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百年多來的推理文壇上,夫妻同在此類型耕耘創作的例子並不多,例如瑞典的史華菊與華盧、美國的比爾‧普洛契尼(Bill Pronzini)與瑪琪雅‧穆勒(Marcia Muller);不過,夫妻倆各自單打獨鬥,並且都得過美國推理作家協會頒贈之最高榮譽「推理大師獎」的名家,大概只有羅斯‧麥唐諾(Ross Macdonald)與瑪格麗特‧米勒(Margaret Millar)賢伉儷。
加拿大人,臥病創作嶄露頭角
男尊女卑,中外皆然。比丈夫早出道、而且藝術成就並不亞於其夫的瑪格麗特,在文壇上的評價地位卻處於羅斯‧麥唐諾的陰影下。一九一五年,瑪格麗特生於加拿大安大略州的戚銓納市(Kitchener)。一九三三至一九三六年,先就讀於戚銓納-滑鐵盧學院,後再轉到多倫多大學。一九三八年與本名Kenneth Millar的羅斯‧麥唐諾結為連理。
時為一九四一年,瑪格麗特因心臟功能失調而長期臥病在床,她以閱讀大量推理小說來打發時間,並不顧醫師反對決定投身推理文學的創作。一開始,瑪格麗特寫的只是一般的偵探故事(detective story),書中的偵探是精神病醫師保羅‧普萊(Paul Prye);一九四一年發表了《The Invisible Worm》、一九四二年推出《The Devil Loves Me》,初試啼聲雖有不錯的迴響,但一直到普萊醫師探案系列的第五部《The Iron Gates》完成後,瑪格麗特個人風格的鮮明標記才蔚然成形:故事由主角從精神病院逃亡之後逐步發展,氣氛神祕詭譎,凡事怪異乖舛、令人不禁毛骨悚然。
探索心理層面的極限壓力,啟蒙夫婿傳承冷硬派新局
個人色彩建立之後,瑪格麗特開始往推理小說(Mystery novel)的路線靠攏,並且贏得商業成功和輿論好評,最有名的例子便是一九五五年的《眼中的獵物》(Beast in View)。在這部小說中,充斥著各種匪夷所思的事件,如無故失蹤、謀殺案、犯罪行為,彼此交錯縱橫出一部懸疑之中威脅四伏的精彩作品,難怪在該年的愛倫坡大獎中出盡鋒頭,贏得年度最佳作品的肯定。這本《眼中的獵物》並引發<敏感詞>作家的仿效,但沒有人能望其項背,突破她已建造的類型模式。瑪格麗特作品最為人津津樂道的是,她的作品遊走於「古典推理」和「犯罪推理」之間,探索心理層面所能承受的壓力極限,而讀者始終無法確定幕後真兇是誰,甚至動機也不明就裡,一直要讀到最後一頁,所有真相才會水落石出。
瑪格麗特的另外一項成就,便是間接催生了另一位推理大師,那就是她的先生麥唐諾。四O年代之時,原在大學任教的麥唐諾因受妻子啟蒙也投入推理文壇,隨後創造了承繼山姆‧史培德、菲力普‧馬羅之後的私探劉亞契(Lew Archer),為美國冷硬派推理寫下燦爛的一頁。一九七O年,瑪格麗特因愛女腦充血身亡而停筆,六年後才又以芝加哥年輕律師Tom Aragon探案重新出發。
環保風雲女性,譽享推理大師
自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瑪格麗特和夫婿就移居加州的聖巴巴拉市(Santa Barbara),兩人一直是活躍的環保運動份子。一九六五年的時候,<洛杉磯時報>以「作家和市民」的雙重成就,提命她為年度最佳風雲女性。一九五七至五八年,她擔任美國推理作家協會的主席,一九八二年榮獲推理大師的終身頭銜,歿於一九九四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