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eons隱知_神秘學網站(指引社)

12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风起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真主的利剑:横跨三大洲的阿拉伯帝国之兴衰史

[复制链接]
11
 楼主| 发表于 2008-9-2 09:13:55 | 只看该作者

封建生产关系的形成与经济的发展

阿拉伯的土地国有制度

6、7世纪之交,阿拉伯人尚处在原始氏族部落解体阶段,以游牧为主的各个部落迁徙不定,未能永久占有固定的土地,因而在阿拉伯人之间,只是刚刚出现了动产的私有制,而土地的私有观念尚未形成。穆罕默德在创建伊斯兰教和国家之初,巧妙地把这一状态与一神信仰融为一体,宣称创造天地的真主安拉为万物之主,土地是安拉的财产,只有安拉的使者才有权支配,从而给日后的阿拉伯土地国有制提供了理论依据。

在阿拉伯帝国崛起之前,其周边的拜占廷和波斯帝国皆已踏上封建化的路程。5、6世纪,拜占廷封建制度开始产生,7世纪初年,希拉克略王朝大力推行“吉莫”军区制度,产生1批军事封建主,封建依附关系初步形成。6世纪中叶,萨珊波斯皇帝科斯洛埃斯一世在镇压了马资达克起义后,推行有条件的军事封土制,封建制度也获得初步确定。而当阿拉伯帝国武力征服的浪潮席卷西亚北非之后,这些原有的封建制度、依附关系均为阿拉伯人直接继承。他们一方面以土地归安拉所有为准则,将夺占的原拜占廷和萨珊王室以及元老贵族的土地收归哈里发国家所有;另一方面,又沿袭原有的剥削方式,由哈里发国家向耕种这些土地的农民征收地租,从而确立起土地国有制为主导地位的封建生产关系。

在神权共和时代的头两任哈里发时期,尚禁止阿拉伯穆斯林以个体身份占有土地,但至奥斯曼和阿里掌权之后,在阿拉伯军事贵族集团中,土地私有观念急剧膨胀,贵族们纷纷摈弃传统的财富观念,开始大量占有土地。首先,哈里发及其后裔们变成了阿拉伯最大的封建地产主,从而有力地推动了西亚北非地区封建制度的发展;其次,倭马亚王朝以后,大批军事贵族和地方官吏以代领或租借方式私吞国有土地,这种被称为“卡提亚”的占有地,可以买卖和转让,与个人私有地已无多大区别。广大的阿拉伯血统的穆斯林也获得了小块土地占有权。再次,到倭马亚王朝末年,以军事贵族为主体的阿拉伯封建地主阶级在全帝国范围内形成,为了适应扩张战争渐趋停息的局势,哈里发政权开始沿袭萨珊波斯的军事封土制,以维系统治阶级内部的团结与稳定。国家把土地授予军政人员,准其终身占有,以征收地税作为俸给和供养士兵的费用,被封者在战时为哈里发提供兵力,这种军事封土制度史称“伊克塔”。阿拔斯王朝兴起后,为巩固其统治,对国有土地进行重新调整和分配,军事封土制获得普遍推行。此时的“伊克塔”不仅指土地,也包括土地之上的农户和水利灌溉设施,其规模小至1村1庄,大至1县1省。由中央僚臣、地方总督、军事将领和普通士兵占有的大小“伊克塔”遍及整个帝国,成为阿拉伯封建土地所有制的主体形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2
 楼主| 发表于 2008-9-2 09:14:13 | 只看该作者

繁荣的<敏感詞>经济

封建制度的形成,极大地刺激了阿拉伯帝国的<敏感詞>经济发展。这首先表现为农业经济的繁荣。叙利亚、两河流域、埃及、伊朗等被征服地区,远在上古时代就是举世闻名的农耕发达区域。在帝国初期安定的<敏感詞>局势和有序的经济环境下,这些地区的农业生产步入新的发展期。两河流域、尼罗河流域等地成为河渠纵横、沃野千里的首富之地。<敏感詞>荒芜不毛之地也都辟为良田。阿拉伯的主要农作物有小麦、大麦、水稻、棉花、亚麻等,园艺作物也相当丰富,有椰枣、橄榄、李、桃、杏、桔、苹果、西瓜、葡萄和各种蔬菜。农业已成为哈里发政权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之一。

手工业生产在繁荣的农业经济带动下,也日趋发达,尤其是纺织业占有重要地位。埃及的亚麻、波斯东部的丝绸和遍及各地的地毯纺织业是阿拉伯帝国工业的骄傲。当西欧查理大帝和他的伯爵们还在穿粗麻衣,外披羊皮祆之时,阿拉伯的哈里发及其臣僚们,早已是身着精美绝伦的锦缎绣袍了。此外,玻璃、武器、皮革、造纸、珠宝和家具制造业也十分兴旺。尤其是从中国引入的造纸工业不仅满足了本国的需求,还远销欧洲。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3
 楼主| 发表于 2008-9-2 09:14:41 | 只看该作者

安拉的忠实奴仆——商人

具有古老传统的阿拉伯商业在帝国经济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早在伊斯兰教创立时期,穆罕默德就认为,“商人是世界的信使和安拉在大地上的忠实奴仆”,并断定忠实的穆斯林商人在复生日将“居于安拉宝座的荫影之下”。《古兰经》也明确规定鼓励和保护商业是所有穆斯林必备的义务和道德。随着国家的形成,帝国的创立,商业贵族也成为帝国上层统治阶级的重要成分。文化传统、地理位置、商人的<敏感詞>地位和商业的巨大收益,使阿拉伯帝国出现了与当时东西方封建文明不尽相同的工商业繁荣局面。无数的穆斯林商人活跃于亚欧非三大洲,从事着以中介贸易为主的商业活动,从东南亚的苏门答腊、马来亚到南亚印度,再到西南欧的西班牙、北非的摩洛哥,甚至北欧波罗的海和斯堪的纳维亚半岛都有阿拉伯商人的身影。当时中国的广州、泉州、扬州等地,也聚居着成百上千的穆斯林商人。中国的丝绸、瓷器,印度和马来群岛的香料、矿物、染料、蔗糖,中亚的宝石,东非的象牙、金砂,北欧和罗斯的蜂蜜、黄蜡、毛皮和木材等都是阿拉伯商人经营的大宗商品。首都巴格达不仅是阿拉伯帝国的<敏感詞>中心,也是帆槁如林的商业码头。此外,巴士拉、安条克、开罗、亚历山大、凯鲁万、撒马尔罕等城市也都是东西方中介贸易的重要商埠。

大规模的阿拉伯商业贸易,促进了亚欧非兰大洲各个封建文明区域间的经济文化交往,推动了中古时代印度洋区域和地中海区域海上贸易的繁荣与发展。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4
 楼主| 发表于 2008-9-2 09:14:56 | 只看该作者

阿拉伯帝国的分裂与衰亡

庞大的哈里发帝国是阿拉伯贵族借武力征服而建立的多民族、多信仰的集合体。不同民族与不同信仰之间存在着一定的隔阂与矛盾;广大人民群众与贵族官僚、富商阶级之间存在着无法调和的阶级矛盾;穆斯林内部也因复杂的矛盾而四分五裂;特别是封建制度的进一步发展,又从帝国内部培植起离异的势力。因此,9世纪中叶以后,哈里发政权已逐步释放尽自身的能量,帝国急剧滑向分崩离析的穷途末路,直至走向灭亡。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5
 楼主| 发表于 2008-9-2 09:15:10 | 只看该作者

风起云涌的人民反抗大潮

广大下层人民的反抗斗争是造成帝国统治根基动摇的主要原因。为了维持庞大的封建国家官僚机器的运转,满足无度奢靡生活的需求,哈里发国家一直不断加强对农民、手工业者和奴隶的残酷剥削,致使封建主与广大民众间的阶级矛盾始终处于不断恶化的状态之中,导致此伏彼起、连绵不断的反抗斗争。进入9世纪之后,人民起义更是遍及帝国全境,其中声势最为浩大的有巴贝克起义、黑奴起义和卡尔马特起义。

出身于阿塞拜疆<敏感詞>下层的巴贝克,利用祆教胡拉夫派的教义,号召民众与恶神造成的暴力、压迫、不平等的<敏感詞>制度进行斗争,提出推翻阿拔斯王朝的口号。816年,巴贝克在阿塞拜疆首竖义旗,很快便控制了阿塞拜疆、亚美尼亚和波斯西部等广大地区。民众武装“红衣军”一度发展到30万人,对哈里发政权构成严重的威胁。机智善战的巴贝克率领红衣军屡败官军,坚持斗争20年。马蒙、穆木台绥木两任哈里发 围剿义军,并悬赏百万第尔汗缉拿巴贝克。837年,巴贝克为叛徒出卖,英勇就义。

巴贝克起义的烈火刚刚停息30年后,帝国腹地美索不达米亚地区又爆发黑奴大起义。自建朝以来,阿拔斯王朝就不断从东非输入黑奴,押至南美索不达米亚地区进行农业生产,其境遇十分凄惨。哈瓦立及派穆斯林阿里·伊本·穆罕默德自称是安拉的使者,使命是使奴隶获得自由和财富,深得广大奴隶的拥戴。869年3月,阿里率众起事,很快便聚成20万之众。871年,攻陷两河流域的重镇巴士拉,一度进至距巴格达仅20公里处,帝国首都岌岌可危。哈里发穆耳台米德派军征讨,剿抚两计并用。由于阿里在起义后未能及时兑现当初的允诺,义军力量被削弱。883年,黑奴起义在坚持了14年之后,惨遭失败,阿里被杀。在世界历史上,这次黑奴起义是与古代罗马斯巴达克起义齐名的大规模奴隶反抗斗争,它给哈里发国家以沉重打击。此后,阿拉伯从非洲输人奴隶的数量明显减少,整个<敏感詞>中的奴隶制残余也渐趋消亡。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6
 楼主| 发表于 2008-9-2 09:15:34 | 只看该作者

教派分立和封建割据

人民起义浪潮也使阿拔斯帝国境内异端教派的活动更趋活跃。9世纪晚期,由阿布·阿杜拉创立的“卡尔马特教派”逐渐兴起。该派反对逊尼派哈里发政权,主张<敏感詞>平等、财产共有,废弃正统的伊斯兰教规、教礼。890年,该派在哈马丹·卡尔马特领导下于伊拉克南部库法地区举行起义。势力迅速扩及波斯、中亚一带,并于899年在波斯湾西岸的巴林建立了卡尔马特国家,先后延续200余年。

宗教派别之争、<敏感詞>权力的角逐,使帝国统治集团内部争斗愈演愈烈。早在阿拔斯王朝创建之初,倭马亚家族的后裔就在欧洲伊比利亚半岛割据独立,建立后倭马亚王朝(756——1031年)与阿拔斯哈里发政权分庭抗礼。788年,北非摩洛哥又出现了什叶派的易德里王朝。

由军事封土制造成的强大地方割据势力,对阿拔斯王朝统治构成了严重威胁。各地总督和军事统帅,因封土制的推行,逐渐获得拥兵自雄、割地自立的经济基础和军事力量。9世纪初,帝国内部的离心倾向已成为不可遏制的力量,使帝国大厦千疮百孔。800年,大将伊本·艾格莱卜在获得突尼斯封土之后,当年便建立艾格莱卜王朝(822—875年)。868年,埃及总督阿哈默德·图伦宣布独立,建图伦王朝(868—905年)。东西各地几十位总督、军事统帅皆乘机自立,相互攻伐征战,并力图染指中央政权。东方各省继塔希尔王朝之后,又相继出现了撒法利王朝(867—903年)、萨玛尼王朝(874—999年)、哥疾宁王朝(909—1171年)。大小王国旋起旋仆,忽生忽灭。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7
 楼主| 发表于 2008-9-2 09:15:55 | 只看该作者

帝国的最后衰亡

昔日哈里发的崇高地位已成过眼烟云,仅蜗居在伊拉克一隅之地,且被突厥籍的近卫军牢牢控制在手中,成为<敏感詞>玩偶,任人废立宰杀。10世纪中叶,波斯地方长官艾哈迈德进兵巴格达,以大元帅的身份控制哈里发。1055年,塞尔柱突厥人又杀入伊拉克,其首领称苏丹(意即权威者),成为国家的<敏感詞>领袖,而哈里发只以宗教领袖的身份苟存着。缥悍勇猛的塞尔柱突厥人的到来,使阿拔斯王朝一度出现中兴局面。塞尔柱当权者十分尊重阿拔斯传统,基本承袭了帝国以往的各种封建典章制度。帝国又暂时恢复了统一局面,然而这只是1种回光返照而已。各种<敏感詞>矛盾仍然存在,人民反抗继续发展,各种教派哄争愈发残酷。11世纪末,极端恐怖的阿萨辛派成立,它以波斯西部的阿拉穆特山区为根据地,在神秘的“山中老人”统率下专门从事暗杀哈里发、苏丹及达官贵人的活动。此外,军事封土制再次显示出对统一政权的侵蚀作用,11、12世纪之交,阿拉伯世界又被那些手握重兵、拥有大片地产和税收大权的封疆大吏分裂成10余个封建小邦。紊乱的政局,为西欧封建主和基督教会向东方扩张提供了有利的契机。新月与十字架,两种封建文明开始了又一轮较量。12世纪末年,中亚新兴的花刺子模国家取代塞尔柱人控制了巴格达哈里发,但诸邦分立的局面,未有大的改观。13世纪初,蒙古旋风骤起,第一次蒙古西征便攻灭花刺子模。13世纪中叶,蒙古铁骑终于冲入西亚大地。1258年,蒙古人攻陷巴格达,杀末代哈里发,延续数百年之久的阿拔斯王朝连同绝大多数塞尔柱小国终于消失在历史的尘埃之中。

哈里发政权的倾覆与阿拉伯帝国的解体只是阿拉伯历史上特定阶段的结束,而伊斯兰文明依然存在,并发展着。不仅占据西亚的蒙古伊儿汗国很快就伊斯兰化了,而且伊斯兰教还深入非洲中部地区,南亚次大陆的伊斯兰化也有较大发展。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註冊

本版积分规则

Copyright © 2004-2018 Imslr.com
Powered by Discuz! ( 粤ICP备16075051号-2 )
ShenZhenShi ZhiYin Technology Co., Ltd. 聯繫我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