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犹太新年是Tishrei(希伯来历)教历七月、民历首月的首日,是人、动物和具法律效力文件的新年,同时纪念上帝创造天地和亚伯拉罕以以撒向上帝祭献。定于逾越节后的第163日。节日后的第十日为赎罪节。
由于希伯来历是阴阳合历而公历是太阳历,所以节日的日子每年不同。目前情形的不会早於9月5日 (在1899年与2013年曾出现过)。2089年后就不会早于9月6日,亦不会晚于10月5日 (在1967年与2043年曾出现过)。
在《旧约圣经》《利未记》中,称为吹号角的日子,在拉比文学和礼仪当中称为审判日或纪念日。
犹太新年、赎罪期、赎罪日
◎撰文/蔡彦仁指导 必箴撰稿 ◎期数:332期 ◎2005.05号
前言
传统犹太人在逾越节享受晚宴「塞德」(Seder),在五旬节用鲜花与植物布置犹太会堂,在住棚节欢欢喜喜挥舞树枝1──即使这些节日有严肃的历史背景,仍无损快乐的气氛。
不同于这些欢愉的节日,犹太人用「忏悔」的心情来度过一年中最神圣肃穆的节期──犹太新年、赎罪期和赎罪日。他们选唱的诗歌旋律庄重,藉着反省来调整自己的生活步调,感念神的恩慈。以下将依时间先后顺序介绍这三个节日的历史背景及守节方式。
甜蜜的开始──犹太新年
犹太新年(Rosh Hashanah)是提斯黎月(约西历九月、十月上下)的第一天。利未记认为这一天和安息日一样神圣(利廿三23~24),而民数记则称这一天为「吹角节」(民廿九1),必须献祭给耶和华。
为了迎接这个节日的来临,犹太人在一个月之前就开始作准备。先是扩充每天定时祈祷的份量,纳入诗篇廿七篇,「耶和华是我的亮光,是我的拯救,我还怕谁呢?」(诗廿七1),晚祷的时候念诵具有反省、认错意义的祈祷文「瑟利卡」(Selichot),其中包含了诵读「出埃及记卅四章6~7节」,反覆默念真神的怜悯和恩典。
在犹太新年前的安息日晚上,虔诚的犹太人会参加特别的聚会,思想神的慈爱。一如<敏感詞>重要的犹太节日,犹太新年的晚宴也是相当重要的一餐。
主菜通常是鱼,面包常掺有葡萄干。点上蜡烛、念餐前祈祷文,犹太人会一边把苹果浸到蜂蜜,一边说:「愿主按你的旨意让我们成为新人,让新的一年充满甜蜜;喔,创造世界的主,大能的主,你何等慈爱!」2鱼、葡萄干、蜂蜜苹果象征犹太人对新年的期许:丰丰富富、甜甜蜜蜜、恩典满满。
犹太新年同时也是长达十天「赎罪期」(teshuvah/Ten Days of Penitence)的头一天。
犹太人传说这一天生命册上会登录所有义人的名字,至于行为有瑕疵或是有所偏差的人,必须在赎罪期好好反省,才能确保在第十天(即赎罪日)──生命册封页的那一天,自己的名字能够出现在生命册上。
因此,这段时间犹太人见面时的问候语多半是「但愿你的名字能被登记在生命册上,新年快乐!」此外,在犹太新年这一天,整个犹太会堂(synagogue)焕然一「白」,平常覆盖在《陀拉》或讲台等的黑色罩子全部换上了白色罩子,比较保守的犹太人甚至会穿上白色的袍子「柯伊特」(Kittle)参加特别聚会;藉由白色,显示企求悔改与原谅的心情。
聚会讲题大多跟审判、救赎、父神的形像有关。此外,属于这个节日的特别旋律会反覆地响起。早上聚会结束,有一些犹太人会遵循日耳曼系犹太人(Ashkenazim)的习俗,到溪边或河边举行「除罪」仪式(tashlich)──把一个装满面包屑的袋子,象征罪孽,丢到水里,作为除去罪孽的代表。
他们并藉此机会修补人际关系,互相认错、道歉,立志来年要善待生活周遭的朋友和家人。
前面提到民数记称这一天为「吹角节」,而「号角」在这一天的确扮演很重要的角色。号角的材料不限定要用哪种动物的角,但由于亚伯拉罕献以撒(创二二1~19)是相当受欢迎的节庆读本,所以多半的号角为羊角。羊角的形状有很多种,有长有短,有新月形的也有螺旋形的。
而号角声主要宣示神的主权、神的慈爱,以及弥赛亚将来临的好讯息,在整个特别聚会里,前前后后共吹一百声。对个人来说,号角声不仅是聚会仪式的一部分,号角声也能振奋精神,何尝不也是自我激励的一种方式!
反省与更新──赎罪期
赎罪期始自犹太新年(Rosh Hashanah),终了于赎罪日(Yom Kippur),前后总共十天,可算是一个缓冲期,让犹太人藉由反省、祷告、行善,让自己能通过最后的审判,名列生命册上。
值得注意的是,犹太教这里所指的「罪」是行为的偏差,或是导致没有落实个人义务的过失,而不是十恶不赦的重罪。
在这段期间,犹太教徒不仅要承认自己的过错,还要设法弥补之,例如:祈求家人的宽恕。犹太经典《密须那》(Mishnah)说:「人若要修补和神之间的关系,必须先与敌人和好才行。」有些犹太会堂会举办「道德遗嘱写作研习营」(an ethical will-writing workshop),让会众一边回顾自己的所作所为,一边用书信的方式留下自己感到重要的道德伦理观念。根据不知名的传统,部分正统派的犹太人会在赎罪期第九天早上进行「克帕洛」(Kapparot,原意为和解)。
这是一种赎罪的仪式,通常他们会拿一只活鸡当祭品,然后祷告:「这是我的受死者,是代我受惩罚的祭品。鸡代我受死,我却能长命百岁,健康平安。」接着把鸡杀掉,把鸡肉分给穷人,或是自己吃掉。到了太阳下山之后,虔诚的犹太教信徒会洁净自己、换上白袍,点上蜡烛,并且上会堂参加赎罪日的晚祷「科尼吉」(Kol Nidre)。
年度特别聚会──赎罪日
旧约的犹太人若犯了神的诫命,可以行「赎罪祭」(利四、五);若是干犯了神的圣物,可以行「赎愆祭」(利五14~17);至于一年累积下来的大错小过,则有大祭司在提斯黎月第十天「赎罪日」进行特别的献祭(详见利未记十六章):先是在圣所里为自己、祭司群和全部的以色列人赎罪,接着选两只羊,拈阄决定其中一只羊献祭归神,另一只羊当代罪羔羊放逐到旷野,然后献香,进入至圣所用羊血洁净圣坛。
此外,这一天被称为「安息日中的安息日」,犹太教徒必须遵守禁戒「五不」:不吃东西、不穿皮鞋、不洗澡、不抹油(不化妆)、不行房。禁食可以视为一种象征性的赎罪;禁食也是一种自我约束的表现,让守节的犹太人专注反省,不致受红尘杂事搅扰。不过,禁食只适用于十三岁以上的男子及十二岁以上的女子,病人或是有<敏感詞>特殊状况的人仍然可以饮食。
赎罪日是属于会众的节日,在这一天犹太会堂共举行五次祷告:晚祷「科尼吉」、早祷「夏禾立特」(Shakharit)、额外祈祷「穆札弗」(Musaf)、午祷「敏和」(Minkhah)和结束的祷告「内拉」(Neilah)。
晚祷「科尼吉」的开头本来是一种亚兰文的法律文件,用来宣布前一年没有实践的誓言和承诺全部无效,搭配着黑暗沉重的音乐,完整的「科尼吉」会被念诵三次。
「科尼吉」的祷告内容道出人类的软弱,因为人总有「心有余而力不足」的遗憾,而这也构成赎罪节反省过程的一部分。传统的早祷「夏禾立特」朗读利未记十六章,回忆旧约历史的赎罪祭,有些会堂则是朗读摩西的遗言「我将生死祸福陈明祢眼前,所以祢要拣选生命」(申廿九9~卅20)。
额外祈祷「穆札弗」是聚会的高潮,犹太会众模仿两千年以前在耶路撒冷圣殿举行的仪式,只要祷告文中提到「主」就跪下来,大声呼喊「神啊,祢的圣名长存,直到永远!」而这次祷告也会朗诵《它穆德》(Talmud)中的殉道者名单,有时讲道者会提及大屠杀的事迹。
「约拿书」是午祷「敏和」的一部分,引领会众再度思考:「人们真得会悔改吗?」「每个民族都有忏悔的力量吗?」「是的!」会众会强而有力的回答。结束的祷告「内拉」──在希伯来文原意指「锁住」,是赎罪日特别聚会最后一次祷告,同时也象征天堂的大门即将关闭,时间到了,生命册就要封页。
许多犹太会众在这次祷告中全程站立,会众齐声读经、赞美神,直到响起最后一次号角声,他们合唱「明年在耶路撒冷相见」(Lshanah ha-baah bi-Yerushalayim),结束整天的特别聚会。
赎罪日是个严肃的节日,但犹太会堂却在这天达到聚会人数的高峰,每个犹太人,不论他们是否仍然信奉犹太教,或者已经完全世俗化,都会尽量参加赎罪日的聚会。藉由这个崇拜仪式,他们不仅能回顾自己的作为,并找到合而为一的归属感,再度确认自己的犹太人身分。
结语
以上大略介绍了当今犹太人过犹太新年、赎罪期和赎罪日的方式,最后,我们要来讨论这些节日的内在主题和我们信仰生活的关系。
首先是这十天节期最重要的主题──「忏悔」与「反省」。
为了要在生命册上有名分,虔诚的犹太教徒纷纷暂停手边工作,专心的省察自己。然而,现实生活中排山倒海的压力却让我们很难「放下」一切,想想自己的生命是否亏欠了什么东西。
日复一日,我们想着要如何创造完美,眼光朝前看,但到了神的殿却仍是紧张焦虑、心有纷扰。如何给自己一个内在的宁静空间?或许效法耶稣远离尘嚣在旷野祷告的精神,我们比较容易看见自己的软弱,而不致夸口。
此外,犹太经典强调「先与人和好,再与神和好」,和约翰壹书主张「不爱他所看见的弟兄,就不能爱没有看见的神」(约壹四20),颇有异曲同工的意味,无非都是提醒我们身体力行去爱人,必要时弯下腰来说声「对不起」,才能坦然无惧的到神面前。
当犹太人在犹太新年到溪边进行「除罪」仪式(tashlich),藉机修补人际关系;我们基督徒该用什么方式对周遭的家人、朋友释放心中的善意呢?
因为生命册的传说,犹太人在犹太新年、赎罪期和赎罪日这段期间格外戒慎小心言行。他们的反省,为他们的信仰生活,注入了一股新的活力,而我们经常的回顾与检视也能更新我们的属灵生命。无论何时何地,只要我们存着回转的心意,「忧伤痛悔的心」,必不轻看(诗五一17)。
注:
1 住棚节的树枝:指棕树枝、柳树枝、香橼树枝或香桃树枝等。
2 Anita Diamant, Living a Jewish Life: Jewish Traditions, customs, and Values for Todays Families (New York:HaperResource, 1996), p.184. |
|