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eons隱知_神秘學網站(指引社)

61
 楼主| 发表于 2007-11-24 22:27:26 | 只看该作者
 还有,觉囊派是从唯识发展起来成为一派自称为大中观派。他们和唯识不同之处是唯识承认外境是无,内心实有。觉囊认为否认外境可以破小乘微尘无分的实有论,立识有作为万法所依之根,可以破中观的一切皆空论。但“识”亦是世俗心,世俗假有无实,是自空,执世俗有实属常见。又说一般中观立缘起假名,无自性是毕竟空则全无所依之根,执胜义空,属断见。他们认为世俗空后必有所依之总根,此根则最初法界,本元光明之如来藏为胜义有,此根不可能断。“世俗空可以除常见,胜义有可以除断见”故无论中观唯识皆未能离断常二边,本派才是远离二边之了义大中观,作为本派的不共之特点。

  《土观宗派源流》代表应成派批判觉囊派“如来藏遍一切情器,恒常坚固”(该书119页)说这同外道梵声论(94)的梵我相似。其实觉囊所说如来藏光明觉性,重在证悟自心本性,并非求证外道之神我(95)。如来藏虽为万法所依托处,但它是无为法,并不安排主宰世间一切万有,不同于梵神。该书又说觉囊说解脱世俗自空唯余胜义,为神我独存,类似外道数论派(96)(该书119页)。详细研究起来数论所说之神我系一种未离业识之世俗我相,这样的精神实体,如何能与解脱了的无我的真如本性相比。而且觉囊派说的解脱是“断去业烦恼不令新生,旧有者皆令其从速现行,如此三界轮回之苦尽后觉性无垢清净,此则名为解脱”(《讲解甘露》383页)。似乎与土观所说神我独存并不相同。

  觉囊派在建立宗见理论上,似有偏颇之处,故引起非议,但他们说胜义有也非全属理论,而是通过实践证验的。宇宙内包罗有色心二法(精神和物质),二法必有一个最高的依托处,色心万法,生灭变化无常,此依托处必是真常不变的。说依托处是什么?觉囊派属心宗,必然认定是心,此心指真心。他们的《时轮》内、外、密三世界(97),都包含在密世界的心中,这心就是清净的如来藏。因此如来藏成为了万有的本体了。认为有个本体即等同于梵论的外道,觉囊派对世俗一切法承认是缘起,不承认有什么创世主,如来藏的提法或者与梵论派相似,相似不等于即是。不能就某一部份相似就指为是什么,那么小乘同于胜论(98),唯识与密宗同于数论,中观应成派同于遍入天派(99),中观自续派同于自在天派(100)(《他空论》159页)。

  如来藏万有所依,万有是缘起所生,没有主宰者,如来藏不是生万有,更不是什么精神实体,这样认为就是外道的“梵论”?

  他们说有真常本性胜义有,即指为是外道之梵我,那么内地的天台,华严,禅宗均为心宗(101),共同承认有真常本性,岂不都成了梵我论的外道了么。

  藏传佛教觉囊派的注释

  (1)衮邦: 衮邦意为舍弃一切世务之人,是敬称。加在本名前。

  (2)衮钦: 衮钦意为一切智,系佛的尊号,此作对人的敬称。

  (3)六支瑜伽:为《时轮金刚》的圆满次第六种修法,详见本文。时轮金刚为密乘无上瑜伽部的本尊之一。

  (4)大中观:这是觉囊派的分法。把中观派分为一般中观和大中观,一般中观只谈世俗胜义皆空的自空论,大中观谈世俗空,胜义有的他空论。

  (5)裕摩: 地名在后藏乌郁境内。

  (6)瑜伽行者: 修行人。

  (7)卓敦: 卓<敏感詞>阿里的地名,敦意为法师,卓地法师。

  (8)要门: 要诀窍门,简短者可译为口诀,若属秘密教授可译要门。

  (9)密集: 密乘无上瑜伽本尊之一。

  (10)乌郁: 后藏一地区名,现为南木林县一个区。

  (11)空色天身:空色,是无而明现之色相,非一般粗漏色尘而是佛果地之最胜妙色,天身即佛菩萨的身相,空色有时指光明。称空色光明。

  (12)相好庄严: 佛具有三十二相,八十随好作为庄严。

  (13)如来藏: 指清净,光明,妙觉,大乐之心,为佛与众生本具之心性。详见本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2
 楼主| 发表于 2007-11-24 22:27:46 | 只看该作者
(14)胜义有之他空见:胜义有,指最真实的一种存在,他空见,指<敏感詞>一切皆空此真实存在则不空,详见本文。

  (15)中观理聚六论:《中观》、《回诤论》、《七十空性论》、《六十正理论、》《精研磨论》、《宝曼论》等六论,为龙树菩萨所作。

  (16)三摩地功德: 三摩地梵语,入定的意思。

  (17)那若六法: 为噶举派那若巴所传无上瑜伽圆满次第中之六种修法:拙火、幻身、光明、梦境、迁识和中阴。

  (18)瑜伽自在: 即对瑜伽法已全部掌握了。

  (19)绛莎: 地名,在后藏。

  (20)风息自在: 可以打通脉轮,气心自在促成开悟,且能出现神通。

  (21)拉堆绛土酋:拉堆绛即今日<敏感詞>日喀则专区的定日县,元设有万户,由当地土酋任之,子孙世裔,成为该地区之首领。

  (22)绛森: 译言菩萨,此作对人之敬称。

  (23)萨迦豪门: 萨迦政权统治全藏时,绛多,云尊二人均曾担任万户长的大官职务。

  (24)克准: 克指博通教理,准指戒行谨严,这是对人的一种敬称。

  (25)笃补: <敏感詞>阿里的一个地方名。

  (26)显教四大论: 中观、量论、律论和俱舍等四大部。

  (27)辩场: 汇集僧众进行经论辩论的场所。

  (28)命勤:用呼吸强力控制生命气息的一种密法。

  (29)博东:在后藏彭措林至夏格丁之间的热曲河谷内。

  (30)班钦:班,班智达,印语,博学意,钦,钦布为大,即大博学者,是一种敬称。

  (31)绛巴大元国师:绛,指拉堆绛,元时曾设万户,其族人中可能有受过元朝敕封为国师的封号。

  (32)堪钦:堪即堪布,为寺庙的一种职称名,钦即大,大堪布亦为敬称。

  (33)噶玛·丹炯旺布:公元十七世纪的后藏曾经出现过一个地方政权,称为噶玛政权。他是这个政权的头首,历史上又称为藏巴汗。

  (34)第巴·仁邦巴:公元十四世纪时<敏感詞>地方政权首领帕木主巴时之寨官,元曾封为行都指挥司,子孙世袭,遂成为当地之头首,习称第巴。

  (35)宁玛派的大圆满:是本派密法中的最高法名,是明心见性的法门,大圆满的思想是指自心本性,具有空明二分,宇宙万法莫不包罗在此空,明之中,无欠无缺,故名大圆满。

  (36)噶举派大手印:也是噶举派的无上大法,有离戏大手印和乐空大手印之分。大手印即指自心本性实相,即是空、明,悟了空明见性成佛,故又名空明大手印,或实相大手印。乐空大印是通过方便引生空乐俱生智而现证成佛的法门。

  (37)明空本性:本性即本有的觉性,承认此性有明空二分,本来即有,故属于胜义有类。

  (38)应成派:印度中观派中一个支派,承认胜义世俗万法皆空,唯有名言。不自立宗,唯随敌所许而指其过,常用“应成某过”一词以破对方,故名应成。

  (39)三转***:此指释迦牟尼说法四十九年总结起来大约可分为三个大时期。

  (40)了义:对不了义称为了义。了义即直指究竟而说,不了义即从权达便而说。

  (41)真如法性:性无虚妄曰真,常住不改曰如,此性即众生之本性,亦即佛性。

  (42)胜义有:胜义对世俗言,胜义意为真实义,从究竟真实的角度来看,诸法是有本性的。唯识派所说之胜义有为“识”,觉囊派所说之胜义有为“觉明”之本性。

  (43)瑜伽行派:瑜伽,相应义,谓若求与理相应,则必须通过观修,故瑜伽派即观修之派。通常指的是唯识派。此派承认万法皆为识变,只有内识而无外境,执识是胜义实有。

  (44)自觉智:自心内证之智,即觉性,或称不二智。

  (45)唯觉明:承认万法皆为假有,唯有觉明(觉性)真实。

  (46)身智:身指佛的法、报、化三身,或加体性身为四身,智指佛的大园境智,平等性智,妙观察智,成所作智,法界体性智,五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3
 楼主| 发表于 2007-11-24 22:28:27 | 只看该作者
(47)法界:为万法之界,没有一法不属于法界,从法界中出,又还归法界,无始以来即为诸法依托处。或称诸法之根,或名法身。

  (48)阿赖耶识:唯识所说之第八识,译名藏识,此识能含藏一切根、身、器、界、种子,习气,为染净诸法之依托处。

  (49)有为、无为、:有为,有造作,因缘生法,有生、住、异,灭等相;无为则无造作,非因缘生法,无生、住、异、灭等相。

  (50)二执,戏论:二执即执有能取之心和所取之境;戏论,空言,执边执相则为戏论,实相本不可言说,说有,说无均为边执,执断、常,有,无,

  (51)宗见:宗派的见解和理论。

  (52)本具:本来固有。

  (53)二取有相之法:二取即二执,执有心和境,或精神和物质的两种执着;有相,指有造作,虚假不实之相。

  (54)雍仲:意为坚固,象征永恒不变之实相。

  (55)慈氏后四论:《经庄严论》、《辩法性论》、《辩中边论》和《宝性论》。

  (56)三无性:偏计相无自性,依他生无自性,元成胜义无自性。

  (57)真空妙有:空非空无有物,谓之真空,有非自性实有,谓之妙有。

  (58)无遮:否定有其存在,即根本否定主题本身是有。

  (59)元成:即非由造作而任运成就之事物。

  (60)二边:两个极端,如真俗,色心,空有,断常等等。

  (61)二谛双融:即把两个极端结合或消融成为一味。

  (62)情器:情,指有情,众生,器,指器世界即山河大地国土房舍。

  (63)分位:即暂时处于某个阶段。

  (64)无智无德:智,指佛的如所有智和尽所有智,德,指佛的十力四无畏等无边功德。

  (65)顽空,断空:顽空即冥顽如木石,或空无一物之空:断空即因果之相续断灭成空。

  (66)续部:指密乘的经典。

  (67)决择:判断,肯定。

  (68)人法二种无我:执五蕴四大之假合为我,为人我执;执客观事物因缘假名为法,为法我执。

  (69)二空智:即证人法二皆无我之智慧。

  (70)风脉修法:风脉为人身本具,可以修练调整转染成净,此为密乘园满次第之修法。各依本尊不同,方便则有其多种。

  (71)空明双运,乐空双运:此为密乘最高证境。空明双运,即空之时即明,乐空双运,即乐之时即空,空明,乐空同时生起。

  (72)赫鲁迦:忿怒神总名。

  (73)五大:即地、水、火、风、空构成物质世界之五大元。

  (74)种子:指佛心间咒字。

  (75)印契:指佛菩萨手中所执法器,作为即事表理之象征。

  (76)胜义三宝:非世俗之三宝,佛如虚空,法为清净光明,僧为自觉智,皆为自性三宝。

  (77)百部天尊:《密集》说佛之五蕴,六处、四大、五境等中有本尊共有百尊。

  (78)轮回涅 无别见:即现空双运真俗不二之见。

  (79)佛慢:观自身为天身时不自认是凡夫俗子、而应当有敢于承当我即是佛的气概。

  (80)有相瑜伽:指观修有形相之本尊坛城等,反之,无相瑜伽则收有相成空,观空性。

  (81)整持随灭:此为园满次第中之修法。整持即将所观天身等在光明中清净,随灭即收摄归空。

  (82)空色大手印:为殊胜之妙相,大多指本尊双身相。

  (83)乐空双运:本性体是空,用是乐,使二者结合,故名双运。

  (84)燃滴:由脐轮火燃融化菩提,下滴生四喜智。

  (85)俱生喜乐智:自然具有之大乐智慧。

  (86)实相:此处实相指真如不变随缘二相实相。

  (87)三种远离:园满次第中之三远离,一、身远离,身想成天身,离凡庸耽着;二、语远离,金刚诵,摄风归脉;三、意远离,心缘光明等。

  (88)上下门:指口及肛门。

  (89)不坏明点:众生轮回六道,此死彼生,则以此不坏明点负荷业力去投生转世,业力净后,以之成佛,亦是此明点,它永不坏灭,故名不坏明点。

  (90)四喜:喜,极喜,殊喜,俱生喜。

  (91)相用:真心体,相,用三个方面,体空寂,相,光明,用,化现。佛的德能,噶举宁玛不承认是本具,而说是真心的相,用所化。觉囊派承认是佛本具。

  (92)从色法:色指客观物质,一切种智指佛,从物质到最高精神的佛均是假名安立,无一实有。

  (93)二种资粮:智慧资粮和福德资粮,即修慧培福作为趋往佛道中之资具。

  (94)梵声论:古印度哲学流派之一。认为“梵”是至高无上,遍一切宇宙,万有皆是梵声之变易,梵声之自性。

  (95)神我:神我与自性结合即精神与物质结合构成为众生,神我脱离自性,神我解脱可见神我也只是一种精神实体,未解脱轮回苦之根之业及烦恼。

  (96)数论派:古印度哲学流派之一。此派把宇宙万有概括为二十五谛.说其数决定,故名为数论派。

  (97)内、外、密三世界:外世界即天地日月,内世界即风脉明点,密世界即自心本性之如来藏。

  (98)胜论:古印度哲学流派之一,用六句来概括宇宙万有,是多元论。

  (99)遍入天派:遍入天为婆罗门教所奉之神祗,说轮回有边,修观天咒瓶息则可解脱。

  (100)自在天派:自在天为印度婆罗门教所奉之神祗,或称涂灰外道,修苦行者。

  (101)心宗:以心为宗,承认内心实有,注重见性悟心的法门皆属心宗。

  参考书目

  《了义海论》——《究竟不共教授山法了义海论》笃补巴·喜饶贤赞著。

  《他空庄严》——《他空中观庄严论》多罗那他著

  《他空精义》——《他空见精义》多罗那他著

  《中观决定论》——《大广胜乘大中观决定论》多罗那他著

  《讲解甘露》——《入佛教次第三士教授讲解甘露》多罗那他著

  《修心讲义》——《大乘修心七义讲文》多罗那他著

  《教法源流史》——《吉祥觉囊派教法源流显明佛义月灯史》阿旺罗追扎巴著

  《青史》桂洛·逊鲁巴著

  《宗派源流》土观·洛桑却季尼玛著

  《知识总汇》公珠·元丹嘉措著

  《印度佛教史》(英)涅德尔著

  《文选》——《藏文文选——觉囊派》云登桑布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4
 楼主| 发表于 2007-11-24 22:29:23 | 只看该作者
格鲁派概要

  
  一、 格鲁派的传承

  格鲁派的创建人是宗喀巴【1】(1357-1419),他出生于青海省湟中县塔尔寺地方,本名罗桑扎巴。幼年在噶当派寺庙甲琼寺【2】出家,依顿珠仁钦学显教,对噶当派教义有了初步认识。由师劝说并助其赴卫藏深造。先后游学了当时有名的噶当寺院,如德瓦坚【3】、桑浦【4】、聂塘【5】、纳塘【6】、玖莫隆【7】等,依止聂塘巴·扎巴僧格【8】、耶协僧格【9】、聂温·衮噶白【10】、顿桑巴【11】、噶希巴·罗桑【12】、仁达瓦【13】等学习了龙树的理聚诸论、慈氏诸论、俱舍、律经、量论等,还听了噶当教典派的《道次第导引》【14】,系统地学习了噶当派的教法,接受了噶当派思想体系。此外还依止穹布勒巴和萨迦派、觉囊派、噶举派的诸多大师【15】,学习了密乘下三部瑜伽和无上部的《密集》、《胜乐》、《大威德》、《时轮》等。他把噶当派和其它派别大德的显密教法熔为一炉,构成他自己一套完整的教法体系,为他后来建立格鲁派打下了基础。当时,宗喀巴所处的时代正是教派僧人争夺政权【16】,进行战争,醉心<敏感詞>,佛法宗教无人过问之时,以致寺庙戒律松驰,僧人放荡自恣。佛教内部的思想也极为紊乱,邪说百出,目睹此情,大师遂立下了改革之志。1409年他建了甘丹寺【17】,先从甘丹寺下手,逐步把他改革的思想付诸实施。规定寺中僧人必须严守戒律,规定佛制;树立讲听之风,僧人必须研学经典,制定学习规程;在管理寺庙方面,制定了一些寺庙组织体制和僧人的生活准则。大师自己亦严守律戒,生平专以讲经、辩论、著述三种方式来宣传他的宗教和哲学的观点,以便推动改革的逐步发展,大师的及门弟子甚多,俊彦倍出,由于共同努力,才使改革的事业蓬勃发展,使佛教的面貌翻然一新。大师对修学方面,提倡显密并重,先显后密。在显教方面著《菩提道次第广、中、略三论》,在密教方面著《密宗道次第》,在抉择正见方面著《入中论》注疏等作为修学理论基础。大师博学多闻,<敏感詞>著述尚多,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六十三岁圆寂。由于他树立了新教规,他的随行弟子则成一派,称为格鲁派,译言善规派,同时他是以噶当派教法六论【18】为基础,增加了中观正见及密乘方便而建立起来的教风,所以本派又称为新噶当派。

  格鲁派之创建开始于宗喀巴,然而发展使其成为完整之派风,实有赖于大师众弟子之共同努力而完成的。大师为推行其改革计划故建甘丹寺,意义非常重大。他在临逝前,以法衣付弟子甲曹吉【19】,殷重嘱咐发扬善规。甲曹吉继承法座。宗喀巴逝世后,弟子们本着大师遗愿,发扬其宗风,又分头建寺,先后建立的哲蚌寺【20】、色拉寺【21】与母寺之甘丹寺,合称为卫部的三大寺,后来又修建起藏部的札什伦布寺【22】,合称为卫藏四大寺,各寺内均成立学院,分科修学显教,此后又相继成立了上下密乘院【23】。这些道场的建立使大师制定之显密教法大为弘广。继甲曹吉后住持法座的为克珠吉【24】。此后法位继承人又采用了甘丹赤巴制【25】,推选精通显密教理并经严格考试之人担任之,这样来保持优良宗风稳定不变。公元16世纪时,哲蚌寺又认定根敦嘉措为宗喀巴大弟子根敦朱巴【26】之转世,作为第二辈<敏感詞>,追认根敦朱巴为第一辈,创兴<敏感詞>的活佛转世制度,用教主制来保证格鲁派的发展,第五辈<敏感詞>阿旺洛桑嘉措,得蒙古固始汗【27】之助,建立了甘丹颇章政权。于是政教大权,集于一身,格鲁派之发展得到了更可靠之保证。札什伦布寺僧又认定洛桑却季坚赞【28】为宗喀巴第二大弟子克珠吉的转世,从此卫藏的政教合一制得到更加巩固。格鲁派在<敏感詞>上的得势,促成本派更加向外扩展,使黄教寺庙几乎遍及于阿里、康区、青海及边远之蒙古地区。

  由甘丹主寺最早发展出来的为哲蚌寺,该寺创建人为扎西班丹。扎西班丹,通称降仰却吉(1379-1449),宗喀巴的大弟子,他博通显密,讲听传授,一遵宗师规制。奉师指示,1416年在拉萨西之根培伍子山建哲蚌寺,寺内成立七大扎仓【29】,实施宗喀巴教学的改革计划。以后<敏感詞>第二、第三、第四辈均在此坐床。五辈<敏感詞>在此建立甘丹颇章宫,掌管<敏感詞>地方政教大权。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5
 楼主| 发表于 2007-11-24 22:29:58 | 只看该作者
 宗师弟子释迦耶协,通称降钦却吉(1352-1435),曾代表宗师晋京,朝拜明永乐皇帝,受封为大慈法王,回藏后将皇帝赐和帕竹政权官员的资助,于1419年兴建色拉寺,寺在拉萨北郊,寺内分显宗二扎仓、密宗一扎仓,传播宗师学说。

  大师弟子根敦朱巴(1391-1474),即后来追认之第一辈<敏感詞>。甘丹赤巴霞鲁大师之后曾请他继任甘丹法座。因当时萨迦教法正处于复兴时期,后藏有鄂钦【30】、果释迦【31】等大师法缘颇为兴旺。他为了能把大师正教弘传于后藏,抛弃甘丹赤巴职务赴后藏,1447年在日喀则附近建札什伦布寺。到第四辈班禅洛桑却季坚赞时又大加扩建,作为历辈班禅驻锡之地。寺内分显宗三扎仓、密宗一扎仓,树立宗师显密大法的讲听之制。

  关于密乘的弘传情形。大师弟子喜饶僧格(1382-1445),曾在师前领受传法衣帽,肩负起弘扬大师密教任务。他先在后藏伦布孜寺【32】,依宗师密法规制建立曼荼罗法的事相和续部的讲听。后建僧格孜寺【33】,亦如伦布孜寺一样以大师的思想为指导,规定学密程序,完全遵守宗师的密法规制。其徒有都迦瓦、都拿巴【34】,领承他的传授,在色浦隆【35】兜率宫建立举巴扎仓【36】,遂产生了藏堆的举巴法系,自成一个系统。喜饶僧格因与举堆扎仓意见不合,又从后藏返回拉萨,1433年在拉萨市内建立下密院。喜饶僧格弟子衮噶顿朱,1464年先在墨笔工卡县建上密院。1485年迁来拉萨在小昭寺内成立上密院。四大寺和上下密院之建立使大师的显密教法得到广大发扬。又各寺中均建立有活佛制保持其传承系统。

  随着格鲁派的发展,格鲁的寺庙也扩展到广大边远地区。现略说其大概情形。  

  大师的法嗣喜饶僧格的弟子堆·喜饶桑布,得师传授密法,后在阿里修建达磨寺【37】,以后发展到桑噶、谷格、咱让【38】等地,树立大师良好教规,发展格鲁派。

  大师的再传弟子麦·协饶桑布,曾任色拉寺副讲,其讲风完全遵守大师规制,本人也严守戒律。经衮勤·降森巴劝请,他回朵康,改建昌都寺【39】,首弘大师教法于康区。他有弟子甚多,广建寺宇,使格鲁派遍于号称为六冈、六绒、六雪、三茹的整个朵康地区,各地皆有其传承系统。

  第三辈<敏感詞>索南嘉措在康南理塘主持修建黄教的第一座寺院长春科尔寺【40】。公元17世纪时因始汗统治了卫、藏、康,为了巩固他的统治地位,帮助黄教建立寺院。公元1662年五辈<敏感詞>就派霍尔阿旺然吉赴康,在康北甘孜修建了黄教第一座寺院甘孜寺【41】,以后发展为十三寺【42】,先是第三辈<敏感詞>索南嘉措赴蒙时,路经青海湟中县,此处为宗师诞生之地,立有宝塔。甲穹扎寺为宗师母寺,遂使戒师沃色嘉措建立藏衮扎仓,住持数任后发展为显密两院和医学院(1560-1579)。后又发展扩建为塔尔寺【43】。1577年命名为衮绷降巴林寺。

  降仰·协巴多吉(1648-1722)为宗师法嗣根敦嘉措的弟子,1710年他赴甘肃夏河县修建显密六个扎仓的大学院,即有名之拉卜楞寺【44】。

  此外,大师的法嗣在青海还修建有敦隆寺【45】、色阔寺【46】,在内蒙的多伦尔寺【47】等等,大大小小的寺院甚多,这里就不详细述说了。

  二、 格鲁派的教义

    第一、 格鲁派的教义整个包括在宗喀巴对宗教改革的纲领中。宗喀巴为什么对宗教要进行改革?如何进行改革?现分为两项来谈。

  首先,为什么要改革,要把改革的时代背景略为叙述。公元14、15世纪时萨迦派与噶举派争夺权力,战火不熄,时局极为紊乱。因此,什么宗教,什么佛学,无人关心过问,寺庙组织涣散,戒律松驰,僧人无人约束,不念经,不修法,反娶妻生子,放荡自恣。上层僧人仗其特权,借口修密向民间索取妇女供其奸淫。从元代以来,这些修密喇嘛,无恶不作,查看《元史》:萨迦僧为元帝传无上密乘《喜金刚》大灌顶,授双修法(双身),广取妇女供其奸淫为淫戏是乐,甚至男女裸处,君臣宣淫号为事事无碍境界【48】。更令人愤慨的是行一种《合诛》邪法【49】,肆意蹂躏妇女称为合,杀人活取心肝称为诛。《青史》说合诛法是邪法。宗喀巴改教以后,<敏感詞>教派也有响应者对歪风邪气略加整顿。依据《土观宗派源流》说,直至公元16世纪时,宁玛派中还有人借《伏藏密法》使百姓供酒,名为供甘露,供妇女,名为供明母,当时欢喜酒色之僧徒,争相效尤,使清净寺院僧舍几乎全变为有妻室之俗家矣【50】。积习难除,或律废驰,乃至如此。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6
 楼主| 发表于 2007-11-24 22:30:16 | 只看该作者
 还有一个重大的问题,就是出家修行为的是什么?还不是欲出轮回求解脱吗!但如何出轮回得解脱?不看经不研教,见行不正【51】如何能解脱得了。当时就有一批自号为大乘顿门【52】之人,轻视小乘,轻视经教,不注重三藏【53】的学习,反嘲研习经典之人为分别师【54】空论派。只重大师口诀,以为片言支语即可得解脱,抛弃经教。即使学密也只重视无上续部,轻视下三部续,学风极为不正,学不正则观点不正,故多胡言乱语,把佛教引入邪途,甚至于无上密【55】中只重圆满次第,修风脉明点,纵然有点证验,由于没有正见摄持也只等同外道。

  其次如何进行改革,针对以上种种错误观点和作风,大师才提出要进行改革的纲领。如何改革?先提倡闻、思、修,先听闻经教道理,然后思其意义,最后才依之起修。所以首先是闻思,闻思就是学习。如何学法?大师对于佛教有一个全盘的认识,他说佛一代言教总起来不过教证二法,无论大乘小乘一切教法均摄在经、律、论三藏之中,一切证法均摄在戒、定、慧三学之中,因此学佛不能轻经教,抛开三藏,故提出“三藏未可偏废,三学必须全修”。当时就有许多只讲顿悟,不通经教,胡言乱语的人。吾人学佛为的是求解脱,不明解脱之理,盲修瞎炼,不是求解脱,而是反增束缚。所以,求解脱必须重视三学。其次是修,所谓修就是指戒、定、慧三学,戒律是佛教的根本。大师曾说口称大乘行人若不守护清净律仪,去恶行善,连轮回也出不了,何况大乘。菩萨若不守护律戒,发大慈大悲菩提心悲悯众生,大乘亦是空名,学习密宗,不守三昧耶戒【56】,更是开恶道【57】之门,大师之言,从当时的现实就完全可以证明。特别是僧侣,更应严守戒律,故先于甘丹寺进行整顿律仪,依噶当规制,僧人必须受戒,严格遵守,独身不娶,不营世务,清净禅院。为表示中兴律仪,让僧人戴黄帽,因此后来人称格鲁派为黄帽派【58】(黄教)。经过律戒整顿,扭转当时<敏感詞>的颓靡之风,使寺院面貌为之一新。其次是定、慧二学,定就是约束自心不让散逸,慧就是增长智慧不昧于解脱之道,故无戒不定,无定不能生慧【59】。定、慧二学就是讲学习修持。在学习中整顿学风,把那些浮夸不实,任意篡改等的作风完全改去。在寺中设立教理学院,定出学习制度,规定学习内容,按部就班,循序涟进,先小后大【60】,先显后密。组织一套有次序有系统的学习经论理论,大师在噶当六论的基础上结合实际略加更改,定按三学原则制定学习内容:戒学,学《律经》;定学,学《现观庄严论》;慧学,学《中论》、《量论》(因明学)、《俱舍论》【61】。密教学习作、行、瑜伽、无上瑜伽四部之续经讲解,结合实修教授导引以便求证。

  规定寺内学习五部大论(在噶当的六大论上增加了抉择正见的中观学),是从律经论三藏中选出最有代表性的经论。 三学(闻、思、修的主要内容),戒-《律经》【64】, 定-《现观庄严论》【65】(谈菩萨修行证果),慧- 中论(佛教的最高哲学思想)【66】 ,因明(锻炼逻辑思想、抉择正见)【67】 俱舍(辩诸法性相为佛学入门书)【68】。

  五部大论概括了经、律、论三藏的教法内容,其它学习的经论注疏文献,各寺采用的教本不尽相同,甚至连各扎仓也不尽相同。

  寺院规定僧人必须读完显教的五部大论,先学何经,后学何经,何时完结,均有详细的规定,显教学完考格西【69】后,才能进上下密院学习密乘,密教先学事相如摆供设坛等,然后才学灌顶实修。

  为了保证学习,学院有一整套组织制度,如扎仓、康村【70】、米村【71】等。各大小学院中均设堪布【72】作为主持,格贵【73】维持戒律秩序,翁则【74】领班念诵,格更【75】实际教学等等。当然这些组织与规章制度不是一时完成的,而是逐步改进,不断完善而发展起来的。这亦表明大师的改革心愿是得到完全实现后黄教才能得到很大的发展。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7
 楼主| 发表于 2007-11-24 22:30:36 | 只看该作者
关于学经的过程即是实践闻、思、修的过程,通过闻、思、修作为手段,在戒、定、慧中磨练,逐步升级,最后达到求解脱的目的。所学各种典籍均有详细注解,贯彻大师的思想体系。这就创造了格鲁派的理论基础。各学院中还有规定的考试制度,学成给以学位职称。

  在清净见、修、行方面,宗喀巴是在噶当的思想基础上逐步发展提高的。一个教派是否纯正,首先要看它的见、修、行是否正确。见就是见解、观点;修就是修道、修法,有显有密;行就是行为、操行。见、修是指定、慧,行是指戒律。大师提出见、修不是无的放矢,都是针对当时各派中所出的弊端而提出来的。

  在见上,承不承认有一个最终的真实【76】,为一切万有依托这处。藏传佛教<敏感詞>派别,如觉囊派【77】承认此本真为绝对有,称为胜义有。宁玛派【78】、噶举派【79】、萨迦派【80】承认有此本真,但认为此本真既不可说有,也不可说是无,是非空非有的。格鲁派承认万法是缘起性空,假名安立,否认有一个绝对本真为依托处,若承认有此本真,则为因中有果论,在四边生【81】中为自生论,违背龙树中观学说。说胜义实有是空性,实有论堕常边。说非空非有,是言语矛盾,不合逻辑。说空性是都无所有,是否认缘起业果,属外道见,大师是以中观应成派【82】见来作批判的。在修上,大师提出许多修心方便,尤其是注重止观【83】的修习,要止才能定,定而后才能发慧,观就是研究诸法真理,要找到真理才能发生解脱之智。止是安住修,观是观察修,二者要结合修习,不可偏废。这正是针对当时时弊,对症下药。那时确有一些人不注重教理学习,修习也想走捷径,一步登天,不看自己根器反而说不能顿悟之人才入渐修渐悟的止观法门。他们都采取了一些顿门中的一些片词只句,狂言乱语,说什么凡属分别【84】皆应断绝,分别是散乱【85】,分别是取相【86】,要修无念;或说分别是法身【87】庄严,分别愈多,修证愈大,或说无修无治,任运天真,凡有作为,皆属功用等等。这些说法也不是完全不合理,因为若能顿悟实相【88】,实相只能是直觉现量,不能用意识推度或用逻辑思维,它不是妄想能够了悟的,故要你无念。当然,禅宗也说无念,这个无念就是要不打妄想。《密乘要集》说:“诸修道人多分遣知,唯宗真空,吾不遣知,为所宗尚,修道成佛皆非无知”(原书183页)。重在知字,可见并非说要完全无念。过去有人对禅宗有误解,他们不懂在憩心息妄无念后还要孤明独知,说“知之一字,众妙之门”。噶举派说妄念是法身波,这是一种最高境界,因为已悟真性之体,妄念就是即体之用,此乃真知。说无修无治,也是顿门本具观,认为既悟本体,一切均是从体之用,一切佛的身智本自具足,本有自然智,此非修中所得的。以上都是对见性人【89】来说的,非是对一般化机说的。一般人修学佛法,执着缠缚尚重,所以,如大师所说应从止观修习,用止来收散心,然后用观慧来明辨善恶,明辨真理,观慧是要重思考的,得观慧后才能彻断烦恼而出生死。所以大师说思维理智是绝不可少的,不是凡有分别都要排除,或者一切都要保留。若全不作意【90】则能得一切智者成佛的结果,是从异因能生异果了。故此如何对待分别是一个很  重要的问题。

  还有一些修习密法的人把一切摄界归脉【91】的风脉缘起所生征兆视为道相【92】,或者专以风脉修习为主,不知这只是一种方便【93】,应与佛理相结合,显密要结合,见修要很好结合,不然会迷入歧途,修成一个外道。还有修静人只重安住修,求三摩地,不要观察修,此与禅天外道禅有何分别。又在修定中不注意细昏细掉易出现偏差。在安住修和观察修方面大师主张交替而修,并依据慈氏及中论中所说修定正理,如八断行【94】、九住心【95】、识别沉掉【96】、掌握正确三摩地的修法等等。有关止观方面,大师著作中均有详细阐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8
 楼主| 发表于 2007-11-24 22:30:53 | 只看该作者
在行上,有些自诩为大乘的人,不知大乘应以菩提心为主,不学菩萨学处即六度支行,不守菩提心戒【97】,胡作非为,这哪里是菩萨,纯粹是个魔王。有人说断酒和非时食【98】为信小乘者说,大乘人已见真性则不须受此约束,可以放任自恣。因此他们不仅不行出家人应保持的行操,还脱下三衣【99】,舍去出家人之相,败坏了佛教的优良作风。

  对经论的闻、思、修不应放松,勤习戒、定、慧和见、行、修,只有通达诸法性相,才能明见法性,完成戒、定、慧之慧学。大师根据噶当教典所说“发菩提心”、“七义修心”、“二谛”、“十地”和“粗细无我之理”等,作为本论入境、行、果之纲要。在见、修、行方面也进行了整顿,务使清净纯正不容稍许混杂。

  关于实修,大师在显教方面著有《菩提道次第》广、中、略三论,在密教方面著有《密宗道次第广论》、作为指导实际修习之教授。

  第二、谈显教实修次第。依《菩提道次第论》而为修学。菩提道就是成佛之道,由于众生的根器和意乐不同,从凡夫到成佛还有阶段,所以菩提道内容包括了三个阶段,即三类土夫【100】的修学之道。

  初学佛的人面临几个问题,首先学佛如何下手,学哪种法,怎样学习等等。法门广大无边,必有明师为指路,所以学佛开始就是要依止善知识【101】,此为道之根本。依什么样的善知识,如何观师、择师,如何依止,论中均有详述。

  既有学佛的愿望,就要想暇满的意义。所谓暇就是有空闲时;满就是条件具足圆满。若是忙于生活,或无权自主,或诸根残缺,或地处偏僻,都无暇听闻佛法,这种无闲共有八种,称八无暇【102】。条件具足圆满者,指能生而为人,有佛法之地,有说法听法之机会,诸根完全,非盲聋痴等,这种圆满共有十圆,为十圆满【103】。既然有闲暇,又条件圆满,便应思维,人生不只是穿衣吃饭,必定要过得有点意义,不让空过。在佛教来说修学佛法就是为完成人身大义,不要把暇圆的人身浪费了。

  为了不浪费时光,就应思维,人生寿命无常,刹那即过,何时将死,不能预知,既知人生难得,佛法难闻,就应珍惜时间,勤奋苦学,克实求证。

  今生不能解脱,死后仍堕轮回。六道之中生于地狱饿鬼之趣,苦不堪言,要解脱恶道之苦,只有依三宝求其救度,故要皈依三宝。

  为求后世利乐,不以皈依只靠三宝便为满足,尚须勤行业果【104】取舍。佛教是因果论,种因必有果,善因善果,恶因恶果,若畏恶果,故应广大修善。

  然上面所说,仅是得人天福报,属下士所修(下士道),为人天乘,不是佛法的真实目的。佛说法的目的在令众生永出轮回,共同成佛,上面所说思人身难得,念无常,念轮回苦,皆非解脱正因。故尚应进一步追求解脱轮回这道,此求出离【105】所修即为中士道。正修此心,即依苦、集二谛,生起求解脱之心。抉择解脱之道,即依灭、道二谛。此四谛【106】或十二有支【107】佛虽为小乘所说,但是这些是三乘【108】人均应修习为共通之法。无论小乘大乘,首先对世间不生厌倦,无出离心,则什么都说不上。四谛就是苦、集、灭、道,先知三界轮回犹如火宅,是痛“苦”之源,苦又是由烦恼和业所“集”,只有“灭”除苦、集、乃得安乐,其能灭除之“道”即戒、定、慧三学。外道不知出离心,无论他的方便有多好,修证有多高,但终究不出轮回,仍堕生死。又出离心只为中士道所修学,属于小乘,仍只有自己出离轮回,尚未想到一切父母有情还在轮回中受苦,我应发大慈悲大菩提心,修六度【109】行,度一切众生皆出轮回。要心怀大志,才是大乘菩萨,才是上士之道,才是真正佛道。

  上士道的修心次第以要发大心,专为利他最为重要,只有不住自利之心,方能脱离小乘,突破狭隘的自利,进入大乘的最高精神境界。

  何为大乘之门,即波罗蜜多乘和蜜乘。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9
 楼主| 发表于 2007-11-24 22:38:08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10# 的帖子

後应众生因缘,如幻示现,一九二四年,东来汉地,於北平、天津、南京、上海、重庆、长沙、南昌、庐山、杭州、广州、香港等地,广传密法。汉地民众,得承法乳,皆祖师之恩赐。祖师宝相庄严,金刚面目,菩萨心肠,随缘传法,不拘形式。睹众生业重,为力挽狂澜,广传密法,救渡众生,皈依弟子数以万计。  
  
一九三五年,任西康宣慰使,返回西康。一九三六年,圆寂於甘孜,世寿七十二岁。玉珠双垂,遗蜕缩如婴儿。火化後,遵其遗命,将遗骨运回庐山,建塔於小天池。国民政府追赠「普佑法师」封号。  

  

第六代祖师:华藏祖师  
  
祖师俗名吴润江,广东开平人。一九三一年,於南京皈依诺那祖师,蒙授金刚大阿闍黎位,法号「贝嘛别炸」(莲华金刚藏圣者)。一九三五年,诺那祖师欲返西康,乃承师命,开始於京沪两地弘法。一九三七年,旅居澳门,弘法於省港澳间。  
  
抗战军兴,有鉴兵燹饥疫,生灵涂炭,为期世界和平,乃发心修大超度法,每日三小时,连续四十年,无有间断,圆满万坛。法雨普施,功德广布,六道齐资,含灵遍度。悲悯襟怀,不言可喻。  
  
一九五三年,弟子捐建九龙诺那精舍,乃常驻於此。一九五八年起,陆续至<敏感詞>、美、加、东南亚等地,广弘无上密法。藏密普传於全世界,实始於祖师。  
  
一九七九年,安详舍报於香港诺那精舍,世寿七十有五。遗体在港火化,得金、银色及五色舍利,共约四千馀颗。  


  

第七代:智敏金刚上师  
  
上师为浙江上虞人,生於一九二八年。一九七三年皈依圆觉宗心印传承第六代 大持明金刚上师、亦为当世大成就者——莲华金刚藏圣者,蒙授诸佛心印,与慧华金刚上师同为世界佛教圆觉宗第七代法嗣。一九八0年开坛弘化,法雨遍洒,悲愿宏深,与慧华金刚上师共同建立诺那.华藏精舍,同为精舍住持。并创立「财团法人圆觉宗智敏.慧华金刚上师教育基金会」,为现任董事长。并兼任中华佛教居士会副理事长。  
上师荷担如来家业,不辞辛劳,长年奔波全省各地及海外,为度生而忘我,为宏法而忘躯。至今已在国内成立花莲、台东、高雄、台南、台中、埔里、新竹等七处诺那华藏精舍分舍及基金会分事务所,海外则在美国成立「智敏.慧华金刚上师基金会」,及马来西亚沙巴、美国纽约、丹顿、休士顿、达拉斯、洛杉矶、加拿大多伦多、印尼泗水等多处分舍,将圆觉宗正统法脉,传扬於全世界。上师更感怀祖师恩德,乃重光祖庭,先後重建庐山诺那塔院、修复南京诺那祖师纪念塔及纪念馆,并重整上海、武汉、与杭州三处诺那祖师当年弘法道场。

上师心心念念以度尽众生、普令众生得成就为本怀。一九九九年起,上师更积极推动「一念莲华生命关怀」,为关怀年老及重病患者,普於各地荣民之家、安养院、及各大医院,设立佛堂。并向各大医院积极争取成立往生室及助念组,避免亡者断气後直接送入冰库,且能顺利接受临终助念。上师利益众生,不仅度於生前,更延及後世,总以令众生解脱生死轮回,得究竟安乐为愿行。此「一念莲华生命关怀」,乃上师无上悲愿之具体流露,亦是本宗将持续推动、永不中止的度生智业,愿上师之悲愿智业流通无尽,如日经天,永恒常住。
  

第七代:慧华金刚上师  
  
上师为江苏泰兴人,生於一九三0年。一九七三年皈依圆觉宗心印传承第六代大持明金刚上师、亦为当世大成就者——莲华金刚藏圣者,蒙授诸佛心印,并印证为明心见性,度母观音即身成就者,与智敏金刚上师同为世界佛教圆觉宗第七代法嗣。一九八0年开坛弘化,法雨遍洒,悲愿宏深,与智敏金刚上师共同建立诺那.华藏精舍,同为精舍住持,皈依弟子遍海内外。并创立「财团法人圆觉宗智敏.慧华金刚上师教育基金会」,为现任副董事长。

一九七二年,上师成立「金刚赠经会」。三十馀年来,所印赠之经书百馀种,数量已达数百万册;此外并曾印赠「佩带成佛」咒轮挂牌、各种咒轮、咒轮贴纸、佛像、陀罗尼经被、金刚明沙等法宝,完全免费普赠各界。所有经书、法宝,皆遍及国内外,利益众生,不可胜数。

上师修持精湛,尤擅超度大法,所度亡灵无数。凡经上师专坛超度之亡者,无论罪业深浅,多获五色舍利,此即往生之瑞相,故深获海内外显密大德之推崇。(由於上师年岁渐增,众弟子为祈请上师早证无上菩提、示现虹光身,乃於一九九九年初恭请上师停止专坛超度。上师亦为能更广大利益无边有情,令得究竟安乐故,慈悲接受弟子之祈请。故自一九九九年初起,已不再专坛超度,而以闭关修持为主。)

一九八六年,上师嘱弟子成立「诺那华藏精舍助念团」,至今国内已有助念团十八处,随时出动为亡者免费义务助念,多年来普受教界及各大医院给与极度肯定。一九九九年起,上师更积极推动「一念莲华生命关怀」,由临终之前做起,尤其把握临终最後一念,为他助念,令其往生。且不自限於门下,而愿与教内、教外一切大德居士、医护天使、传播媒体等,共同来推广,愿此知见普及<敏感詞>,深入人心,成为生活常识,则大众临终之时,便易於把握最後一念,念佛往生。此乃成就众生最快速简易之殊胜方便法门,推广普及,则人人都可以自度度他,同了生死,何其容易!而由此得度者,何可限量!上师度生悲愿之深广,於此可见。此「一念莲华生命关怀」,乃上师无上悲愿之具体流露,亦是本宗将持续推动、永不中止的度生智业,愿上师之悲愿智业流通无尽,如日经天,永恒常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0
 楼主| 发表于 2007-11-24 22:43:49 | 只看该作者
波罗蜜多乘就要广修六度,学菩萨学处,受菩萨戒,尤其是要学习止观,止是修定,观是修慧,无戒不定,无定不慧,止观必须双运。止出轻安,观慧通达一切诸法皆是缘起性,证悟空性。若无观慧则不能断生死轮回根本之实质,自己尚不能出轮回,遑言度众生,所以大师总结菩提道次第为三要:出离心、菩提心、空性见。出离心和菩提心,此二是噶当派所提出。只有出离心和菩提心,不能出轮回生死,大师又提出空性见,有空性见才能破除无明实执,断生死轮回之根本。但不知轮回苦,不生厌离,不求出世,无出离心,连自己出不生起厌倦轮回之苦更不能发菩提心度广大众生出轮回,那么不求出轮回,修了空性又有何用?故首先要有强烈出离心和菩提心,然后才能断生死轮回根本之实执,求出生死之空慧正见。有了正见才能断除二障现证空性,直趋佛位。若轮回都出不了,哪里还能成佛。

  总之,三藏一切大小乘经典,均为成佛之支分,前前为后后作准备条件,因此不可偏废。这些要点全包括在《菩提道次第广论》之中,是求佛道者真正之教授。从众生成佛必须经过这三种道次,不能躐等,或妄行取舍。菩提道中最重要者为止观双修,若只修止,纵然得到最好的三摩地,也出不了生死轮回,修到了四禅天的地位也终有堕落之一日,所以由止获得轻安,为修观奠定基础,始易生观慧。如已修止进而必须修观,生起空性正见,方能对治生死轮回根本实执,解脱轮回,其次修大乘行,应重视空性与大悲和四无量心相结合,重视业果,重视缘起,缘起性空必须双运,若欲即生成就,必须急速圆满二种资粮【110】,方能成一切种智,圆满三身。然欲急速成就,若无善巧方便,独依显教修习,亦难成办。故大师又特著《密宗道次第广论》,并提出许多实修方便,如此显密双重结合修习,则必有成就之日。这些都是大师的殷殷教导,一切详见大师所著二种《道次》之中。

  第三、谈密乘实修次第。依《密宗道次第广论》而修学,规定先学显教后学密乘,意思就是要学人在学显教大乘中首先注重发菩提心,学密是为利益众生急速成佛,现证三身,,才能广大利益众生,故发菩提心最为首要,如此学密才有基础。学密前先依止具德上师,方堪为大阿阇黎【111】,求其灌顶。未得灌顶者,不得讲听密法教义,更不能随便乱修。关于作净、设坛、仪轨事相【112】,论中均有详细的规定。灌顶后受三昧耶戒及别解脱律仪【113】,须严谨守护,若不持戒连人天善趣亦不能得,遑云成佛。其次则须精研密教教理,密教的经典分续部,即作、行、瑜伽、无上瑜伽四部。

  四部的道次第首先讲事部。事部以外部事相为主。如身语之沐浴作净、设坛设供等外事,而内心则兼修瑜伽住三摩地,其灌顶以花、水、冠三灌为主,随加授记、庆慰、随许。其授三昧耶戒与行部同。事部中对有无自身明现为天身或自己对面生起天身【114】这方面颇有异义,大师许有自起天身。修十真实【115】作承事,四支念诵静虑【116】,修六天【117】与及住火、住声【118】等静虑或加供养忏悔,修四无量心【119】等。大师指出在修密中无论四种续部皆要贯彻修真实之义,所谓修真实,即运用缘起性空的观点来作修习。

  行部。外部事相与内瑜伽交相为重。行部灌顶于花、水、冠上加入金刚铃、杵、名等灌顶,随即作授记等同事部。授三昧戒,其戒即恒念皈依和发心,断四黑法,行四白法【120】及菩萨根本戒与支分戒,其它续部所说之三昧耶戒亦应守护。正行有有相瑜伽和无相瑜伽【121】、承事法、求悉地【122】法等。

  瑜伽部。专示内修三摩地法。灌顶法于行部灌顶上加金刚阿阇黎灌顶和秘密灌顶,连同随许、授记等共十一项。授三昧耶戒,当守皈依学,菩萨学,乃至密咒十四根本戒及依根本和解释经所说五部之三昧耶戒等。本尊有五部如来,正修法分有相和无相二种三摩地。有相瑜伽有四座修【123】、无相瑜伽、修佛部【124】等四部为主修法,善承事已修悉地法。此又分为静虑、念诵、护摩和修悉地法【125】。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註冊

本版积分规则

Copyright © 2004-2018 Imslr.com
Powered by Discuz! ( 粤ICP备16075051号-2 )
ShenZhenShi ZhiYin Technology Co., Ltd. 聯繫我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