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eons隱知_神秘學網站(指引社)

查看: 2127|回复: 5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心理普及] 实验心理学笔记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08-2-10 12:44:5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教材:《实验心理学》(孟庆茂、常建华编著)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9年5月第一版
第一章 绪论--心理学怎样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
第一节 心理学的科学性
  一、什么是科学?
  科学就是通过客观的观察和严密的论证来获取知识。
  人们获得知识的途径:权威、逻辑推理、经验或直觉、科学。
就一个人来说,科学研究是获得正确知识的一个重要来源;而对全人类来说,科学就是获取真知的唯一来源了。科学与前面三个途径的区别在于其客观性和严密性。所谓客观性,就是科学只承认和研究客观存在的事物;所谓严密性,就是科学家采用严密的思想方法和研究方法。
  二、科学的五大前提假设
  (一)世界是真实的
  对于大多数科学家来说,我们面临的世界是客观存在的、不以我们的意志而转移的。
  (二)世界是有规律的
  物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只要条件满足,就会出现过去出现过的事件。
  (三)世界是有因果关系的
  科学家认为,任何事物的发生都有其原因,而不是毫无理由地独自产生的。
  (四)世界是可以认识的
  任何一个科学家都会在不同程度上承认:世界是可知的。
  (五)世界是可以用理性加以理解的
  推理--逻辑思维是理解一切事物和解决一切问题的基础。对科学家来说,世界上任何事物都可以通过推理加以解释,任何问题都可以通过推理而得到解决。
  三、心理学是不是科学
  学科的科学性是一个连续体,在学科发展的同时,其科学性也在发展。
  在冯特时代,心理学研究的主要方法是所谓的"内省",它直接违反了科学研究的客观性原则。行为主义认为,只有那些可以观察到的行为才是心理学研究的对象。当代认知心理学则是一个典型的研究从被试身上直接观测到的客观事实、寻找其中因果关系的学术流派。而与之同时代的人本主义心理学则重视意识、情感、价值等行为主义心理学比较忽视的内容,它不甚强调客观观察(事实上也很难做到这一点)。另外,心理学的不少分支(例如教育心理学、<敏感詞>心理学和管理心理学等)比较倚重高级统计分析,而这些方法并不一定能直接得出因果关系,对分析结果的解释也可以各不相同,这也降低了它们的科学性。综合考虑心理学上述方面的情况,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心理学既不是一门纯粹的科学,也不是毫无科学性,它的科学性介于全和无之间,并向比较纯粹、完全的科学性发展。
第二节 科学与实验
  一、科学家的工作
  科学家的主要工作就是发现和理解世界上存在着的因果关系,从而帮助我们理解这个世界。
  探索因果关系的工作可以分两个方面:发现规则和建构理论。
  (一)发现规则
  所谓规则,就是我们常说的规律、定理和定律等,它说明事物之间的必然联系。
  发现规则要分两步走:描述事物、发现事物之间的联系。
  (二)建构理论
  理论的任务是解释事物之间的联系。理论往往是一系列论断,用以解释一个或多个规则。为了作出解释,它往往包括一些规则中没有直接包含的概念。
  二、实验
  实验就是精密地控制各种因素,排除无关因素对观察结果的干扰,探究有关因素之间相互联系的过程。
  (一)实验对科学的重要性
  (二)实验的构成要素
  任何一个实验,都由以下要素构成:实验者、实验对象、实验手段。
  (三)实验变量分析
  设计任何一个实验,都需要分析实验所涉及的各种变量。
  变量指事物的属性,这种属性在质量或数量上是可变的。所谓质量可变,例如人的性别(男或女)、宗教信仰(何种宗教信仰)等等;所谓数量可变,例如物体的重量、信仰的坚定程度等等。
  变量包括自变量、因变量和控制变量。在数学上,在实验中,自变量是主试所要操纵的变量,它的变化往往构成原因;而因变量则是主试认为可能受自变量影响的变量,它的变化可能构成结果。
  控制变量指自变量以外那些可能影响实验中的因变量的变量。为了得到纯洁的自变量和因变量关系,必须采取措施将控制变量的影响降至最低。
  (四)实验研究的步骤
  要完成一项实验研究,至少需要以下5个步骤:理论假设、方案设计、方案实施、数据处理和解释结果。
第三节 实验使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
  前文讲过,一门学科能否成为科学,要看它是否建立在客观观察的基础上,是否探究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它是否具备严密的逻辑体系。而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它还必须有独特的、适合其特殊研究对象特点的方法体系。
在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之前,它是作为哲学的附庸存在的。那时候的心理学研究是由哲学家在研究物质和意识的关系、心灵和身体的关系等等哲学问题时顺带进行的,没有自己的独立理论体系,研究的方法也是借用哲学的思辨方法。从18世纪开始,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心理学自身研究领域的拓展,心理学开始了自己的“独立运动”。
  18世纪中叶到19世纪中叶,是这场"独立运动"的酝酿期。这时出现了实验的萌芽。在这期间,生理学家、物理学家、天文学家开始定量地研究一些感觉和知觉问题。例如,1795年,英国格林尼治天文台台长马斯克林(Maskelyne)发现,他的助手对天体运动的观察记录总是比他慢约半秒。因而他提出了反应时问题,认为反应时间存在着人际差异。后来就有所谓的"相对人差方程"(A被试的反应时间-B被试的反应时间=X秒)的研究。19世纪中叶以后,德国生理学家、心理学家韦伯根据多年的研究,总结出"韦伯定律"。而莱比锡大学物理学家、心理学家费希纳则在此基础上总结出描述感觉强度与刺激强度之间关系的对数定律,还制定出心理物理学的基本方法,这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古典心理物理学方法,包括最小变化法、恒定刺激法和平均差误法。这一套方法是专门用于心理学研究的实验和数学处理方法,这标志着心理学开始有了自己的独特的研究方法。
  1862年,德国著名的心理学家冯特(Wilhelm Wundt,1832-1920)在他的《感官知觉理论贡献》论文集的导言中首次提出了"实验心理学"一词。冯特将它作为自己创建的新心理学的代名词。1879年,冯特在莱比锡建立了第一个正式的心理学实验室,提出了第一个完整的心理学理论体系--结构主义学派,还培养了一批来自世界各国的心理学家。心理学由此开始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08-2-10 12:45:16 | 只看该作者
第二章 心理学实验设计
  实验设计说到底就是计划如何控制各种变量,以严密的逻辑说明因果关系。心理实验的设计,就是实验研究者为了解答所研究的问题,设计对实验中各种变量如何加以控制的方案。
  心理学实验分两种情况。一种是实验室实验,一种是自然实验。本章主要讨论实验室实验的设计问题。
第一节 心理实验研究的程序
  一、定课题
  二、选被试
  三、控制与测定
  四、统计结果
  五、撰写论文
第二节 心理学实验中的变量
  一、自变量及其控制
  在心理学实验中,自变量是能产生所要研究的心理现象的各种条件(或称因素)或条件的组合。自变量往往与刺激有关,但是被试自身的条件(机体变量)也常常影响反应活动,因此,刺激变量和机体变量都可以作为自变量来进行研究。
  (一)自变量的种类
  如果仔细分析,自变量还可以分解为以下5大种类:
  1、刺激特征方面的自变量
  这些自变量可以是量的变化,也可以是质的变化;可以是简单刺激,也可以是组合刺激。
  2、环境变量
  不同的环境因素也可以作为自变量。例如不同的国家、地区、学校、班级,就是环境变量。
  3、被试变量
  被试的年龄、性别、文化背景、职业特征、健康状况、个性差异都可能影响实验结果。
  4、暂时的被试变量
  暂时的被试变量指的是那些容易暂时性地受主试或研究者的言语、表情、态度以及<敏感詞>因素影响的被试变量。例如定势、动机、疲劳等等。
  (二)对于自变量的控制
  1、对自变量规定操作定义
  亮、声音响、噪音
  2、检查点的确定
  3、仪器的校准
  4、控制呈现刺激方式
  二、因变量及其控制
  (一)因变量的种类
  在心理学实验中,充当因变量的总是反应变量,它是由自变量引起的被测定者的心理现象或行为变化。
  1、反应的准确性
  2、反应的敏捷性
  3、刺激的强度
  4、反应的概率或频率
  5、评定分数
  6、反应的强度
  7、高次反应变量
  (二)反应变量的控制
  1、对反应规定操作定义
  2、反应变量应具备的条件
  3、反应指标的平衡
  三、控制变量的处理
  控制变量又称无关变量、参变量、额外变量等等,它们是除自变量之外,一切能够影响实验结果的变量,是必须在实验中加以控制的变量。对控制变量的处理方式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对部分被试变量及暂时被试变量的控制方法
  1、指导语控制
  2、主试态度
  3、单盲或双盲实验
  4、控制被试的个体差异
  5、实验组控制组对照法
  (二)对环境变量及部分被试变量的控制方法
  1、操作控制法
  消除法和恒定法
  2、设计控制法
  平衡法和抵销法
  Kurtz有效计划
  ABBA法和随机法
  3、统计控制法
  控制变量纳入法和协方差分析法
第三节 实验设计
  一、实验组、控制组比较设计(组间设计)
  二、事前测定和事后测定比较设计
  三、随机化设计及区组设计
  四、单因素与多因素实验设计
  前实验设计、相关设计、准实验设计、真实验设计
第四节 实验研究的效度
  实验研究效度是指一项实验研究所得到的结论与事物本来面目和本质规律之间吻合的程度。
  一、内在效度和统计结论效度
  (一)内在效度
  指实验数据偏离真值的程度或指系统误差的大小。
  1、历史因素
  2、选择
  3、成熟
  4、测验经验的增长
  5、测量工具的稳定性
  6、统计回归因素
  7、被试亡失
  8、选择与成熟交互作用
  9、前测与实验处理的反作用
  10、霍桑效应
  11、疲劳因素
  (二)统计结论效度
  统计结论效度指由统计方法适切性所引起的统计结论有效性的程度。
  1、统计检定力
  2、所选用的统计方法依据的各种假设条件满足的程度
  3、多重比较和误差变异
  4、测量工具的信度
  5、实验处理执行的信度
  6、实验环境内,无定性非相关事故的影响
  7、被试的随机变异
  二、外在效度与结构效度
  (一)外在效度
  外在效度指实验结果的有效性,或推论、应用之范围的准确性。
  1、克服实验的过分人工情景化
  2、增加样本的代表性
  3、保证测量工具的效度
  (二)构想效度
  构想效度指关于关系变量及变量之间关系构想的准确性,以及实验变量在实验时的操作定义与推理时的定义的一致性程度。
第五节 实验报告的撰写
  一、题目
  二、作者姓名、单位
  三、摘要
  四、关键词
  五、导言
  六、方法
  七、结果
  八、讨论
  九、结论
  十、参考文献
  十一、附录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08-2-10 12:46:48 | 只看该作者
第三章 经典心理物理学方法(一)――阈限的测定
  经典心理物理学的内容:建立物理量和心理量之间的函数关系。
第一节 阈限及其操作性定义
  阈限――产生最低心理反应所需的物理量。
  绝对阈限:刚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
  差别阈限:刚刚能引起差别感觉的刺激最小差别量
  操作定义:一个概念应由测定它的程序来定义
  绝对阈限的操作定义:有50%的实验次数能够引起积极反应的刺激的值。
  差别阈限的操作定义:有50%的实验次数能够引起差别反应的刺激的差别值。
  需考虑的问题:
  刺激系列和反应系列
  被试反应
  测定次数
第二节 极限法
  别名:最小变化法、最小可觉刺激或差别法,系列探索法。
  程序特点:刺激交替按"渐增"或"渐减"两个方向变化,探求阈限所在位置。
  绝对阈限的测定
  系列交替问题、起始点问题、误差问题:期望误差、习惯误差、练习误差、疲劳误差。
  差别阈限的测定
  上限、下限
  空间误差、时间误差
第三节 平均差误法
  别名:调整法,均等法。
  程序特点:被试调节比较刺激,直到感觉与标准刺激相等。
  一、绝对阈限的测定
  标准刺激假设为零。
  二、差别阈限的测定
  阈限、主观相等点
  三、误差问题
  动作误差、空间误差、时间误差
第四节 恒定刺激法
  别名:次数法、常定刺激差别法、正误示例法
  程序特点:只有经常被感觉到和经常不被感觉到这一感觉地带的5-7个刺激,而且这几个刺激在整个测定阈限的过程中是固定不变的。
  一、绝对阈限的测定
  直线内差法
  二、差别阈限的测定
  两类反应和三类反应
第七章 感觉
第一节 视觉
  一、视觉刺激
  (一)视觉的物理刺激
  1、视觉的物理特征
  在正常情况下,引起视觉的刺激物是光。可见光的波长大约是380nm(即紫色)到780nm(即红色)。
  2、光源的种类
  3、单色光
  (二)光刺激的物理测量
  1、光源强度的测量
  光源在单位时间内发出的光量称为光通量。光源在给定方向上单位立体角中发射的光通量定义为光源在该方向上的光强度。在光度学中,光强度的单位是烛光。光强度为1烛光的一个点光源,在单位立体角内发射的光通量,定义为1流明。
  目视光度计
  2、光照度测量
  1流明的光通量均匀分布在1平方米表面上所产生的光的照度,称为1勒克斯,也等于光强度为1烛光的光源在半径为1米的球表面上产生的光照度。
  对光照度的测量,有光度计和照度计。
  3、亮度的测量
  亮度是指发光体表面的明亮程度。无论是发光体还是非发光体,都可以用亮度计测量其反射的亮度。
  4、物理刺激的表示方法
  (1)视网膜照度
  (2)光强度等级--分贝
  5、<敏感詞>测量
  (1)反射系数
  (2)透光系数
  (3)密度
  二、视觉现象
  (一)明视觉与暗视觉的区别
  1、视觉的主要功能
  解剖学已经证明,视网膜中含有两类感觉细胞:锥体细胞和棒体细胞,两者执行不同的视觉功能。锥体视觉是明视觉,棒体视觉是暗视觉。在0.001尼特以下的亮度水平,基本上只有棒体细胞发挥作用,在1尼特以上的亮度水平,锥体细胞发挥主要作用,亮度水平介于上述两者之间称为中间视觉,锥体细胞和棒体细胞共同发挥作用。
  2、关于明暗视觉的实验研究实例
  3、等能光谱感受性的研究
  (二)明暗适应水平
  锥体细胞暗适应较快,暗适应时感受性提高不大;锥体细胞暗适应较慢,感受性提高较大。一般光适应较快。
  1、适应时瞳孔的变化
  瞳孔的变化是视觉补偿光线强度的机制之一。
  瞳孔的大小似乎还能反映神经系统的状态。
  2、锥体与棒体适应及其实验方法
  测定适应时的阈限要采用极限法渐增系列。测定锥体阈限时,要单独刺激锥体细胞。
  (1)棒体细胞的适应
  (2)锥体细胞的适应
  3、影响适应的因素
  (1)适应前照明
  (2)器质性病变
  (3)维生素A缺乏
  (4)年龄因素
  (5)感官的相互作用
  (6)红色护目镜的作用
  (7)实验光的波长
  (三)刺激的时间与空间因素
  刺激的空间与时间对视觉有累积作用。
  1、刺激的时间累积作用
  Bunsen-Roscoe定律:光的强度和持续时间的乘积决定它的效果。
  2、刺激的空间累积效应
  对于视觉效果是否等于面积与强度的简单乘积,目前尚有争议。
  (1)中央凹的累积作用
  (2)分散点的累积作用
  3、视觉阈限的量子理论
  (四)视觉后像
  视觉后像是一种视觉现象,即当光刺激视觉器官时,所产生的兴奋并不随着刺激的终止而消失,而是在刺激停止后仍然维持若干时间。
  1、影响后像的因素
  (1)刺激强度
  (2)视觉器官的疲劳程度
  (3)刺激的网膜部位
  (4)刺激的持续时间
  2、实验中克服后像作用的具体办法
  (1)亮度匹配实验
  (2)颜色匹配实验
  (五)视觉的功能因素
  1、视敏度
  视敏度是视觉空间频率特性的一个方面,它指分辨空间两点或两线分离的能力。
  (1)视敏度的计算
  (2)影响视敏度的因素
  影响视敏度的因素主要有物理因素、生理因素、心理因素三个方面。
  (3)有关视敏度的实验室研究方法
  视敏度的实验室研究方法主要有最小视点法、最小可分法。
  2、闪光融合频率
  闪光融合频率是时间视敏度,是时间分辨力的一项良好指标。
  (1)影响闪光融合频率的因素
  影响闪光融合频率的因素有,正时相的强度和两个时相的差异、两个时相的时间比例、刺激面积的大小、网膜的不同部位、<敏感詞>感官的刺激、年龄、疲劳、缺氧,以及双眼间的迁移等。
  (2)闪光融合频率的测定方法
  用闪光融合频率计或混色轮可以测定闪光融合频率。
  (3)闪光融合频率的应用
  闪光融合频率可用于亮度匹配,可以作为视生理指标。
  3、明度辨别力
  明度辨别力主要是指明度差别阈的大小。
  (六)双眼视觉因素
  在视觉实验中,单眼和双眼效果是不同的,即使都是双眼视觉,因刺激的性质不同会出现双眼竞争和双眼融合等现象,这些现象在视觉研究中都应予以考虑。
  1、双眼累积效果
  2、双眼竞争
  3、双眼融合
  (七)侧抑制和感受野现象
  1、侧抑制
  侧抑制是指相邻的神经元之间能够彼此抑制的现象。它的存在有提取反差的作用。
  2、感受野
  感受野指在视觉系统中存在着的“专门化”了的感受细胞,心理学上称为特征觉察器。
第二节 颜色视觉
  一、光和颜色
  (一)可见光波与颜色
  产生可见光波的光源有以下几种类型:
  1、太阳光
  2、各种电光源
  (二)颜色的特性
  1、自然物体的颜色
  2、颜色的三个向度
  颜色具有色调、明度、饱和度三个特性。
  (1)色调:主要由光波中哪种波长占优势决定。
  (2)明度:与光波的强度有关,但是有些色调也受光强的影响。
  (3)饱和度:指颜色的鲜艳程度。
  颜色三度空间纺锤体可以比较好地表示上述特性。
  (三)颜色视觉理论
  颜色视觉理论主要有两大类,即杨-赫姆霍兹的三色说和黑灵的对立(颉颃学说)。
  1、杨-赫姆霍兹的三色说
  认为视网膜上存在三种不同的锥体细胞,分别对红、绿、蓝三种颜色的光线最敏感,它们的相互作用产生各种颜色视觉。
  2、黑灵的对立(颉颃学说)
  又称四色说,要点是:
  (1)视觉系统中存在三种感受器:红-绿、黄-蓝、白-黑;
  (2)在各感受器(或称机制中)引起颉颃的反应,哪一方的反应大,即成为最终的反应。
  3、颜色视觉的现代理论--阶段说
  该学说认为,杨-赫姆霍兹的三色说和黑灵的对立学说都是正确的,前者反映了感受器方面的机制,即颜色视觉的第一阶段,而后者反映了兴奋传导通路的机制,是颜色视觉的第二阶段。
  二、各种颜色视觉现象
  (一)视网膜的颜色区及不同观察视场
  具有正常颜色视觉的人,视网膜的颜色区不同。锥体细胞从中央凹向边缘逐渐减少,各种不同颜色的网膜区大小不同。即使在中央凹范围内,对不同颜色也有不同的感受性,
  当匹配颜色视场大于4度时,一般认为棒体细胞对锥体细胞匹配有抑制作用,因此在颜色匹配实验中常因视场大小不同而得到不同的实验结果。
  (二)颜色辨别
  人眼对于不同的波长有不同的分辨力,即颜色差别阈限的大小随光波的不同而异。
  (三)颜色对比与颜色适应
  1、颜色对比
  在视场中,相邻区域不同颜色的相互影响叫做颜色对比。
  2、在颜色刺激作用下所造成的对该颜色的感受性发生变化,叫做颜色适应。
  (四)色觉异常
  色盲和色弱
  三、颜色混合与标定
  (一)相加混色与相减混色
  1、相加混色
  指色光的混合。全部光谱色都可以由三原色按不同的比例混合产生,其法则是:
  红色+绿色=黄色
  红色+蓝色=紫色
  蓝色+绿色=青色
  红色+绿色+蓝色=白色
  2、相减混色
  指颜料的混合,颜料的颜色是由自然光照到颜料后,某些成分被颜料吸收,其余部分被反射而形成。其法则是:
  黄色=白色-蓝色=红色+绿色
  紫色=白色-绿色=红色+蓝色
  青色=白色-红色=绿色+蓝色
  注:加色法中混合后所产生的颜色的明度是增加的,而减色法中混合后得出的颜色的明度是减少的。  
  (二)颜色混合定律
  颜色混合定律(格拉斯曼定律)主要涉及光的混合:
  1、人的视觉能分辨颜色的三种变化--明度、色调和饱和度。
  2、在由两个成分组成的混合色中,如果一个成分的比例连续变化,混合色的外观也在连续变化。由这一定律又导出两个定律:
  补色律:每一种颜色都有一个对应的补色。如果将一种颜色与其补色混合,便产生白色或灰色;
  中间色定律:任何两个非补色混合,便产生中间颜色;
  3、颜色外观相同的光,不管其光谱成分是否一样,在颜色混合中具有相同的效果。这一定律导出:
  代替律:若颜色A=颜色B,颜色C=颜色D,则A+C=B+D。
  4、混合色的总亮度等于组成混合色的各颜色光亮度的总和(亮度相加定律)。
  (三)混合颜色刺激的方法
  1、混色轮
  2、色光混合
  (四)色度坐标与色度图
  1、颜色相加原理
  颜色相加原理就是混合色的三刺激值为各组成分色的三刺激值之和。
  2、颜色方程
  (C)=R(R)+G(G)+B(B)
  3、色度坐标与色度图
  用三原色在总量中的比例表示颜色,就是色度坐标。
  麦克斯韦颜色三角形。
  四、颜色的测量和标定系统
  (一)CIE标准表色系统
  1、1931 CIE-RGB 表色系统
  2、1931 CIE-XYZ 系统
  这个系统是色度学实际应用工具,几乎关于颜色的一切测量、标准以及<敏感詞>方面的延伸都以此为出发点,因而是颜色视觉研究的有力工具。
  3、CIE 1964 补充色度学系统
  4、CIE 1960 均匀颜色空间-CIE 1964 均匀颜色空间
  (二)颜色的测量和色度计算
  1、三刺激值的测量和色度坐标的计算
  2、主波长与纯度
  (三)孟赛尔表色系统
  这个系统用一个三维空间的类似球体的模型表示表面色的三种基本特性。中央轴代表明度等级,离开中央轴的水平距离代表饱和度(彩度)。
  五、颜色知觉
  (一)客观颜色的知觉问题
  1、照度因素
  2、反射率因素
  3、客观颜色
  (二)颜色常性的测量
  1、布伦斯维克、邵勒斯比率
  (1)布伦斯维克比率=(R-S)/(A-S)
  (2)邵勒斯比率=(lgR-lgS)/(lgA-lgS)
  2、颜色实验的一些方法
  (1)用减光屏或孔幕观察
  (2)用有色镜、烟熏镜或节光器减少照度
  (3)照度透视
  (4)改变表面的入射角
  (三)麦考勒效应
  麦考勒效应是指受测验图形条纹方向决定的颜色互补效应,是一种随方向而变的颜色后效。
第二节 听觉
  一、听觉刺激
  听觉是由物体的振动所产生的声波,作用于人(或动物)的听觉器官后产生的一种心理现象。
  (一)声波的特性
  听觉的适宜刺激是声波,它是由一定介质传播的疏密波。听觉研究中接触到的声音可分为纯音和复合音。
  1、纯音
  纯音是单一频率的声音,是单纯的正弦波形式。
  2、复合音
  复合音是由多个不同频率所组成的声音。任何复合声都可以分解为几个频率不同的纯音。按照组成复合音的各纯音的频率之间的关系,可以把复合音进一步分为三种:音乐声,噪音和语言声。
  (1)音乐声:组成音乐声的各纯音的频率之间的关系是简单的倍数关系,是有周期性的振动,具有可重复波形。
  (2)噪音:组成噪音的各纯音频率之间没有整数倍的关系,是非周期性的,具有不规则的波形。
  (3)语言声:是乐音与噪音的复合音。元音是有周期性的,辅音是非周期的。
  (二)声音的发生率控制
  随着电子技术的发展,已经有了系统的电发声设备。有各种规格型号的信号发生器,包括高低频信号发生器、噪音信号发生器,同时还有各式录音机记录语言声和电信号。
  (三)声音的测量
  1、测量的单位
  (1)频率:是单位时间(秒)周波的数目
  (2)强度:声音的强度可以用能量单位或压力单位来表示,现在国际上通用将1000赫兹的听觉阈限的强度0.0002微巴定为基准,其余所测量的声压与这个基准比值的对数取为贝尔单位,贝尔的十分之一为分贝尔(dB),因此声压级的计算公式写作:
  NdB=10lg(I/I0)  I为能量单位
  NdB=20lg(P/P0)  P为压力单位
  (3)相位:对于某些复杂的声音,除考虑频率及强度还必须考虑合成复杂声波的不同相位。
  2、用于测量声音的仪器
  对于声音频率的测量可以用频率计;对于声音强度的测量一般用声级计。除上述仪器外,还有示波仪,声谱仪,声图仪和语图仪等声学仪器,可用于对声音的波形、频率、音色、音长等复杂成分进行分析和测量。
  二、听觉现象及其测定
  (一)音高
  1、音高的测量
  音高又称音调,是对频率属性的反映,是一个心理量。引起因高感觉的频率在16Hz到22000Hz之间。音高的单位是美,规定1000赫兹、60分贝的音高为1000美。
  2、音高与强度的关系
  音高在一个轻微的程度上依赖于声音的强度。在说明一个声音的音高时,最好以一个标准的响度水平做参考,一个常用的标准就是40分贝的影响水平。
  3、音高与刺激持续时间的关系
  持续时间以另一个不同的方式影响音高。表现在刺激频率的临界时间。
  4、音高于被试个体的关系
  音高感觉的个体差异很大。
  5、音高的差别阈限
  (二)响度
  1、响度的范围和测量
  响度主要是由声波的强度(振幅)所决定的心理量,反映了刺激的强烈程度,其单位是宋。规定1000赫兹的纯音其强度为40分贝时所产生的响度为1宋。响度主要是声压的函数,但也与频率和波形有关。
  2、响度与频率的关系
  响度感觉相同,其物理刺激(声压线)强度却随着频率的不同而异。等响曲线。
  3、响度与刺激持续时间的关系
  一个恒定的刺激所引起的响度感觉在200或300毫秒内增大。
  4、响度的差别阈限
  响度的差别阈限因刺激的强度与频率不同而变化。
  5、响度与听力
  不同被试的听力不同,个体差异很大。同时听力也随年龄因素而变化。
  (三)声音的掩盖
  声音的掩盖是一种听觉现象,即一个声音的存在使另一个声音的强度阈限提高的现象。
  1、纯音对纯音的掩盖
  2、噪音对纯音的掩盖
  3、非同时性掩盖
  4、<敏感詞>掩盖
  (四)疲劳和适应
  1、疲劳
  听觉疲劳指达到一定强度的声波连续作用于听觉器官以后,引起对<敏感詞>频率的声波感受性降低的现象。通常是把阈限提高的量作为疲劳的指标,称为“暂时阈移”(TTS)。
  (1)疲劳声的强度
  疲劳声的强度越大,TTS越大。
  (2)疲劳声作用时间
  一般地,TTS按声音作用时间的对数增加。
  (3)被影响声的频率
  通常在高频显著,而疲劳声在低频时作用大于高频。
  (4)听力的恢复过程
  在疲劳声作用停止两分钟之内,TTS有不规则的变化,这表明存在不止一种类型的恢复过程。
   (5)研究疲劳的意义
  2、听适应
  听觉适应在感觉上的表现是声音的响度在刺激作用最初几分钟内有所下降,随后比较稳定在一个水平上,适应发展最快是在声音作用后1-2分钟,恢复也很快。听适应与听疲劳是有区别的。听适应的测定方法为响度平衡法。
  (五)声音的相互作用
  1、音色
  音色随陪音及附加振动成分数目的多少而不同。
  2、拍音(升沉)
  两个声音的频率相近而同时呈现,便产生拍音(升沉现象)
  3、差音与和音
  当两种不同频率(一般相差28赫兹以上)的声音同时作用于听觉器官时,还感觉到两种频率之差或两种频率是和的第三种声音,又称联音。
  三、听空间知觉
  (一)声音方向定位线索
  1、双耳的时间差异
  2、双耳的强度差异
  3、连续乐音场合下的双耳相位差
  4、视觉对听觉方位判断的影响
  (二)听觉空间向定位的实验方法
  (三)距离知觉
  四、语音知觉
  (一)语音及其声学特点
  语音的成分有元音、辅音和特殊的语音,如汉语的声调。组成语音的元素有音调、音强、音色和音长。
  1、元音分析
  2、辅音分析
  3、语音四要素
  (1)声调,是发生时声带振动济贫所高低变化产生。
  (2)音高,主要决定于语音的频率。
  (3)音强,音的响度不一定跟它的强度成正比。
  (4)音长
  4、语音的统计特性
  (二)语音知觉实验
  1、清晰度
  2、语音可懂度
  (三)语音知觉声学线索和语音知觉的范畴性
  1、语音知觉的声学线索
  2、语音知觉的范畴性
  (四)语音知觉的生理机制与语音知觉理论
  1、语音知觉的感受野
  2、大脑半球的专门化呈不对称性
  3、语音知觉理论有动觉论和听觉论
第八章 知觉
第一节 知觉研究的复杂性
  一、知觉研究中变量的复杂性
  二、形状知觉的理论
  形状知觉的早期理论是由冯特和铁钦纳为代表的构造主义和以魏台默、考夫卡和苛勒为代表的格式塔学派,20世纪中期兴起了认知心理学理论。
第二节 轮廓、图形与背景
  一、轮廓
  1、什么是轮廓
  轮廓是形状的外形线,它是由明度或色彩级差的突然变化所引起的。虽然轮廓对于形状非常重要,但是轮廓不等于形状。
  2、主观轮廓
  在没有明度差别的情况下,中枢因素有时也会加强并完善轮廓,这称为主观轮廓。关于它的形成,很大学者认为它是在一定感觉信息的基础上进行知觉假设的结果。凯尼查指出,视野中某种不完整因素的出现,乃是主观轮廓形成的必要条件,它们有一种完整起来、转变成简单、稳定的正规图形的倾向,这种知觉倾向称为趋合。
  3、轮廓的掩蔽与加强
  (1)轮廓掩蔽
  是指知觉中一个刺激所处状态可以因另外一个刺激的影响而不被知觉的现象。
  (2)轮廓加强
  是指知觉中的一个刺激所处状态,可以因另外一个刺激的影响而使得知觉强度增加的现象,与轮廓掩蔽相反。
  二、图形与背景
  1、图形和背景的区别
  2、形成图形与背景的重要因素
  (1)接近组合
  (2)相同或相似组合
  (3)良好图形组合
  (4)定势和过去经验
  3、知觉组织中的变化
第三节 图形的识别
  一、图形识别阈限
  1、减弱刺激强度的方法
  主要有:(1)使用边缘视觉;(2)减低照明强度;(3)缩短刺激呈现的时间;(4)移去刺激使用的图形而以图形的记忆痕迹作为基础等。
  2、研究图形识别阈限的方法及反应变量
  (1)形状的言语描述
  一般作为反应变量,同时也是一种研究方法。
  (2)<敏感詞>物理因素
  (3)速示器实验
  (4)信息论的研究方法
  主要用于对图形“良好性”的客观测量,是对刺激进行定量分析的一种方法。
  二、图形识别的过程分析
  1、基本特征分析
  认为图形知觉是由构成图形的基本元素:直线、曲线、边、角等特征及其不同组合而产生的。这一观点得到感受野实验和稳定网像实验的支持。
  2、综合性分析
  在图形知觉时不仅分析上述特征,而且由其意义和期望对知觉分析进行控制和影响(综合性分析),这样可以使基本特征的某些方面更加清晰。
  三、空间频率分析
  通常把正弦条纹一黑一白的变化称为线对,空间单位长度上线对的数目,定义为空间频率。大量实验证明:(1)人的视觉系统中存在着若干个独立的空间频率通道,视觉系统对空间频率具有检测能力;(2)大脑具有对分别呈现于两眼的图形按傅立叶分析进行综合的能力。
第四节 深度与运动知觉
  一、深度知觉线索
  (一)深度知觉实验的一般问题
  (二)深度知觉线索
  1、非视觉线索
  (1)调节--聚焦
  (2)辐合
  指双眼视轴辐合。邮票实验和立体镜实验
  2、物理条件
  通过经验和学习,刺激物本身的物理条件,在一定条件下也可以成为深度和距离的线索,主要有:
  (1)熟悉的物体大小;(2)物体的遮挡;(3)光亮和阴影的分布;(4)颜色分布;(5)空气透视;(6)线条透视;(7)运动级差
  3、双眼视觉线索
  (1)双眼视野范围
  (2)双眼的视觉方向--中央眼的方向
  (3)视野单像区
  (4)复视
  潘诺区
  (5)双眼视差
  二、深度知觉的准确性
  (一)关于深度知觉准确性的测定
  1、三针实验
  2、霍瓦-多尔曼深度知觉实验
  (二)影响实体敏感性的因素
  1、光度效果
  2、标准参照物与变异刺激之间的横向距离
  3、单眼和双眼因素
  4、纵向深度与横侧面深度敏感性不同
  三、大小与距离知觉
  (一)大小知觉
  1、知觉的大小依赖于深度线索
  大小常性实验
  2、知觉的大小受感知到的距离的影响
  3、知觉的大小受辐合角大小的影响
  4、哀墨特定律
  对于像的判断的大小,是与距离成正比的。
  5、大小常性的测量
  (1)布伦斯维克比率
  (2)邵勒斯比率
  (二)大小对距离判断的影响
  大小知觉和距离知觉是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
  四、视运动知觉
  (一)真动知觉
  产生真动知觉的条件有:(1)物体运动的速度;(2)观察者与物体的距离;(3)学习与经验等主观条件。
  (二)似真运动
  又称似动,是指在一定的条件下,刺激物本身没有活动,而被知觉为运动的现象。
  1、似动的种类
  2、似动的客观条件和各种影响因素
  (1)客观条件
  两个刺激的空间距离、时间距离、相似程度和刺激强度等都是似动产生的客观条件。
  (2)主观条件方面
  主要影响因素有练习因素、个人经验、定势(暗示)以及个体差异。
  3、似动理论
  (1)眼动说
  (2)脑场说
  (三)视运动后像
  在某种条件下,可以观察到运动后像:观察某一运动物体一段时间以后将视线转移到另一不动的物体上,则感到这个不动的物体动起来了。
第五节 错觉和后效
  一、错觉
  1、几何图形错觉
  几何图形错觉的种类很多,按照几何特点分,可以分为长度错觉、大小错觉、方向错觉;按照测验成分受背景成分影响的方式分,可以分为同化错觉和对比错觉。
  2、几种主要的错觉学说
  (1)眼动理论
  该理论认为,错觉是由眼球沿直线运动造成的。通常横向运动比纵向运动容易,因此高估纵向长度。
  (2)感情移入说
  利普斯主张,即使观看相当简单的图形,观察者也是带着情绪进行反应。
  (3)场的因素
  根据格式塔理论,错觉只不过是整个场对于其中一部分发生作用的结果。
  (4)透视画法理论(常性无用说)
  线条图形容易暗示三度空间,从而造成错觉。
  (5)对比混合说
  从某种意义上说,错觉的产生来自不能很好地把图形中的测验成分从背景中分化出来。
  (6)错觉的层级理论
  错觉的层级理论认为错觉是视觉系统正常加工和处理外界图象信息的结果。
  3、形状错觉的测量
  主要用心理物理学方法。
  4、对错觉进行定量研究的优点
  主要优点是:(1)可以暴露出细小的错觉;(2)为理论解释提供确切的事实;(3)可以具体分析产生错觉的刺激条件。
  5、影响错觉的非刺激性因素
  错觉量的大小,还受到观察者的态度和练习等因素的影响。
  二、图形后效
  所谓后效,是刺激作用于有机体一定时间后所产生的一种效应。图形后效是指图形作用于视觉之后所产生的一种现象。
  1、图形后效及影响因素
  苛勒-瓦拉赫后效。
  2、关于后效的解释
  (1)饱和理论
  (2)统计学说理论
  以上两种理论均缺乏实验依据。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08-2-10 12:47:21 | 只看该作者
第九章 学习
第一节 学习实验的一般问题
  一、学习的概念
  广义的学习泛指人们日常生活、工作中的各种学习活动;狭义的学习是指潜在的新行为模式在机体和外部条件相互作用中的形成过程。学习是由于练习条件而造成的行为相对持久的变化。
  二、学习实验研究的历史和理论背景
  1.艾宾浩斯的《论记忆》;
  2.内省心理学家试图通过内部观察来研究心理;
  3.桑代克和巴甫洛夫对动物学习的研究;
  4.华生的刺激--反应理论;
  5.格式塔心理学的动物学习研究;
  6.托尔曼的认知主义动物学习论;
  7.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反射实验;
  8.信息加工心理学家对记忆的研究。
第二节 学习实验简介
  一、条件反射实验
  (一)经典条件反射
  泛化、分化、消退和抑制
  (二)操作条件反射
  强化时程表
  (三)生物反馈
  (四)程序教学
  (五)行为塑造和行为矫正
  逐步强化法、消退法、系统脱敏法
  二、认知性学习实验
  (一)顿悟实验
  这类实验说明了格式塔主义者对于学习的观点,即学习是抓住问题的内部联系,而不是依靠尝试错误。
  (二)认知地图实验
  位置学习实验说明,老鼠的学习主要是认识达到目标的符号及其意义,即获得位置的认知图,而不是获得一套特殊的动作反应。迂回实验也是证明位置学习优越性的实验。潜伏实验则更证明学习不是由于强化而获得动作反应范型,而是形成一种认知结构,这种认知结构的发展在没有强化的情况下也可以进行。
  (三)人类迷宫学习实验
  主要用于研究只利用动觉与触觉获得信息的情况下,如何学会空间定向。
  三、文字学习
  (一)系列学习
  这种学习是为了学会事物之间的顺序关系。
  (二)对偶学习
  把两件事物配对进行学习。
  (三)学习迁移
  先前的学习影响后来的学习的现象,叫做学习的迁移。迁移包括正迁移和负迁移。
  迁移实验设计:相继练习法、前后测验法
  (四)前摄作用与倒摄作用
  (五)影响学习效果的因素:材料的意义性、材料的鲜明性、材料的系列位置、材料的难易程度、学习方法、被试因素等。
第三节 学习实验设计程序及学习曲线
  一、学习实验设计程序
  (一)学习实验中的变量
  1.自变量
  (1)学习材料:言语材料和非言语材料
  (2)材料呈现方法
  A.全部呈现法
  B.提示法或预料法
  C.对偶联合法
  预期法和检验法
  D.记忆广度法
  (3)学习方法
  A.机械学习与意义学习
  B.整体学习与分段学习
  C.学习程度--低度学习和过度学习
  D.学习时间分配
  (4)被试因素
  (5)时间间隔
  2.反应变量
  再学习法、再认法、回忆法(包括自由回忆法)和重建法
  3.无关变量  
  (二)学习实验的目的和设计
  二、学习曲线
  (一)学习曲线的绘制方法
  1.个体学习曲线
  累积曲线
  2.集体学习曲线
  梅尔顿曲线、文生曲线
  (二)学习曲线的形式
  (三)高原现象
第十章 记忆
第一节 瞬时记忆、短时记忆、长时记忆
  一、瞬时记忆
  部分报告法
  瞬时记忆的特点
  二、短时记忆
  短时记忆广度
  短时记忆的编码特点--以听觉编码为主
  三、长时记忆
  多重记忆系统理论和实验
  长时记忆的编码特点--以语义编码为主
  表象
第二节 知识的运用
  一、情节记忆和语义记忆
  Tulving于1972年提出了信息在长时记忆中储存的两种形式:情节记忆和语义记忆。情节记忆接收和储存的信息都是按发生的时间,以及事件之间的时空关系排列的。语义记忆接收和储存的是各种知识,与时间地点无关。
  二、语义记忆的网络理论
  语义记忆是由词与词(及其概念)之间的联系交织而成的一个巨大的网络,知识的提取就是这个网络作用的结果。
  Collins和Quillian(1969)提出,在长时记忆中,概念被分层次地组织成有逻辑性的种属关系。
  三、语义记忆的集合理论
  语义记忆是由许多集合构成的系统,即概念在语义记忆中是以信息集合来表征的。
  Meyer的预测相交模型。
  四、语义记忆的特征比较理论
  Smith,Shoben,Rips,1974年提出
  论点:语义记忆中的任一项目的涵义是由语义特征集合来表征,根据作用不同,这些特征分为定义性特征和描述性特征。
  在比较时,首先判断所有特征相同程度,如果基本相同,就反应“相同”;如果基本不同,就反应“不同”;如果中度相同,则进一步比较定义性特征,从而做出判断。
第三节 启动效应和内隐学习
  一、启动效应
  1、启动效应的概念和测量方法
  启动效应执行某一任务对后来执行同样的或类似的任务的促进作用。它与正迁移类似,但后者总是在总体效果上进行测量的,而启动效应的测量单位却十分具体。
  启动效应分为直接启动和间接启动。
  启动效应的测量方法:知觉辨认、词干补笔(word stem completion)、补笔(word-fragment completion)。
  2、实验性分离现象:同一自变量影响下两种测验产生相反结果的情形称为实验性分离。
  健忘症病人的实验性分离现象
  正常人的实验性分离现象
  3、关于启动效应的两种观点
  (1)多重记忆系统的观点
  Tulving:记忆=情节记忆+语义记忆+知觉表征系统(启动效应代表的新记忆系统)
  Squire的分类:陈述记忆是可以进入意识的记忆,而程序记忆只能通过行为操作来表现。
  (2)传输适当认知程序观点
  Roediger主张记忆系统只有一个,自觉记忆和不自觉记忆测验之间的分离现象只是反映了两类测验所要求的认知程序(或过程)不同。如果记忆测验所要求的认知过程与学习时所要求的认知过程相似或重叠,则测验的成绩就好,否则就差(提取与加工的一致性保证好的记忆)。自觉记忆测验要求概念驱动加工,不自觉记忆测验要求材料驱动加工。
  二、内隐学习
  Reber的人工语法
  内隐学习的本质:内隐知识可以自动产生,无需有意识地去发现任务操作内的外显规则;内隐学习具有概括性,很容易概括到不同的符号集合;内隐学习具有无意识性,且内隐学习获得的知识是不能用语言表达的。
第四节 记忆对场合和状态的依存性
  一、记忆的场合依存性
  Godden实验:潜水员学习词表,学习和测验的场合为岸上和深水。
  二、记忆的状态依存性
  Goodwin等人的实验,醉酒状态和清醒状态。
  Bartlett等人的实验,愉快和悲伤。
第十一章 思维
第一节 思维研究的基本方法
  一、任务分析
  大多数思维研究是从任务分析开始的。任务分析就是分析一下被试在完成主试布置的思维任务时要经过哪些过程。
  二、反应模式分析
  为了检验任务分析中提出的模式是否正确,就要采取以下步骤:(1)在假设的、重要的维度上系统地变换任务的结构,产生一系列相互关联的问题;(2)根据任务分析提出的模型,设想出解决这一系列问题时应该出现的反应模式;(3)将这个预测的反应模式与实际反应进行比较。
  三、反应时分析
  反应时一直是心理学实验中最常用一个指标。现在,减法反应时方法逐渐成为思维研究的重要方法之一。其步骤是:(1)分析任务;(2)编制若干问题,问题之间略有不同,因而需要不同的过程或某一过程不同次数的介入(这是根据任务分析得出的);(3)列出每个问题的反应时与介入的过程之间关系的方程式:RT=a+b+c+d……;(4)让被试解决各个问题,并分别测量反应时;(5)比较不同问题的反应时,确定每个过程的持续时间。如果解决某两个问题只差一个过程,那么两个反应时之差就是这个过程所花的时间。
  四、言语报告分析
  言语报告指的是被试在实验时对自己思维活动的描述,也可以是他在实验之后的描述。对言语报告的分析有如下两个步骤:第一步,整理原始报告,即分段,简化等;第二步,对资料加以解释和分类,从而得出思维活动的规律。
第二节 推理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推理也是一个获取信息的过程,只不过它不是一个直接从外界获取信息的过程,而是一个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从已知的信息推知未知事物的过程。这也是思维的间接性的重要体现。
  一个推理是否圆满,主要看两个方面。一是推理是否合乎逻辑规则(有效性),二是结论是符合实际(正确性)。一个既有效又正确的推理才算是圆满的推理。
形式逻辑推理
  形式逻辑推理都有严格的逻辑规则,例如三段论推理。关于这种推理的研究是很多的。
  一、具体性的作用
  推理涉及的内容越具体,就越不容易发生错误;反之,抽象的论据往往容易引起错误的推理。
  二、气氛效应
  对于刚才讲的推理一的错误,伍德沃斯(Woodworth)和塞尔斯(Sells)提出了另一个假设:前提所采取的形式会影响人们对结论所采取的形式的预测。这是一种气氛效应。
  三、对逻辑术语和命题的理解
  四、条件推理研究
  被试对第一规则比较熟悉,或者说对顺向推理比较熟悉,而对第二规则(逆向推理)则很不熟悉。
  五、命题的验证和假设检验
  (一)卡片选择问题
  (二)2-4-6问题
自然推理
  自然推理指的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对现实事物的推断。
  一、典型特征的作用
  人们根据典型性或相似度来进行预测。
  二、易提取性
  人类推理受到记忆中的材料的易提取性程度的影响。容易想起来的事情也比较容易被当作是经常发生的事情。
  三、问题的形式
  问题的形式也会影响推理过程。两个问题如果内容完全等值而采取不同的表达形式,有时也会得出截然相反结果来。
  四、易计算性
  事件概率容易计算与否,是影响概率推断的一个重要因素。两个事件即使实际概率相同,但是如果其中一个事件的概率不易算出,则相对容易算出的那个事件而言,它的概率就往往被低估。
  五、评价和预测
  评价和预测将得出几乎相同的结果。
  六、对于回归现象的判断
  人们总是认为,人的每一个重要的行为都高度体现了这个人的人格特征,也就是说,一切都是有人格上的原因的;而对随机误差,人们往往考虑得比较少。
第三节 概念形成
  概念形成,不管采取什么形式(发现也好,习得也好),都可以说是对一类事物的本质属性的认识过程。
  一、如何研究概念形成
  (一)实验范式
  研究概念形成的实验范式主要有两种。这两种范式的主要区别在于由主试还是由被试来决定概念样例的呈现顺序。
  第一种实验范式是"被动型":由主试一一呈现实验材料(样例),每呈现一个样例,被试就试着将这一样例归入某个类别,然后主试反馈,告诉被试反应正确与否。如此循环往复,直至被试不再发生分类错误为止。
  第二种实验范式是"主动型",其基本方式就是由被试自己选择刺激材料作为某个概念的正例或负例,然后主试反馈,接着被试提出假设。如此循环往复,直至假设正确为止。
  (二)实验中行为的测量
  (三)概念研究的刺激材料
人工概念材料和自然概念材料。
  布鲁纳等人不仅制作了新的人工概念材料,还进一步研究了概念的结构――特征之间的结合方式,并且研究了它们的难度顺序。
  二、概念形成的策略
  (一)聚焦
  这种策略是在比较各个样例的过程中,逐渐舍弃那些非本质属性,最后留下本质属性。
  (二)扫描
  这种策略不是先选择一个焦点刺激,而是先形成简单的假设,然后根据这个假设将刺激进行分类,直至发现错误,再修改和另立假设。
  (三)真值表策略
  三、关于概念形成机制的学说
  (一)假设检验理论
  被试把人工概念当作一个等待证实的假设;而他们在这个任务上是很有策略的,策略的选择则取决于运用策略所需要的记忆负荷,被试总是偏爱负荷量比较小的策略。
  但是,假设检验理论有许多问题不能解释。其中最难以解释的就是被试对假设本身的记忆很差,还有一个就是内隐记忆问题。
  (二)样例学习理论
  自然情况下,概念形成以样例学习为主。
奥谢本和史密斯(Smith)于1981年提出,人们记忆中可能存在两类信息,一类是样例信息(对样例的记忆),另一类是类别信息(概念的定义、关键特征以及特征间的相互关系),前者用于迅速判断,后者用于逻辑证明。每一个概念都有类别信息和样例信息。
第四节 问题解决
  一、什么是问题和问题解决
  问题就是一种情境,在这个情境中:(1)某个人希望达到一定的目标,(2)但是初次尝试失败,(3)往往有多种方案可供选择。所谓问题解决,就是人在面临着问题这个情境时,为处理这个情境而产生的一系列认知加工活动。
  二、问题解决的研究方法
  西方心理学家采用各种各样的问题研究问题解决中的行为,推测被试对课题的理解(模式)。他们提出的实验课题往往带有人工性质,例如移字码、河内塔(Hanoi)、过河问题、量水问题、密码算题(即DONALD+GERALD=ROBERT之类的问题)等等。
  三、针对人工问题进行的研究
  利用第一节讲的移字码、河内塔、过河等各种问题,研究人员探讨了两种类型的解决问题的模式:状态动作模式和问题分解模式。
所谓状态动作模式,指的是在问题解决过程中,用搜索的方式找出可以将起始状态转化为目标状态的一系列操作(动作)这样一种模式。
  问题分解模式则是将一个复杂的问题分解成几个较简单的子问题。"手段-目的分析"就是问题分解的一种方式,其要点是:(1)比较初始状态和目标状态,提出第一个子问题:如何缩小两者之间的差距?(2)找出缩小差距的办法和操作;(3)如果提出的办法的实施条件不成熟,则提出第二个子问题:如何创造条件?(4)找出创造条件的办法和操作;(5)如果(4)中提出的办法的实施条件也不成熟,则提出第三个子问题:如何创造条件?……如此循环进展,直至问题解决。
  四、格里诺(Greeno)对问题的分类及其相关研究
  格里诺(1978)在分析了各种不同问题的基础上,提出将问题分为三类:归纳结构问题、转换问题和排列问题,问题解决相应地也分成三种基本模式。同时他还认为,这三种基本模式都要求问题解决者具有特定的认知操作和技能。
  五、知识和经验与问题解决――专家和新手的区别
  心理学家用国际象棋、围棋、桥牌和扑克等比赛类专业问题来研究专家思维的特点,还广泛研究了数学、物理学、计算机科学、医学和<敏感詞>学等多个领域的专家-新手区别。
  高水平的棋手在其长时记忆中储存着较多的模式或组块,在看到棋盘上有联系的棋子时,这些模式起了组织的作用,把许多棋子分成少数几个大的组块,这样就出现了优异的回忆成绩。这就是"模式再认理论"。
  认知心理学家对学术领域的专家思维也进行了许多研究。莱夫(Reif,1979)从分层组织的角度分析了专家和新手知识结构之间的不同。他认为,专家凭借多少年来的经验,各项知识之间已经形成各种联系,这些知识已经可以归成同一类,几个类的知识又可以归成更大的一类。专家能够迅速地解决问题,往往得益于对材料的组织,组织可以使他容易看到问题的实质。
第五节 想像与创造
  一、想像是思维的一种形式
  二、心理测量方面的研究
所谓心理测量方面的研究,就是用问卷法、测验法等方式来搜集人们进行某种心理活动时表现出来的特征,并且加以整理、归纳,总结出一般规律。
想像可以减弱内驱力,可以起一个安全阀的作用,也就是说起到宣泄情绪的作用。
  想像的三大功能:(1)预测与计划;(2)提醒人去做未完成的事情;(3)在沉闷的环境中保持人的警醒。
  三、关于想像的实验研究
  (一)任务要求
  在想像过程中,情境因素起着很大的作用。例如,如果一个人在完成某个任务时需要较多地注意外部环境,那他就不容易进行想像活动。任务的复杂性和它对于被试的重要性都会影响被试在完成任务过程中的想像活动。
  (二)"坏消息"效应
  前面讲过,想像往往是对未来的预测和计划,所以当一个人听到一个与自己密切相关的坏消息的时候,就难免会产生想像,而忽视当前的任务。
  (三)应激效应
  侵入性思维的特征是:(1)不随意性--被试无法控制是否进行这样的思维;(2)难以摆脱--被试希望摆脱这样的思维,但是很难做到;(3)应该摆脱--侵入性思维往往引起不愉快的感受,应该摆脱;(4)同一念头反复出现。
  四、对创造性个体的研究
  这方面主要进行的是心理测量研究,其目的就是揭示那些富有创造性的人(科学家、艺术家、作家等等)所特有的生理和心理特征。
  五、创造性思维的阶段论
  (一)华莱士(Wallace)的四阶段论
  1926年,华莱士根据前人的研究(包括科学家回忆录),提出了创造性思维的四个阶段的理论:准备期、孕育期、灵感期和验证期。
  (二)帕特里克(Patrick)对阶段论的实验研究
  (三)关于孕育期的实验研究
  能力较强的人受到孕育机会的阻碍,而能力弱的人则受到这种机会的促进。价题目中的陈述与他们实际情况的符合程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地下室
 楼主| 发表于 2008-2-10 12:48:39 | 只看该作者
第十二章 情绪
第一节 情绪理论
一、情绪的起源
  达尔文的《动物和人的表情》提示出表情的进化论观点。人类许多基本表情是进化的结果,是先天的。
  <敏感詞>证据:先天盲婴和正常婴儿之间、前文化民族和文化民族之间都有相同的表情。
二、情绪的认知理论
  Schachter和Singer的肾上腺素实验证明,情绪不完全受生理因素的影响,也受认知因素的影响。
第二节 情绪的生理指标
一、皮肤电
  影响因素:体温、觉醒水平、情绪(有情绪时皮肤电水平发生变化)
  皮肤温度
二、呼吸
  I/E比率=吸气时间/呼气时间
  I分数=吸气时间/整个呼吸周期
三、心律、血压与血管容积
四、脑电
  强烈情绪状态下,α波消失,脑电振幅降低
五、瞳孔
  感兴趣时瞳孔放大,反之缩小。
六、测谎
  基线水平,无关问题和关键问题。声音分析测谎器
第三节 <敏感詞>情绪实验
一、表情的三种量表
  一维量表、二维量表和三维量表
二、叶克斯-道森定律
  动机水平和效率之间的倒U曲线,作业复杂性对倒U曲线形态的影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地基
发表于 2008-5-21 17:34:55 | 只看该作者
额。。。。。。。
   晕菜,看晕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註冊

本版积分规则

Copyright © 2004-2018 Imslr.com
Powered by Discuz! ( 粤ICP备16075051号-2 )
ShenZhenShi ZhiYin Technology Co., Ltd. 聯繫我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