颠倒想我们也叫作妄想。《楞严经》的观念,它第一个要你“分别真妄”,就是我们这一念心,你要随时知道你现在是安住在妄想,还是安住在真心。怎么知道是真心还是妄想呢?《楞严经》给出一个判断的方法,说是这个颠倒想,“想”是没有错,人是应该有思想,但问题不能够落入颠倒。 就是当我们的心跟外境接触的时候,会产生一个感受,而我们的想法是跟着外在的感受而走——跟着感觉走的时候,这个就是颠倒想,因为这个就会引生烦恼。 举个例子。比如说,我们到厨房去吃苦瓜。我们的舌头跟苦瓜接触的时候,有一个苦的感受,由这个“受”,我们就产生一个想法:这个苦瓜不好吃。这个就是颠倒想。我们今天去吃蜂蜜,我们的心跟蜂蜜接触的时候会产生一个感受——一个甜蜜的感受,我们说这个蜂蜜很好吃。这个也是颠倒想。也就是说,当你的想法是由感受来牵动的,这个就是颠倒想。 那什么是真实的想,真心出来的呢?比如说:诶,我要利益无量无边的众生!这个想法是从你内在对于道理的思惟而产生的,是从内心生起的,这个就是真实的想。所以我们判断什么是颠倒想,什么是真实的想,你先要找到它的根源是从哪里来的。只要你这个想法是从外面来的,统统是妄想,统统是痛苦的根源,这个都是你要破的。 ~~~ 净界法师 |
正念真如当中,古德分成三个阶段:第一个、不迷,第二个、不取,第三个、不动,就是戒定慧。这个地方有两个方法,我们改变我们的心态,第一个,利根人,善根特别强的人,直接用智慧观照。你妄想起来的时候,第一个、觉察,第二个、告诉你自己,这个是一个虚妄的假相,事情不是这样子的。你如果想要进步,我提醒大家,面对自己的想法,先多用否定的句子,不要太相信自己。一个人要先否定自己,大死一番,你才能彻底改变。如果一个人对自己的想法经常用肯定的,你就很糟糕,你就跟着妄想走。 所以在整个回光返照当中,第一个,不迷,就是观照力,正念真如。你要观想你自己本来没有这个想象,那都是我自己想象出来的,事情不是这个样子的。所以,刚开始多用否定的口气来面对你的想象,慢慢你就跟它脱离了。因为妄想要的是你的肯定嘛,你一肯定,它就很喜欢。 所以,首先你要能够用观照的力量来调伏妄想。不取,这个不取就是持咒,本经来说,理观下一个就是持咒。不动,就是持戒,四种清净明诲。利根人先从智慧下手,直接观照——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何其自性本自清净,何其自性本自具足——妄想就脱落了,利根人。 那我们不是利根人,怎么办呢? 先从不动下手,不要动。一般修《楞严经》的人有一个特点——反应不要太快。越重要的事情,当然小事情,比如说我要喝一杯开水,那就去喝呗,对不对?越重要的事情,越不要那么容易反应,因为你的感觉跟妄想会误导你。妄想有一个天敌,因为它没有实体,时间是它最大的敌人,因为它是生灭性的。 什么叫妄想?因为你的根、尘碰撞的时候,根境碰撞就把妄想创造出来。它是根境的因缘和合,虚妄有生,它是没有实体的。没有实体的东西最怕什么?最怕你等待,因为你一等待,它就糟糕了,它就消灭掉。因为你的外境不断地变,你的六根也不断地变,所以它产生的妄想也不断地变。 所以,一般来说,我现在产生一个想法,这个想法是如理思惟、从真如的菩提心显现出来的,还是从我的妄想显现出来的,怎么判断?先不动。不动的时候,这个如果是真实的智慧,真金不怕火炼,时间不会改变,过去、现在、未来。如果时间过去了,这个会消失掉,这个就是妄想。妄想经不起时间的考验。我们现在很多的学问都告诉我们注重效率、知道马上去做,其实这个是违背《楞严经》的思想。越是重要的事情,越是面临生命的抉择、到底该不该做的时候,慢一点。 ~~~ 净界法师 |
一念心性本来具足,但是要靠因缘来成就。有人问蕅益大师说:大师!你老人家开悟了(蕅益大师二十五岁开悟,他自己都承认了)。开悟以后你老人家是怎么想的?开悟以后,你知道一念心性本来清净本来具足,你怎么想?蕅益大师讲四个字,叫做“炽然修福”。你想不到吧?他不是说你既然本来具足就等着,他不是。 一个开悟的人,那叫一个主动积极。他知道本自具足,但是要假借因缘来开显。所以天台宗叫做什么?叫做“性具缘成”。一念心性本来具足,但是要靠因缘来成就。 有些人说,那我开悟了以后,我怎么就不想炽然修福呢?有些人开悟以后说,我什么都不想做呀!那表示你没真开悟,你可能有点偏空了。就是说,你那个开悟,不是诸法实相的开悟。这个地方就是判断。 一个人回归到一念清净心的时候,你知道你有自家珍宝的时候,你会主动积极地、想尽一切的因缘把它开显出来。这个是真的开悟。所以,佛陀成就了甚深微妙法、成就一念心性以后,他是以什么样的力量来开显本具的功德? 你看甚深微妙法是“难见难可了”,一念心性是觅之了不可得;但是他又能够用无量劫的时间来称性起修,上求佛道、下化众生,来把这个功德开显出来。这个是真正的开悟。 ~~ 净界法师《妙法莲华经讲记》 |
说有一类众生,他本身宿世的善根栽培减少,这个人善根少是什么意思啊?诸位知道什么叫善根少?如果你学佛法,你经常不看经典,只喜欢做慈善事业,只喜欢拜佛,你就变成善根少,你变成钝根菩萨!就是你的智慧--判断力很薄弱。我们所有的智慧来源,只有从经典上--闻、思、修,佛法的智慧,没有一个是可以从生命中去得来的,没有! 我们生命经验得来的东西,百分之九十九全部是错的,因为你的生命经验都是从感受来嘛,感受的刺激,产生想象,想象以后,产生执着,你怎么可能产生智慧呢?如果你生命经验可以产生智慧,佛陀不要出世了,我们也不可能一次一次在生命当中转,转这么久还转不出去。 你看经典,佛陀的智慧都是跟我们思考模式相反的,表示我们的生命给我们的经验的讯息,百分之九十九都是错的,大部分都是错的。所以我们必须要看经典,才知道什么是生命的真相。 所以善根微小,就是这个人,他有两种情况:第一个不喜欢读经典;第二个读了以后,也不想思惟。这个人他怎么办呢?他没有智慧引导,只好跟着感觉走了,是吧? 〈诶,我感觉很好,我看到这个衣服很漂亮,就去买了,因为为什么?因为感觉好〉完全由感觉来主导你呀,这个人叫「善根减少」。 ~~~ 净界法师 |
蕅益大师:最要二种,一发菩提心,二炽然作福 今于缘了二因,拈出最要二种,为出生死方便。一发菩提心,受菩萨戒。二炽然作福,于正因拈出最实一事,为归趋之方。所谓净土,以二要行,趋一实地,随观行浅深,任运净于四土。至三惑尽,二死亡,则究竟寂光上上品也。 摘自:嘉兴藏第 36 册 No. B348《灵峰蕅益大师宗论·卷第·示彭双泉) |
诸位看《菩萨戒》里面,佛陀是很严重的警告初心菩萨:你没有通达诸法实相,你不可以学外道法门,因为你先入为主。 一个人邪知邪见,那就糟糕,你永远没办法回头了,没有人可以导正你。 你有过失,你还会产生自觉,一个正知正见的人,最可贵的就是他自我反省,他随着他生命的成长,他不断的自我反省,自觉就会产生自审、然后自调。 一个人邪知邪见,他自我反省的功能丧失了,你看这个糟不糟糕!变成外道种性了。 ~~ 净界法师 |
念佛的目的是要到西方极乐世界成佛,成佛的目的是要度众生,度众生不能离开众生,还得回来。释迦牟尼佛是尘点劫以前早已实成的古佛,他没有安住在常寂光享福,而是不断地来到这个五浊恶世、火宅里面度众生,《梵网经》说他已来娑婆世界八千返了。 补充内容 (2024-11-8 13:21): 大安法师法语 |
净土宗是大乘法门,除了让自己得好处,也要让别人得好处。所以,往生极乐不是去享受,而是去认识佛法,然后要发愿,证道后再回来度众生,此即“乘愿再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