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林的家族中,可能流著優質作家的血統,他的表哥Robert Louis Stevenson,也是享有盛名的小說家(《金銀島》、《變身怪醫》)。Stevenson曾十分看好表弟將成為一流的說故事高手,不過,葛林的成就遠超過他的期待,因為葛林的筆法多變,悠游跨越於各種小說類型之中;甚至,葛林文本中探討的議題深度,足以讓他超越一流,成為永垂不朽的偉大作家。
1904年10月2日,葛林生於英格蘭的Berkhamsted小城,他畢業於名校劍橋大學後,先後於《諾丁漢日報》(Nottingham Journal)、《倫敦泰晤士報》(London Times)擔任記者的工作。1929年,葛林發表了小說《The Man Within》的處女作,隨即離開《倫敦泰晤士報》,轉往《觀察家報》(Spectator)改任影評和文學編輯。二次大戰期間,葛林在英國外交部擔任極重要的職位,戰後他卸下公職,四處旅行,足跡遍及南美、東歐、非洲、和亞洲,同時以自由投稿人的身分繼續發表著作。
內疚與救贖的拉鋸,邪惡對純真的衝擊
葛林被世人認定為20世紀最重要的卓越作家之一,他所創造的小說世界裡,充斥著苦難的考驗、人性的衝突、以及意識形態上的對抗。不過,葛林的前三部小說並未引起注意,直到1932年的《史坦堡特快車》(Stamboul Train)問世後,他才贏得應有的名聲。葛林作品中最著名的標記,就是如惡夢般不斷糾纏重複的主題-內疚與救贖的拉鋸、邪惡對純真的影響。這種刻畫正邪交融而對立、善惡共存又對峙的文學特質,我們可以在他的小說看到佐證:1938年的《Brighton Rock》,主角是一對雌雄少年殺手,男的冷血粗暴,女的卻是神聖純情;1940年的《The Power and the Glory》,描寫逃亡的牧師與惡棍之間的衝突鬥爭;1950年的《The Third Man》,Rollo Martins必須面對貪圖不義之財的商人Harry Lime,誰知這奸商竟然是戰爭爆發前的兒時恩人!
葛林非常在意自己作品的定位。他自己將題材較為嚴肅的歸類於「藝術小說」,<敏感詞>則界定為「娛樂作品」。有趣的是,這樣的認知卻因人而異,譬如有些美國評論家把《Brighton Rock》視為通俗的娛樂作品,但在英國,它反而是一本廣被認定為深奧淵博的嚴肅小說。葛林雖非正統的推理小說家,但《Twentieth Century Crime and Mystery Writers》卻統計列出關於葛林著作的傳記、評論集、和書誌學文獻,至少有31部之多,可見他對推理文學的貢獻,決不可等閒視之。葛林晚年長住法國尼斯,1991年4月3日死於瑞士,他生前獲獎無數,光是諾貝爾文學獎就提名他21次,可惜總缺了臨門一腳,始終未能如願以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