这必然要导
致处理上的根本错误。
需要着重说明的是,无论是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还是矛盾主要方面与
矛盾次要方面,都不是固定不变的,在一定条件之下,都是可以互相转化的。
拿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的转化来说,由于客观情况的变化和发展,出现
了新的条件,原来的主要矛盾可以转化为次要矛盾,原来的次要矛盾也可以
转化为主要矛盾。例如:在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
就发生过多次转化的情况: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主要矛盾是人民大众
同英、美、日帝国主义支持下的北洋军阀之间的矛盾;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
时期,主要矛盾又变成了工人、农民和其他革命力量同投靠帝国主义、代表
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的国民党反动政府的矛盾;抗日战争时期,中华民族
同日本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又上升为主要矛盾,而国内的阶级矛盾则降为次
要矛盾。抗日战争胜利后,解放战争开始了。于是,中国人民同美帝国主义
及其支持下的国民党反动派的矛盾又成为主要矛盾了。
正如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相互转化一样,矛盾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
在一定条件下,也是相互转化的。例如:在科学技术的发展中,存在着带头
学科与非带头学科的矛盾。带头学科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它的发展不仅促进
其它学科的发展,还会引起工业技术的巨大变化,极大地提高生产力,显示
出科学在历史上的革命作用。但是,带头学科并不总是带头学科。随着科学
技术的发展,原来的带头学科会变成非带头学科,原来的非带头学科又会变
成带头学科。从历史事实来看,在
16和
17世纪时,由于航海和地理上的大
发现,天文学和地图学成了当时的带头学科。到了
17世纪下半叶,由于机器
和工商业的发展,力学和数学又成了带头学科。从
18世纪末到
19世纪,由
于蒸汽机的广泛使用以及为提高其效率而带来的紧迫问题,又使热力学变成
了带头学科。20世纪以来,物理学曾是长期的带头学科。随着现代科学技术
的发展,有人预言,生物学将成为今后的带头学科。不论这种预言是否准确,
由于矛盾双方的地位在一定条件下必然转化,某种带头学科终究是要让位给
其它学科的。
总之,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主要方面和矛盾次要方面,在一定条
件下的互相转化,是客观的,又是普遍的。了解和掌握这一点,是极为重要
的。它有助于提高我们的预见性,使我们能根据变化了的情况,制定正确的
路线、方针、政策,采取有力的措施,在实践中不断地取得进步。
十、皇帝与“点金术”
——谈事物的质、量、度
任何质量都表现为一定的数量,没有数量也就没有质量.tougao98.不懂得决定
事物质量的数量界限,一切都是胸中“无数”,结果就不能不犯错误。
——毛泽东
从前,有个爱金不要命的皇帝。为了得到黄金,他强迫老百姓到深山里,
日日夜夜为他开矿采金。然后,武士们用骆驼和大象,把黄金一批批地运给
皇帝。黄金越来越多,皇帝便用它造起一座金城,又造起金宫,宫里的器具
都是金子做的。皇帝喝酒用的是金杯、金壶,吃饭用的是金碗、金筷子,桌
子上的灯、笔筒和烟壶,也都是金子做的。他还不满足,要穿金袍子、戴金
帽子,要穿金鞋,他甚至把好牙敲掉,镶上满嘴的金牙。
金子这么多,皇帝仍不满足。他贴出告示,聘请天下会点金术的人。有
个神人真的会点金术,他的手指碰到什么东西,什么东西就立刻成为金子。
这个神人把点金术教给了皇帝。
皇帝学会点金术后,高兴极了,立刻跑到花园试验一番。奇迹果然出现
了。他的手指头点到什么,什么就倾刻间变成金子。
正在这时,皇后带着公主来花园散步。看见心爱的女儿来了,皇帝高兴
地过来就拥抱她,不料,经他一抱,活泼可爱的公主变成了金人。女儿死了,
皇后哭得死去活来。皇帝劝妻子不必难过,伸手替她擦眼泪,结果,皇后也
变成金人了。妻子女儿都死了,皇帝很难过,可是,他并不后悔,因为,他
觉得自己真正学会了点金术。
吃饭的时间到了,他端起碗要喝汤,汤也结成金汤了。他又想吃糖饼,
糖饼变成了硬梆梆的金饼。不能吃,不能喝,他只好空着肚子睡觉。他推了
一下枕头,枕头变成了坚硬的金块,险些把他的后脑壳磕碎。刚盖好被子,
柔软温暖的被子,变成了冰冷的金板,把他压得喘不过气来。这个贪婪的皇
帝,不吃,不喝,也不睡,最后只好守着数不尽的金子死去了。
这个有趣的“人为金死”的民间故事,既辛辣地讽刺了皇帝贪得无厌的
丑恶灵魂,又生动地体现了一个哲理:凡事均有度,失度必失误。因此做任
何事情,都要正确地把握度,决不能置之“度”外。那么,什么是度呢?这
要先从什么是质、什么是量以及二者的关系说起。
任何事物都具有一定的质和一定的量,是质和量的统一体。所谓质,就
是一事物成为它自身并区别于其他事物的内部所固有的规定性。珍珠之所以
是珍珠,之所以是有别于鱼的眼睛,不能鱼目混珠;鹿之所以为鹿,之所以
有别于马,不能指鹿为马,就是因为它们具有自身的质的规定性。正是由于
各种事物都具有自身的特定的质,所以世界上的事物才呈现出五彩缤纷、千
差万别的生动景象。
质和事物本身是直接同一的、不可分割的。一方面,事物总是具有一定
质的事物,不具有一定质的事物是根本不存在的;另一方面,质又总是一定
事物的质,脱离一定事物的质也是根本不存在的。如果某事物一旦失去了自
己的质,它就不是原来的事物了。冰一旦融化就不再是冰了;河流干涸了也
就不成其为河流了;食物如果发霉、腐烂了,它就不再是食物了;暖水瓶如
果不能保温,那就不再是暖水瓶了,如此等等。
正因为质和事物是直接同一的,所以,把握了事物的质,也就是认识了
事物。换句话说,事物固有的质,是我们认识事物的客观基础。比如:我们
常说“真金不怕火炼”,就是抓住了真金杂质少,百炼不少这个特殊的本质
来认识黄金这种贵重金属的。
事物的质不是单方面的,而是多方面的。也就是说,任何事物都是多方
面质的统一体。例如:人的质,既有生理方面的,又有心理方面的,还有社
会方面的。一个人的体质好不好,这是生理方面的质;一个人的脾气好还是
坏,这是心理方面的质;一个人思想品质怎么样,这是社会方面的质。列宁
曾以玻璃杯为例说明事物具有多方面的质。他说,玻璃杯既是一个玻璃圆筒,
又是一个炊具,这是无可争辩的。可是,一个玻璃杯不仅具有这两种质,而
且具有许许多多的质。玻璃杯是一个沉重的东西,它可以作为投掷的工具,
还可以用来压纸。它可以用来装捉到的蝴蝶,还可以作为带有雕刻或图画的
艺术品。玻璃杯的每一方面的质和另一方面的质是有区别的,然而又都是玻
璃杯的质。
事物的质是多方面的,所以,在研究事物的质时,应该力求全面,注意
其各个方面。但是,在某一项具体工作中,人们往往不需要对事物的质的各
个方面给予同等注意,而只是按照需要,着重了解某些方面的质。如对于人,
生理学家和医生注意的是人的生理的质;心理学家注意的是人的心理的质。
社会科学家注意的则是人的社会的质。总之,研究事物的质,应根据实际需
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事物不仅有质的规定性,而且还有量的规定性。哲学上所说的量,指的
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规模、程度、速度,以及构成事物的成分在空间上的排
列等等可以用数字表示的规定性。如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接触的事物的大
小、多少、长短、轻重、深浅、快慢、疏密等等,都是事物的量的标志。正
如一切事物都有特定的质一样,任何事物也都有一定的量。水的温度是在标
准大气压下
0℃—100℃,这是水在温度方面的量值,超出这个量值,水就不
成其为水,在0℃以下要成为冰,从
100℃开始变作汽。一个国家的土地、人
口、资源多少等等都是量。一个人的身高、体重、年龄等等也都是量。世界
上没有一定量的事物是不存在的。
量的规定性和质的规定性不同。其重要区别在于:量同事物本身的存在
不是直接同一的。也就是说,在一定的范围内,量的增减并不影响某种事物
的存在。一种事物,规模可以大一些,也可以小一些,颜色可以深一些,也
可以浅一些,在一定限度内,这些都不影响它的质的规定性。例如:桌子在
一定范围内,它是
1.2米高还是
1.3米高,是
80厘米长还是
90厘米长,这
对它是不是桌子,是没有直接关系的。
说量同事物本身不是直接同一的,并不是说,量的规定性对事物是可有
可无、无关紧要的。如果事物的活动超过了量所规定的范围和程度,那么,
一种事物也会变成另一种事物。由此可见,掌握事物的量是更精确地认识事
物的重要条件。如果说,把握事物质的规定性是认识事物的基础,那么,掌
握事物量的规定性,则是对事物认识的深化。例如:医生给病人看病,只听
病人口述各种症状还不够,还要用各种医疗器械精确地测量病人的体温、血
压、红白血球等各种数据,才能对病情作出更精确的诊断,从而进行有效的
治疗。
同质的规定性是多方面的一样,事物量的规定性也是多方面的。例如:
一个工厂,工作和管理人员的多少,技术水平和劳动生产率的高低,就是这
个工厂的多方面的量;一所学校,教职工的多少、学生的数量,教学水平的
高低等,就是这所学校多方面的量;一个人,个子的高矮、体重的胖瘦、肤
色的黑白、年龄的大小、知识面的宽窄等,就是这个人的多方面的量。究竟
我们要着重注意研究和把握事物哪一方面的量的规定性,这同研究事物的质
的规定性一样,要根据实际的需要来确定。
由上所述,我们了解了质和量,那么,质和量是什么关系呢?按照唯物
辩证法的观点,事物的质和量是对立的统一。一方面,它们是事物两个不同
的方面,有着明显的区别。如前所述,事物的质与事物本身的存在是直接同
一的,而事物的量则与事物本身的存在是不直接同一的。与此相联系,一个
事物的质是相对稳定的,而它的量在一定范围内是经常变动的。另一方面,
事物的质和量又是统一的。一定事物的质和量总是结合在一起的,谁也离不
开谁。首先,量离不开质,质是量的基础,有什么样的质就有什么样的量。
当我们说量的多少的时候,总是指的是什么东西(即质)的多少。其次,质
也离不开量。一定的量是质存在的条件,质总是具有一定的量的质。没有一
定的水量不能形成江河;没有一定数量的人口、土地,不能形成一个国家;
没有一定数量的树木,就不成其为树林。总之,任何事物都是质和量的统一。
了解了质和量的关系,我们就容易理解什么是度了。所谓度,就是事物
的质和量的统一,就是事物保持自己质的量的限度、幅度、范围,是和事物
的质相统一的数量界限。例如,在标准大气压下,水的温度就是0℃—100℃,
在这个幅度内,水保持其自身的质不变。如果超出
0℃—100℃这个范围,水
就失去自己的质,而变成冰或水蒸汽了。
事物的度的两端存在着极限,或者叫做关节点、临界点。度就是关节点
或临界点范围内的幅度,在这个范围内事物保持稳定。突破关节点,超过这
个范围,事物的质就要发生变化。上面讲的0℃和100℃就是水的度的两个关
节点或临界点。
事物的度,既是客观的,又是普遍的。就是说,不管人们承认还是不承
认,任何事物都是有度的,而且不同的事物有不同的度。黑格尔曾说过一段
涵义深刻的话:“凡一切人世间的事物、财富、荣誉、权力、甚至快乐痛苦
等——皆有其确定的限度,超越这限度,就会招致毁灭。”
正确认识和把握事物的度,对于我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是很重要的。
无论做什么事情,我们都要坚持适度原则,超过一定的度不行,达不到一定
的度也不行。我们平常说的,要“注意分寸”、“掌握火候”、“划清界限”、
“留有余地”、“过犹不及”等等,说的都是适度的道理。事实证明,我们
做事情能否顺利,能否成功,在很大的程度上,决定于我们是否坚持了适度
的原则。因此,我们要高度重视事物的度,并在实践中不断提高坚持适度的
能力。
十一、元素周期律的启示
——谈量变引起质变
单纯的量的变化到一定点时就转化为质的区别。
——马克思
学过化学的朋友都知道,世界上复杂多样、千奇百怪的物质形态,是由
数目不多的一些最简单的物质成分构成的。化学上把这些最简单的物质成分
叫做元素。比如,氢、氧、钠、铁等都是元素。到
19世纪
60年代,人们共
发现了
63种元素。科学家对这些元素彼此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深入地研究。俄
国化学家门捷列夫把
63种元素以及各自的性质,一一写在卡片上。他把卡片
摆来摆去,力图寻找元素间的关系。每种元素的性质都是多种多样的。为了
找出决定元素间关系的某种性质,他从元素的颜色,到元素的化合价,再到
元素的沸点、比重、硬度、导电性、磁性、导热性等等一一进行了反复认真
的研究。最后,他终于发现了一条规律:元素的性质随着原子量的增加而呈
现出周期性的变化。他根据这个规律列了一张表,叫做元素周期表,从而对
元素进行仅为化学、原子物理学等自然科学的发展奠定了稳固的基础,而且
也提供了一些哲学上的启示。它有力地证明了唯物辩证法关于质量互变规律
的正确性。
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上的事物在发展的过程中,总是呈现出量变和质
变两种基本形式。所谓量变,是指事物在原有性质范围内,数量的增减和速
度的快慢等等的变化。如一棵小树一天天长高,一头小牛一天天长大,一个
人的知识一天天增多,等等,都是属于事物的量变。由于这种变化,是在事
物一定质的范围内所发生的不明显的渐进性的变化,而不是事物根本性质的
变化,所以显出好似静止的状态。人们日常见到的统一、相持、平衡、静止
等,就是事物处在量变中所显现的面貌。量变是属于逐步进化的性质,而不
是飞跃、突变的性质。
在现实生活中,量变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大体上说来,事物量变的多样
形式基本上可分为两种。一种是由于数量的增减引起的质变。如门捷列夫的
元素周期表表明,元素的性质取决于该元素的核外电子数。氢元素的原子序
数为1,增加一个核外电子,就变成了氦;再增加一个核外电子,就变成了
锂;再增加一个,就变成了铍。由于原子序数的增加,元素呈周期性变化,
即由活泼的氢元素,变成不活泼的氦元素,再变成金属元素,如此等等。另
一种是数量没有增减,由于构成事物的各种成分在排列次序和结构形式上的
变化而引起的质变。如田忌赛马的故事就是一例。战国时期,齐威王和大臣
田忌赛马。田忌三个等级的马都不如齐威王的强,因此比赛三场都输了。后
来,著名的军事家孙嫔给田忌出了一个高明的主意,田忌得以转败为胜。比
赛时,田忌按孙膑的办法,第一场,用自己的下等马对齐威王的上等马,输
了千金;第二场,用自己的上等马对齐威王的中等马,赢了千金;第三场,
用自己的中等马对齐威王的下等马,结果又赢了千金。三场比赛,田忌以二
胜一负取胜。这里,田忌只是将他的马出场的顺序变了,就引起了比赛胜负
的变化。这种由于排列组合变化引起质变的形式,是一个普遍的现象,很值
得我们注意。
质变与量变不同,它是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是这一质态的事物变为另
一质态的事物。如生米变成熟饭,活牛变成死牛,类人猿变成人,鸡蛋变鸡,
等等,都是属于事物的质变。由于这种变化,常常是在比较短的时间内发生
的激烈的显著的变化,所以又叫做“突变”、“飞跃”或“连续性的中断”。
人们日常见到的统一物的分解,相持、平衡、静止状况的破坏,变到相反的
状态,就是事物在质变过程中呈现的面貌。质变是属于革命的性质,是旧事
物的灭亡和新事物的产生。
质变和量变一样,质变的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从质变过程中对抗与非
对抗的角度,质变形式可分为爆发式飞跃和非爆发式飞跃两种。爆发式飞跃,
是在量变的积累达到关节点或临界点以后,新事物通过种种方式,迅速战胜
旧事物而实现的根本质变。如自然现象中的火山爆发、地震、炸弹爆炸;社
会现象中暴力革命、武装夺取政权等等,都是爆发式的飞跃。非爆发式飞跃,
是通过新质要素的逐渐积累和旧质要素的逐渐衰亡而实现的,不发生剧烈的
外部冲突的质变。如生物由旧物种到新物种的发展、从猿到人的转化、人类
语言的变革、人民内部矛盾的解决、人的世界观的转变,等等,都是非爆发
式飞跃。
量变和质变虽然在性质和形式上有区别,但又是互相联系、不可分割的。
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俗话说,“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不积跬步,
无以至千里;不积细流,无以成江海”,“善不积不足以成名,恶不积不足
以灭身”,“一锄挖不出一口井”,“一口吃不成胖子”,“千里之堤,溃
于蚁穴”,等等,讲的就是这个道理。事实确实如此:鸡蛋没有孵到一定的
日子,就不可能破壳成为小鸡;学生不经过刻苦学习,逐渐积累知识,就难
以成为有用之才;铁棒不磨,难以成针;一个人,不论是学好还是变坏,也
都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决不会突然一下子变成英雄或堕落为坏蛋。
总之,量变是质变的前提,没有一定量的变化,就不可能有质变。
量变引起质变的道理,给我们以许多启示。它告诉我们,不论做什么事,
都要扎扎实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地去干,不可贪多求快,更不要急于求成,甚
至做出“揠苗助长”那样的愚蠢事来。它还告诉我们,在任何时候都要防微
杜渐,及时纠正错误,尽早克服不良行为。
量变能引起质变,因此,要重视量变。但是,量变只是质变的准备,它
决不能代替质变,只有质变才能使事物由旧变新。鸡蛋的孵化,如果不破壳,
它仍然是鸡蛋而不是小鸡。资本主义社会尽管创造了自己的掘墓人——无产
阶级,但是,如果不进行无产阶级的革命斗争,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就仍
然是资本主义,而不是社会主义。所以,在量变的基础上,只有质变,才能
实现旧质向新质的转化,使旧事物转变为新事物,并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
推动事物继续向前发展。从这里可见,把握质变,是正确理解量变和质变辩
证关系的关键。
从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可以看出,任何事物的变化,都是先从量变开
始,量变发展到一定程度,超出一定界限,就会发生根本性质的变化。这是
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质变又开始了新的量变,这又是由质变到量变的过程。
总之,“量变,质变,新的量变,又到新的质变,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这
就是质量互变规律。这一规律,构成了世界川流不息、万古常青、不断由低
级向高级发展的过程。
十二、孩子和脏浴水能一块泼掉吗
——谈辩证的否定
辩证法在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的理解中同时包含着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的理
解,即对现存事物的必然灭亡的理解。
——马克思
看到这个标题,大家一定会感到惊奇:有谁会这样愚蠢,给孩子洗澡会
把孩子和脏浴水一块儿泼掉呢?请注意,这是恩格斯批评费尔巴哈的形而上
学的一个生动比喻。费尔巴哈(1804—1872)是德国著名的唯物主义者,他
反对黑格尔的唯心主义,恢复了
18世纪法国战斗唯物主义的权威,但他在批
判黑格尔时采取了全盘否定的态度。黑格尔的唯心主义哲学体系是错误的,
应该抛弃是肯定无疑的。但黑格尔哲学中包含了辩证法的“合理内核”,则
应该批判地接受过来。可是,费尔巴哈看到了前者的荒唐,就不管后者的有
用,硬把黑格尔的辩证法同他的唯心主义一块抛弃了。这不等于看到洗澡水
脏了,就把它连同浴盆中的小孩也一块泼掉那样愚蠢可笑吗?在现实生活
中,真正把孩子和脏浴水一块泼掉的人不一定有,但类似干这种蠢事的却大
有人在。有些人之所以做出这样的蠢事,原因很多,但与他们不懂得唯物辩
证法的辩证否定观是有一定联系的。
什么是辩证否定呢?这要从什么是肯定、否定谈起。从哲学上说,世界
上任何事物的内部都包含着肯定和否定两个方面。肯定是决定着事物的性
质,保持着事物存在的方面或因素,它的存在使事物具有质的稳定性,保持
着事物是这个事物而不是别的事物。与肯定不同,否定是事物中促使它灭亡
的方面,即破坏现存事物使它转化为他物的方面。
肯定和否定是对立的统一。肯定是相对于否定而言的,没有否定,肯定
也就不存在,就像没有上,也无所谓下一样。肯定离不开否定,否定也离不
开肯定。一方面,在一定的意义上肯定就是否定,肯定同时也包含着否定。
例如,一条往东的路和一条向西的路,都是一条路,肯定了往东,就同时否
定了往西,同样,肯定了往西,就否定了往东。再如,我们肯定了这是钢笔,
就否定了它是铅笔、粉笔或其它什么东西。我们说这是白色的,就否定了它
是红色的、黄色的、绿色的、蓝色的等等。
另一方面,在一定意义上,否定也是肯定,否定之中有肯定。例如,否
定了黑暗,就肯定了光明;否定了谬误,就肯定了真理;否定了错误,就肯
定了正确;对疾病的否定,就是对健康的肯定,如此等等。
辩证的否定观,就是建立在肯定和否定对立统一的辩证理解基础之上
的。具体来讲,它有这样几个特点。首先,辩证的否定是事物自己否定自己,
即自我否定。以生命现象为例。有生命和无生命、生和死,当然有严格的区
别,但是,生命有机体从其产生之时起,就存在着否定生命有机体的因素,
即死的因素。因为生命有机体是以新陈代谢的方式来维持自己的存在,而新
陈代谢的结束是生命的生理机能、物质器官的自行衰竭带来的必然结果。因
此,死的因素并非是在生命有机体之外,生的因素和死的因素同时存在于生
命有机体之中。有生即有死,就是说,生和死是共存的,是一个生命有机体
的两个方面。生的过程,也就是生命有机体的器官衰老和机能衰竭的过程,
即是死的过程。所以说生命是生命,又不是生命。当生命有机体中生的因素,
即肯定的因素,占主导的、支配的地位时,它就是有生命的;当死的因素,
即否定的因素,在生命有机体中取得了支配地位,这个有机体也就死亡了。
生命有机体就是这样通过自我否定而变化发展的。生命有机体是这样,任何
事物的发展也都是如此。
其次,辩证的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当一个事物的肯定因素失去存在
的条件、意义而成为阻碍事物发展的消极因素时,只有向否定方面转化,才
能向前发展。没有否定,就没有旧事物的死亡和新事物的产生,万事万物就
永远是老样子,就永远没有发展。生物进化,就是一幅辩证否定的生动画面。
水生动物进化到爬行动物是一次否定,爬行动物进化到哺乳动物又是一次否
定,由哺乳动物向灵长目进化到人类也是一系列的否定的结果。可见,生物
界的历次“否定”是由低级生物发展到高级生物,直到人类的决定性环节。
社会现象也是这样。就我国的情况来说,如果没有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对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否定,就不可能消灭人剥削人的制度和建立崭新的社
会主义社会,总之,一切事物都是通过否定,实现以新代旧、由低级向高级
的发展。
第三,辩证的否定又是联系的环节。既然是事物自己否定自己,是事物
自身孕育的否定因素来否定自己,这个否定因素是在事物自己身上孕育、生
长的,是吸取了事物自己发展中的一切有益的养料而生长的,那么,当它作
为新的事物起来否定旧的事物的时候,也就是带着旧事物的“母腹”中一切
积极的有益的东西脱胎而出的。所以,这种否定又体现着新旧事物之间的联
系。正因为新旧事物之间通过否定这个环节又联系起来,才有历史。
最后,作为发展环节和联系环节的辩证否定就是扬弃。扬弃就是对旧事
物的既克服又保留。所谓克服,是对旧事物的质的根本否定,它在新旧事物
之间划出一条确定的界限,因而体现着发展过程中的非连续性;所谓保留,
是对旧事物中一切积极的东西的吸取,因而体现着新旧事物之间的历史的联
系,体现着发展过程中的连续性。谈到扬弃,不由得使我们想起农民伯伯“扬
场”的情景。在打谷场上,农民伯伯为了把谷粒和渣滓分开,用“扬锨”把
它们往天空抛。轻飘飘的瘪谷和渣滓随风飞扬而去;沉甸甸的谷粒则纷纷落
在原地。扬锨这种工具起到了清除渣滓、保留谷实的作用。我们可以把扬锨
的这种作用,当做是“扬弃”的形象化说明。由此可见,作为扬弃的辩证否
定,既不是简单的抛弃,也不是全盘地保留,而是在扬弃旧事物消极因素的
同时,又吸收其积极因素作为新事物发育成长的养料。
辩证的否定观,对于我们的实践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它要求我们,要
在肯定中看到否定,不要肯定一切,只能肯定应该肯定的东西;在否定中看
到肯定,不要否定一切,只能否定应该否定的东西。这样,我们就可以少犯
错误,在实践中不断地获得成功。
十三、神秘而有趣的怪圈
——谈事物的否定之否定
发展似乎是重复以往的阶段,但那是另一种重复,是在更高基础上的重
复(否定之否定)。
——列宁
考察自然界、社会历史和人类认识的发展,我们就会发现种种仿佛向旧
东西回复的神秘而有趣的怪圈。请看下面的例子。
例1:化学元素的周期性变化。锂是一个金属元素,属于活泼元素,外
层电子是一个。锂元素之后是铍、硼、碳、氮、氧、氟,这六种元素金属性
逐渐减弱,非金属性逐渐增强。氟元素之后的氖是惰性气体,氖的外层电子

8个。这个周期的下一个周期的第一个元素是钠,也是一个金属元素,又
是活泼元素,外层电子还是一个。钠元素又开始另一个周期。从锂、氖到钠
经历了一个否定之否定的过程,氖是对锂的否定,钠是对氖的否定,其公式,
从形态上看,是“固态——气态——固态”;从属性上看,是“金属——非
金属——金属”;从外层电子的数目看,是“少——多——少”。钠元素和
锂元素有许多相似之处:都是金属元素;外层电子都是一个;都是活泼元素
等。但钠和锂又有质的区别:钠的原子量比锂大,比重和导电性比锂大一倍,
熔点比锂低一倍,比锂更加活泼。可见,钠不是锂的重复,而是在另一个阶
段上“仿佛是向旧东西的回复”。
例2:生物的生长过程。生物的生长过程表现为“种子——植物——种
子”。以稻谷为例。稻谷种到一定的土壤中,得到一定的温度和湿度,内部
的胚芽就会突破谷壳长出谷芽来,谷芽继续吸收谷种里的养料,当谷种里的
养料吸收完了,幼苗能独立生活之后,便依靠它的根吸收周围土壤里的养料,
慢慢地长成秧苗,秧苗经过分蘖、抽穗、扬花、灌浆,最后又结成一穗穗金
黄色的稻谷。在这里,“种子——植物——种子”,具体表现为“稻谷——
禾苗——稻谷”。这个发展过程,经过了两次否定:禾苗否定了作为种子的
稻谷,作为果实的稻谷又否定
語言: 中文
格式: pdf
作者: 谭鑫田
目錄: -
游客,如果您要查看本帖隐藏内容请回复

沙发
发表于 2015-1-19 21:24:53 | 只看该作者
好長......先看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註冊

本版积分规则

Copyright © 2004-2018 Imslr.com
Powered by Discuz! ( 粤ICP备16075051号-2 )
ShenZhenShi ZhiYin Technology Co., Ltd. 聯繫我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