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文章
咨询
课程
论坛
本版
帖子
相册
用户
註冊 · 登陸
帐号
自动登录
找回密码
密码
登录
註冊
Aeons隱知_神秘學網站(指引社)
»
論壇
›
愛麗絲茶會
›
新手討論區
›
转帖:历史唯物论下宗教能否信仰
返回列表
查看:
1204
|
回复:
0
转帖:历史唯物论下宗教能否信仰
[复制链接]
风起
风起
当前离线
积分
6926
狗仔卡
电梯直达
楼主
发表于 2008-8-13 10:43:46
|
只看该作者
|
倒序浏览
|
阅读模式
当下中国人信仰的缺失,毫无疑问是个很现实的问题。信仰的缺失最终将导致价值观的扭曲,甚至人性的扭曲。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应该怎样看待与处理宗教信仰的问题呢?
国学大师季羡林的《佛教十五题》中有这样一个明确的提示:对宗教研究的越深,就越不能信仰。
的确,大师对佛教从历史唯物主义角度进行了深刻的探索与研究,呈现给我们一个货真价实的、没有任何迷雾笼罩的佛教。在意识范畴内,释迦牟尼也不过是个唯心领域的厉害角色而已,并不像神话中那样拥有无限神通。
释迦牟尼是怎么顿悟成佛的呢?原来并不是靠苦行修来的。他依旧是个人,吃穿住行拉撒睡,一样少不了,只不过人家在菩提树下冥思苦想了好长一段时间后,把人生、生命等重大命题给想明白了。要说他也没想明白,只是有了自己的一套理论而已,这套理论就是佛教后来所有教义与律例的总根源,即十二因缘:无明、行、识、名色、六入、触、受、爱、取、有、生、老死。
这十二因缘其实就是释迦牟尼总结的人类本身一切意识与行为的产生的缘由,以及人类这些意识、行为与外界事物的关系。
那么,就是这样一个唯心的逻辑,为什么能使佛教发展成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呢?其实原因很简单,一是符合了当时印度<敏感詞>上一些人民的心理需求,二是得力于释迦牟尼本人的宣传。当我们从佛教经典中剥去佛祖的光环时,就会发现释迦牟尼是个很聪明的人,为了扩展他的教派,吸收更多的人加入佛教,一方面结好国王,在<敏感詞>上取得认同并扩大影响力;一方面大力联络商人,在经济上取得资助,以扩大他和弟子的活动范围。在这两方面,释迦牟尼其实都表现的很世故,体现了他交际手段的圆熟。
“杀父母、杀阿罗汉、破僧、恶心出佛身血”在佛教被看做是罪大恶极,但阿阇世王弑父自立,释迦牟尼为了争取这个国王,竟然宽大处理,可见用心良苦。此外,释迦牟尼结识淫女庵摩罗,因为她很有钱,在朝廷上很有关系,并送给他一座花园。这些,都说明释迦牟尼为了推动他的教派的发展,是很有一套手段的。(《佛教十五题》之第二题《论释迦牟尼》)
季羡林还提出,佛教在产生之初有过两条路线的斗争,即是提婆达多破僧事件,历来的佛教经文及学术作品中,都对这个事件没有什么高明的见解,无非说提婆达多想谋害释迦牟尼,想篡夺僧伽的领导权而已。而大师则从佛教产生的历史根源及释迦牟尼与提婆达多二人的思想异同上分析,认为这是佛教初期两条路线的斗争。说白了,就像两个政党的斗争一样。只不过,最后提婆达多失败了,所以就成了反面人物。
另外,书中还从佛教语言问题、“佛”字的来由问题、经文的翻译问题等语言学方面,全面分析了佛教向东方向中国传播的过程,及带来的思想文化上的影响。
那么,佛教既然是这样的一个意识领域的组织,只不过随着时代发展,被其弟子描绘的越来越神奇,那我们还能否信仰呢。
就像大师所说“研究越深入,则信仰越淡薄”。因为从历史唯物论的角度分析过后,的确发现它不能信仰了。
但是,我觉得,当剥去佛教这些神乎其神的传说以及繁杂的律例后,其教义中只就思想上的某些点来说,有些还是能够产生一定的积极意义的。
比如说,行善积德,我们可以作为一个行为准则,但我们不一定非要相信积德后有所谓的美好的来生。比如说,我们可以在不得意的时候,用佛的眼光看淡世俗,淡薄名利,寻得一个心灵的栖所。比如说,我们可以在心烦气躁的时候,像佛弟子一样,哪怕是暂时忘却那些烦恼,给自己一片清净。比如说,当我们奋斗时,也可以从佛教那里获得一点精神的鼓舞,祈求那个佛祖的保佑,保佑我们成功,但我们学唯物论的,只把它留在精神层面上而已,做事过程中照样该努力还得努力。
其实,当我们客观的看待佛教时,一样能把它作为一种信仰。只不过,这种信仰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信仰,而是一种心灵与精神上的寄托。我们这个时候的“拜佛”,不是物质上的祈求获得钱财、名利等等,而是给自己找寻一个意识领域的归宿,即心灵与精神上的寄托。
有了这种精神寄托,或许,我们的人生会变的很有“根”,而不像“浮萍”;会很有方向,而不会在这个物质横流的<敏感詞>迷失自己;会很有价值,而不会忘记自己忙碌一世,其终极意义是什么。
邪教毒害、盲目拜金、空虚自杀、世故冷漠、变态行为,众多不良的<敏感詞>现象,昭示着人们精神领域的空虚。没有信仰导致的精神空虚、人性扭曲是非常可怕的。
没有一种精神的寄托,空虚时,我们会更加失落;失落时,我们将更加无助;无助时,我们会更加绝望;绝望时,我们便失去了生命的价值与意义。
季羡林大师给了我们一个更加客观与真实的佛教,我们可以不必像佛家弟子那样笃信它的教义,终身苦行。但我们可以像佛本身那样,思考生命与人生的价值和意义,然后为自己寻找一个心灵的净地。
收藏
0
分享
淘帖
0
支持
0
反對
0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提升卡
沉默卡
喧囂卡
变色卡
搶沙發
返回列表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註冊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回复
Copyright © 2004-2018
Imslr.com
Powered by
Discuz!
(
粤ICP备16075051号-2
)
ShenZhenShi ZhiYin Technology Co., Ltd.
聯繫我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