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萊‧金是美國籍作家,生於一八九五年,正職是心理學者,曾寫過《Beyond Behaviourism》、《The Psychology of Consciousness》等學術著作。他的推理小說作品,明顯承繼了范達因(S. S. Van Dine)的風格,純粹以解謎為故事導向。德萊‧金的作品不多,其寫作生涯集中於一九三二至一九四O年期間,共發表六部長篇小說與一部推理短篇集。由於擁有特殊的專業背景,因此在他的小說中,心理學家參與辦案是司空見慣的敘事模式;此外,在他較為人所知的「嫌犯」(Obelist)系列長篇小說中,書末都附有一張參考用的「行蹤調查表」(Clue Finder),以幫助讀者歸納線索,藉此偵破懸案。系列中的《嫌犯遠走高飛》(Obelists Fly High)是評價最高的一本,名評論家朱里安‧西蒙斯(Julian Symons)讚譽此書為「二十世紀最出色的推理謎題之一」。
德萊‧金小說走的是"不可能犯罪"的類型,其詭計的設計以"隱藏的空間"為主。譬如在他最出色的密室短篇小說《The Episode of the Nail and the Requiem》中,瘋狂的殺人魔從密閉的閣樓中逃逸無蹤,這個橋段居然和五十年後《沈默的羔羊》中的食人醫師從鐵籠逃脫的安排,有著異曲同工之妙。或許是紮實的心理學訓練背景作祟,所以德萊‧金自然而然地將心理分析學和象徵手法引入小說符碼之中,因此故事中出現在隱藏空間的女性,多半是身亡、裸體,為的是凸顯其負面的性象徵;而從隱藏空間冒出來的男性角色,卻又無故消失,藉此將隱藏空間暗喻為「子宮」的象徵。由此觀之,在隱藏空間出入的人物,等於經歷了一場神祕的生命儀式。
戰後古典推理式微的受害者之一
為何說德萊‧金的寫作生涯坎坷?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推理文壇的生態起了變化,傳統解謎式的推理小說受到出版商的排斥打壓,比較有名的例子包括:天后級的瑪麗‧蘭哈特(Mary R. Rinehart)居然出不了書、桃樂絲‧賽兒絲(Dorothy L. Sayers)因而不再創作偵探小說、連"密室之王"約翰‧狄克森‧卡爾(John Dickson Carr)都只好轉戰歷史推理,至於名氣遠不如上述等人的德萊‧金呢?戰後他在《艾勒里‧昆恩推理雜誌》(Ellery Queen's Mystery Magazine,簡稱EQMM)刊載了兩篇新作,並宣佈最新長篇小說已經完成即將付印發行;但此後卻石沈大海,永不見此新書出版上市。時代巨變下,感嘆時不我予者不知有多少,德萊‧金便是其中一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