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年4月,震惊全国的阳泉系列杀人案告破,14年累计残害妇女12名的犯罪嫌疑人杨树明最终在“测谎仪”面前露出破绽,而此前这件被公安部挂牌督办的重 点大案一直因为缺少直接证据而没有多少进展。神秘的“测谎仪”如何能有这么大的威力?日前记者采访了在本案中对犯罪嫌疑人实施“测谎”的中国人民公安大学 心理测试中心专家丁同春教授。
“测谎仪”背后的测谎人
提起“测谎”,丁同春先给记者讲了一个小故事。有一次他在电视台做节目,一个女孩子不信测谎专家真这么厉害,便出了一个题目考丁教授,说有三个男孩正在 追求她,让测测她心里最中意哪一个。丁同春当场问了女孩七八个问题,然后得出的结论使那个女孩大为惊讶,丁教授测出来的正是女孩要选择的。
“测谎就是测事情在大脑中的反应。”丁同春解释说,要根据具体情况出题,再根据被测试者回答问题的反应做出判断。但是对于案件侦破这样的复杂情况,就要借助仪器测量被测试者生理指标的轻微变化。
“测谎”的正式名称是“犯罪心理测试技术”,“测谎仪”实际上就是一些测量人体脉搏、呼吸、皮肤电阻等生理指标的简单仪器。测谎的原理是使用有针对性的 问卷向被测试者提问,在被测试者回答时用仪器记录其各项生理指标的变化,扫描绘制成曲线图。如果被测试者说谎,会心虚或紧张恐惧,引起生理指标的扫描曲线 出现异常,由此判断被试者可能说了谎。
丁同春解释说,心理变化和生理变化并非绝对一致,而且生理变化也会受到各种因素的干扰,因此如何在特定条件下设计问题,触动被测试者的“特殊记忆”使其做出独特反应,是测试成败的关键。与其说是测谎仪在搜索犯罪分子,不如说是心理测试专家在与犯罪分子展开心理战。
从细节中找出破绽
在阳泉系列杀人案中,凶手详细研究过警方的侦破技术,不在现场遗留任何痕迹,而且受害人之间几乎无关联性,找不到杀人者的动机,致使虽然14年间连续发 案12起,但案件侦破一直没有太大进展。专案组最终锁定了19名犯罪嫌疑人,于今年3月向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心理测试中心求助。
勘察现场、了解和分析案情是设计测试题的前提。丁同春说,提问的直接目的是唤起犯罪嫌疑人对作案过程的特殊记忆,问题越独特、越细致,就越能够激起作案人的反应。提问涉及的细节最好是只有犯罪嫌疑人自己知道的,尽可能把无关人员排除。
面对历时14年作案10多起的系列杀人案,该从哪里下手呢?丁同春通过现场勘察询问,又花了两天时间翻阅全部案卷,从其中一起案件找出一个极不引人注意 的细节:其中一起碎尸案案发几天后,一个老太太在路上捡到一个塑料袋,里面装着一双女鞋、一串钥匙和一条毛巾等,经确认正是受害人的物品。这个情节除发现 者及受害人家属外,只有警方和凶手知道。测试题目便主要围绕这个情节展开。
“是凶手太猖狂最终露出了破绽。”丁同春说,这个袋子很明 显是凶手向警方挑衅故意丢在路边的。为了对犯罪嫌疑人进行测试,丁同春共出了76道题,其中就有“那塑料袋里装的是钥匙吗”等问题。“一些中性问题也要 问,可以把无辜的排除,而凶手回答虽然说不是,但会越听越紧张。”丁同春说。
经过两轮测试,通过对图谱的分析,丁同春发现虽然杨树明 的部分反应不很明显,但在藏尸、碎尸、塑料袋内的物品等几个重要测试点上,他都有对应反应,极有可能是系列杀人表现出的心理特征。当杨树明再次接受测试 时,可看出他在关于塑料袋内物品等重要测试点上有更明显的反应。丁同春和专案组分析所有测试者图谱,初步排除了<敏感詞>18人。
科学的态度最重要
丁同春介绍说,测谎也不是万能的,它受到外部环境和被测试者自身素质的影响,也有失效的时候。目前只能作为办案中的辅助手段,为锁定犯罪嫌疑人提供参考。
根据丁同春的经验,文化素质越高的人犯罪心理测试效果越好。因为这些人是非明确,对道德意识、法制观念、<敏感詞>责任比较熟悉,设计一些是非问题就能够激起他们的心理反应异常。如果一个人对自己的过错不以为然,那么即便说谎也很坦然,对一般问题的测试反应就不明显。
犯罪心理测试技术作为刑事科学技术的一种,目前我国有几百人从事这方面的研究与应用,但依然处于起步阶段。从事这一行业不仅需要犯罪心理学理论,更需要现场勘察经验、法律法医知识等与案件侦破有关的各种素质。
作为业内有经验和声望的专家,丁同春认为从事这个工作就像“走钢丝”,因为既然找到测试专家了就证明这个案子很难破,责任和压力很大。“我们必须有好的心态,不唯上,不唯人,只唯实”。丁同春说,“公平科学的态度是最重要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