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eons隱知_神秘學網站(指引社)
标题:
心心相印,具足庄严
[打印本页]
作者:
tianfeng0429
时间:
2017-12-27 01:06
标题:
心心相印,具足庄严
我闻如是,一时,佛住王舍城耆阇崛山中,与大比丘众,万二千人俱,一切大圣,神通已达,其名曰,尊者了本际,尊者正愿,尊者正语,尊者大号,尊者仁贤,尊者离垢,尊者名闻,尊者善实,尊者具足,尊者牛王,尊者优楼频蠡迦叶,尊者伽耶迦叶,尊者那提迦叶,尊者摩诃迦叶,尊者舍利弗,尊者大目揵连,尊者劫宾那,尊者大住,尊者大净志,尊者摩诃周那,尊者满愿子,尊者离障阂,尊者流灌,尊者坚伏,尊者面王,尊者果乘,尊者仁性,尊者喜乐,尊者善来,尊者罗云,尊者阿难,皆如斯等上首者也。
又与大乘众菩萨俱,普贤菩萨,妙德菩萨,慈氏菩萨等,此贤劫中一切菩萨。
又贤护等十六正士,善思议菩萨,信慧菩萨,空无菩萨,神通华菩萨,光英菩萨,慧上菩萨,智幢菩萨,寂根菩萨,愿慧菩萨,香象菩萨,宝英菩萨,中住菩萨,制行菩萨,解脱菩萨,皆遵普贤大士之德,具诸菩萨无量行愿,安住一切功德之法,游步十方,行权方便,入佛法藏,究竟彼岸,于无量世界,现成等觉。
【章旨】
闻性遍十方,闻者即是我。一时表当下,当下是圆觉。灵山法会中,比丘与菩萨。自性妙体中,万德悉具足。
【译文】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王舍城耆阇崛山,与大比丘众,一万二千人,同聚一会。诸大比丘,神通具足,其名曰:尊者了本际,尊者正愿,尊者正语,尊者大号,尊者仁贤,尊者离垢,尊者名闻,尊者善实,尊者具足,尊者牛王,尊者优楼频螺迦叶,尊者伽耶迦叶,尊者那提迦叶,尊者摩诃迦叶,尊者舍利弗,尊者大目犍连,尊者劫宾那,尊者大住,尊者大净志,尊者摩诃周那,尊者满愿子,尊者离障阂,尊者流灌,尊者坚伏,尊者面王,尊者果乘,尊者仁性,尊者喜乐,尊者善来,尊者罗云,尊者阿难,如是等比丘,皆佛大弟子。
又有大乘菩萨,普贤菩萨,妙德菩萨,弥勒菩萨等,贤劫中一切菩萨。
又有贤护等十六位大士,其名曰:善思议菩萨,信慧菩萨,空无菩萨,神通华菩萨,光英菩萨,慧上菩萨,智幢菩萨,寂根菩萨,愿慧菩萨,香象菩萨,宝英菩萨,中住菩萨,制行菩萨,解脱菩萨,此诸菩萨,普贤眷属,此诸菩萨,具足一切行愿,具足一切功德,普应十方,随缘度众,皆令众生,契入实相,究竟解脱,于无量世界,示现成佛。
【释义】
佛经首句,“我闻如是”,或“如是我闻”,自古以来,多有误解。今日流行的“我阿难亲自听佛这样说”,便是对“我闻如是”妄生意解。
释迦成道二十年,阿难尊者出家。又经十年,阿难尊者做侍者。阿难尊者做侍者之前的三十年,佛所说的法,阿难尊者又是如何“我闻如是”的呢?
有人说,三十年前,佛所说的法,阿难未闻,为了让佛法流传后世,释迦又为阿难重说一遍。如此而说,是大妄语。释迦若是重说一遍的释迦,那么,释迦便不是大彻大悟的佛陀。阿难,若是记言记语阿难,那么,阿难便不是传佛心印的祖师。
《金刚经》记载:“世尊食时,着衣持钵,入舍卫大城乞食。于其城中,次第乞已,还至本处。饭食讫,收衣钵,洗足已,敷座而坐。”这段经文,佛未开口,阿难尊者,如何“如是我闻”?
《楞严经》中,阿难遭大幻术,入于淫室,不得出离。世尊觉知,放百宝光,化千叶莲,敕令文殊,救拔阿难。世尊在祇桓精舍放百宝光,阿难在世间淫室遭大幻术。此时,释迦放百宝光,阿难又如何闻?光用眼见,何以耳闻?
佛于最初成道日,二十一日说《华严》。《华严》经卷,遍满宇宙,书之不尽。龙树菩萨,深入龙宫,取出八十一卷《华严》,只如大海一滴。《华严》经卷,无量无边,释迦如何说?阿难如何闻?莫非释迦语速极快?莫非阿难记忆极强?若是这样,释迦便是天生的释迦,阿难便是天生的阿难,凡夫便是天生的凡夫。既然如此,凡夫则不得成佛。
问:如何是“我闻如是”?
答曰:“我闻”表十方,所谓“心闻洞十方”。“如是”表本然,所谓“清净本然,周遍法界”。自性洞彻十方,是“我闻如是”的义。自性不离当下,是“一时”的义。自性不离世间,是“佛住王舍城耆阇崛山”的义。
若能见得自性,则闻亦如是,见亦如是,一切作用,悉皆如是。若也昧却自性,则见色着相,寻声逐响,一切作用,皆不如是。
“我闻如是”,标志着心心相印、自他不二,标志着佛即是我,我即是佛。心心相印,自他不二,佛即是我,我即是佛,故能宣说佛教。
问:如何是“一时”?
答曰:“一时”,表当下,所谓“当下即是”。这个“一时”,这个“当下”,竖穷三际,横遍十方。过去、现在、未来,尘沙劫事,于此当下,全体显现。东西南北,四维上下,无量万相,尽在其中。慧能大师云:“不思善,不思恶。正与么时,那个是明上座本来面目。”正与么时,即是“于此当下”。于此当下,这个了了常明、一尘不染的,正是诸人的本来面目,正是诸人的无量寿。这个本来面目,这个无量寿,有体有用,有主有众。主者,佛也,体也,自性也,真心也。众者,声闻也,菩萨也,庄严也,妙用也。佛与大众,聚会一堂,体与妙用,一体如如。这个不是别人,正是诸人自己“原本的自己”。还见么?
问:王舍城耆阇崛山,在什么地方?
答曰:诸佛说法,不离自心。离心说法,即同魔说。既然如此,王舍城耆阇崛山,又在什么地方?岂在心外?自心是佛,广大无边,圣众是自心中的圣众,人天是自心中的人天,王舍城是自心中的王舍城,耆阇崛山是自心中的耆阇崛山。
王舍城,是个比喻,比喻法王居住的大城。王者,法王也。舍者,住处也。城者,国土也。法王居住的大城,比喻诸佛之所住处。
耆阇崛山,汉译灵鹫山,简称灵山。灵,即灵妙无比的自性。鹫,亦名雕,禽中之大雄。灵鹫,比喻法界大雄。
《西游记》也有这样的比喻。猴王问樵夫道:“望你指与我那神仙住处,却好拜访去也。”樵夫道:“不远,不远。此山叫做灵台方寸山,山中有座斜月三星洞,那洞中有一个神仙,称名须菩提祖师。”灵台方寸山,灵山也,心也。斜月三星洞,打一字迷,正是这个“心”。
《佛说无量寿经》的道场,即是灵山,即是自心。这个广大无边的妙明真心,是三世诸佛的住处,也是十方菩萨往生的净土。《大智度论》云:
“是耆阇崛山,诸佛所住处,圣人所止息,覆荫一切故。”(《大智度论》卷第三。《大正藏》第二十五册,第七十九页中。)诸佛教典,只言唯心净土,自性弥陀。蕅益大师云:“
念自性弥陀,生唯心净土。
合观之,是心作佛、是心是佛、心外无佛、佛外无心之义明矣。”(《净土十要》卷一。《卍续藏》第六十一册,第六五九页上。)可惜,迷人不识自性灵光,向外寻觅诸佛道场,
故有告诫云:“佛在灵山莫远求,灵山只在汝心头。人人有个灵山塔,好去灵山塔下修”。莲池大师云:
“直下顿了,此心本来是佛,无一法可得,此是无上道,此是真如佛。学道人只怕一念有,与道隔矣。”(《云栖大师遗稿》。《嘉兴藏》第三十三册,第一一九页中。)
灵鹫山,不是石头山。可惜,迷人不知佛义,以为有座石头山,佛在世时,曾在那座石头山上说法度众生,因此,朝拜那座石头山,以为这样便会得到佛力加持。犹如有人,以为有棵菩提树,佛在那棵菩提树下降魔成佛,因此,朝拜那棵菩提树,以为这样便会得到佛力加持。岂不知,菩提树不是木头树,灵鹫山不是石头山。菩提树是个比喻,比喻诸人普照万相的自性心光。灵鹫山也是个比喻,比喻诸人灵妙无比的本觉光明。既然灵鹫山是自家的自性,那么,我们又要到哪里去见佛?既然菩提树是自家的智慧,我们又要到哪里去打坐?诸佛坐道场,只是安住他自己的本位。诸佛于菩提树下降魔成佛,也只是在他自性光明的护持下降服中心的颠倒妄想,而证得自己的自心实相。
“我闻如是,一时,佛住王舍城耆阇崛山”。这段经文告诉我们,佛不在别处,这个能听能闻的便是。这个闻性,即是“遍含万相的我”,即是“能生万法的我”,即是“本自清净的我”,即是诸人的本人来面目。
“若欲求佛但求心,只这心心心是佛。”延寿大师云:
“只为不信自心是佛,向外驰求。
若中下根,权令观佛色身,系缘粗念,以外显内,渐悟自心。
若是上机,只令观身实相,观佛亦然。
如《佛藏经》云:‘见诸法实相,名为见佛。’”(《宗镜录》卷第十七。《大正藏》第四十八册第五〇六页上。)
这个“心”,即是“我闻如是”的“我”,即是“唯我独尊”的“我”,即是“万物皆备”的“我”。
问:佛与大比丘众,万二千人。又有菩萨,无量无边,一时来会。比丘,菩萨,人天大众,如此众多,道场多大,方能容纳?佛子问法,佛陀解答,如此众多的大众,又如何得闻?难道是用神通说?难道是用神通闻?切莫妄想,无量比丘,无量菩萨,无量人天,只在诸人方寸之间。诸人方寸,盖天盖地,无一物而在方寸之外。
莲池大师云:“自性万善同归,是同会一处义。”又云:
“百川会于一海,众景会于一空。诸上善人,不会此之一处,而将奚会?”(《佛说阿弥陀经疏钞》。《卍续藏》第二十二册,第六五七页上中。)广大无边的自性,具足万德的自性,此是无量大众“同聚一会”的灵山道场。
六祖惠能云:“凡愚不了自性,不识身中净土,愿东愿西,悟人在处一般。
”“心地但无不善,西方去此不遥。若怀不善之心,念佛往生难到。”(《六祖大师法宝坛经》。《大正藏》第四十八册,第三五二页上。)
莲池大师云:“十大声闻,皆是自心十善法数。毗昙偈云:
‘欲想更乐慧,念思及解脱,作意于境界,三摩提以痛。
’是知大迦叶者,心欲数,以志存出要,善欲心发,舍世恶欲故。
富楼那者,心想数,以想则分别,辩才无碍故。
迦旃延者,更乐数,以问答往复,更相涉入,论议不穷故。
乃至慧舍利弗,念优波离,思罗睺罗,解脱善吉,作意那律,三摩目连,痛阿难等。痛者,受也,领纳意也。
王必具数,数必归王。此二相扶,而取开悟。
若王若数,不出自心。但得一心,王数俱尽。”(《佛说阿弥陀经疏钞》。《卍续藏》第二十二册,第六三〇页下。)
即心即佛,即佛即心,离此心外,尚且无佛,离此心外,岂有比丘?离此心外,岂有菩萨?延寿大师云:“
若不归一心解,安获无限功德?
以无量功德,即一心具足。
若离心所见,皆不圆满,悉成邪倒。设具行门,皆成分限。”(《宗镜录》卷第九十九。《大正藏》第四十八册,第九五一页下。)
诸大比丘,诸大菩萨,十六正士,不离此心,尽是诸人,一心具足。诸大比丘,离欲之德。诸大菩萨,妙行之德。十六正士,普贤之德。祖师云:“百千法门,同归方寸,河沙妙德,总在心源。
一切戒门,定门慧门,神通变化,悉自具足,不离汝心。”(《景德传灯录》卷第四。《大正藏》第五十一册,第二二七页上。)
问:于自心中,诸大比丘,各表什么?
答曰:诸大比丘,各有所表。“尊者了本际,尊者正愿,尊者正语,尊者大号,尊者仁贤,尊者离垢,尊者名闻,尊者善实,尊者具足,尊者牛王”等,表了本寂、正愿、正语、大号、仁贤、离垢、名闻、善实、具足、牛王之德也。
我们学佛,本寂否?正愿否?正语否?大号(大德)否?仁贤否?离垢否?名闻(赞叹)否?善实(真实)否?具足(万德)否?牛王(大力)否?若也不具如此功德,即使对面释迦,也只能见他吃喝拉撒,如同常人,而不能亲临灵山法会,与诸佛圣众,同聚一堂。灵山法会,俨然未散。释迦与大众,正说无量寿。诸人还见么?若也不见,莫说他人无神通,只怪自己眼未开。
尊者优楼频螺迦叶,表护持佛法也。伽耶迦叶,表教化众生也。那提迦叶,表精进修行也。摩诃迦叶,表自性光明也。尊者舍利弗,表智慧通达也。尊者目犍连,表游戏神通也。阿难尊者,表听闻佛法也。
诸大比丘,各有所表。所表之德,尽在方寸。不可心外见佛,不可心外见比丘。心外见佛,心外见比丘,则永不得见。蕅益大师云:“心外见佛,即成魔境。
以心外无一法可得故。”(《净土十要》卷第十。《卍续藏》第六十一册,第七六四页中。)莲池大师云:“
佛虽至极,惟心即是。”(《佛说阿弥陀经疏钞》卷第一。《卍续藏》第二十二册,第六〇五页下。)
诸学道人,欲与诸上善人同聚一会,只许自净其意,觉破迷情,于自己当下,亲临灵山法会也。
问:诸大菩萨,各表什么?
答曰:菩萨,即觉有情。觉即觉照,觉破。有情,亦名众生,亦名烦恼。觉有情,即以自性心光,觉破自性众生,觉破无明烦恼。禅宗六祖惠能大师云:
“众生无边誓愿度。恁么道,且不是惠能度。善知识!
心中众生,所谓邪迷心、诳妄心、不善心、嫉妬心、恶毒心,如是等心,尽是众生。各须自性自度,是名真度。”(《六祖大师法宝坛经》。《大正藏》第四十八册,第三五四页上。)
菩萨者,自性自度之德。我人的当下,有自性自度之德么?若有自性自度之德,则普贤、妙德、弥勒、势至、观音等诸大菩萨于此聚会,贤劫一切菩萨于此聚会。佛与诸大众,皆非他人,尽是诸人体用一如的自己。还见么?
我们学佛,当于自心地上,开显自性无量妙用,显发自性无量功德。若能开显无量妙用,显发无量功德,即名无量菩萨聚会一堂。
问:十六正士,各表什么?
答曰:十六正士,普贤德相。
问:如何是普贤?
答曰:着相即凡夫。离相即普贤。贤者,无住无着,清净无染也。即一切相,离一切相,即离同时,无有先后,是名普贤。
十六正士,各有所表,所表之德,尽归普贤。贤护菩萨、善思议菩萨、信慧菩萨、空无菩萨、神通华菩萨、光英菩萨、慧上菩萨、智幢菩萨、寂根菩萨、愿慧菩萨、香象菩萨、宝英菩萨、中住菩萨、制行菩萨、解脱菩萨等十六正士,皆是普贤之德,皆是自性之德。普贤菩萨,文殊菩萨,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等大菩萨,皆是自性之德。犹如一手,千变万化,妙用无穷,然而,归根到底,皆是一手。
释迦立教,种种方便,皆令学人识得自己当下的这段无始自然风光,向外不得一法。若有一法可得,燃灯佛则不与我授记,汝于来世,当得作佛,号释迦牟尼。
十六正士,今在何处?莫向心外求。自性如来,光明无量。自性如来,妙用无边。这无量无边的自性光明,这无量无边的自性妙用,即是灵山法会中的佛菩萨。灵山法会,俨然未散。于此当下,还见文殊、普贤、十六正士等诸大菩萨么?
灵山法会,俨然未散,若欲亲临,只须识自本心,见自本性,于自家心地上,得见灵山法会。得见已,则知佛与菩萨,本非他人,皆是自家心上一体如如的事。
选自苏树华著《佛说无量寿经释义》
欢迎光临 Aeons隱知_神秘學網站(指引社) (http://imslr.com/)
Powered by Discuz! X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