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eons隱知_神秘學網站(指引社)

查看: 1855|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教理與修行] 念住需要做的事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6-8-11 18:07:4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念住需要做的事(译者:梁国雄居士)

The Agendas of Mindfulness[1]
作者:坦尼沙罗尊者
译者:梁国雄居士
V1.2_2014-11-24

佛教禅修的巴利文是  Bhavana ─ 培育或发展,它是培育或发展内心善巧质量的一个简称。禅修是一种业 ── 能最终导致诸业止息之有意图的活动 ── 但尽管如此,它仍是业。同类的说法有:(一)可译作禅修的巴利文  kammatthana(业处),它指手头上的工作;(二)泰国也常称禅修为用功(努力做)。这些术语都值得我们牢记于心,以抗衡禅修的通俗设想:一种无作为或被动地接受一切的训练。事实上,就巴利文佛典之描述,禅修是一种非常积极主动的过程,它不但有一系列需要做的事,还要主动地促成其事。此点从下面有关如何通过Satipatthana(念处/念住)的修习去培养、建立正念之巴利文佛典描述中可以得知。

巴利文  Satipatthana常被翻译为「念处」 ── Sati+Patthana之复合词,令人想到是指禅修对象或所缘,当你看到「四念处」列出身、受、心与法时,此想法又被增强了。可是,当你阅读佛典时,你会发觉它们实教我们应把Satipatthana视为一个过程,一种建立(Upatthana)念(Sati)的方法,因此,Satipatthana应是「念住」 ── Sati+Upatthana之复合词;当佛典对此复合词下定义时,它们并非列出四个对象,而是列出四个方程式[2]以描述一个活动。

下面是第一个方程式(身念住):

禅修者应留意观察身体本身 ── 热切、警觉和念念不忘 ── 撇开对世间之贪欲与悲痛[3]。

方程式内的每个术语都是重要的:
?   「留意观察」也可译作「随观(追踪)」,这是在禅修实践中,当你在矛盾的感受急流中要紧握某特定对象或所缘时之「定力」元素。
?   「热切」是指在禅修实践中之勇猛精进,即努力抛弃不善心、并增强善心以取代之,同时要奋力把二者分辨出来。
?   「警觉」是指清楚地知道(觉察到)当下发生的事情。
?   「念念不忘」(Mindful)是指牢记或记得。有时「念念不忘」被译作无反应的觉知,无事需要做,只单纯地见证任何生起的事物。可是,「念住」的方程式并不支持这种译法,事实上,无反应的觉知是舍心(Equanimity)的一部分,而舍心是「念住」过程所培育出来的众多质量之一,而「念住」过程中所包含之「热切」,则肯定有事需要做,而「念念不忘」的职责就是要时刻不忘你的工作。

这里所说的工作有两件:(一)留意观察你的对象或所缘;(二)撇开对世间之贪欲与悲痛,以免从所缘中分心返回世间。这便是「身体本身」的意思。换句话说,对当下的身体感受你要尽量保持随观着那个感受,不要与你自己的世界观(想法、说法或见解)扯上关系,你要远离有关:(一)你与身体过去之关系,(二)你希望与身体将来之关系等等想法、说法。你要放下关注世间是否接纳自己身体的美丽、活力或精力……等方面。身体会按其本身条件去运作的,你只需与身体的本然运作协调,直接体验其当下的呼吸、活动、姿态、基本特性与其不可避免的败坏、衰亡。这样,你将学懂如何去掉对自身体验背后所假设之有或无的东西,并获得一切都与感受本身有关的实践体验。

同样的方法也适用于其余的三个念住:即留意观察感受本身(受念住)、心态本身(心念住)与心理素质(mental qualities)本身(法念住)等。乍看之下,它们颇像新的、不同的禅修练习,但佛陀已明确表示:它们都可集中于一个修习 ── 念念不忘自己的呼吸(念呼吸)。当心与呼吸一起时(心与呼吸同步),四个念处(禅修对象)都会同时存在,差别只在你微妙的专注点而已。因此,当你以第一个最明显的「身念住」去发展你的技巧时,可不必走远去开始较为微妙的修习,只单纯持续地随观着呼吸,并转移专注点于中间生起的感受(受念住)或心态(心念住),你也可转移专注点于偶然闯入的心理素质(mental qualities)(法念住),或是加强它。一旦选择好你的禅修对象(受、心或法),便要像对待「身」那么样的方式去对待它们:即以它本身为禅修对象,不去与你自己的故事或世间的见解扯上关系。你把苦的、乐的、不苦不乐的「感受」与你经常围绕着它们所制造的故事分开。你把贪、瞋、痴等心态与它们在世间中之焦点分开。这样,你便可洞悉到它们的实相了。

不过,由于渴望开悟,你仍有一系列需要做的事。佛陀不把此渴望视作苦因,而是导致苦灭之道的一个部分。这在「四念住」中之「法念住」 ── 留意观察那些心理素质本身 ── 中会最清楚。你让自己熟悉那些会障碍「定力」之不善心,例如:感官之欲、敌意与不安定等;不单只去体验它们,还要去了解它们,这样你才可除掉它们。同样,你让自己熟悉那些培养智慧的善心,好让你不断培育和发展它们,直至解脱。

佛典特称这些善心为七觉支(七菩提分),并且指出,「四念住」的修习目的,就是要顺序地全部发展它们。第一是「念觉支」;第二是「择法觉支」,指对善心与不善心、什么可接受与什么需要改变等的明辨能力;第三是「精进觉支」,指不断努力抛弃不善心、并增强善心以取代之。佛典描述了各式各样与此有关的方法,但它们最终都可归结为二类:在某些情况下,某不善心会单纯地因为你坚定的观察而消失,在其他情况下,你必须作出协调一致的努力,积极和尽力地做到能抵消那个不善心,并以一适当的善心来取代之。

当善心在你内部接管后,您会知道,虽然善心没有导致恶行,但长时间的较量能令心意疲倦。因此,你把思想安静下来,期间会开发多三个觉支:第四「喜觉支」、第五「轻安觉支」和第六「定觉支」。它们为内心提供了舒适、安宁的幸福基础。

最后的觉支是:第七「舍觉支」,它在名单中的位置也是重要的,因为,只有前面较为活跃、主动的觉支已尽其职责后,它的无反应性才是完全适当的;这说法对名单内的所有觉支,包括舍觉支,也是真确的。佛典从未说过,单独的「舍觉支」便足以令人开悟,而且,它总是排在名单上最后的位置,前面皆是名单上积极主动的因素。这不是说它可取代它们,它只是加入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而已。它不是取代它们,而是抗衡它们,好让你能后退一步,察觉到会被积极主动的因素所遮蔽的,微细层次的苦恼不安与渴爱(苦因),好让积极主动的因素有空间去处理那些新发现的微细层次;只有当所有层次的苦恼不安与渴爱皆已消失,禅修之积极主动与无反应性等两方面的工作才告结束,到了那个时候,心才是真的无事需要做[4]。

就像学习弹钢琴。当你更加积极主动地令演奏熟练时,你也会灵敏地作出无反应的聆听、明辨到更为微细的音乐层次,这可让你演奏得更为熟练。同样地,当你在所选的禅修对象上发展念住力变得熟练时,你会更加灵敏地剥除当下现象之更微细的层次,直至没有任何障碍在解脱道上。

【注释】

1.      英文作品(The Agendas of Mindfulness)之原载网站:http://www.accesstoinsight.org/l ... issaro/agendas.html
用于佛教禅修之Mindfulness一字译法甚多甚广,例如:念(sati)、念住/念处(satipatthana)、正念、四念住(简称)、静观、具念、系念、专念、念念不忘(not forgetting)、不忘不失、明记于心、随念、忆念、不遗不漏,不失法性、牢记(keeping in mind)、记得(recollection)、留意观察、专注、……等等。译者根据上下文义会选择不同的译法。
2.      四个方程式:第一个方程式(身念住)为:禅修者应留意观察身体本身 ── 热切、警觉和念念不忘 ─ 撇开对世间之贪欲与悲痛。若依次把「身体」改为「感受」、「心态」和「心法」等,即为:第二个方程式(受念住)、第三个方程式(心念住)和第四个方程式(法念住)。
3.      撇开对世间之贪欲与悲痛:直接或间接地去除内心干扰性的思绪,如五盖 ─ 贪、瞋、疑、掉举(内心之浮动不安)、昏沉或睡眠等。
4.      无事需要做:为了完全解脱,所应做之事已经做完,到时便可称「无事需要做」。相信这是指阿罗汉所证得之「所应作已作」的境界。
沙发
发表于 2016-8-11 20:27:26 | 只看该作者
萨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註冊

本版积分规则

Copyright © 2004-2018 Imslr.com
Powered by Discuz! ( 粤ICP备16075051号-2 )
ShenZhenShi ZhiYin Technology Co., Ltd. 聯繫我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