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eons隱知_神秘學網站(指引社)

标题: 佛教二十四诸天 [打印本页]

作者: tianfeng0429    时间: 2017-9-10 21:36
标题: 佛教二十四诸天
二十四诸天
同义词 二十四天一般指二十四诸天
二十四诸天是在二十诸天的基础上增入四位天神而成“二十四天”的。二十诸天的名称都本于印度教(婆罗门教),具体是:一大梵天、二帝释天、三多闻天王、四持国天王、五增长天王、六广目天王、七金刚密迹、八大自在天或摩醯首罗、九散脂大将、十大辩才天、十一大功德天、十二韦驮天神、十三坚牢地神、十四菩提树神、十五鬼子母、十六摩利支天、十七日宫天子、十八月宫天子、十九娑竭龙王、二十阎摩罗王。
中文名 二十四诸天 外文名 Deva-loka 宗    教 印度教(婆罗门教) 别    名 提婆 主要人物 金刚密迹 国    家 印度

“天”梵语Deva-loka,音译“提婆”。“天”在佛教中主要指有情众生因各自所行之业而感得的殊胜果报。如六道、十界中的天道、天界。这时的天称为“天人”或“天众”,并非宇宙意义上的天。佛教以为天是有情众生最妙、最善,也是最快乐的趣处。只有修习十善业道者才能投生天部。但“天”虽然处于诸有情界中最高最优越的地位,能获种种享受,但仍未跳出轮回,一旦前业享尽,便会重新堕入轮回之中。另外,佛经中说到“天”时,除了指作为正报的有情众生之一类外,还指其依报即这些有情众生的生存环境。佛教也把世俗世界分为欲界、色界、无色界三种,其中欲界有六天,包括四天王天、忉利天和兜率天等。色界有十八天(一说十七天,或二十三天的),主要有大梵天、遍净天、无想天、大自在天等。作为佛教造像的表现题材的诸天主要是在前述有情众生一类的意义上说的。只不过这些“天人”大都具有非凡的本领。佛教把古代印度神话和其他宗教中的一些神也称为天,并将他们吸纳进来,视为佛教的护法神。天的队伍不断扩大。
隋代天台智者大师依据《金光明经·功德天品》,制定了《金光明三昧忏法》。后代据此简略成《斋天科仪》,为寺庙中祭天的仪轨,依《金光明经·鬼神品》等所说,选下二十位天神,即此二十诸天。到了明代,又增入四位天神,则成了“二十四天”,即二十一紧那罗、二十二紫微大帝、二十三东岳大帝、二十四雷神。后三位是道教神明,这显示了明以后佛道二教相互借用与融合的趋向。前一位是天龙八部之一,我们将在天龙八部条中介绍。
其中的二十诸天常常作为一组出现在塑像和壁画中,而且也时或出现于水陆法会时悬挂的水陆画中。但供奉二十四诸天的寺庙也不少,如昆明的圆通宝殿、山西大同的善化寺、五台山金阁寺等。在佛教艺术中,“天”像也常有单独或以其他组合出现的情况。在中国佛教石窟艺术中,很早就出现了诸天的形象。如新疆克孜尔石窟第一百十窟主室左壁所绘“夜半逾城”的佛教故事壁画中,就出现了帝释天和四天王天的形象。云冈石窟第八窟窟门两侧,则雕有骑牛的摩醯首罗天和骑金翅鸟的鸠摩罗天。以下我们将一一介绍除紧那罗和四大天王以外的二十四诸天。

大梵天

是梵文Brahmā的意译。“梵”的意思是“清净”、“离欲”。梵天与毗湿奴、湿婆合为印度教三大主神。据《摩奴法典》和古印度史诗《摩诃婆罗多》等所说,宇宙出自飘流于混沌中的梵卵。梵天本是梵卵中的金胎,飘流一年后,以意念力把卵壳破为两半,为天,为地,天地间出现了气体空间,以后是水、火、土、气、以太五要素,再以后是众神、星辰、时间、高山、平原、河流,出现了人、语言、情欲、愤怒、欢乐、忏悔,最后梵天自身也一分为二,一半为男,一半为女,他还创造了一切生物和妖魔。一切秩序都受梵天的控制。梵天被佛教吸收为护法神后,有时是释迦的右胁侍,手持白拂尘。他又是色界初禅天之主,称“大梵天王”。大梵天王造像有二臂像和四臂像。前者为一面双臂,手持莲花、拂尘。也有三面双臂像。四臂像则有四面,每面各有三目,手持莲花、澡瓶、拂尘(或鉾)等,还有一手作施无畏印。梵天形像被汉化后,多为中年帝王形象,手持莲花。在水陆画中大梵天王是典型的雍容华贵的中土帝王模样,身后有辅臣簇拥。

帝释天

梵文音译是“释迦提桓因陀罗”,意为“能天帝”。因陀罗即帝释是印度古老文献《梨俱吠陀》中的主神。帝释成为佛教护法神后,被视为忉利天之主。按佛教所描述的世界,我们所住的世界中心,有一座须弥山,帝释天就住在须弥山顶的善见城,统领其余诸天。须弥山四周各有八天,加上中央帝释天,合为三十三天,此即欲界六天中的忉利天。此处的“天”当指依报意义上的生存环境方面的天。同样帝释天即可以指作为三十三天之主的天神,也可指其依报。照佛教说法,任何行善积德之人,皆可转生帝释天。帝释天以人间百日为一日,寿长一千岁,即合人间十万岁。传说释迦牟尼佛本人就曾三十多次转生帝释天。据《杂尼迦耶·天杂品》所说,作为忉利天主的帝释的前生是个叫摩伽的婆罗门,他与知友三十二人共修福德,命终后俱生于忉利天,以摩伽为天主,即帝释或帝释天,其余三十二人为辅臣,即其他三十二天。帝释并不断七情六欲。据《譬喻经》说,阿修罗王之女容貌姝丽,帝释天以重金聘求,并且扬言,如若不允,即诉诸武力。阿修罗王大怒,遂爆发大战。经多次酣战,互有胜负,最后讲和,阿修罗王以女纳于帝释,而帝释则以甘露作为回报。作为护法神,他的主要职责是保护佛陀、佛法和出家人。如佛陀在树下修道时,恶魔向他进攻,扰其禅思,帝释即吹响贝螺,保护佛陀。佛陀涅盘时,他又显身,念诵颂诗。他还保护佛陀的舍利等等。有关帝释天的佛传故事常常出现在佛教艺术作品当中,这时的帝释天往往手持宝盖,与大梵天随侍在释迦的左右。密教把帝释作为护世八方天之一的东方守护神,其形象依《大日经疏》等说,头戴宝冠,身披璎珞,手持金刚杵,身骑六牙白象,住于须弥山,有诸天及众眷属围绕。在中国寺庙里,帝释多为少年帝王像,且是男人女相。在水陆画中,帝释完全是一副中国后妃模样。
金刚密迹编辑
佛教中一位手持金刚杵专事守护的天神。他是夜叉神的总头目,所以又叫密迹金刚、密迹力士。夜叉本为印度神话中一种半人半神的小精灵,以“捷疾”著称,并非地道的恶魔。《大日经疏》卷一说:“西方谓夜叉为秘密,以其身口意速疾隐秘,难可了知,故旧翻或云密迹。若浅略明义,秘密主即是夜叉王也。”密迹金刚本是法意太子,曾发誓说,皈依佛教后“当作金刚力士,常亲近佛”,以便“普闻一切诸佛秘要密迹之事”。(《大宝积经·密迹金刚力士会》)后来他便成了守护佛陀的五百金刚的总头目。密迹金刚的形象作三面六臂,呈愤怒令人怖畏之相,手持宝剑、金刚杵、轮等种种兵器。密迹金刚后来又分身为哼、哈二将,成了寺庙的门神。

大自在天

是梵文Mahe□vara的意译,音译为摩醯首罗。据说他住在色界之顶,为三千大千世界之主,在三千界中得大自在,故又称“大自在天”。大自在天在印度教神话中的原型即是湿婆。湿婆是毁灭之神,又是苦行与舞蹈之神。据说他有极大的力量,头上的第三只眼能喷出神火烧毁一切,还能主宰人间的一切悲喜荣辱。其形象据说有五个头,三只眼,四支手,分别持三股叉、神螺、水罐、鼓等器物,浑身涂灰,颈上绕着蛇,乘坐条大白牛。将他作为主要崇拜对象的宗教派别,在佛典中被称为“自在天外道”或“涂灰外道”等,佛教亦将此神吸纳进来作为自己的守护神,配于色界之顶。又因其居住不同而有大自在天、商羯罗天、伊舍那天等种种名称。在佛教中,他是护世八方天和十二天之一,守护在东北方。其形象,据《十二天供仪轨》讲,面上有三眼,二牙上出,忿怒相,身浅青肉色,左手持劫波杯(髑髅杯),右手持三戟剑,身上以髑髅为璎珞,头冠中有二仰月,骑在牛上,边上有二天女持花随侍。此外还有二臂、四臂、三面四臂等多种形象。
散脂大将编辑
散脂大将
散脂大将
是梵文Panika,又译作“散脂修摩”、“散支”、“半支迦”等,意思是密神。散脂大将是北方毗沙门天王的八大药叉将之一。其余的是:宝贤大将、满贤大将、众听大将、应念大将、大满大将、无比大将和密严大将。佛教中有四大天王各有二十八部众鬼神将帅的说法,其中尤以散脂大将的地位最高,他统帅二十八部众,巡行世界,赏善罚恶。其来历一说是鬼子母的儿子。《陀罗尼集经》说“鬼子母有三男,长名唯奢文,次名散脂大将,……”一说是鬼子母的丈夫。《毗奈耶杂事》卷三十一说,半支迦(散脂)与鬼子母曾指腹为婚,长大后成亲,还生了五百个儿子。散脂大将为金刚神将模样,手持铁鉾(矛)。在水陆画中,散脂大将为一副威风凛凛的武将模样。

辩才天

是梵文Sārasvati的音译,又叫大辩才天、大辩才功德天,还称美音天、妙音天。这是一位主管智慧福德的天神。《最胜王经·大辩才天女》云:“若人欲得最上智,应当一心持此法,增长福智诸功德,必定成就勿生疑。若求财者得多财,求名称者得名称,求出离者得解脱,必定成就勿生疑。”其性别,佛经中也说法不一,但以女性为多。辩才天本是印度沙拉斯瓦地河(现已不存)河神的神格化,在《吠陀》中就是重要的女神而受到崇拜。以流水的妙音,而成为音乐之神,又是智慧学问之神,雄辩技艺之神。据说她有两副面孔,一副是大美人,一副是丑八怪,以供不同场合使用。她那一双利眼,常让人不寒而栗。大辩才天的造像有两种:一种是八臂像,八手分别持弓、箭、刀、槊、斧、杵、轮和羂索;一种是二臂像,两臂作弹琵琶状。

大功德天

即吉祥天女。梵文Maha□vi的意译,音译为“摩诃室利”,“摩诃”意为“大”,“室利”有二义:功德和吉祥,合起来就是大功德或大吉祥。和辩才天一样,其原型在吠陀时代就受到信奉。在印度教神话中,她是毗湿奴的妃子,被尊称为“伟大的神”。传说她是搅动乳海时出现的,所以又有“乳海之女”的名称。在佛教中,据说她成了毗沙门天的妃子或妹妹。依《金光明最胜王经》记载,她住于北方毗沙门天王的居城有财城。又据该经所述,功德天在前生种下许多善根,只要今世之人念此天女的名称并供奉,即可以其功德,使祈愿的人五谷丰收,财宝充足,一切衣食皆可满足。随着《金光明经》的普及,人们对于功德天的信仰也日渐兴盛。她的形象在《金光明经》中没有明确的记载。在《毗沙门天王经》中说,她眼目修长,面部神情宁静,头戴天冠,以璎珞、臂钏装饰。右手作施无畏印,左手执开敷莲花。在《陀罗尼集经》中记得更为详细,说他容颜端正,两臂有各种璎珞环钏。头戴宝冠,身披天衣。右手施无畏印,左手执如意。其左右有五色祥云,如散花天女。背后有七宝山,天上五色祥云里有六牙白象。象鼻绞玛瑙瓶,瓶中倾出种种宝物,灌于功德天顶。天神背后画百宝华林,头上作千叶宝盖,盖上有诸天伎乐,散花供养。在中国寺庙中,吉祥天女形象端庄美丽,后妃装束,两只手(或四只手),一手持莲花,一手洒金钱,有两只白象伴护,这是吉祥的象征。其座下除莲花外,还有金翅鸟和猫头鹰。

韦驮天

佛教护法天神。在中国佛教寺院中他一般被安置于天王殿的大肚弥勒背后,背对山门,面朝大雄宝殿。韦驮天梵名作“私建陀提婆”,直译意为“阴天”。相传释迦去世后,诸天神和天王商量火化遗体,收取舍利建塔供养之事。这时帝释天手持七宝瓶,来到火化场说,佛原先答应给他一颗佛牙。所以他先取下佛牙,准备回去建塔供养。时有罗刹鬼躲在帝释天身旁,乘人不注意,盗去佛牙舍利。韦驮天见状奋起直追,刹时将罗刹鬼抓获,取回舍利,赢得诸天众王的赞扬,认为他能驱除邪魔,保护佛法。此外佛教中另外还有一位护法天神韦天将军。相传他姓韦名琨,系南方增长天王所率的八大神将之一。又是护法四天王手下三十二神将之首。常有人把他与韦驮天相混。中国佛教寺院中的韦驮天形象,大多为身穿甲胄的雄装武将样,手持金刚杵,或以杵拄地,或双手合十,将杵搁二肘间。体格魁伟,威武勇猛,面如童子,表示他不失赤子之心。

坚牢地神

梵文Prthivi的意译,音译“比里底毗”,意为此神有如大地之坚牢。坚牢地神又叫“地天”、“大地神女”。地天的职责是保护土地及地上的一切植物。佛陀曾对她说:“汝大神力,诸神莫及。阎浮(即佛教所称世人居住的南赡部洲--引者注)土地,悉蒙汝护,乃至草木谷米从地有,皆由汝力。”(《地藏本愿经·地神护法品》)又据《大日经疏》卷四载,释迦初坐道场时,魔王唯恐释迦得道,领诸魔军、魔女向释迦轮番进攻诱惑,均遭败绩。魔王终于恼羞成怒,对释迦狂吼:“我所作之业,汝已为证,汝之福业谁当为证?”释迦垂无畏手指地。这时,大地轰然震动,坚牢地神从地中涌出半个身体向佛顶礼致敬,并唱声“我是证明”。于是释迦得道成佛。坚牢地神乃是女性形象。
菩提树神编辑
菩提树神
菩提树神
即守护菩提树之天女。菩提树本名荜钵罗树,为常绿乔木,叶子卵形,茎干黄白色,树籽儿可作念珠。传说释迦牟尼就是在此树下,历经七天七夜,逆观了十二因缘,终于觉悟成佛,故而此树就被称为菩提树了。菩提就是“觉”、“智”的意思。菩提树在释迦成佛之前就守护在他身旁,大概要算最早的佛教护法神了。

鬼子母

亦作欢喜母,爱子母,佛教护法神。原为一外道鬼女,专事食人子女。关于她归依佛教的故事,佛经中有许多记载。据《毗奈耶杂事》所记,古代王舍城有独觉佛出世,举行庆祝会,有五百人赴会。途中遇一怀孕牧牛女,劝其一同赴会庆贺。此女随行,欢喜踊跃,不料中途流产。此时诸人均弃她而去,因此她十分恼恨,发下毒誓,要在来世投生王舍城,尽食城中幼儿。后来她果然投生王舍城,为药叉神将婆乞多之女,婚后生五百儿。她自恃强力,天天捕食别人的幼儿。佛陀闻悉后,十分忧虑,为解救王舍城中无辜幼儿之厄难,决定以慈悲心,方便自在力教化鬼子母,使其弃恶从善,以此安定天下父母之心。鬼子母对自己的孩子却十分爱怜,佛陀乘其外出,将其幼子隐匿。鬼子母归来不见爱子,焦急万分,陷入惊悲狂乱之中。最后她不得不向佛陀哭诉失子之事。佛陀对她说,你有五百个孩子,现在少了一个,尚且如此,世人只有一、二个孩子的,失去了心爱的骨肉,不知有何等悲伤。鬼子母闻言果然顿悟前非,悔过自新,信奉佛教。元杂剧《鬼子母揭钵记》即写此事。民间以鬼子母为守护幼儿的慈悲女神,后来又将她与妇女生育联系起来。其实在印度佛教密宗里就专门有为祈祷妇女顺利生产而修的“诃利帝母法”(诃利帝是鬼子母的梵名Hariti的音译)。修法时念《诃利帝母真言经》(一卷,唐不空译)。但中国百姓却爱将她视为送子娘娘来礼拜。鬼子母的形象,据佛经记载,是美丽的天女形,身穿天缯宝衣,头戴天冠,耳挂耳珰,白螺为钏,身边有一童儿伴随。著名的大足石刻北山一二二号窟即诃利帝母窟,窟中所雕鬼母是一汉化的贵妇人形象,头戴凤冠,身着敞袖圆领宝衣,脚穿云头鞋,坐于中式龙头有备无患椅上,左手抱一小孩,右手放在膝上。
摩利支天编辑
也作摩利支提婆,意为“阳焰”,或“威光”,实际上是古印度的光明女神。相传她是帝释天的部属,又常随从日宫天子。当日宫天子出巡时,她在前头飞走如箭。她最大神通是能隐身。由于能隐身,故而无人能害,无人能缚,因此她为武士所特别信奉。摩利支天的形相,有二臂像、六臂像以及八臂像等多种。据《摩利支天经》中记,欲奉摩利支天者,应以金、银、铜或檀木等材料塑造。其相为天女形,长一寸、二寸或一肘均可。左手屈臂向上,持天扇,扇形如维摩诘说法时天女所持之扇。扇中画卍字。右手下垂,举掌向外,像两边各作一随侍天女。另有一种三面八臂乘猪的摩利支天像,身金黄色,八臂三面九眼,顶戴宝塔,塔中有毗卢舍那佛,摩利支天身披红色天衣,有宝带、璎珞、耳珰、腕钏等种种饰物。左侧四手分别执□索、弓、无忧树枝、线,右四手分别执有金刚杵、针、钩、箭。正面善相,显微笑状,唇如朱色。左面作猪相,忿怒丑恶,口出利牙,信人见而生畏。右面深红色,立于猪身上。还有一种作童女形的摩利支天像。

日宫天子

源于古印度神话中的太阳神苏利耶。作为佛教护法神,又称日天、日天子、日宫天子,异名宝光天子、宝意天子。佛经中称其为观音菩萨之变化身,住太阳内的宫殿里,故名。日宫的规模,《立世阿毗论·日月行品》说:“厚五十一由旬,广五十一由旬,周匝一百五十三由旬。是日宫殿,颇梨所成,赤金所覆,火大分多,下际火分复为最多,其下际光亦为最胜。是其上际金城围绕。”日宫天子的形象,为肉红色脸膛,左右手各拿一枝莲花,乘四马大车;也有的手捧日轮,骑三至八匹马(多为五匹马),在水陆道场所用的水陆画中,日宫天子为头戴冕旒,双手捧圭的男性帝王形象。

月宫天子

又叫月天子、月天、大白光神、野兔形神、宝吉祥等。月天住于月宫中,据佛经描述,此月宫是正方形建筑,边长四十九由旬,共有七重垣墙,七宝所成。殿中有一青琉璃做成的大辇,高达十六由旬,宽八由旬。月天据说是大势至菩萨的化身,故称“宝吉祥天”。又传说,有狐、兔、猿异类相悦,帝释天欲验证修菩萨行者的道行,降灵应化为一老夫,让三兽为他觅食,只有兔子空手而归,一激之下,兔子就让狐、猿找来草木樵苏,兔子竟毅然投身由樵苏点燃的火中,以求为老者充此一餐。帝释于是恢复原形,让兔子灵魂升天,寄之月轮,此即月宫天子,故又称“野兔形神”。月天的形象本为男性,肉白色脸膛,手持之杖,上有半月形,乘坐三鹅拉的车。他还有个月天妃为配偶,也是肉白色脸,手持青莲花。汉化寺庙中也有将月天作为女性塑像的。

娑伽罗龙

又作娑伽罗龙。意为咸海之龙。《妙法莲华经》谓有八龙,《华严经》谓有十龙,其中都有娑竭罗龙王。

阎摩罗王

又作阎罗、阎罗王、阎魔王、焰魔罗王、琰魔等,均为音译,意思为“缚”,缚有罪之人。阎罗本为古印度神话中的管理阴间之王,在《梨俱吠陀》业已出现。阎罗本身又有多种义蕴:一曰“双世”,即彼于世中常受苦乐二报之意;一曰“双五”,《玄应音义》说阎罗兄妹二人皆“作地狱主,兄治男事,妹理女事”;又曰“平等王”,谓其能平等治罪。《一切经音义》卷五称:“火阎魔,梵语,鬼趣名也。义翻为平等王。此司典生死罪福之业,主守地狱八热八寒以及眷属诸小狱等,役使鬼卒于五趣中,追摄罪人,捶拷治罚,决断善恶,更无休息。”还有一种说法,认为阎罗的前身为毗沙国王。以后又有十三冥王之说,实即十三佛,但它被流行的十殿阎罗的说法所取代。他们分别是第一殿阎罗秦广王蒋,第二殿楚江王历,第三殿宋帝王余,第四殿五官王吕,第五殿阎罗天子包,第六殿卞城王毕,第七殿泰山王董,第八殿都市王黄,第九殿平等王陆,第十殿转轮王薛。显然这套汉化的十殿阎罗是仿照人间官衙设置的。而二十四天中的阎王主要是与佛教传说系统当中的地狱观念联系在一起的。《法苑珠林》说,阎罗王为地狱主,有臣佐十八人(即俗之判官),分别主管十八层地狱。早在南朝时这十八层地狱的说法就已流行。中国人把阎王和地狱完全汉化,让它们和本土的泰山治鬼等神话传说相结合,再融入佛教“六道轮回”说,从而附会出许多新的耸人听闻的传说,如奈河(奈何)桥、黄婆(黄酒的“黄”)送迷魂汤、望乡台,这些都是汉语谐音双关式的具体形象化。其他还有牛头、马面、黑无常、白无常、勾魂牌等。“二十诸天”或“二十四天”中的阎王形象已被彻底汉化。多作浓眉巨眼虬髯王者像。女阎罗王不符合中国国情,故被暗中取消。在阎王身后常跟着几个中国籍的判官牛头、马面之类,手持毛笔,中式帐簿,勾魂牌,锯齿大砍刀等中国式道具。当然二十四天塑像中,随从少见,但在壁画中却常出现。
一般寺院供奉的正规诸天,即限于以上二十位,在佛道争胜又互相融合的过程中,近代某些寺院将诸天的队伍加以扩充,遂有“二十四天”。
紧那罗王
第二十一位,紧那罗王。紧那罗是梵文Kimnnara的音译,意译为“音乐天”、“歌神”。紧那罗不是一个,而是一族。在佛教中只能算二流神,天龙八部之一。严格来说,紧那罗与娑竭罗龙一样不能算作诸天,这反映出佛教神祇系统在合理化方面的欠缺。据说紧那罗像人,可是头上有一支角,所以又叫“人非人”。能弹琴唱歌,他家的女人生得端庄美丽,能歌善舞。当他弹琴唱歌赞美佛法时,须弥山震动,诸大声闻不安于座。紧那罗的伴侣唱歌时,五百仙人在飞行中心醉落地。另据中国的传说,紧那罗成佛后化为少林寺香积厨火头老和尚,教众僧使用三尺拨火棍退敌,传下少林棍法。过去少林寺所供即此形象。
紫微大帝
有的又作玉皇大帝,均是道教对天帝的一种尊称。常作中年帝王像。
东岳大帝中国古代早有泰山神,是神话传说中能治鬼的地府主宰。道教又把他变成五岳尊神之首,称为东岳大帝。《封神演义》中又造出一个封为东岳大帝的武成王黄飞虎。这位天神就成为以上诸种因素成份不等的奇妙混合。当为苍老帝王像。
雷神
就是雷公们的首领。南亚次大陆和中国古代神话中都有雷神。道教则认为雷神是元始天尊的第九个儿子--九天应元雷声普化天尊。在汉化佛寺与道观中,他的典型形象多为蓬头怒发仁丹胡式鬼形,披甲,手持劈山斧。部下有打顺风旗的风伯,手持锤凿、背生肉翅的雷公,手持两面钹式铜镜的雷母等。都是从中古以下的汉地传说中衍生出来,并被道教首先吸收改造过的。
严肃认真的佛教徒一般只认可“二十诸天”。他们常被塑在大雄宝殿两侧,典型姿势以大同上华严寺所塑为准:各前倾十五度,以示对佛的尊敬。本世纪七十年代后新塑的,如杭州灵隐寺、普陀佛顶山慧济寺等处,均准此式。还有绘于大殿东西壁上作背景衬托用的“诸天礼佛图”壁画,典型的是北京法海寺大殿明代壁画,精彩异常,堪为国宝。壁画较之塑像,可以较为自由地添加云彩、侍从、法器道具、花卉鸟兽等陪衬,组成大型手卷式画面,效果上更觉飘逸生动。至于诸天形象,唐代以来各种佛家经典所述颇有不同,匠人亦各有师传,更受时代、地域影响,各寺所见不甚一致。
诸天在佛前排列[1]
有一定的顺序。此种顺序也多有不同。典型的有两种。一种是象征“佛会”时礼佛的队列,分立大殿两侧(一般单数顺序在左,双数在右),名号如下:一大梵天王、二帝释尊天、三多闻天王、四持国天王、五增长天王、六广目天王、七金刚密迹、八摩醯首罗、九散脂大将、十大辩才天、十一大功德天、十二韦驮天神、十三坚牢地神、十四菩提树神、十五鬼子母神、十六摩利支天、十七日宫天子、十八月宫天子、十九娑竭罗龙王、二十阎摩罗王。另一种是象征“金光明道场”(熏修道场)的排列,则是功德天立于佛左,辩才天立于佛右,以下左右两侧分头排列,顺序如下:左侧大功德天,以下为大梵天王、北方天王、南方天王、日天、密迹金刚、散脂大将、地天(坚牢地神)、鬼子母、水天(娑竭罗龙王);右侧大辩才天,以下为帝释尊天、东方天王、西方天王、月天、大自在天、韦驮天、菩提树神、摩利支天、阎摩罗王。
原型资料
二十诸天是一个佛教用语。天,作为简称,在佛教中有三层意思: 一、指天界, 梵语Devaloka,如六道、十界中的天道、天界。又如四天王天、兜率天、他化自在天;二、指天王,梵语 Devarāja,如大梵天、帝释天、大功德天;亦即本词条所指的二十余位天神; 三、指天人,梵语 Deva,如三善道的天、人、阿修罗。佛教以为天人是有情众生最妙、最善,也是最快乐的去处。只有修习十善业道者才能投生天界,成为天人。但“天”虽然处于诸有情界中最高最优越的地位,能获种种享受,但仍未跳出轮回,一旦前业享尽,便会重新堕入轮回之中。






欢迎光临 Aeons隱知_神秘學網站(指引社) (http://imslr.com/) Powered by Discuz! X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