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安東尼‧柏克萊這個筆名下,他創造出一位業餘神探羅傑‧薛靈漢(Roger Sheringham),由於這名偵探被刻意塑造成面目可憎,使得此一系列作品的走向是喜劇推理(Comic Mystery)風格。然而,柏克萊最大的成就,卻是將推理小說的核心「詭計謎團」,轉移至「人物謎團」(puzzle of character)的方向。他用另一個筆名法蘭西斯‧艾爾斯(Frances Iles),發表了好幾部刻畫犯罪過程的另類推理小說,其中最聞名的是一九三一年的《敵意》(Malice Aforethought),該故事從一名狡猾醫生的主觀觀點出發,敘述他意圖殺妻的經過;而一九三二年的《Before the Fact》評價更高,它從一名將被謀害、且患有精神官能症的少婦角度,記錄了這一樁離奇命案,難怪大導演希區考克看完此書後如獲至寶,他把故事結局做了些調整更動,拍出一部希式的經典懸疑片《深閨疑雲》(Suspicion)。
柏克萊+艾爾斯的傑作
一九三七年的時候,柏克萊寫了一部小說《裁判有誤》(Trial and Error),故事敘述個性溫和的陶德杭特先生,得知自己只剩六個月可活,於是決定找出一個最可惡的人,然後親手幹掉他/她。這部作品擺明是「艾爾斯式」的犯罪小說,為何卻以「安東尼‧柏克萊」之名發表呢?原因是書中出現了一名角色安布洛茲‧區特威克(Ambrose Chitterwick),此人是在犯罪圈研究社(Crimes Circle)中與羅傑‧薛靈漢共事的夥伴。有趣的是,故事中的犯罪圈研究社,其實是現實世界裡的英國偵探作家俱樂部之投影。
模仿高手,撰寫書評一把罩
柏克萊特別擅長寫詼諧的打油詩文。一九三三年時,他在推理作家協會該年發表的接力(round-robins)創作小說《Ask a Policeman》中,刻意摹擬陶樂絲‧賽兒絲的筆觸,精采地露了一手模仿之技。一九三九年,柏克萊以艾爾斯之名發表了《As for the Woman》後,從此封筆不再創作小說,但他卻展開評論家的生涯,分別於《倫敦電訊日報》、《約翰歐倫敦週報》、《倫敦泰晤士週日報》、《曼卻斯特守護報》撰寫推理小說的書評,直至一九七一年撒手西歸前仍搖筆不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