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eons隱知_神秘學網站(指引社)
标题:
《学佛的第一堂课》
[打印本页]
作者:
jio31241
时间:
2017-11-11 22:25
标题:
《学佛的第一堂课》
《学佛的第一堂课》系由释观清法师于2013年1月26日在普陀山宝陀讲寺的讲授整理而成。
各位大德,各位法师,各位居士:
大家好!
今天我来给大家讲一讲、谈一谈自己学佛的一些心得。普陀山是一座名山,也有很多名僧,我本来应该是坐在下面听的。既然修定法师一定要让我过来给大家汇报一下,那我就不作推辞,来和大家交流一下。
今天我来给大家汇报的题目是“学佛的第一堂课”。实际上在座的各位都已上过无数堂课了,我这个题目实在是有点不符实情了。修定法师的意思,不仅要让大家有点进步地了解佛教的一些知识,还要照顾到一些过来旁听的居士,所以希望这个课程相对于大家都能够接受。于是,我就取了这样的一个题目:“学佛的第一堂课”。
当然,在座的都已经学佛那么多年,出家那么多年了,对于佛教可能远远都比我要了解得多。我只能是从我身边的一些情况来和大家聊一聊,也许其中一些能够对大家有所帮助。
我发现一个很有趣的现象。中国在这个世界上,应该算是最大的佛教国家,信佛的人数也肯定是这个世界上最多的,但是很有趣的一点就是,实际上大家对佛教并不怎么了解,包括很多学佛的人也是一样。
几年前我来普陀山的时候,有一位佛学院的法师,是一个研究所的研究生,毕业论文的选题是“如来藏”,我不知道在座的各位看过没有。当时我在佛学院问了他几个问题,再以后我就把这些问题带到几乎所有的地方,结果真的是令我很震惊。
当时我看他要写“如来藏”的题目,就问他:“你能不能给我讲一讲如来藏到底是有为法还是无为法?”他给我的答案很有趣,他说既是有为法,又是无为法。我就觉得他这篇论文已经没法写下去了。
然后我又问了他第二个问题:“什么叫有为法?”他给了我一个也是非常奇怪的答案,说有为法是指有质碍的。在座的如果学过《百法》或者《集论》,都应该知道“质碍”或者“变现”。“质碍”的意思是有质量的、占有一定空间的、互相有阻碍的;“变现”是指触对变坏,方所示现。这是色法的定义。我问他什么是有为法,他却给了我一个色法的定义。
我再问他什么是色法,他回答不出来。我接下去又问了他一个更简单的问题。最后我觉得不是他崩溃了,是我崩溃了。我问他什么是五蕴,他先说是眼耳鼻舌身,后来又说地水火风,数了半天也数不出五蕴是什么……
再后来,我把这些问题带到其他很多地方,问了很多人,都出现同样的问题——五蕴数不出来,十二因缘也一样。这个现象很成问题了。居然不知道五蕴是什么,等到我说色受想行识,他然后就说“哦,对对对”。什么原因呢?佛教的基础根本就没打好!每天在念《心经》,却不知道《心经》里面这些基础的名词是什么。
从此以后,我每次讲《心经》,不是讲《心经》的“空”,而是讲《心经》的“有”了。如果不把这些色受想行识、十二因缘等基础讲清楚的话,就没有办法理解“空”。
作者:
jio31241
时间:
2017-11-11 22:26
先谈谈什么是佛吧
其实,学佛的第一堂课里面的很多东西,我们可能还真的不了解。比如说,我经常会问的一个问题:“什么是佛?”我们学佛,首先一定是要知道什么是佛。可往往很多人对什么是佛并不了解。什么是佛呢?很多人会给出这样一些答案:“觉悟是佛”;“觉悟的人是佛”;“自觉、觉他、觉行圆满是佛”。我可以很明确地告诉大家,这几个答案,作为一种描述固然不能说错,但是精确地来说不正确。
如果说觉悟是佛或者觉者是佛的话,他并没有真正地回答“什么是佛”这个问题。这种说法只是一个翻译,因为佛陀的梵文“Buddha”的意思是觉者,这只是把印度话翻译成中文。假如我们现在要把这句话翻译成英文的话,就没有办法翻译——因为它将变成Buddha就是Buddha。
如果说觉悟的人是佛,这种说法就更有问题了,因为报身佛是以色究竟天的十地菩萨成佛的,这可不是以人的形象成佛。法身佛就更不用讲了。
大家在有些书当中可能会看到“自觉、觉他、觉行圆满是佛”,就出现刚才我讲的一个问题,就是如来藏的问题了。觉悟,是一个有为法。如果这样的话,法身佛或者自性身佛(以《宝性论》来讲),就都不是佛了,因为那是无为法。
在我问什么是佛的时候,还会出现其他五花八门的答案。比如说,“释迦牟尼佛是佛”。对!释迦牟尼佛是佛,但佛是不是就是释迦牟尼佛呢?假如回答“释迦牟尼佛是佛”,就出现了一个问题:今天释迦牟尼佛已经圆寂了两千多年了,我们归依的佛宝呢?佛宝没了,怎么归依呢?三归依少了一个归依呀!
如果说“佛像是佛”,那根本不用我再解释了,显然是更远离答案了。
真正的答案是什么呢?我们信佛,究竟什么是佛呢?所有的障碍断除,所有的功德圆满,所有的智慧圆满。简单的表述就是“二障断除、二智圆满”。两种障碍全部断除,两种智慧全部圆满。两种障碍,第一是“烦恼障”,第二是“所知障”。哪两种智慧呢?“如所有智”和“尽所有智”。“如所有智”是通达、证悟一切法的“空”的智慧;“尽所有智”是通达一切法的缘起,“有”的智慧。
“二障断除、二智圆满”。那么,“二障”我们了解了,是两种障碍。“烦恼障”,所有的烦恼是障碍。“所知障”呢?我们有时听到一些法师们在讲:所谓的“所知障”是知识学得太多了,对于你的学修成为障碍。然而实际正好相反,“所知障”实际上是你的知识太少!“所知障”真正的意思,并不是“你所知道”的都是障碍这个意思。
法还要分为两类。凡是法、存在、缘起,它至少要分“能”和“所”。比如说,能观察和所观察。心是能知,一切法是“所知”。我们的心的知,称为“能知”,而一切法都能够被观察、被了解,称为“所知”。
“所知障”的意思是什么呢?就是在“一切法”方面还有不了解,或者不够圆满、通达。例如小乘的声闻罗汉、缘觉罗汉,断除了所有的烦恼障,但是所知障没有断,所以他会有“不染污无明”。
佛是“二障断除、二智圆满”。所有的所知障都没有了。那么,在这个“二障断除、二智圆满”的背后,就不会出现前面所讲的佛的定义的这些问题,也只有在这个背后才能真正地建立起我们的归依。
如果我们归依的是释迦牟尼佛,或是阿弥陀佛,那会出现一个问题——有为法是无常的。比如说释迦牟尼佛在两千五百多年以前就已经圆寂了,那么你归依的对象就没有了,你的三归依将不圆满。“二障断除、二智圆满”的背后,并没有告诉你某一个有为法,实际上真正的佛陀是无为法。“为”是造作,而无为法是非造作的,所以佛陀可以成为我们任何时候的依靠。
作者:
jio31241
时间:
2017-11-12 15:07
聊聊如来藏
我刚才讲到,有一位法师要写如来藏,其实这个问题就跟如来藏有关。我们一直听到六祖慧能大师和神秀大师的关于菩提树明镜台的偈子,这可以说就是在讲如来藏的问题。
什么是如来藏呢?如来藏是一个无为法,它是成佛之因,有情心上的空性。“成佛之因”、“有情”、“心上的”和“空性”,这几个条件要同时具备。
首先,如来藏是成佛之因。
这里有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佛有没有如来藏呢?佛,就没有如来藏了。因为在佛位就不叫如来藏了,而叫自性身,它是如来藏的果位。因位叫如来藏,果位叫自性身。如果按照《宝性论》来讲,两个自性身——自性清净身和离垢清净身,如来藏属于自性清净身。
第二个问题,是不是一切众生都有如来藏呢?我们看很多经典里面讲,一切众生都有佛性。也有一些经典,比如《涅槃经》里面,前后不同的说法,有时候说一切众生都有佛性,有时候说不是都有佛性,为什么呢?记住刚才的第一句话:“如来藏是成佛之因。”在《涅槃经》的前八卷里面讲到一阐提——没有善根的人,是没有如来藏的。一阐提,就是断善根的人。什么是善根呢?信、精进、念、定、慧。断了善根的人有没有如来藏呢?按照刚才的定义,断了善根的人是没有如来藏的。为什么?没有成佛之因。
那么成佛之因,是怎么种下的呢?首先,如果讲如来藏是一个无为法,那就无法说明成佛之因的问题。如果要讲到成佛之因,一定是在有为法上讲的。我们的成佛之因,严格来讲,是要在大乘的资粮道时发起菩提心,所以也有这样的说法,入大乘资粮道的时候才有如来藏和佛性。
其次,如果这样严格来讲如来藏的话,会比较简单或者比较少,那么,对我们来说,更宽泛的如来藏的界限在哪里呢?我们以后学法,首先一定要把定义搞清楚,然后把它的界限搞清楚,再把它的分类搞清楚。定义,佛教里面称它叫“性相”,它的性是什么、相是什么、表现是什么。界限,就是从哪里到哪里。比如说如来藏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有的呢?有为法上讲,你在轮回当中第一次听到善知识讲佛法,就在你心里种下了佛教的第一颗种子,这个时候在有为法上,“成佛之因”就种下了。所以从这个角度上来讲,也说明了佛教不断强调的一个问题,即是善知识的重要性。如果没有善知识,我们永远在轮回的苦海当中,所以《华严经》里面善财童子要如此地赞叹善知识。我们轮回当中遇到善知识第一次给我们讲佛法,在我们心上种下的这个解脱之因,这是有为法的一个种子,这个时候开始我们就有如来藏了。刚才说到界限的问题,如来藏什么时候结束呢?“十地最后心”。因为到成佛的时候就不叫如来藏了,叫自性清净身了。
如来藏的第二个条件——“有情”,它是有情心上的空性。有些地方会说杯子也有如来藏,也有佛性。实际上这个说法是受到了误导。杯子是没有佛性的,也没有如来藏的,杯子不是有情。为什么会出现这个错误呢?澄观法师在《华严疏钞》当中讲过,《肇论》中也提到,在般若经中也经常有说,“般若”、“智慧”、“如来藏”、“佛性”、“法性”、“法界”、“空性”、“空相”,一义也,是一个意思。所以很多人就把这些词互相替换,其实是不能互相替换的。就像我们在船上坐船的时候叫乘客,在商店里面叫顾客。如果在商店里面,就不能叫乘客,在船上也不太方便叫顾客。同理,“般若”、“智慧”、“如来藏”、“佛性”、“法性”、“法界”等,都可以讲是法性,都可以讲是无为法的“真如”,真如义也,但是,在不同场合下面运用是不同的。比如说“般若”,“般若”是一个“慧”。你们学过《百法》都知道,“欲、胜解、念、定、慧”,“慧”是一个别境心所。般若中究竟的果般若——佛的般若,才可以讲到一点空性的东西。那么,只有在有情心上的空性,才可以叫佛性。在杯子上的或者盖子上的空性,就不能叫佛性,不能叫如来藏,可以叫法性、法界、真如,这都可以。所以是第二个条件是有情。
第三个条件是“心上的”。如来藏是心上的,不是色上的。现在有些书,上海的居士林和佛学书局等很多正规的出版社都在印刷的,书中说如来藏是可以用眼睛看到的。如来藏如果是可以用眼睛看到的,它就变成色法了,根本也不用讲其他的问题了,也不用讲空性了,它直接变成色法了,变成色有。眼睛怎么能见如来藏呢?佛教讲的眼、慧眼,不是指的我们眼睛的眼。“肉眼、天眼、慧眼、法眼、佛眼”,这些眼都代表智慧。肉眼,不是指我们现在的肉眼,佛教中“眼耳鼻舌身意”中的眼都是指胜义的眼,不是扶尘根了,要是胜义根、净色根才行。
有情心上的空性,是“心上的”。那么,阿赖耶识或者意识是不是如来藏呢?都不是。只有心上的空性才是。最后一个条件是空性。这几个条件全都符合了,那就是我们前面所讲的如来藏。而这个有情心上的空性,我们都有。一定要说的话,我们都有。
我们要证悟的,是什么呢?也是无为法。其实这也有一个问题,既然是无为法,怎么叫证悟呢?所以说称为“能显”。慧能大师说“本来无一物”,神秀大师说“时时勤拂拭”。假如说现在我给大家一面镜子,我相信问大家它有没有“能照”的作用,是没有办法讲的,因为假如上面有三寸厚的灰的话,你们也不知道这个是不是镜子,更不用说它有没有“能照”的作用。那么,在我们不断地擦拭以后,擦干净了以后,才知道:哦,原来它本来就是镜子,镜子所有的功德,它本来就有。但是它在“含垢位”的时候,在它表面很脏的时候,它能不能照呢?它的“能照”的功能有没有呢?它的“能照”的功能是没有的,而且你也不能说它就是镜子,有“能照”的功能。必须要在“离垢清净位”上,所有脏的东西全部擦干净以后,才能显出它的自性清净。我们现在含垢位、凡夫位的时候,如来藏是有的,但是如来的功德我们是没有的——有为法的功德一点都没有,三十七道品的功德一点都没有。所以这就要“时时勤拂拭”以后才会显示它的自性清净来。这,也是一个无为法。佛教的核心都要跑到无为法里去的。
以上讲的就是法宝,我们在法宝里面讲了灭谛。而我们的心中其实也有个灭谛,但现在这个灭谛是不显的。
作者:
jio31241
时间:
2017-11-13 21:35
僧众、僧宝和僧人
第三个,僧宝是什么呢?
很多人都会答,僧宝就是僧众和尚,我们就是僧宝。这个答案是大错特错,错得比较离谱。僧宝的梵文是“桑噶”,是“众”的意思。僧宝中“僧”的原意是什么呢?是和合众,或者是众。
四个或五个人以上的清净僧团可以称为世俗僧宝,还不是胜义僧宝。
以前我在讲课的时候,讲到最少的情况是四个人以上,就是僧宝。结果有位出家人在下面就很高兴:“啊呀,今天我终于知道四个人以上是僧宝的原因了。”那我问:“你本来是怎么以为呢?”他说本来以为是因为四个和尚在一起就够敲一堂法器了。
实际上,四个人以上是最少羯磨的单位,僧团当中的组织生活最少应该有四个人,可以有表决。但这个还不是胜义僧宝,这叫世俗僧宝。世俗的、四个人以上的、清净的、有羯磨的这样的一个僧团,称为世俗的僧宝。和刚才所讲的法宝一样,佛经是世俗的法宝。
那么,
什么是胜义的僧宝呢?胜义的僧宝是大乘圣者僧,或者是大乘圣者菩萨。
前面我们在法宝中讲到道谛,道谛中有五道——资粮道、加行道、见道、修道和无学道。僧宝是在见道以上的大乘菩萨,如果把小乘也算进来的话,至少要是见道以上的小乘声闻圣者,才可以称为“僧”,这才是我们归依的对象。
以后我们说话应该小心一点,不要把自己称为僧,称“僧人”可以。僧人作为一个传统的说法,是可以的。若称为僧的话就有问题了,因为我们不是圣者。当然,也许座下有圣者,表现给大家看的是成为扫地僧,也是有可能的。但是真正的僧,在大乘当中是大乘圣者僧,加上小乘的话,至少也要是见道以上的圣者,才能称为僧。那就不需要四人以上,一人就可以了。比如说,观音菩萨、文殊菩萨都是大乘的圣者僧,是我们归依的对象。
以上就是佛宝、法宝和僧宝。我们继续回过来重复一下。按照以前讲经的传统规矩,讲完以后重复一下,便于大家记忆。
三宝是什么呢?佛宝,是断除二障、圆满二种智慧。法宝是什么呢?灭谛和道谛,这是简单的说法。僧宝是什么呢?我们就用大乘的讲法,是大乘的圣者僧。这是我们归依的对象,归依的三宝。
以后出去如果讲我是信佛的,但是连三宝是什么都不知道,这个就成问题。
什么是佛宝呢?不能说佛像就是佛宝。佛像不是佛宝,但可以是世俗佛宝。有些人说你们佛教是偶像崇拜,其实我们佛教真的没有偶像崇拜。那么佛像是怎么回事呢?很多居士都会问。你们可以这么回答:就像我们看到国旗听到国歌一样,国旗和国歌代表了一个国家的尊严。佛像也是一样,它是一个象征的意义,让我们去想到佛的功德。所以我们并不是去礼拜一个泥塑木雕画像,是以它作为生起我们崇敬心的一个出发点。就像我们以前在听到奥运会奏国歌时也会有点激动一样,假如什么时候我们在拜佛的时候也是有这样一点激动,好像真正有佛在面前这种感觉的话,那么归依就是有点上路了。
佛经、经典,是世俗的法宝,是佛讲的语言的记录。
世俗的僧宝就是四个人以上的清净僧团。有五比丘住世,就有佛法住世。刚才说四个,为什么现在说五个呢?因为有五比丘住世的话,就可以再剃度,就可以有更多的出家人出现。所以,有清净的五比丘住世的话,就有佛法住世。从更长远的角度上来讲,如果没有比丘,并非没有佛法,就像佛菩萨总会以各种不同的形象出现来度众生一样。但是如果没有五比丘,我们的戒律——清净的别解脱戒将不会在这个世界上出现。世俗上来讲,清净的佛法到此为止。如果是佛菩萨再来,那当然什么形象都可以。所以佛法最后的灭是从这个角度来讲的。
以上就是我们应该知道的三宝。我们刚开始学佛的时候,看的东西很多,学的东西也很多,但是真正要学习的话,必须一步一步来。首先我们要知道,什么是三宝,也就是信佛的对象是什么。
作者:
jio31241
时间:
2017-11-14 20:00
本帖最后由 jio31241 于 2017-11-16 21:29 编辑
信佛之后要学习
中国其实现在有点问题,所以出去讲经很困难。你们也是接触了很多的居士、法师,可能也有这种情况。讲经之所以很困难,其实是有一个非常大的问题:很多人自称信佛,也归依了,也拿了归依证,但是一些佛教的最基本的知识,有不知道的,还有不相信的。以我的经验来说这种情况高达80%以上。
中国有很多自认为是佛教徒的人,但不相信有六道轮回,他只是抱着信佛总比不信好、佛讲的有点道理等等的心态来学习。真正的六道,没看见过,地狱,也没看见过,就不相信。而对于轮回,又觉得下辈子那个受苦的人好像不是这辈子的我,觉得是另外一个人在受苦,所以这辈子我怎么做都可以。
我碰到过一位国外的法师,他回国以后,花了四五年才反应过来。他说:“哎呀!我花了五年才反应过来。其实我下面听课的这些人实际上对佛教的一些基础知识都不知道,他们听不懂。后来发觉是因为他们连六道轮回都还没相信呢。本来我认为这些是不需要我再讲的。”这就是我们的现状。
我在香港碰到一个英国人,他从小在***的学校里面长大。很有趣的是,他的信仰那一栏填的是
***
,他对
***
也有些了解,但是他自己说:“其实我不相信
***
,对佛教还有些兴趣,因为佛教还讲点智慧。”
但是我们看回来,反而觉得更有趣,他们填的信仰那一栏是
***
,但不怎么信
***
。我们呢?自己以为自己相信佛教,但对佛教的一些核心理论根本不了解,或者是抱着“放在边上再说吧”的心态。轮回有没有?不知道!六道有没有?不知道!中国人一般认为好像没有六道,觉得是两道、三道或者四道。畜生道是看得到的,人道也是承认的,至于地狱和饿鬼,他们认为是差不多的,就是人死了之后变成鬼了。鬼么,反正都在地狱里,对他来说地狱和饿鬼也差不多。再加上不学习,又觉得地狱里面就是阎罗王。其实好好地去学习的话,你会看见,阎罗不在地狱当中啊,阎罗是饿鬼道的王。天道,天神没有看见过,不知道有没有。所以中国人的信仰,老实说可能还包括大部分佛教徒,他们信的是不是佛教还是有问题的。
首先要信佛,信了以后,我们或者因为家庭的原因或者因为跟法师关系比较好的原因,慢慢接触佛教。信佛以后,我们应该要不断学习。佛教和其他宗教不一样,和
***
就不一样。
***
是讲信仰让理性走开,信仰这些成分,理性就不要参与了。凡夫一思考,上帝就发笑。因为凡夫一思考,就动用你们的理性,就是太可怜的人啊,信仰里面怎么可以让理性参与呢?这是
***
的说法。佛教正好相反。佛教讲所有的信仰必须要有理性参与。如果你们法相继续学下去的话,《集论》或者《现观庄严论》中都会提到理性的参与。
佛教说有利根和钝根,讲“利根随法行,钝根随信行”——是站在理性的角度看,还是单单用信仰的角度看。佛教是赞成用理性的角度来看,所以“四依四不依”中第一个就是“依法不依人”。翻译成现代的语言就是——在权威和理性的面前,相信理性而非相信权威。
权威和理性一旦有了矛盾,相信理性——这是真正的佛教徒。
这是其他宗教很少看到的。我以前学佛,越学越感觉,佛教真的有点不一样。佛教就怕你不学习。就像我现在,我很怕大家不学习。我要搞佛教的僧伽教育、出家人的教育就是这个原因。如果佛教不学习,佛教就没有了。所以信佛以后,一定要学习!
作者:
jio31241
时间:
2017-11-15 21:29
学习首先要发心
学习,学哪些,或者怎么学习呢?
学习,首先要发心。
我们一直讲要发心,刚才也在念“无上甚深微妙法”,我们每天也在念“四弘誓愿”。那究竟什么是发心呢?不看书的话,可能连什么是发心都不知道。
发心有三种,也可以分成两种,或分成四种。我们先说分成三种的。《瑜伽师地论•决择分》当中讲的,修行的动机——发心分三类,有三种动机。
第一种,是安住在非律仪、非非律仪、净戒律仪上。
文字上我就不给大家过多地解释了。第一个非律仪,就是它不是律仪,它不是我们所受的一般的五戒、菩萨戒、比丘戒等,叫非律仪;非非律仪,它也不是做坏事;净戒律仪,就是指做好事的人。
也就是说第一类的学佛的人,他是要做好事。以前的翻译我们用“安乐”这个词,在玄奘法师以后的经典翻译当中,通常你们看到的叫“增上生”。我们这样发心:明天要比今天好,下辈子要比这辈子好,下下辈子要比下一辈子好……这样的发心和动机是第一种人。
这当中其实又分两种:一种是只为了现世的利益,第二种至少是为了来世的利益,来世至少是不能堕入三恶趣。
这个真的要小心啊,我们学佛不要发心堕入三恶趣。以前我觉得这个是毋庸置疑的,后来发现居然有人发心要堕三恶趣的。我以前读大学的时候,在上海某寺院里面参加念《法华经》,当时有一些老先生老太太也在念经。看到他们时,我喜欢问:“您好,请问您你为什么来念经呢?”他回答说:“念经就好比我现在存钱嘛,好好念经,以后这个钱就存在地狱里,等我死了以后用……”这个就麻烦了,好不容易学佛,也是为了明天或者下一辈子着想,结果他是准备在地狱里面用的。这个就是“身入宝山,空手而返”,亏本亏得厉害了。所以,至少要有不堕三恶趣的发心才行啊!怎么还能准备去三恶趣的呢?
这第一种是增上生的发心,真谛法师的翻译叫安乐,为了轮回当中的快乐。我们每个人都要离苦得乐,但对于什么是快乐,大家的理解不同。至少有些人最初的发心是为了轮回当中的快乐,佛教来讲其实是坏苦。
第二种发心,《瑜伽师地论•决择分》里面讲是安住在声闻相应的律仪上。
声闻相应的律仪就是别解脱戒,就是五戒和出家的沙弥、沙弥尼、比丘、比丘尼、正学女这些戒律。安住在声闻戒,这是第二种发心。声闻戒,它的意思是什么呢?是指要有出离心、求解脱的心。
第一种发心只是为了轮回当中的安乐。第二种发心要有求解脱的心。轮回当中哪怕是人道、天道,固然“稍稍美好”,但还是无常的,上去以后又下去了。我们的老家似乎在地狱当中,上去非常难而下去很容易。《入中论》当中也说:“如水车转无自在。”我们在六道当中就像水车,就是井里提水的那个辘轳,我们要让井中的水桶上来要花很大力气,可是要它下去只要一松手就行了。我们在轮回当中要想上去很不容易,可是要下去几乎非励力地、不用努力地就下去了。轮回当中,即使在人天也不究竟。所以了解了轮回当中的快乐也只是坏苦以后,我们要发起希求解脱的心,要解脱轮回,而不是仅仅脱离三恶道。所以第二种发心就是要发起出离心——脱离轮回的求解脱心。
第三种发心,《决择分》里面讲要安住菩萨相应的律仪,即安住在菩萨戒上。
它的意思是什么呢?就是要发起大菩提心。我们经常讲发菩提心,却对菩提心的内容并非真正了解。
什么是菩提心?弥勒菩萨讲,为利众生愿成佛的心是菩提心。不仅仅是为了一己的解脱,而且是为了所有众生的究竟的圆满的解脱。所有的众生在轮回当中都对我们有恩,都作过我们的母亲,没有一个众生可以放下,所以要带领所有的众生一起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无上正等正觉,要圆满二种资粮——福德资粮和智慧资粮,要证得一切种智,这个才是菩提心。
学佛有三种人,或者说学佛的动机可分为三种:第一种是为了明天的安乐、下一世的安乐,第二种和第三种是为了解脱。第二种的解脱是为了个人的解脱,第三种的解脱是为了一切众生的解脱。第三种是发起菩提心的。
作者:
jio31241
时间:
2017-11-16 21:25
为了众生的解脱而学佛
中国佛教一向号称大乘佛教,但是我们有没有了解什么是大乘佛教,或者什么是大乘呢?
大乘和小乘的区分,可以简单分为两种。
一种是从心上来分的:已发起菩提心的求解脱者是大乘的,没有发起菩提心仅仅发起为自己解脱心的就是小乘的。第二种是从法上来分的:不承认“法无我”都是小乘的,承认“法无我”的都是大乘的。
中国佛教称为大乘,应该要发起菩提心的,哪怕现在先发起造作的菩提心,想一想,念一念,一点一点让它生起。那么这里也有一个问题,就是一定要搞清楚什么是菩提心。
现在外面出版的关于菩提心的书籍有很多,有些法师名气也很大,专门写菩提心的书,也编写了一些发菩提心的仪轨。但很可惜的一点就是,菩提心的解释错了。为什么要成佛?为什么要度众生?为什么要解脱?这几个问题可不能随便回答。
某位法师在关于菩提心的一本小册子里就讲到为什么要度众生——因为不度众生就不能成佛。有些人觉得两者也差不多,又度众生又成佛。为什么要度众生呢?因为不度众生不可能成佛,所以我们要度众生。
这个说法有两个问题。第一,和**的说法一样了。**也是说要度人,度三千人成散仙,度五千人成什么仙,看度人的多少,成就的功德会不同。第二个问题,真正来说,这样的发心最多算是独觉发心,而不是大乘的菩萨发心。
我再把问题讲一遍,
为什么要度众生?
答案不是因为不度众生就成不了佛。绝对不是!
答案应该是因为众生苦。目的是利益一切众生,手段是成佛。
不要把成佛当作目的,而把度众生当作手段,那样是自私的。目的和手段一旦相反了,果报是不一样的。应该以利益众生为目的,成佛为手段。
那么为什么要度众生呢?因为众生苦。哪几种苦呢?苦苦、坏苦和行苦。如果我自己不了解苦,我怎么能够帮助众生呢?所以我要了解,要去修行。从这个角度来说,我现在就要快快地学好、修好,才能帮助一切众生。帮助众生是因为众生苦,而不是“我要成佛”。所以“为了要成佛而度众生”,自以为这是大乘的,其实最多是独觉的发心。菩提心是“为利众生愿成佛”,利众生和愿成佛这两个都需要有。
以上三种是我们学佛的人的三种动机,这个在《俱舍论》里也讲了。
我还是按照规矩再回顾一遍。学佛的动机有两种——增上生和决定胜,或者为了安乐,或者为了解脱。增上生、安乐当中分两种:或者是为了现世的利益,或者是为了将来的利益。解脱当中又分两种:或者是为了独自、一己的利益的解脱,或者是为了一切众生的解脱。这就是我们学佛的动机。
作者:
jio31241
时间:
2017-11-17 21:24
戒定慧三学之戒学
然后是学佛的内容,学了以后要修的。学佛的内容就是戒、定、慧。
我们开玩笑说,现在的中国佛教,学佛的内容变成了“念佛”加“放生”加“吃素”。
学佛的内容应该是三学,不是念佛、放生、吃素。
还有一种说法,只要是吃肉的都是魔,这个就有点麻烦了,整个南传、整个藏传基本上都是吃肉的。虽然他们现在也更多地推行尽量吃素,但是本来他们的戒律当中并没有这一条。所以我和南传的一些法师交流时,他们觉得很奇怪,说很不明白把不是戒律的那条守得那么严,而把过午不食----持午这条如此重要的戒律不当回事。我们有时候出去交流的时候这方面要小心。
佛陀的那个时代,两千五百年前,基本上他们托钵为食的,做不到只吃素,只能说是吃三净肉已经差不多了。我在这里不是要推广吃肉,不是这个意思。我本身吃素的。这个要很小心,有时候这样一讲,外面会传说“这个法师是吃肉的”,所以我先说明一下,我不是吃肉的,我出家以前吃过,我出家以后没有吃过。
真正的佛教三学是戒定慧,在佛教阿毗达磨的经典中叫“增上戒学”、“增上心学”、“增上慧学”。
增上,就比一般的戒定慧都要高了,因为定和慧,外道和凡夫也有。我们讲过“欲、胜解、念、定、慧”,这些是共通“染”和“善”的。
我的一位老师,想要恢复原始佛教的僧团制度,但是确实在中国来说有点难。简单来说我们现在穿的衣服就有点多了,再包括一些生活的习惯。你们大概都没穿过裙子,实际上和尚是应该穿裙子的哦。我有一个好朋友,他现在德国,是一位在念因明学的博士,也是个出家人,他曾在西藏学习了一段时间。我们喜欢互相开玩笑。他就说:“哎呀!我活到三十岁了,开始学穿裙子。”西藏他们穿裙子的嘛,南传也穿裙子的嘛。他又说:“活到四十岁了,又开始学穿裤子了”。因为他又到汉地来了,要学我们汉地的裤子怎么穿,他不会穿嘛,我就教他怎么穿。
这从文字上来说是有点惭愧,然而从戒律上来说,确实很多地方不太容易做到,比如像我们现在这么冷的情况。所以我的那位老师也说,真正要做到的话,可能还是要到泰国等一些南传的国家。他希望在南传的国家恢复一个僧团,他和泰国副僧王关系不错,曾经讨论过这个问题,好像有点意向。这个在国内可能是确实有点困难,很多条件好像不允许,大概泰国或者南传国家确实比较容易做到。
我也很希望这个能够实现,想过去待几年,过上几年完全如律如法的生活。就我们而言,二百五十条戒律不能够完全做到,有些确实因为环境的原因,但确实也应该惭愧,我没有能够生在佛世,生在印度,生在那个时代。
那么,我在这个时代,
能够受持多少戒律就受持多少吧。
当然,在末法时代能够受持一条戒律已经很不错了,佛经当中也有这样的说法。但是对我们来说,是希望不要在我们身上只剩一条戒律,是希望更多的戒律在我们身上能够奉持起来。
那持戒的基础又是什么呢?应该是大家先要知道二百五十条戒律有哪些,如果你根本就不知道有哪些内容,你也谈不上如何去持守。所以,有空的话大家还是去背一背吧,实在不行的话,可以把摄颂拿来念一念。戒律当中有很多颂文,有一些大德们已经整理成摄颂,有些你们也可以自己整理。至少要把这些摄颂、这些纲目念一念,半月半月地诵戒。我个人是希望更多的寺院能完备这样的诵戒羯磨制度,以提醒我们。你每天念或者经常念,你总会提醒自已。我现在是每天念的。唐代的窥基大师----玄奘法师的高徒----每天念菩萨戒。每天念菩萨戒品可能有点长,但至少把菩萨戒的颂文念一遍吧。比如月宫论师的《菩萨律仪二十颂》,可以念一下。或者其他祖师的颂文,也可以念一下。有戒律----毗尼在的话,就有正法住世,这个我们都知道,不多讲了。
作者:
jio31241
时间:
2017-11-18 22:40
戒定慧三学之定学
定学——增上心学
,其实在丛林当中一直是蛮强调的,以前称为“冬参夏讲”,冬天好好去打坐,夏天就去学习,安居三个月。还有新发明的冬安居,也差不多三个月,是进行禅修的。
关于禅修呢,很多人奉持曹洞宗的说法——“只管打坐”。在一百年前,百分之九十九的人都是文盲的时候,你很难用更多的教法去教化他们,那么打坐、只管打坐、念佛,确是一个很通俗的教法。在我们这个时代,大部分人至少是初中以上文化水平,我们应该好好学习。
禅修应该具备哪些条件呢?
佛教讲一切法是缘起法,有因有缘世间生。禅定也是一样,有因缘禅定才会生,而不是只要一个因,在那里坐着,禅定就会生?——这是绝不可能的!因缘法决定了需要有很多因缘才会有一个果,需要什么呢?其实需要蛮多的,戒律是一个,饮食知量是一个,悎寤瑜伽是一个,即晚上怎么睡觉。我们现在晚上睡觉就这么泛泛睡过去了,其实睡觉没这么简单的。第一要讲究时间。正规的时间——我也做不到,是晚上十点到早上二点,放宽一点是九到三点。夜有三时,叫初、中、后夜。初夜、后夜,是“非禅即诵、非诵即禅”,只有中夜才是睡觉的时候。
睡觉的时候应该怎么样呢?“狮子卧”和“光明想”。“狮子卧”,大家都知道,是这样右侧卧。我还专门去考证了这个所谓的狮子卧,很多人说狮子就是这样睡的,实际上不是。你们如果去看我的微博的话,在半年前我发过一条微博,我把在网上能找到的狮子睡觉的方式都找出来了,然后发现狮子各种睡觉方式都有,甚至趴在树上,或挂在那里睡觉,却很少这样姿势睡觉。那么,这里的“狮子卧”的意思是什么呢?人中狮子——佛,睡觉的方式。应该是这样理解。
“光明想”,在《瑜伽师地论》里讲有两种。第一种,你在睡觉的时候就想周围是一片光明,在光明想当中入定、入睡。第二种是法光明,就是在睡觉之前你先想法义,在想法义的过程当中缓缓入睡。有人说想的时候睡不着,不会的,你可以试试看。如果要说睡不着的话,倒是狮子卧。狮子卧的姿势很警醒,一开始睡的时候容易睡不着,时间长了就好了。而且狮子卧很容易有吉祥的梦兆,当然出家人可能比较容易获得吉祥的梦兆。狮子卧,想像周围光明,或者想法义,在这些当中入睡。
关于饮食知量,就是不能吃太多,也不能吃太少。吃太多的话,你们有经验的,知道容易昏沉。我们以前中午十二点要在禅堂里坐半小时。我一直说中午不能吃太饱,而很多人都吃很饱再去打坐,然后在那一坐,脑袋全部耷拉下来,有些人口水也下来了,有些心板也掉下来了,连堂主都在那儿睡着了。后来我就跟堂主说,你中午应该吃少一点,应该怎么打坐。然后他回复了一句话,我就没办法再讲什么了。他说:“你们法师知道怎么打坐,你们想打坐,那就打坐吧!其实,我不想打坐,中午在这里睡一觉挺不错的……”其实我倒觉得在那儿坐着睡觉挺累的。
打坐,按照规矩来说,应该是吃七分饱。以前舍利弗就是这样:中午托钵,吃完了以后,留下一点喂鸟雀。所以,出家人是有这样的做法——留一点喂鸟雀。或者吃七分饱,再喝一点水,而不是吃全饱的。其实从营养和健康方面来说,这也是不错的。
还有一个条件,少欲知足、易养易满——别想太多,容易满足,做这样一个修行人。
如此,才能获得修定的一些基础条件。如果这些都没有,你去打坐,哪怕跑到山里面也没什么用。
还有一个,“请教授”——要听闻,要学习。
《瑜伽师地论》的《菩萨戒品》中说,如果菩萨学修禅修,不问教授的话是犯菩萨戒的,贪著禅乐也是犯菩萨戒的。当然,已经学过的不算。
在《六门教授习定论》中说,有六门教授来习定,习定就是修学禅定。其中第一门就是求解脱者——你要有求解脱的心,当然也要有善知识。求解脱的心,就是我刚才说的,大乘的发心和二乘的发心,都是求解脱的心。
我比较重精英教育的,我有个学生、徒弟,我对她说,你现在有很大的问题,就是禅修的问题,打坐永远是你的一块短板。你的学习、闻思都可以,而且学术做得也可以,但是这块短板你一定要补上。
我们是两个脚走路的,我允许你先走某个脚,我们一定是这样的。比如说,在某个时段,智慧在前面,而在另一个时段,禅定在前面,这样才能往前走。你也不可能双脚一起蹦出去的,是不是?但是,你如果永远在迈同一条腿,那你最多迈两米,就再迈不出去了。你后面那条腿是一定要跟上的。
如果我们单单禅修,智慧不跟上,肯定会有问题;单单智慧跟上了,禅修不跟上,也会有问题的。
我们知道,加行道以上必须要在禅定中比量见空性。如果没有禅定,光是比量通达空性的话,最多是资粮道上品。
禅修是需要花时间积累的。习惯学校教育的,在经典学习的时候,进步会比较明显;打坐或者禅修的时候,则半年都未必有很大的进步。不过,能够坚持半年禅修,真的已经很不错了。这个是必须要做的,而且必须要坚持……关于禅修方面,我就不多讲了,因为禅修并不是我在这里要讲的主要内容。
作者:
jio31241
时间:
2017-11-19 21:58
戒定慧三学之慧学
三学——“增上戒学”、“增上心学”和“增上慧学”。
第三是智慧。慧分哪些呢?闻所成慧、思所成慧和修所成慧。
经常有人把自己看成是菩萨再来,希望师父或者哪位法师一脚把他踢晕过去,醒来之后就成佛了。或者期望某位法师手指一下,自己就开悟了。都把自己当作再来人,是六祖再来……这个可能性就不要想了。如果谁有这个想法的话,我建议先看看自己从小到大的智慧有多少,看看自己的福德资粮和智慧资粮够不够。
在阿毗达磨系统中说智慧有四种:生得慧、闻所成慧、思所成慧、修所成慧。在《集论》中叫“报、教、证、智”四种智慧。报得的是你上辈子好好学来的,这辈子跟上了,叫生得慧;教,是你学习教理,听闻的、看来的;证,是你看、听来以后不断地思维,变成自己的东西;智,则是你把智慧真正变成你自己的。“报、教、证、智”分别对应的是生得慧、闻所成慧、思所成慧、修所成慧。
那么,修所成慧修的是什么呢?修的是思所成慧的内容;思所成慧思的是闻所成慧的内容;而闻所成慧,就需要先去多闻。有机会你们可以多看一些阿含经典,阿含经典中经常说“多闻圣弟子”。
多闻,首先要多学习。在早期的阿含当中,多闻不仅仅包括听闻的,还包括修行的。中观宗的清辨论师就讲,所谓的修行有两种。在阿含当中称为“禅”和“诵”——非禅即诵,非诵即禅,而清辨论师对它的解释是禅修和学习。
我们需要学习,学习了以后才会有闻所成慧,不断地思维才会有思所成慧。修所成慧是什么呢?结合禅定,一定要在止观双运的基础上,结合了空性智慧才会有修所成慧的。
所以说,信佛,然后要学佛。学习的内容就是刚才我所讲的戒定慧。学习的动机,有两种或三种。我接着再重复一遍。
如果你们以后有机会讲经的话,就应该按照这样的一个习惯。传统是这样讲的:讲完一遍,重复两遍,第二天讲之前再重复一遍,一共是四遍。这样,大家会记得住。这是一个传统。第一遍是广讲,然后中的讲,再略的讲,第二天讲的时候再重复一遍。
稍微总结一下。首先是信佛,信佛以后要学佛。学佛之前要发心,要有动机。
发心当中又可以说有三种,按照西藏和印度的说法,是分下士道、中士道和上士道的发心。
下士道,为了轮回当中不堕入三恶趣。中士道,为了解脱轮回。而上士道,为了利益一切众生——能够究竟圆满地利益一切众生,那就是众生所有的障碍都要断除。
那么我们在学习的过程当中,就一定要奉行“增上戒学”、“增上心学”、“增上慧学”,三学真的是不能偏。
我对我的学生也讲,我允许你一段时间以某个为主,我可以接受你某一段时间某个用功不多。但是整体上来讲真的是需要齐头并进,当然这不是指同时。就像我们以前读书一样,你可以数学60分,语文100分,但不能数学0分!你可以有偏科,但不能缺门,不能瘸得太厉害。
那么,修学佛法的时候,主要核心就是戒、定、慧,这个我们称为“证”,就是“证正法”。
《俱舍论》里面讲:“佛正法有二,谓教证为体。”佛的正法有两类,第一类是“教正法”,第二类是“证正法”。教法,经律论所摄。证法,戒定慧所摄。教法是三藏所摄,证法是三学所摄。
作者:
jio31241
时间:
2017-11-20 21:32
完结篇
我非常希望大家在现在经典很多的环境下,能够有机会把三藏的经典都学习一下。你看的、学的越多,你的佛教知识就越多,不是障碍,不是所知障,这是我们需要学习的。你学的越多,其实对你的修行越有帮助的。如果说一个人学的多,对修行反而没帮助了,那是不可能的。有些人说,某些人是这样,那只是个别的。那是什么情况呢?学的东西没有真正去修行。学习是一定要去修行的,改变我们的心。
其实修行真的很简单,就是改变我们的心。
四年以前,奥巴马在竞选的时候,他主要的一个词就是change——改变。我们的修行其实也是change。我们改变什么呢?就是改变我们的心。其实我们现在也在修行,但是我们的修行不是修人天,不是修小乘的解脱和大乘的解脱,我们在修三恶趣、修地狱。我们做任何事的动机是什么呢?以自己为出发点!我不爽了,这个事情就不好了,我不舒服了,就是你不对,反正一切都是“我要”。我们在修贪、嗔、痴!我们在修“我执”!所以我们的修行就是在修地狱!
真正要修行其实很简单,就是把这个心改过来。所以,以前有些祖师说“烦恼越多越快乐”。这并不是说烦恼本身越多越快乐,而是烦恼多了,你知道有烦恼生起,你可以断烦恼。我们生起修行其实和我们生起烦恼法是一样的,只要转过来就可以了。我们的烦恼是为了我执,为了我的眼、耳、鼻、舌、身、意的色、声、香、味、触、法,而不断去追逐。反过来,
为了一切众生的究竟的解脱去改变我们的心,这就是修行。
今天所讲的,可以算一个简单的学佛的基础课。
首先,我们要知道什么是佛、法、僧,要了解经、律、论和戒、定、慧,还要知道我们修行的动机是什么。如果修行没有动机,整个修行是徒劳的。
经论中比喻,就像有念珠而没有线一样,是散的,就像有水而没有杯子一样,很快就散了。必须有一个动机,有一个发心。
我希望大家能够一点一点地对佛教更加了解,这样,佛教可以在我们的手里传承下去。我们生活的这个时代,就历史上来说,是不常见的连续几十年的和平。但是从佛教上来说又是比较寒酸的,我们的前人都不在了。对我们在座的法师来说有一个很重要的任务——要把佛法传承下去。
我们这一代的人非常重要。上一个时代的法师们,八、九十年代都去世了。假如我们这代不出人才,假如我们这代没有什么事情可以做——我说的当然不是指建寺院——不出真正的大师,那我们这一个时代都是空白的,再没有人继承,我们的佛教就真的没有希望了。
我真的希望大家能够多发心,把佛法的核心——教正法和证正法传承下去,也希望大家能够有机会多学一点、多修一点。即使因为自己的能力原因而做不了太大的事情——其实我不是真的这么认为——只要大家愿意做,佛菩萨肯定不会忘记大家的。
真心希望大家能够在这么好的时代中,发挥自己的能动性,把佛法好好地传承下去。
说的好一点,是成为佛法的栋梁,至少也要对得起自己这身袈裟,也要对得起自己的戒律。正如有些法师说的,对得起自己这么多年所吃的苦。
今天和大家的交流就先到这里。只能是简单地和大家讨论一下,肯定有很多地方讲的不对,可能口误的地方也很多,也有很多会得罪人的地方,希望大家见谅。
最后希望,圣教能够久住,佛法在娑婆世界、在南瞻部洲能够再次地昌盛!阿弥陀佛!
欢迎光临 Aeons隱知_神秘學網站(指引社) (http://imslr.com/)
Powered by Discuz! X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