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eons隱知_神秘學網站(指引社)

查看: 2312|回复: 9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教理與修行] 禅定方法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5-2-23 23:15:2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以下内容节选自帕绷喀仁波切《掌中解脱》中有关禅定的部分,主要是针对佛教的修行,不是佛教徒也可以借鉴。近来比较懒,也许不定期更新。

第三加行:身具八法或随宜威仪坐安乐座、从殊胜善心中修皈依发心。修法用的座子应后高前低,这里面既有密法的殊胜甚深关要,也可防止因久坐而导致臀部疼痛等问题。

。。。。。。


  “身具八法”中的八法,是指在“毗卢七法”之上再加“数息观”,如嘉瓦温萨巴所说:


“足手腰为三,唇齿舌合四,头眼肩息四,即毗卢八法。”


  我们的双足应结“金刚咖趺”,但在尚未修习密法“圆满次第”的阶段,作“菩萨跏趺”或[半跏趺](根据第二世班禅《速道》中的描述,“半跏趺”的作法是:左脚置于右脚内侧,左脚踵应靠近会阴处,两脚不需上下重叠。)等均可;二手结定印,右手在上、左手在下,大拇指相抵,置于脐间;腰应挺直,各脊椎骨应当如铜钱上下重叠一般地保持垂直。(大师又进一步解释说:身直的话脉也直,脉内流动的风也直,这样一来就会提高心的堪能性。)牙齿和嘴唇不要故意闭拢或张开,应保持自然:舌尖抵住上颚,这样作就不会有口干的毛病,也可以防止在入定时滴口水等,有这些要点在里面:头应前倾,下巴内收,略抵喉结;[眼观鼻端]一语,实际上是指能见鼻的两侧即可,这有易断沉没与掉举的关要,有人修定时闭目而住,这样做是不对的。其他宗派的人说,上根者应眼观虚空作“法身观”等,但在本派中不这样做;二肩当保持水平,不可一高一低,此即“毗卢七法”。


  这里面有极为重要的圆满次第甚深关要,但现在不便明说。这些身关要的重要性,如洛札玛尔巴(藏传佛教噶举派祖师、密勒日巴之师。)所说:“仅我玛尔巴译师之坐法,总集藏地一切修法亦难以匹敌。”。“毗卢”是指毗卢遮那佛,该佛是清净色蕴的净分所显现的本尊。所以,称此七法为“毗卢七法”,是从这方面来说的。


  第八种法为“数息观”。如果心王与不善心所相应的话,要生起殊胜善心是很困难的。例如,当我们极为生气的时候,想简单地依靠念诵“为利一切母亲有情”等文来生起菩提心,那是一点儿也办下到的。因此,在心王与不善心所相应的时候,我们暂时先不忙于生起善心,而应先将心转为无记状态,然后再转为善心就容易多了。譬如,一块白布被污染时难以染色,但用水将它彻底地清洗之后,它就能被染成红、黄等各种颜色,非善非不善的无记心就像无垢的白布一样。


  那么,怎样以“数息观”将心转成无记呢?首先,摄心向内观察自己的动机,如果发现它受到贪嗔等烦恼影响的话,(我们便应专注于自己的呼吸:)用鼻孔向外缓缓地呼气,不要出声、也不要用力,心思不要散乱等,并在呼气时心想:一气已呼出。”然后用鼻孔向内吸气,心想:“气已吸进。”以此为一次,心中默数二”,这样从“二”,数到“七”、“九”、“十一”、“十五”或“二十一”等。不用数珠:心不散乱而数呼吸。因为凡夫一心不能二用,所以贪等烦恼将渐渐平息,心将转成无记状态。有人说:呼气时观自心诸烦恼成黑光相外出,吸气时观诸佛菩萨加持成白光相入内,但这种观想仅起到促进作用,我们不一定非要这样来作。


  我的大宝上师曾以譬喻来解释,为何转成无记之后,生起善心就变得容易这一问题:冬季天寒时,如果自己仅有的一个座垫被他人占用时,你再怎么声色俱厉地要他站起来,他也照样置若罔闻。反之你无需直接命令他站起来,你只需说那边有一个盛大的表演,并装作自己也要去的样子,那么他就会站起来跑出去,这样你就能马上坐回自己的原位了。同样的,如果我们的心伴有贪等不善心所时,虽然强力排除也难以奏效。但当心专注於呼吸上时:心就会上当受骗,烦恼也将随之平息,然后再生起善心便容易多了。


  如果心不与不善心所相应而容易生起善心的话,就不一定需要“数息观”,因此,称“七法或八法”的道理也就在此。


。。。。。。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5-2-25 13:42:46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後由 jio31241 於 2015-2-25 13:48 編輯

  壬一、依止奢摩他资粮

  首先应该准备修奢摩他的资粮,资粮不具足,奢摩他就修不成,《菩提道灯论》中说:

  “失坏止支分,虽励力修习,纵经数千年,不成三摩地。”

  依止者摩他资粮有六个方面:(一)住合宜处;(二)少欲;(三)知足;(四)断诸杂务;(五)戒律清净;(六)断除贪等分别。

  (一)住合宜处

  修奢摩他的地方应具足五种功德,亦即《经庄严论》中所讲的:

  “具慧修行处,善得贤善处,善地及善友,瑜伽乐资具。”

  假如我们不能很容易就获得如法的生活来源,必需跑到城镇里头去。所谓“善得”,意为如法地获得。由邪命所获得的食物,或接受罪恶之食(犯罪取得的食物),上师称之为“恶得”。因此,“善得”是指容易获得食物,又不搀杂重罪。

  所住的地方,当选先德曾经莅临加持过的,因为对初业行人来讲,是由地加持人。如果没有这样的条件,至少这一地区没有破誓者居住、也未曾发生过扰乱僧团这类事情。不要住在有野兽、强盗、凶猛非人出没的地方,而应住在有加持力的“贤善处”。如果我们自恃胆大而随便居住,很有可能会受到外来的侵害。

  如果修行的地方有非人居住,我们不能将他们赶走,而应以温和的方式调伏其相续,这很重要。

  所谓“善地”,是指不生寒病、热病,且水土合适的地方。

  我们当与见、行一致的人为友,有道是:“结伴第二阴影友”,这句话并不是说,我们只能有二个朋友、或是独居,而是指与自已同志者为友。初业行者离友独居是很危险的,法友不能少于三个,如果见行一致的话,法友众多亦无妨。不论是多是少,法友应该是能给予我们警告的眼神,而不是放荡不羁的人。

  “声为静虑之刺”,所住的地方白天应听不见人声、夜间应听不见狗吠或水声。根据我上师的说法,“乐资具”也包括对所修之法以闻思断疑、条理井然,亦即具足修法所需的灌顶、引导、法本等条件,最主要的,是要精通所修的内容。

  现在的人多半先考虑如何安排生活,然后才发现对真正要修的法所知不多,于是临时抱佛脚,去找人占卦等。我们不要如此,而应认真地将所修之法准备妥当。

  (二)少欲

  对衣食等不求好、不求多。

  (三)知足

  对获得粗劣的衣食应当知足。

  如果不能做到少欲知足,就会贪著享受,忙于攒积、照顾财物等事,而无法生起三摩地。

  (四)戒律清净

  总的来说,戒是一切功德的基础;特别来讲,息灭微细的内散乱,先要断除粗显的外散乱,如果分别粗重,内心是无法保持宁静的,所以要以戒来制约、平息身口的恶行。

  (五)断诸杂务

  如果杂务缠身,我们的时间就会花在无意义之事和谈话上面。为了生起静虑,必须做到少事少业以减轻散乱。少欲知足,就自然能做到少事少业。

  一心专修的时候,历算、医药、占卦、经忏等均属杂务而应断除。这些事不仅对我们这些初业行人,就是对大德们也极有害。(帕绷喀大师举例说,白哈尔魔为了加害布顿与喇嘛荡巴两位而供养铁笔,致使他们在生前忙于研究历算、用尽上千支铁笔而未能成就殊胜悉地。)

。。。。。。

  (六)断除贪等分别

  我们应思惟五欲过患与无常的道理来克服贪等分别。如果具足上述诸因努力修习,成就奢摩他当不迟于六个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5-2-25 13:49:54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後由 jio31241 於 2015-2-25 13:57 編輯

  壬二、正修奢摩他之理

  《辨中边论》中,说依靠“八行”来对治“五过”:

  “依止八行因,断除五过失。懈怠忘教授,沉没与掉举,不作行作行,是为五过失。”

  成办三摩地的教授,无过于弥勒诸论、《五地论》、中观派《修习次第》等大论中的所开示。因此,我们应常寻求这些教授来修。如果将这些大论当作只足用来讲说的法,而看重一些与大论不符的上师教授,或杲简短的密籍、笔记、夹注之类,宗喀巴大师在《道次第广论》奢摩他章结偈中,说这类人不不在有处求而偏在无处求,这样是找不到修行教授的。因此,忽视那些大论而随意轻信某位上师的言论和教授,即便一辈子在山洞里度过,大多数人也难免将微细沉没误为正确的修行,或是将缘心的奢摩他误为大密之道,因而堕入极危险的歧途。再怎么努力,也只是浪费自己的一生。

。。。。。。

  第一过:懈怠

  懈怠的对治有四种:认识三摩地功德之“信”;希求三摩地之“欲”;努力修三摩地之“勤”;以及努力的结果“轻安”。

  所修的对象是三摩地,而修三摩地首先遇到的障碍,是不愿意修或无法持续的懈怠过失,其正对治为“轻安”。我们目前虽然没有轻安,但应该思惟三摩地的功德而起“信”,且应思惟散乱的诸般过患:

  “虽久习念诵,及众苦行等,然心散它处,佛说无义利。”

  在成就奢摩他之后,修善行时心与所缘对象将紧密结合,由此能迅速获得悉地;共同的神通、神变等也是依奢摩他成就的;睡眠将变成三摩地;烦恼减轻;尤其是从依止善知识法直至生圆次第的一切道将快速、顺易地生起。我们应当思惟这些三摩地功德而生起认识三摩地功德的“信”。获得“信”之后,就能依次引发“欲”、“勤”与“轻安”,这四种有因果关系。

  第二过:忘失教授

  这里讲的“忘失教授”意为对所缘境失去正念,这是修三摩地时的最大障碍。

  如《中观心论》中所言:

  “意象不正行,当以正念索,缚所缘坚柱,慧钩渐调伏。”

  我们应当将心这头大象绑在所缘柱上,因此需要一种奢摩他所缘作为系心的对象。至于所缘境,缘任何一种法均可修成奢摩他。外道以石子或木块为对象,苯教徒以“阿”字为对象。修奢摩他的所缘境是意识的对象,并不是用眼睛观看来修的。有一派用眼睛观看来修奢摩他,这比外道与苯教更为糟糕。奢摩他当用意识来修、而非眼识,五世DL喇嘛等众多大德均曾驳斥用眼识的方式。

  以前有个印度人,修其它所缘境成不了“住心”,后来以牛角为所缘境修习成就,这说明用任何熟悉的对象作为所缘境来修均能成就。虽然如此,我们仍应遵循宗喀巴大师的轨矩,缘佛身修奢摩他。因为可作为积福、净障之田,所以最为殊胜。对修密宗本尊瑜伽也极有帮助,且有“随念佛”等重大功德。

。。。。。。

  有一类人感觉以无色为所缘境比较容易,所以可以用心作为对象来修。宗喀巴大师此一密意见之于《道次第略论》,后来由班禅却吉坚赞在“甘丹大印”(格鲁派的大手印传承)引导中首创修规。这一修法与他派的“观心本面”有点类似。

  我们也可以配合生起次第,缘天身来修;或是配合圆满次第,缘形如垂笔的短音“阿”字(梵文元音长阿的符号)来修。

  另有四种奢摩他所缘:周遍所缘、善巧所缘、净行所缘与净惑所缘(出自《瑜伽师地论声闻地》)。修的时候,我们应该选择自己较易生起的所缘,在未修成之前不作更改。经中所讲的四种所缘不必全修,选择一种合意的所缘,将心安住其上即可。又如吉祥圣勇所言:

  “应于一所缘,坚固其意志,若转多所缘,意马烦恼扰。”

  修的时候应安住于单一所缘,改换所缘是修不成的。譬如摩擦燧木,如果一直换燧木,火焰是永远无法引燃的。

  不仅如此,在修奢摩他时,除了吃饭、睡觉及大小便之外,其它时间都要用于修持,就像不停地摩擦燧木一样,应当持续不断地修上一年半载等。如果修一种所缘觉得烦了,便换另一种所缘,或是隔个三天便休息一阵子,这样是修不成的。

  这里所讲的“教授”是指:先将或绘或塑的佛像特征记在心里,然后在心中现起所缘境来修,或是按照上师的指示,在心中现起某种特定的所缘境来修。若能现起所缘总相粗分的一半,即得所缘境。如果它从正念境中溜走,即是第二种过失——“忘失教授”。其对治为八行中的第五行——“正念,就像手持念珠一样,应以强力正念持续“握住”所缘境。由于各人的正念有坚固与不坚固之分,所以成就奢摩他也有易有难。

  正念,如《集论》中所说:

  “云何为念?于串习事,心不忘为相,不散为业。”

  正念具有三种差别:(1)境差别:正念只缘熟悉的事物,因此,所缘境必须是以前曾经见过、并熟记在心的;(2)行相差别:不忘所缘相,使之持续现起。譬如,当我们饥饿时,会对食物记忆犹新;(3)作用差别:除所缘之外,心不流散于别的境上。

  因此,心中观想住于面前的佛像等,这是所缘,应以坚固行相保持所缘而不散乱,并且只允许这一种所缘在心中现起。

  第三过:沉掉

  在正修中以正念保持所缘境的时候,会发生第三种过失——“沉没”与“掉举”。分不清沉没、昏昧、掉举这三件事,就像对冤家仇人认识不清,所以先要加以认识。

  昏昧,是一种身心沉重、想睡觉的心理障碍。它可以是无记的,也可以是不善的;但不可能是善的。昏昧是沉没之因。

  沉没有粗、细两种。当以正念保持所缘境时,有“住分”但无“明分”,为粗沉没;所缘行相未失去、“住分”与“明分”俱存,但因行相力松弛导致“明分”无力,为细沉没。这是修止的主要障碍。所谓“无力”,是指有住分但心力变得松弛。此阶段于所缘境加强住分,将导致细沉没。明分“有力”是指心对所缘境保持紧张感。住分、明分与明分力的有无,好比拿念珠与捧茶碗时,用劲松紧的差别;或如平常对某位上师素有信心但并不强烈,间或生起不寻常的强大信心,这时候的行相要比平素来得有紧张感,明分力的有无与此类似。

  (帕绷喀大师指出,这点只能靠我们自己去体验,用语言是无法讲清楚的。)

  明分与澄分不是指境,而是指有境心是否明了或澄净。当明分未出现的时候,心似乎被障碍物所遮蔽。

  细沉没与三摩地两者都具有住分与明分,对这两者加以区分较为困难。有细沉没的人甚至可以做到停止呼吸、其心坚固达一昼夜。因此,过去有些藏人对此产生误解,提出“善缓即是善修”等赞语(《菩提道次第广论》记载:“有此邪轨是所应破,谓:若如前说策举其心无分别住,虽无少许沉没之过,掉举增上,现见不能相续久住,若低其举、缓其策,现见住心速能生起,遂谓此方便是大教授,发大音声唱言善缓即是善修。”),这反映出他们对修行关要并不理解。如果将细沉没误认为正确修行,那么,连色与无色界的果也成就不了,现世中失念(“失念”为二十随烦恼之一。《集论》中说:“何为失念?与烦恼相应之念,作散乱所依为业。”)将变得严重;由于智慧将变得不明了,所以像是特为求生畜生道而修一样。

  掉举,如《集论》中所说:

  “云何掉举?净相随转,贪分所摄,心不静相,障止为业。”

  掉举能使心流散于可爱境或贪欲境,而回忆起可爱境或贪欲境,就像白天看戏、晚上仍能清晰地回忆起戏中景象一样。

  流散与掉举是有区别的。例如、由嗔恚心所导致对仇人等不可爱境的流散,以及修止时对布施、持戒等善境的流散等,这些属于流散而非掉举。既然流散与掉举两者同为奢摩他的障碍,为何单立掉举为障碍呢?这是因为流散于善所缘境与嗔恚境的机会比较少、时间也短,而流散于贪欲境则是日夜不断。由于掉举发生的机会多,或者说较易生起,所以只提及掉举。

  因此,修奢靡他时,不论心流散于可爱境或不可爱境,或流散于布施、顶礼等善境,两者都是修止的障碍,均应加以防止。

  所缘境在心境中消失为粗掉举,例如,观修天身时完全忘记所缘等。所缘境虽未丢失,但在心的一角,分别犹如冰下之暗流涌动、准备现起可爱境相,这样的掉举为细掉举。

  虽然正知不是斩断这些违缘的正对治,但也是对治的部份。正知就像侦察敌军的人员,能够观察沉掉是否出现,所以应该依止正知,它是八行中的第六行。如果不间断地运用正知,也会对“止”造成障碍;如果根本不运用正知,则三摩地发生过失时我们也未能察觉,就像财宝被盗贼偷走却浑然不晓。因此,我们应将正知准备好,如《大印》中所说:

  “及安住正知,心动即觉了。”

  时时观察沉掉是否现起而守望之。《入行论》中说:

  “应数数观察,身心绪状态,仅此简言之,即护正知义。”

  当我们手捧一碗茶时,除了要用手拿稳,另外要注意茶水是否摇晃;同样的,我们要用正念来保持所缘境、行相要坚固,另以正知来观察沉掉是否现起,如此来观修所缘。

  正知是智慧的一种形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15-3-5 10:54:24 | 只看该作者
  第四过:不作行

  当沉没或掉举发生时,不加以对治是一种过失。此时不要放任不管,应立即运用粗、细沉掉各自相应的对治法来加以对治,亦即应当依靠八行中的第七行——作行之思。这好比侦察员发现了敌人,然后派兵将之击退。

  应该使用什么样的对治法呢?

  细沉没也就是退没,事实上,沉没或退没在梵文中是同一词的不同译名。因此,如果有明分与住分,但行相变弱、没有明分力而生起细沉没时,此时不需下座和放弃所缘,只要收紧心的行相即可。收得太紧则会生掉,所以,松紧程度要适中。薄伽梵曾以琵琶弦为例说,弦绷得太紧或太松都不行,只有松紧合适才能弹奏出悦耳的音乐。当我们感到这样作会产生掉举的时候,便应略微放松;那样作会产生沉没的时候,便应稍加收紧。这两者的界限只能由自己亲身体验来决定,若不以担任侦察员角色的正知来作观察,其界限是难以确定的。阿阇黎月官曾示现失望相,说:

  “若依精进掉举生,弃之则有退弱起,此情形中难修定,我心烦乱奈何之?”

  譬如如将敌人误认为朋友,因为难以识别,所以格外危险;沉没很容易与三摩地混淆,如果犯有这一错误,那将十分危险。因此,必须著重于加紧力道。但如果将心收紧而仍失去明分力,心变得死气沉沉或是行相不明了,此时若不设法消除,便会导致粗沉没,如《中观心论》中所说:

  “退没应宽广,修广大所缘。”

  此乃过于摄心之过,这时应当将心放开来修。

  如果这样做不能解决问题,则应放弃所缘而设法使退没的心振奋起来。此时可以思惟暇满、利大、难得,或思惟三宝功德、依止善知识功德以及菩提心功德等,使心振奋起来。也可以作意“光明相”(《声闻地》中说:“应从灯明、或大火明、或从日轮取光明相。”)与修“舍”所缘等(《瑜伽师地论》说,修六随念之一,可在心中产生光明,名为“法光”。)。如果因此心不再低沉而清醒,便应回头来继续修先前的所缘。如果以前修心不够,临时则难有成效。否则,思惟已获暇满、难得之身等,就像在脸上泼冷水一样,会产生一种欣喜感。

  如果这样作还不能解决问题,便应使用强硬的方法:先在心间观想自心成一团白光(按照《速道》的说法,其大小应如鸟蛋许。),然后口念“呸”字,同时观想光团从头顶上出去、升到高空,与虚空混为一体。根据需要重覆数次。

  如果问题依然存在,便应下座,设法消除产生沉没的因,如昏昧、睡眠、昏暗心态等。可以住在清凉处或登高远望、来回散步、用水洗脸等方法来消除。等清醒后,便应如前继续修所缘。

  细掉举是指未失去所缘境的心散乱,当收心太紧时,就会产生这个问题,所以应稍稍将行相放松。如果仍然无效而照样散乱,即生较粗的掉举,这是因为心情兴奋产生的,所以,应避免过于兴奋。太过兴奋是有害的,以前净饭王(释迦牟尼佛之父)就因为此而无法获得预流果。

  此时无需下座,如《中观心论》中所说:

  “作意无常等,息灭掉举心。”

  应当思惟死亡无常、轮回与恶趣苦等,让心减少兴奋,生起厌恶感。

  如果依然无效,则应使用强硬断除掉举的方法,这与思虑多者所修的数息观相似。呼吸时,心想“呼出”、“吸进”,并默数为一,在心里记数。刚开始的时候,可能只能数到三、四次就无法继续了,此时应从头开始。如果能够数二十一遍保持心不散乱,即达成就第一住心(名为“内住心”,详见下文。)的标准。以前耶巴地方有个大成就者,名叫彭措嘉措(圆满海),他的一个亲戚是第司桑结嘉措的侍从。在第司主仆遇难时,彭措嘉措一时无法专心修行,后来靠数息观才得以成就。

  歇息之后仍不见效,此时应当暂时下座。

  刚开始修的时候,应决意只修一小段时间,如果时间拖得太久,以后看到禅座时,心里会生厌甚至呕吐!“在还有想修之心时即应停止”,如此话所说,像与好友离别一样暂停修习,是很重要的。譬如,两人好聚好散,以后彼此见面会感到很高兴。还有一种说法是:“明则明中停,不明则不明中止”,换句话说,感到再稍加修习便有好结果时,即应停止。这样以后便还有兴趣修,并且能从上次的修法获得经验而继续修行。在所缘境不明显的时候,虽经一再改正仍消除不了,此时再硬撑下去,也劳而无功,下次将在不明显中继续修习。以前,珠却洛桑南杰传《噶当零散文集》时,当他念到“现今浊世乃调伏自相续之时,而非调伏他相续之时”处,忍不住失声痛哭,因不能继续传法而暂停,连续二天他都无法在断句处继续往下传。

  我们都希望在一开始就有稳定长久的住分,但因目前对所缘只能稍加接触而无法久住,所以应按教授所说,在一天之中划分十八座等修,每一座的时间放短,但要保证质量、没有沉掉。上座时间短而次数多,以后住分自然会来,届时再延长上座的时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地下室
 楼主| 发表于 2015-3-5 10:55:08 | 只看该作者
  第五过:作行

  在没有沉掉两者的情况下修对治也是一种过失,其对治法即八行中的第八行──不作行之平等舍。

  在获得第八住心之前,沉掉是不会消失的。得第八住心时,沉掉已息灭,那时如果再观察沉掉是否产生并勤加对治,将对住心造成妨碍。因此,此时不再勤于运用正知,可放缓运用“行舍”(三舍之一,《声闻地》中说:“云何谓舍?谓于所缘心无染污心平等性,于止观品调柔正直任运转性,及调柔心有堪能性,令心随与任运作用。”。)。虽然以前有许多大德说明放松的必要性,但这些都是针对第八住心之后心已不为沉掉所控制、需要放松正知功用的情况来说的,而不是说在未到该阶段之前,任何时候都应放松正念与所缘行相的力度。某些先人提出的“善缓即是善修”,是不明白何时该放松的界限。在这之前放松正念是一种错误,不应听从这一说法。为什么呢?因为这种作法虽然能较快地带来住分,却容易流于细沉没而远离三摩地。

  上述教授除所缘境有别之外,修法自圆满次第以下均相同。

  正修奢摩他之法

  现在讲正修奢摩他的方法。我们先要具足奢摩他的资粮,如具足功德的修行处等。然后,以毗卢七法坐在安适座垫上。

。。。。。。

  所缘境起初并不明显,也不必太花力气去修。如果头、手足等支分总相,以及大略的金色等粗略形相现起,便以正念记持住,“心不散乱、紧握行相”。这个单一的修念法中,双具断沉与断掉之法,所以是大修行者们极为珍视的无上教授。具体说来,“紧推行”可以断沉没;“心不散乱”能够断掉举。住分出现时,沉没极可能跟着来,因此,此时要提防沉没,保持明分,愈加紧握行相;明分出现时,掉举就可能产生,所以,要提防掉举而求住分。有些人装作会修行,却不明白三摩地需要具备哪些功德;三摩地应具有两种功德:住分与明分,其中住分是基础,明分是主体,而明分又是由紧握行相来修的。

  如先前所述,我们必须以正念保持所缘境不让它溜走,如果粗、细沉掉任何一种快要产生时,立即以正知觉察出来,各别以对治法加以阻绝。沉掉断了的时候,就不再用功对治,而一心安住于所缘境。此外,必须要保住极为明显而且有力的明分。

  如果按照“大印”来修,则所缘境与任持所缘境的心为同一事。就像牧童在放羊的时候,走到山里的羊与没有走失的羊都要注意;当分别生起时,观察它的体性而让它自动消失,或是以对治法断除分别,然后再缘明知之心,断除分别的方法有这两种。详细修法见之于“甘丹大印”引导,有兴趣缘心修奢摩他的人,应该去了解这些教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地基
 楼主| 发表于 2015-3-5 10:58:17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後由 jio31241 於 2015-3-5 11:01 編輯

以下内容可以参考:
禅定的方法与进阶图解
http://www.imslr.com/thread-20455-1-1.html

  壬三、依此修九住心之理

  想修定的人必须要有住心的体验,为此先要了解九住心的内容, 亦即:内住、续住、安住、近住、调伏、寂静、最寂静、专注一趣、等持这九种。

  (一)内住心

  由听闻上师所说所缘境教授的力量成办。这一阶段只能短时间安住于所缘境而无法久住,所以不能持续。此时因为观心的关系,会发现容易受到散乱影响而感到分别比以前更多,但这并非是分别变多而只是分别被认识到罢了。

  (二)续往心

  修习了一段时间之后,心住于所缘境的时间略能延长,例如,在念一圈“嘛呢”的时间内修行,可以做到心不散乱。在这一阶段,分别时有时无,可以体验到分别似乎在休憩。

  续住心由“思惟力”成办。

  在第一与第二住心阶段,沉掉众多而住分稀少,是具有四种作意中第一种作意“有励力运转”(意为花力气将心“运送”到所缘境上。)的阶段。在这两个阶段,散乱的时间要比安住的时间长。

  (三)安住心

  安住心如同在衣服上打补丁,在持续安住所缘境的基础上,当心散乱离开所缘境时,能立即了知,然后重新修补,安任于所缘境,故称“安住心”。与前两个阶段相比,这一阶段中的散乱时间较短,并能生起强有力的正念。

  (四)近住心

  这一阶段能生起强有力的正念安住于所缘境。由于从此所缘境不再丧失,所以要胜过前面三个阶段。虽然所缘境不会丧失,但有强力的沉掉,所以需要运用沉掉的对治法。

  第三与第四住心由“正念力”成办。从这里开始,正念就像成年人一样成熟了,或者说,正念力已告圆满。

  (五)调伏心

  在第四阶段,如果摄心太猛,极有可能犯细沉没。所以,当生起有力正知而作检查,并思惟三摩地的功德让心活泼起来。此阶段与前两阶段的区别在于:在此阶段,粗的沉掉已不再产生。

  (六)寂静心

  在第五阶段,如果让心过于活跃,便有生细掉举之险。一旦产生细掉举,必须生起能了知它的有力正加、视细掉举为过失而消除之。与前阶段相比,此阶段已没有生细沉没之虞。

  第五与第六住心由“正知力”成办。从这里开始,正知力已告圆满。

  (七)最寂静心

  在第七阶段,由于正念力与正知力均已圆满,沉掉难以生起,但仍必须将细沉掉视为过患,生起精进力,尽力加以断除。这阶段与前两阶段的差别在于:此处已不需过于担心会流于细沉掉。虽然此阶段已没有太多生起细沉掉的危险,但仍需生起精进设法断除之。

  (帕绷喀大师指出,在第五与第六阶段有遭沉掉伤损之虞。但在第七阶段,沉掉虽生而以精进力能遮止沉掉,沉掉不再成为重大障碍。)

  第三至第七的五个住心,虽然住定较久,但仍为沉掉等所中断。因此,这些阶段具有“有间缺运转作意”。

  (八)专注一趣

  在第八阶段,只需在座首稍加用功,便能在整座中不起任何沉掉。

  在这阶段,沉掉就像被击败的敌人,它们先是有力量,然后力量逐渐减弱,最后彻底丧失。所以,从第八住心开始,可以不再需要正知的功用。

  在此第八住心,只需稍加用功便能保持整座不受沉掉等的中断,所以是具有“无间缺运转作意”的阶段。

  第七与第八住心由“精进力”成办。

  (九)等持

  此阶段具有“无功用运转作意”。由于第八阶段不断地练习,此时不加功用而自然地成就。所以,此时不需丝毫努力,如同熟记功课者的念诵一样,能够全然进入三摩地中。此为欲界心一境性近似奢摩他。

  第九住心是“串习力”成办。

  上述九住心中,第一阶段有认识分别的体验;第二阶段有分别在休息的体验;第三阶段有分别变困乏的体验。简言之,第一与第二住心有安住久暂之分;第二与第三住心有散乱久暂之别;第三与第四住心有所缘境是否丧失之异;第四与第五住心有粗沉没是否生起之分;第五与第六住心有需不需要提防细沉没之别,不仅如此,第六住心中的细掉举要比第五住心中的少;第六与第七住心有需不需要特意戒备细掉举之分;第七与第八住心有有无沉掉之别;第八与第九住心有需不需功用之异。

  在第七阶段,只需断除沉掉而不需担心会流于沉掉,这就像与敌人打仗时,当敌人的力量已被削弱,就不需再特别提防,只要稍加阻止即可。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地壳
发表于 2015-3-13 23:36:26 | 只看该作者
有好多看不懂....

点评

不用勉强自己一次就全部明白,先有个印象,以后经历和体验多了会逐渐了解。  发表于 2015-3-15 15:44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地幔
 楼主| 发表于 2015-3-15 15:45:10 | 只看该作者
。。。。。。

  壬四、由六力成办之理

  第一住心由“听闻力”成办;第二住心由“思惟力”成办;第三住心由“正念力”成办;第五、第六住心由“正知力”成办;第七、第八住心由“精进力”成办,第九住心由“串习力”成办。详细情况已在前面九住心时介绍过了。

  壬五、彼中具四种作意之理

  第一、第二住心为“有励力运转作意”;中间五住心为“有间缺运转作意”;第八住心为“无间缺运转作意”;第九住心为“无功用运转作意”。四种作意分别立名的原因是:第一与第二阶段,沉掉很多而入定时间极短,还谈不上三摩地是否中断的问题,是须特意提起正念、正知的时候,故而立名为“有励力运转作意”。中间五个阶段并非不需提起正念、正知,但入定时间已逐渐延长,而且时常被沉掉中断,故而立名为“有间缺运转作意”。第八阶段只需在座首稍加用功,整座就不会被沉掉中断,故而立名为“无间缺运转作意”。第九阶段能不费力地安住于所缘境,故而立名为“无功用运转作意”。四种作意分别以其特色立名。

  壬六、由此生起正奢摩他之理

  获得第九住心之后,若能远离细微沉掉,不费力地长久入定,即能得近似奢摩他,但仍非正奢摩他。为了获得正奢摩他,必须进一步修习直到获得殊胜身心轻安之乐。

  两种轻安中,心轻安先生起;两种乐中,则身轻安之乐先生起。当身粗重风息灭时,会产生一种乐感,头顶内部似乎沉甸甸的,类似刚剃完头用温热的手抚摸。紧接着,属于烦恼品、于善事不能随欲而行的粗重消失,生起心轻安。此心轻安使一种能带来身轻安的风遍布全身,因而远离身粗重,生起对善事不再迟疑、随欲而行、轻快如棉的身轻安,由此生起以极悦意触为体性的身轻安的巨大乐感。此时,自身等其它景象均不现起,似了都已融入所缘境中,生起心轻安的巨大乐感,心中欢喜踊跃,似乎不能将所缘境把持住。稍后,觉得心轻安的踊跃性减退,乐感也逐渐减轻,在这当中,获得与坚固安住所缘境三摩地相顺的不动轻安。与此同时,获得属于第一静虑近分无不堪能奢摩他。因为这是获得出世间众多证悟不可或缺之道,故称“无不堪能”。

  之后再修习其后诸近分(指初禅近分中,除理奢摩他之外其他六种作意,依序为了相、胜解、远离、摄乐、观察、加行究竟。),而后再修习静虑与无色八定亦能成就,但因为意义不大,所以不必去修。外道们能断除“无所有处”以下所有烦恼现行,得“有顶心”,误以为已得解脱,但仅凭“有顶心”还是不能解脱轮回。《赞应赞》中说:

  “未入佛正法,盲痴诸有情,纵上至有顶,仍受三界苦。”

  经(《三摩地王经》)中说:

  “世人虽修三摩地,然彼不能坏我想,其后仍为烦恼扰,如增上行(释迦佛悟道前从此外道学习禅定)修此定。”

  “增上行”外道多年入“有顶定”,出定后发现自己的头发被老鼠咬烂而发怒,结果定力退失并堕入恶趣。

  奢摩他的成就能带来许多好处:内心将变得极为清明,甚至墙壁等的极微尘的数量都能数得清楚;外界色等五境的五相、三毒的三相,加上男女二相共为十相,看到这十相中的任何一相,都能忆念起它们的过患而生厌恶;少有烦恼生起,纵然生起,力量也极微弱;由于住分深厚,甚至睡眠也将与三摩地融为一体,如此等等。

  现今有些自以为是的人企图不依靠大论,单凭一、两篇简短易解的文章,就想理解大印、大圆满等见地,却连大论中所说的真正的共同奢摩他也成就不了。再者,《大印根本文》中所说的“观心本面”修法,仅是对世俗名言心的体认。那些自认为修行很好的人,实际是将铜块当作金子来修,除落入邪道歧途之外,不会有其他成果。

  将沉没的累积误认为是修行,这样的修习非但不会带我们到上二界,反而像是刻苦修畜生因。萨迦班智达曾说:

  “愚者修大印,多成畜生因,或堕声闻灭,或生无色界。”

  没有任何“三主要道”的基础,观察心以无色无形为体性,在所谓“前者不断、后者不迎”之中体认心性,这种自以为是的修法只是无意义地浪费一生,无法获得任何修道的进步。反之,如果有菩提心、出离心、正见与皈依的基础,所修的法即分别成为大乘法、解脱法与佛法,应该修习这样的无谬之道。否则,纵有心性明空无执等证悟,也绝不能破除我执,最上者不过是得到“增上行”外道之类的结果,十分危险。必须避免将劣道误认为妙法,懂得如何分辨清净道与相似道。

  辛二、学习智慧体性毗钵舍那之理

。。。。。。

  成就坚固奢摩他之后,不要去修只能暂伏烦恼现行的世间道粗静行相毗钵舍那(观下地粗相,上地静相),大为我们所追求的主要目标是解脱,所以应当生起能断轮回根本、观察无我义的出世间毗钵舍那。若能生起出世毗钵舍那,纵然没有修上二界根本定(色界四静虑与无色界四无色定,均分近分定与根本定两个阶段,近分定系根本定的加行),也能逐渐消除三有过患,《赞应赞》中说:

  “若随佛教行,纵未得本定,魔眼虽监视,亦能断三有。”

  为此,必须抉择甚深空性之义,否则无法获得解脱,其它的菩萨行也会染上执相的错误。譬如如翅膀残缺的鸟无法飞翔,单有方便或智慧也无法前往佛地,因此,必须双学方便菩提心与智慧空性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核
发表于 2015-3-16 22:12:44 | 只看该作者
-很赞的样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
发表于 2015-3-16 22:14:33 | 只看该作者
-长知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註冊

本版积分规则

Copyright © 2004-2018 Imslr.com
Powered by Discuz! ( 粤ICP备16075051号-2 )
ShenZhenShi ZhiYin Technology Co., Ltd. 聯繫我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